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淮安市實驗小學(223002) 特級教師 顧 琴
新課程背景下,“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的理念已被語文教師普遍認可。課文只是教語文的載體、“例子”,語文課就是用課文這一“載體”或“例子”來教學生學語文。然而,走進語文課堂我們卻發(fā)現(xiàn):雖然許多教師認可了這樣的理念,但教學依然囿于“教課文”的小圈子里,習慣于做課文內(nèi)容的搬運工,導致課堂教學高耗低效。
站在課程的角度來審視這一現(xiàn)象,我認為,要喚醒教師的課程意識,實現(xiàn)“用課文來教語文”的價值轉型與有效推進,還需要在課文與課程之間搭建一座“橋梁”,讓教師借助這座“橋梁”跳出“教課文”的圈子,進入到課程育人的廣闊空間。這座“橋梁”就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而課程實施又是課程改革的核心環(huán)節(jié)。當教師對課堂教學有了自己的課程理解,能夠精準地把握課堂教學的發(fā)展方向,有意識地將“課堂”串成“課程”,從建構一堂一堂的課轉向如何更有效地串聯(lián)一堂一堂的課,并逐漸建構起教師自己的課程體系以及課程范式時,“課堂教學”升級到“課程實施”,進而深化課程改革就再自然不過了。
如何實現(xiàn)從課文到課堂再到課程的根本轉變呢?美國著名教育學家、現(xiàn)代課程理論之父泰勒提出的“泰勒原理”為我們指明了方向。他認為課程編制要圍繞四個基本問題展開。第一,學校應該達到哪些教育目標?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經(jīng)驗才能實現(xiàn)這些目標?第三,怎樣才能有效組織這些教育經(jīng)驗?第四,怎樣才能確定這些目標正在得到實現(xiàn)?圍繞這四個中心,泰勒提出了課程編制的四個步驟,歸納為“確定教育目標”“選擇教育經(jīng)驗”“組織教育經(jīng)驗”“評價教育計劃”。依據(jù)“泰勒原理”,結合本人執(zhí)教的《〈伊索寓言〉狐貍篇》教學案例,談一談我的認識與教學實踐。
課程目標是課程建設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確立課程目標的依據(jù)要涵蓋對學生、對學科乃至對社會的研究。就本課教學而言,確立的依據(jù)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基于課標的基本理念?!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指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積極開發(fā)潛在的資源……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伊索寓言》是古希臘的文學瑰寶,淺顯的小故事中閃耀著智慧的光芒,蘊涵著深刻的寓意。對這類寓言,學生讀來興趣盎然。但是,蘇教版只在五年級上冊編選了《伊索寓言》中的《狐貍和葡萄》《牧童和狼》《蟬和狐貍》三則,這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作為語文教師,要積極拓展語文學習的內(nèi)容、形式與渠道,把《伊索寓言》的課外閱讀以及相關的語文實踐活動納入到語文學習的范圍之內(nèi),使課堂教學從封閉走向開放、從書本回歸生活世界。
二是基于課文的教學價值。選入課文的三則伊索寓言,篇幅短小,文字凝練,形象生動,飽含哲理,融思想性和藝術性于一體。在學生自主進行課外閱讀時,我發(fā)現(xiàn),因為年齡小,他們只滿足于故事情節(jié)的了解,停留在人物形象的初步感知,對充滿哲思的寓意體會不深。“放羊式”的課外閱讀無法達到理想的閱讀效果。為進一步發(fā)揮《伊索寓言》的教學價值,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我們試圖通過多元的閱讀材料、對比式的專題閱讀指導,構建一個以兒童為本位、以閱讀素養(yǎng)為核心的閱讀課程,使兒童的閱讀走向豐富、走向深刻、走向生活。
三是基于學生的閱讀需求?!兑了髟⒀浴饭灿腥俣嗥茉炝吮姸嗟慕巧?,其中狐貍是絕對的主角,占了十分之一。蘇教版教材選編的《伊索寓言》共有三則故事,其中有兩則與狐貍有關。課前的學習調查中,我讓學生寫一兩個迫切想知道的關于狐貍的問題。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他們提的問題涉及方方面面。有的對自然界的狐貍感到好奇。比如,狐貍吃什么,有什么天敵,壽命有多少年等。更多的學生對寓言作品中狐貍產(chǎn)生好奇。如,所有的狐貍都是壞人嗎?狐貍為什么眼珠一轉就能想出壞點子?狐貍為什么喜歡騙人?為什么狐貍騙人大都會成功?也有學生對遭遇“狐貍”這樣的人產(chǎn)生擔憂:如果遇到像狐貍這樣的人,我們該怎么辦?可以說,狐貍形象以及狐貍故事對學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聚焦《伊索寓言》中的狐貍故事,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做事,不僅是學生閱讀經(jīng)典的需要,更是實現(xiàn)兒童語文素養(yǎng)和精神生命雙重成長的需要。
基于此,我確定課程目標,主要有下面三項。一是專題閱讀,感受讀書的快樂,提升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二是品析語言,感悟狐貍狡猾奸詐的形象,感受《伊索寓言》的藝術魅力;三是理解寓意,分辨善惡是非,增長學生的生活智慧。
課外閱讀要課程化,課程內(nèi)容的確定至關重要。指導學生讀什么,將直接影響閱讀的效果。選擇和組織課程內(nèi)容時,我和學生共讀了當下多種版本的《伊索寓言》,遵循開放性、多樣性、時代性的原則,從中篩選了三十四則狐貍故事進行廣閱讀;又在此基礎上,精選出十則寓言編成《〈伊索寓言〉狐貍篇》專題閱讀課程。這十則寓言分別是《狗、公雞和狐貍》《寒鴉和狐貍》《狐貍與面具》《驢子、狐貍與獅子》《狐貍和獅子》《烏鴉和狐貍》《掉在井里的狐貍和公山羊》《熊和狐貍》《老獅子和狐貍》以及《狐貍和為王的猴子》。其中,表現(xiàn)狐貍正面形象,如機智勇敢、善于審時度勢的五則;體現(xiàn)狐貍狡猾奸詐、詭計多端等負面形象的五篇。之所以這樣選擇和安排,除了要給學生呈現(xiàn)各種不同形象的狐貍,豐富學生對狐貍多樣性格的認知外,更想幫助學生理解《伊索寓言》中的狐貍形象及其象征寓意。
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在《為什么讀經(jīng)典》一書中說:“動物一旦被命名,便具有幻影的力量,它變成了寓言、象征與標記?!薄兑了髟⒀浴分械暮偸窃谧匀唤缭鷳B(tài)狐貍的基礎上虛化了的,是古希臘人生活原型的客觀再現(xiàn)。狐貍被賦予了人的語言、行為、心理狀態(tài)和思想感情等,通過寓言情節(jié)表現(xiàn)出特有的個性,從而成為一種象征。當寓言作品中出現(xiàn)“狐貍”的時候,人們自然會想到狡猾聰明的家伙。在狐貍的身上,人類可以看見自己的影子。《伊索寓言》是借狐貍等動物來寫人,戲謔人性的優(yōu)劣?!丁匆了髟⒀浴岛偲氛n程內(nèi)容的選擇,就是試圖通過群文閱讀、對比閱讀,引導學生從狐貍的形象來正視人性的多面性和復雜性,加深學生對狐貍這一角色形象的理解和判斷,達到理性的、超情感的目的,增長學生的生活智慧。
課程的組織與實施是一個連續(xù)的動態(tài)的實踐過程。這個過程不僅是教師教的過程,更是學生學的過程。課程實施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即要轉變課堂中存在的單一、被動與封閉的學習方式,提倡和發(fā)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特別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不斷得到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伊索寓言〉狐貍篇》的課程組織與實施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教學推進。教學推進著重教好三種類型的課,即導讀課、推進課和交流課。導讀課重在“導”。導趣,引發(fā)情感參與;導讀,全面感知內(nèi)容;導學,明確閱讀任務;導行,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教師通過“導”,讓兒童喜歡閱讀,進而自主地、投入地反復閱讀。推進課重在“推”。在學生因為缺少監(jiān)督產(chǎn)生半途而廢想法的時候,在學生閱讀遇到困難產(chǎn)生挫折感的時候,在學生閱讀不得要領收效甚微的時候,教師需要“推”孩子一把,為他們搭建一個交流質疑、答疑解惑、交流情感、探索方法的平臺,使他們可以及時吸收新的觀點,產(chǎn)生新的思考。交流課,重在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多樣、生動活潑的方法匯報交流自己的閱讀收獲,達到啟發(fā)思維、感染思想、共鳴情感的效果,從而鞏固和提高閱讀效果,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聽、說、讀、寫的能力。
二是活動推進,包括讀寓言、講寓言、編寓言、演寓言等,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展示學生的閱讀收獲,讓他們在活動中各抒己見、暢所欲言,達到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目的?!丁匆了髟⒀浴岛偲返慕虒W推進課,主要包括下面三大板塊。
第一板塊:讀寓言,知故事。自主閱讀《〈伊索寓言〉狐貍篇》中的十則寓言,了解故事內(nèi)容,交流閱讀收獲,感知狐貍多面的性格特點。
第二板塊:品語言,悟形象。如,教學《狗、公雞和狐貍》這則寓言,引導學生抓住描寫狐貍心理、動作、神態(tài)和語言的詞句,體會狐貍狡猾奸詐的特點。交流時,首先,重點抓住“有只狐貍聽見雞叫,想要吃雞肉,便跑來站在樹下,恭敬地請雞下來,并說:‘多么美的嗓音??!太悅耳動聽了,我真想擁抱你??煜聛?,讓我們一起唱支小夜曲吧!’”這句話,引導學生通過對“多么”“太”“真”等詞語以及語氣詞、感嘆號的揣摩,發(fā)現(xiàn)狐貍說話好聽、夸張、虛假等特點,感受狐貍花言巧語的欺騙性。接著,讓學生從《驢子、狐貍與獅子》《烏鴉與狐貍》《掉在井里的狐貍和公山羊》《狐貍和為王的猴子》等寓言中任選一則自讀自悟,合作探究。在討論、交流、辨析時,鼓勵學生異中求同、同中求異,使學生在學習內(nèi)容、學習方法上相互滲透,有機整合。比如,通過比較閱讀、互文印證,發(fā)現(xiàn)狐貍欺騙山羊、烏鴉、猴子等動物的套路都是“先夸后騙”,通過花言巧語來誘人上當;發(fā)現(xiàn)同樣是狐貍說的話,有的是直接敘述,有的是間接敘述,不同的敘述方式有著不同的表達效果。在“發(fā)現(xiàn)——我還發(fā)現(xiàn)——我又發(fā)現(xiàn)”中,學生深入感悟狐貍狡猾奸詐的形象,體會《伊索寓言》語言精練、形象生動、寓意深刻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感悟力和思維能力。
第三板塊:明寓意,長智慧。引導學生閱讀、理解、讀背十則寓言寓意,體會《伊索寓言》寓意的深刻、智慧和對人生的啟迪。通過仿寫《宙斯與狐貍》的寓意以及與原文寓意的比較,學生積累、運用了語言,達到精神與語言的同構共生。
當然,由于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同、個性體驗不同,在課程組織與實施過程中,要針對課程目標和內(nèi)容,從學生身心特點、生活實際和知識經(jīng)驗出發(f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己去設計、觀察、實踐,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的閱讀走得更深、更遠。
王榮生教授指出:“我國語文教學的問題和困難,主要出現(xiàn)在教學內(nèi)容上,而不僅僅是教學方法上。”從“教課文”到“教語文”,這一字之差是對語文教學著眼于理解內(nèi)容的定位進行糾偏。從課文到課堂再到課程的建構與回歸中,如何去尋求一種平衡,產(chǎn)生新的認識,醞釀新的突破呢?
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變得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yè)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學生知識的獲取、能力的提高、思想的啟迪、情感的熏陶、品質的鑄就,很大程度上來源于閱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也明確指出:“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辈⑶乙?guī)定小學階段課外閱讀量不少于145萬字。要有效達到這樣的目標要求,僅僅局限于課內(nèi)閱讀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從“木”到“林”,舉一反三,將課內(nèi)文本作為觸發(fā)器,鏈接一類文本或一部、多部著作,拓展學生的閱讀空間,同時又要關聯(lián)閱讀材料,使課內(nèi)閱讀與課外閱讀體系成為有機關聯(lián)的共同體,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小學生課外閱讀內(nèi)容的選擇、閱讀的方式,都離不開教師的有效指導,否則無法達到課外閱讀應有的效果。然而,受單篇教學的影響,我們的教學常常是割裂的、點狀的,篇與篇之間、文與文之間缺少有效的推進和螺旋式的上升。從課文走向課程,必須要建立類文教學意識,通過結構化的教學,幫助學生在“個”的閱讀中學會怎樣閱讀一本書,怎樣圈畫批注及寫讀書筆記、讀后感等,幫助學生掌握精讀、泛讀、瀏覽、速讀等常用的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在“類”的學習遷移中,要引導學生多文互織、多文互參,形成豐富、多維、立體的語文學習“場”,在知識結構、方法結構、過程結構的不斷完善中,形成“一”和“三”的良性循環(huán),使學生掌握系統(tǒng)科學的讀書方法,養(yǎng)成習慣,形成能力,最終達到自能讀書的目的。
在“知”性學習方式的指引下,我們關注較多的是學生閱讀數(shù)量的多少、閱讀速度的快慢、閱讀內(nèi)容的合宜等,忽視了知識、書籍對學生的建構意義,忽略了學生在閱讀中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因此,他們的讀書常常是應付的、膚淺的,當然也感受不到閱讀的快樂。蘇霍姆林斯基說:“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闭n程意識的覺醒,必須要改變教和學的方式,鼓勵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形成自己的閱讀體驗和感悟,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促成知識向智能的轉化。同時,還要改變單一、靜態(tài)的課程評價方式,重視過程性的評價和激勵性的評價,讓每一個孩子都樂于交流、樂于分享,獲得閱讀的樂趣,促進智慧的增長。
當然,從“課堂教學”升級到“課程實施”,不能只研究課文,更要研究學生,考慮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從學生的角度設計課程,嘗試開發(fā)、利用多種課程資源滿足學生的多層次需求。同時,教師從“教學意識”到“課程意識”的根本轉變,不僅要成為課程的實施者,更要成為課程的研究者和推動者。
[1](美)泰勒著,陶志瓊譯.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意大利)卡爾維諾著,黃燦然、李桂蜜譯.為什么讀經(jīng)典[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