安徽肥東縣店埠學區(qū)中心學校(231600)
課程資源是決定課程目標能否有效達成的重要因素。廣博的資源對學生所產(chǎn)生的影響遠比教師“單槍匹馬”用“盡”教科書的效果要好上千萬倍。
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怎樣有效利用課程資源呢?筆者認為,有機、適時地開發(fā)富有地方特色的鄉(xiāng)土資源,可以豐富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內(nèi)容。
城鎮(zhèn)、農(nóng)村文化有它的歷史,也有它的內(nèi)涵,自有一方廣闊的天地。這里的生活環(huán)境、生活習性、生活風俗都是可以有效利用的資源。
學生長期生活在這里,對家鄉(xiāng)的民風、民俗、傳說、美食等耳濡目染。對此,我們可以借助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提高學生對農(nóng)村城鎮(zhèn)文化的認識,讓他們愛上養(yǎng)活自己的這一方水土。
如在教學“傳統(tǒng)節(jié)日一”活動單元時,教師布置學生通過上網(wǎng)、走訪、親臨、調(diào)查、了解等方式把家鄉(xiāng)的各種習俗搜集展示出來,最后在班里交流。交流時,學生們都展示了自己的整理成果:有的繪聲繪色地講述了自己參加婚喪喜宴時的見聞和知識,告訴同學們什么是“看家”“歸寧”(又叫“回門”)以及鬧新房的習俗;有的說親戚小孩出生,親朋道喜,要吃“洗三酒”,贈送紅蛋;有的說家里的長輩去世要“做七”;清明節(jié),民間有挑墳、掃墓、踏青等傳統(tǒng);有的朗誦自己搜集的詩句“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有的提出了一系列問答題:“什么叫‘摸秋’?”“什么叫‘行情’?”“‘人情大似債,頭頂大鍋也要賣’之說有什么含義?”“哪一天為‘試燈節(jié)’?”“除夕為什么要吃油炸圓子?”“元寶魚為什么不可食用?”……談到春節(jié),班里簡直炸了鍋,有的學生告訴伙伴自己學會了貼春聯(lián),正月去給長輩拜年,收了很多壓歲錢。學生們個個眉飛色舞,喜笑顏開,語文課堂充滿了勃勃生機。
在農(nóng)村里還存在著許多有趣的風俗,但有的風俗也逐漸消失。讓學生了解家鄉(xiāng)的民風、民俗可以使他們更了解家鄉(xiāng)的文化,了解時代的發(fā)展變化。如有學生在調(diào)查中對“送灶”這一習俗很是不解,后來知道是送灶神上天,讓他向玉皇大帝多說好話,希望明年合家平安、五谷豐登。新中國成立后,此習俗漸漸淡化,但在這天撣塵除垢,講究衛(wèi)生,迎接春節(jié)的好習慣仍傳承了下來。這樣,學生在綜合性學習活動過程中有話可說,大膽表達,既激發(fā)了學習興趣,也鍛煉了膽量,更提高了能力,還真正參與了實踐活動,成了學習的主體。
肥東是一個具有眾多自然、人文內(nèi)涵的地區(qū),如一年一度的荷花節(jié),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去了解并進一步感受其魅力,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熱愛家鄉(xiāng)意識的培養(yǎng)都是一種很有效的促進。荷花節(jié)期間,學生在閑暇時間,在家長的陪同下,去撮鎮(zhèn)的龍棲地濕地公園走一走、看一看、玩一玩。學生反饋的作文中,有的重點描述了自己徜徉在無邊無際的荷花池中身心陶醉,荷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已經(jīng)盛開,粉白相間的荷花在夏日和風中身姿搖曳,一陣清香撲鼻而來;有的重點講述了自己參與體驗的十多場主題活動:詩歌大賽、荷花燈會;有的寫自己參加了渾水摸魚、蓮蓬采摘、趣味葡萄采摘、釣龍蝦、插秧苗、踩水車等趣味活動;有的把自己拍攝的照片展示給同學們看;有的把自己在園區(qū)里的寫生作品拿了出來;有的對“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別有一番見解。
江淮晨報的小記者在采訪中還了解到,位于撮鎮(zhèn)龍棲地濕地公園的“萬畝荷園”是華東地區(qū)面積最大的荷花園,其內(nèi)有藕蓮、子蓮和花蓮等百余個品種。頗具本土特色的“包公牌”無絲藕就出自其中。
學生們?nèi)鄙俚氖巧鐣笳n堂的實踐,需要更多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在活動中學生們充分體驗了原汁原味的農(nóng)家生活、鄉(xiāng)村生活,感受到了肥東的自然風光和人文環(huán)境之美。
學校資源中,教師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在開發(fā)利用資源方面具有橋梁作用。而校園是學生日常活動的主陣地,校園生活是學生廣闊的學習內(nèi)容。以校園為背景,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會取得顯著的成果。
就愛國主義教育來說,我們學校將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與校園活動緊密結(jié)合,每學期帶領學生參觀一處烈士陵園。學生們參觀了長臨河鎮(zhèn)茶山村境內(nèi)茶壺山烈士陵園,在烈士英名紀念墻上向962位烈士獻花致敬;參觀了坐落在四頂山腳下蔡永祥烈士紀念館,聆聽講解員的講解。當學生聽到講解員講到蔡永祥出生于貧苦農(nóng)民家庭,8歲入黑石小學讀書,經(jīng)常提早到校,打掃校園、教室,學習用功,入伍后在連隊里,時時處處把方便讓給他人,把困難留給自己,平時搞內(nèi)務衛(wèi)生,站崗放哨,事事?lián)屧谇懊娴氖论E時,肅然敬佩之情流于臉上。當看到猶如一艘乘風破浪的巨型戰(zhàn)艦的渡江戰(zhàn)役紀念館時,學生想了解歷史的心情迫不及待。他們來到張治中故居,看到張治中的簡介,知道他是唯一一位沒有同共產(chǎn)黨打過仗的國民黨將領,被人們稱為“和平將軍”,向往和平的信念深深扎根在學生的心田。
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我們經(jīng)常教育他們要愛祖國、愛人民,但我們更應該讓他們從自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立志做合格的公民。為此,我認為如果將校園主題活動與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結(jié)合起來,更能達到學語文、用語文的目的,更有利于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
語文教材中雖有許多描繪自然風光的美文,但大自然的景物更能讓學生感受到自然之實、自然之美。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一點,讓學生將美的眼光投向身邊,投向家鄉(xiāng)。在“愛我家鄉(xiāng)”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城鎮(zhèn)的地名是極富地域特色的,讓學生通過訪談的形式對家鄉(xiāng)地名進行調(diào)查,不但可以培養(yǎng)其語言交際能力、作文能力,更能讓他們了解家鄉(xiāng)的歷史文化,關注家鄉(xiāng)的發(fā)展。
如有學生在調(diào)查店埠鎮(zhèn)時,就發(fā)現(xiàn)背后有個動人的故事。相傳三國時,一次東吳進攻合肥,曹操率軍馳援,馬不停蹄,到了店埠,個個累得體干力乏。曹操命令就地休息,找水源解渴,聽說這地方還沒有名字,曹操就笑著說:“我們在這里歇歇腳,就叫墊步吧!”后來曹操兒子曹植就改成了“店埠”兩字。有的學生在調(diào)查中了解到包公的祖籍位于解集鄉(xiāng)小包村,那兒至今尚有花園井、荷花塘、鳳凰橋、衣胞地等古遺址。
學生搜集到的家鄉(xiāng)美食有:梁園獅子頭、包公藕圓、岱山湖魚頭、包公鯽魚、梁園“小鱉”、石塘驢巴等。有學生特別提出“青天蛋餃”,在宋朝被包拯舉薦為貢品,送到皇宮給皇上品嘗。這些都是縣城人民款待客人不可或缺的一道道美味佳肴。
學生們了解了古城渣茄子的來歷:解放初期,因生活條件艱苦,百姓平常很難吃到油葷菜肴。當?shù)匕傩站驮谥箫垥r將茄子帶皮放入飯鍋中蒸熟,飯熟后將茄子取出放入鹽、蒜末拌成渣糊狀食用。了解之后,學生們都覺得今天的生活真是幸福,應當珍惜。
在搜集資料中學生們了解了家鄉(xiāng)的變遷和風俗,家鄉(xiāng)的歷史和發(fā)展,萌發(fā)了愛家鄉(xiāng)、愛生活的情懷。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地區(qū)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課程資源。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fā),積極利用。”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目標是讓“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綜合性學習的目標要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設計的活動應該密切聯(lián)系“自己身邊的,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學習和生活中感興趣的話題”。
自然環(huán)境是豐富多彩的課程資源,把大自然當作活生生的教材,教給學生更多的知識,有利于開闊他們的眼界,增長他們的智慧。
家長可以帶孩子到家鄉(xiāng)的周邊走一走、看一看。如可以去五大淡水湖之一,素有“東方日內(nèi)瓦”之譽的巢湖邊領略波光帆影,在參觀游玩中了解望兒塔的傳說、圣妃廟的由來。有了巢湖,就有了銀山智人的古猿文化,有了筑木為巢的有巢氏文明,有了許由洗耳、巢父隱居的傳說,有了陷巢州、長廬州的神話……可以爬一爬亞父山(旗山),知道那兒是楚霸王項羽的謀士范增的故鄉(xiāng),可以參觀亞父祠、亞父井、亞父冢等遺跡;還可以登上浮槎山頂峰,去目睹清白二泉并懸,水位穩(wěn)定,久旱不涸,充雨不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景象。北宋歐陽修飲用浮槎山的水后,撰寫了著名的《浮槎山水記》,后載入《四庫全書》,流芳百世。
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開展生動活潑的綜合性學習。為此,家長可以在保證安全的條件下,把孩子帶到大自然的大課堂中,讓孩子去感受大自然無憂無慮的魅力,讓他們用真誠的心感受大自然,用期待來撫摸大自然,讓他們面對大自然的魅力,發(fā)出來自肺腑的聲音 ,大聲驕傲地喊出: “我愛大自然!大自然好像一道菜,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這時如果再讓他們寫一寫家鄉(xiāng)的美景,他們會將最真摯、最豐富的語言表達出來。學生的寫作興趣被激發(fā),寫作水平自然會有所提高。
我們應盡量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進自然”,將課堂搬到校外、田野,在大自然的大課堂里,讓學生從“知識的容器”“考試的機器”轉(zhuǎn)變成熱愛學習、熱衷探索、熱愛生活的地理達人,讓學生走進生活,在對自然、社會、自我的認識與體驗中去學習語文。
總之,語文綜合性學習已完全打破了教師講、學生聽的接受模式,打破了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把學生推到了各種情境、時空中。生活中有很多的課程資源就“明擺”在那兒,我們可以隨手拿來,拿到教育教學中來,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交流討論中學習,在人際交往中學習,在生活中學習。
我們要讓學生走進生活,在對自然、社會、自我的認識與體驗中去學習語文。教師設計一些學生積極參與之后,又能把收獲帶入生活中的課堂活動,比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念干巴巴的教科書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