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王逸瑋
(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建筑設計研究院,陜西 西安 7100552;昆明理工大學 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云南 昆明650504 )
漢代是中國古代建筑文化的形成時期[1].這時期,政治的強盛、經(jīng)濟的發(fā)展、各地區(qū)及中外文化的交流,都對中國傳統(tǒng)建筑產(chǎn)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漢代融合了嚴謹質(zhì)直的秦文化和浪漫奔放的楚文化,不斷進行充實和改造,并融入時代色彩,形成新的漢代文化.尊崇儒術(shù)、確立完備的禮制,形成此后兩千年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主導思想.儒家與陰陽五行等相結(jié)合的讖緯之說也對建筑產(chǎn)生了相當?shù)挠绊懀ㄖ_始按禮制進行設計,其中貫徹吉祥觀念,滲入倫理情感.與此同時,漢代木構(gòu)建筑技術(shù)也有了相當程度的發(fā)展:西漢初年,夯土技術(shù)的進步使高臺建筑興盛;木結(jié)構(gòu)建筑的四種結(jié)構(gòu)體系,抬梁、穿斗、井干、干闌式已基本形成;初步解決了大體量建筑的問題;多層木結(jié)構(gòu)技術(shù)的出現(xiàn),使得東漢時期樓閣興盛.另外,建筑中斗栱的出現(xiàn)與成熟,建筑表面裝飾材料的發(fā)展等都使得漢代建筑技術(shù)的水平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在上述各種因素的影響下,漢代建筑的形式不僅較前期成熟與豐富,有門、闕、宮殿、府第、樓閣、宅、房、廂、廊、倉廩、橋梁等,而且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并為后來建筑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漢代建筑布局基本上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對稱式布局方式,另一種是自由均衡的布局方式.無論是哪一種布局方式,其空間構(gòu)成大都是依次遞進,以間、房、院數(shù)量的組合形成完整的空間.與后世不同的是,漢代建筑的布局并不完全對稱,它更講求一種均衡的效果.漢代建筑布局中有一個相當重要的特征即是:重要建筑入口前均設門闕,以加強整個建筑組群的莊重感.正是由于以上的特征,漢代建筑組群形式生動,體型高低錯落,總體輪廓線富于變化.
這里所論述的門指建筑或庭院入口,能獨立存在,一般兩邊連有圍墻或廊.
根據(jù)現(xiàn)存資料記錄和分析,漢代建筑中的門可分以下幾類[2]:衡門(即后世的牌坊門)、屋宇式門、墻門、市門、城門.
即左右兩根立柱,上部有一或二根橫梁,在立柱內(nèi)側(cè)安門扇.師古曰“衡門橫一木于門上,貧者之屋也”,形象而簡煉地概括出衡門之形、之意、之用.若將衡門兩側(cè)的立柱加高變成華表柱,即是后世很考究的里坊的坊門,或稱欞星門或稱烏頭門.或許是因為衡門之地位低下的緣故,漢代出土明器及畫象磚(石)中未見詳例.
是宮殿、府第、庭院、宅院等普遍采用的大門形式.平面多為長方形,開間一至三間不等,進深較淺,多為一至三檁.屋頂形式較簡單,多為四阿頂或懸山頂.和林格爾壁畫上之幕府南門是大型府第入口之代表.它是一座三間單檐大門,門的正中一間看去是洞開著,門東直書“幕府南門”四字.門兩旁有廡,是留居一般賓客的地方,兩邊一間較為突出的房屋估計是夾門之“塾”.門內(nèi)有建鼓,為召集軍卒之用.大門外兩旁立雙闕,并皆有子闕,闕身方形,單檐廡殿頂.這種既含門、廡、塾又有雙闕的大門,雖然從封建制度上看已屬“逾制”之列,但它說明,在漢代門的型制已較完備了.據(jù)文獻記載[3],其它大型府第之入口僅有門、廡、塾,而闕則是或有或無.
大型庭院建筑入口也多為屋宇式門,其形式有三種[4-5].第一種是在廊院或院墻上直接向外開門,屋頂形式或為四阿或為懸山,大門外側(cè)或有雙闕(圖1所示).第二種形式是雙闕后退而與院墻、大門等結(jié)合到一起,雙闕之間或為兩坡頂、四坡頂之大門或為罘罳,雙闕外側(cè)則是左右院墻(圖2所示).第三種屋宇式門如四川某庭院入口(圖3所示),是一頗有氣勢的大門,中央是一高大的三開間單檐四阿(有臺階)屋頂,兩側(cè)各有一大致對稱的單檐四阿屋頂.屋檐下短柱間似有裝飾,均未見門扇.此種形式之大門略同后世之牌樓.
以上實例分析可以看出,漢代已很注意建筑群體量的構(gòu)圖關(guān)系和封建等級制度的體現(xiàn).低矮建筑群如廊院等的入口常直接在廊子或院墻上開門,不再另建門屋;而在有高大樓房的建筑體量組合的庭院中,其大門往往建有較為高大的門屋,一至三層不等,重要的建筑還設有門闕.
圖1 陜西勉縣老道寺出土陶樓院Fig.1 Schematic of pottery building in the old templein Mianxian county, Shaanxi province
圖2 四川郫縣出土東漢畫象石Fig.2 Schematic of stone portrait buildings in the Han Dynasty in Bixian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圖3 四川出土某庭院大門Fig.3 Schematic of gate buildings in Sichuan province
圖4 函谷關(guān)城門圖Fig.4 Schematic of gate buildings in Hangu Pass
一般住宅、苑囿、園林以及府第等建筑物上,常用墻垣分割成許多院落,院落之間的院墻上常開有小門.漢代以后這種門藝術(shù)化的很多,但在漢代,我們通過各種明器、畫象磚(石)所見到的這種門卻很簡單.
《西京賦》說長安九市“通阛帶阓”,《古今注》解釋曰:“市墻曰阛,市門曰阓”市井區(qū)周圍以垣墻圍繞,經(jīng)市門而出入.市門設專職門吏守鞭掌管.從四川廣漢、彭縣、新繁三縣出土的市井畫象磚上,可以看到市門的形象大致為:屋頂是三開間單檐四阿頂,屋身比例較高,屋身兩側(cè)與墻垣相連.
東漢函谷關(guān)城門(圖4所示)“是在夯土的門道兩側(cè)沿邊密排幾對柱礎(chǔ),在其上立排叉柱,然后上梁.木梁據(jù)推斷也是密布的,再在其上修門樓”.每座城門各有三個門洞,門洞凈寬6 m.考古發(fā)掘的漢長安城城門結(jié)構(gòu)方法與此相同.
闕,劉熙釋名“闕在門兩旁,中央闕然為道也.門闕,天子號令賞罰所由出也”.《爾雅》:“觀謂之闕”.漢代最特殊的建筑就是闕.原始的闕可能用于部落外垣,左右兩個碉樓中間闕然為道;封建社會初期開始,闕的形式逐漸增多;到了漢代,闕的形式、數(shù)量之多,用途之廣,造型之精美已達鼎盛.漢以后,闕逐漸退廢.
根據(jù)文獻記載[6-11],通常漢代所遺石闕及畫象磚(石)提供的資料,我們可以了解闕的結(jié)構(gòu)并且按照闕的性質(zhì)及位置可以將其分為宮闕、廟闕、墓闕、城闕、望樓及府第門闕等.
闕是塔樓狀建筑,置于道路兩旁作為城市、宮殿、壇廟、關(guān)隘、官署、陵墓等入口的標志.外觀大體分為闕座、闕身與闕檐三部分(圖5).闕身大部分都在外觀上表示出闕的木結(jié)構(gòu)形式,并有顯著側(cè)腳.闕身依數(shù)闕身依數(shù)量有單出闕、雙出闕與三出闕(僅天子可用三出,三出闕僅在唐懿德太子墓地宮壁畫中出現(xiàn)過),闕頂為四阿頂,單檐、雙檐較為多見,畫象磚(石)中也有三層檐和四層檐的(圖6).另外,在闕的整體構(gòu)圖上,比較講究比例的諧調(diào)、適度.
圖5 漢闕結(jié)構(gòu)想象圖Fig.5 Schematic of imagination of the gate tower structure in Han Dynasty
圖6 單闕Fig.6 Schematic of single gate tower in Han Dynasty
僅見于文獻記載.《史記》載兩漢“營未央宮,立東闕、北闕”,武帝時作建章宮,“其東側(cè)鳳闕高二十余丈”,《水經(jīng)注》記此闕高七丈五尺.據(jù)現(xiàn)在的遺址發(fā)掘推測,西漢的闕是在夯土筑成的墩臺外面包以木骨架、木屋檐.東漢的宮殿闕也無遺留至今的,從今天可以見到的東漢出土畫象磚(石)上所表現(xiàn)的單闕與雙闕,可以窺其一斑.
河南登封出土的東漢三闕(圖7所示)及山東嘉祥武氏祠闕均是此類闕的代表.河南登封三闕都是祠廟前的神道闕,此三闕均為石闕,太室闕東西闕相距6.75 m,調(diào)高3.96 m,闕基用較薄的石板平鋪二層,闕身用長方形石塊壘砌八層而成.闕上部以一層石塊向外挑出以承闕頂,闕頂為巨石雕成的四阿頂,脊有起翹,屋面雕刻有瓦,檐下刻椽子.子闕是圍墻的象征,比正闕低1.31 m.闕身四周全是浮雕圖案花紋.此類闕,以裝飾為主,未表現(xiàn)層疊枋木、斗拱、懸挑等木結(jié)構(gòu)建筑特征.雖然從位置及作用看是闕,但從形式上看,卻不象真正的闕.
圖7 少室闕東闕北面Fig.7 Schematic of Shaoshigate tower in the East viewed from the North
四川漢墓石闕可調(diào)墓闕中的代表(圖8、9、10所示)[12].這些墓闕幾乎均為仿木結(jié)構(gòu)的母子闕,型制秀麗,雕刻精美.其中尤以雅安高頤墓闕最為典型.闕下承以基座,沿座之外側(cè),浮雕蜀柱、櫨斗.其上建母、子闕身,面闊與進深之比,母闕為7∶4,子闕約為5∶3.闕身表面隱出柱枋,但無地栿.母闕闕身與闕頂間,施雕刻五層.第一層櫨斗及枋三層,縱橫相壓,四隅則鐫力神各一.第二層以拱端挑出,上為斗拱.第三層石甚薄,第四層石向外斜出,表面刻有人物.第五層是在檐下刻枋頭一列,鐫有字.屋頂為重檐四阿頂,出檐較深,正脊反翹,正脊中央飾以飛禽.子闕結(jié)構(gòu)層次與母闕大體相類.
圖8 雅安高頤闕及高頤闕子闕側(cè)面Fig.8 Schematics of Gaoyi gate tower and the son of Gaoyi gate tower in Ya’ancity
圖9 四川渠縣無銘闕Fig.9 Schematic of gate tower in Qu country, Sichuan province
圖10 Ontario皇家博物館所藏漢石刻Fig.10 Schematic of stone carvings of Tibetan and Han Dynastyin Ontario Royal Museum
城闕不僅是城市入口的標志,而且具有防守、瞭望的作用.如函谷關(guān)東門圖(圖4所示).城闕一般較其它形式的闕顯得較為墩實.為了瞭望的方便,一般在上層設有平座.
漢代出土明器及畫象磚(石)中常有望樓一類的建筑,其外形與闕相似.如成都出土畫象磚所畫偏院中的望樓,共分三層,上層為重檐四阿頂,中層兩面均有窗,其內(nèi)還設有樓梯,下層柱子有側(cè)腳.建筑的木結(jié)構(gòu)構(gòu)架形式特征顯著.
多建于府第、宅門前,其形式變化較多,大致有四種.第一種是獨立于庭院之外在門前設闕(圖11、12所示);第二種是將闕與院窗相結(jié)合,闕中間有四阿頂或兩坡頂之門樓;第三種是闕間設罘罳,層數(shù)一至三層不等(圖13所示);第四種較為少見,上部為一個闕樓,下層闕身中間開洞,形成一很窄的入口.前二種形式較多見于建筑組群布局中,而后二種形式常常單獨出現(xiàn),應是宅院的入口.
圖11 沂南漢墓畫像中的建筑圖Fig.11 Schematics of architecture of tomb painting in Han Dynasty
圖12 雙回石拓片F(xiàn)ig.12 Schematic of rubbing of Shuanghui Stone
據(jù)文獻記載[13-15],在周代闕這種建筑形式已經(jīng)存在,主要為宮闕和城闕.東周洛邑王城宮殿的雉門外立有雙闕,這便是宮闕.但也有學者認為,“闕”的產(chǎn)生可能早于周代,因為商代甲骨文中有“闕”字出現(xiàn),說明商代已有了闕門這類建筑.
(1) 漢代建筑中的門是建筑群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元素,它存在于不同類型建筑中,有衡門、屋宇式門、墻門、市門、城門等,型制完備、造型豐富.
(2)闕是漢代建筑特有的一種建筑形式,其造型精美、用途廣泛,按其性質(zhì)和位置可分為宮闕、廟闕、墓闕、城闕、望樓及府第門闕等,闕身依造型分有單闕、雙出闕(子母闕)、三出闕.
圖13 河南洛陽出土西漢罘罳Fig.13 Schematic of net buildings of West Han Dynastiesin Luoyang city, Henan Province
(3)漢代木構(gòu)建筑技術(shù)的發(fā)展,使建筑中的門與闕的形式從西漢早期的簡單稚拙到東漢時期的造型豐富.門和闕的單體形式多樣、造型豐富,在建筑群體中更顯高低錯落,使群體輪廓起伏而富于變化,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漢代建筑的文化特征,體現(xiàn)出封建禮制建筑的等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