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元結構交替現(xiàn)象對論元允準研究的影響

2018-02-25 08:27:18鄧昊熙
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年3期
關鍵詞:論元及物動詞句法

鄧昊熙

(梧州學院外國語學院,廣西 梧州 543002)

一、引言

生成語法較為傳統(tǒng)的觀點認為動詞詞條的詞匯-語義編碼有足夠的信息可使論元結構能直接進行投射。這類詞匯-語義信息明確了動詞可以帶多少個論元。照此思路,不及物動詞和及物動詞的區(qū)別大致上就可以歸結為動詞是帶一個論元還是兩個論元。這樣的屬性在生成語法框架下一直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類似于“題元準則”那樣的原則要求動詞的論元在句法結構中得到表征,從而能解釋動詞的價位。動詞的價位被看作是動詞意義的一部分,而動詞的意義至少部分地決定論元的實現(xiàn)方式。由此可見,在傳統(tǒng)的生成語法看來,動詞詞條所包含的詞匯語義信息與句法之間應是一一對應的關系。但實際情況遠比這復雜。請看下例(摘自Lohndal[1]167):

(1)a.The horns sirened throughout the raid.

b.The police car sirened the Porsche to a stop.

c.The police car sirened up to the accident site.

一般說來,siren作名詞用。但如上例所示,即便該詞用作動詞,語言使用者仍舊可以理解句子的意思。無可否認的是,動詞的基本意思沒有發(fā)生太大的變化,雖然具體的意思可能會隨著具體的句法環(huán)境而有所差別,即動詞的語義會隨著與其一起出現(xiàn)的論元的種類不同而發(fā)生改變。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上例也表明同一個動詞可以與多個論元結構相容而保持其核心意思不變。本文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論元結構交替”現(xiàn)象。請看下面其它例子:

(2)a.Peter broke the glass.

b.The glass broke.

(3)a.Tom gave the book to Mary.

b.Tom gave Mary the book.

(4)a.John sprayed paint on the wall.

b.John sprayed the wall with paint.

本文把例(2)稱為致使交替(causative alternation),把例(3)稱為雙及物交替(ditransitive alternation),把 例(4)稱 為 處 所 交 替(locative alternation)。論元結構交替現(xiàn)象其實反映了動詞語義的靈活性或特異性。在英語中,有這種屬性的動詞不在少數(shù)。本文將從致使交替、雙及物交替以及處所交替等三個角度來討論動詞論元結構交替現(xiàn)象對與句法-詞匯語義接口密切相關的論元允準研究所帶來的影響。

二、致使交替

Levin&Rappaport Hovav[2]指出,英語中有相當數(shù)量的動詞有及物和不及物兩種用法。這類動詞的及物用法大致可以表示為“致使V不及物”。除了上面的例(2)以外,還有類似于下面例(5)的句子:

(5)a.Mary opened the door.

b.The door opened.

其中例(2a)和例(5a)大致上可以分別表述為“Peter致使玻璃被打碎”和“Mary致使門被打開”,而例(2b)和例(5b)則是同一個動詞的不及物用法。這類現(xiàn)象被稱為“致使交替”。Levin&Rappaport Hovav[2]認為應該區(qū)分產(chǎn)生及物和不及物動詞用法的兩個過程:一是由及物致使動詞生成的詞匯性的“去及物化”(detransitive)動詞,另一個是由一些不及物動詞生成的致使動詞。現(xiàn)在文獻中一般把有這兩種用法的動詞稱為“作格動詞”(ergative verb)。這類現(xiàn)象一直是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它有助于加深我們對于詞匯表征屬性以及這些屬性與句法結構之間關系的理解。

英語有相當數(shù)量的動詞能出現(xiàn)在致使交替中,其中包括bake、bounce、close、cook、cool、dry、freeze、melt、roll、rotate、shatter等等。漢語中也有類似的現(xiàn)象。例如,“張三開了門”和“門開了”,“李四打碎了花瓶”和“花瓶打碎了”等。這類現(xiàn)象為我們提出了以下兩個問題:1.是否所有的不及物動詞都有相應的及物用法?2.是否所有帶致使意義的及物動詞都有相應的不及物用法?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觀察下面的例子可以推知,并非所有的不及物動詞都有相應的及物用法:

(6)a.The boys and girls played.

b.*The relatives played the boys and girls.

(7)a.The heroin spoke.

b.*The director spoke the heroin.

(8)a.The audience laughed.

b.*The comedian laughed the audience.其實所謂的致使交替動詞本身并不是一個完全同質的自然類。例如前面所提到的動詞中就可以分為表示動作的動詞(包括bake、close、cook、cool、dry、freeze、melt、shatter等)和表示狀態(tài)改變的動詞(包括bounce、move、roll、rotate等)。當然這個分類也并非涇渭分明,有的動詞表示動作發(fā)生致使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此外,有的動詞雖然也有致使交替的情況,但不能歸為狀態(tài)改變類動詞。如表示發(fā)出聲音和光線的動詞和表示位置的動詞。請看下例:

(9)a.Peter buzzed/rang the bell.

b.The bell buzzed/rang.

(10)a.They beamed/shone the flashlight.

b.The flashlight beamed/shone.

(11)a.Tommy hung the laundry on the line.

b.The laundry hung on the line.

況且,不同的動詞進入致使交替的程度也存在較大差別。例如,表示改變的動詞一般能進入致使交替。例(9)-(11)表明有些表示發(fā)出聲音和光線的動詞能進入致使交替,但有些則不能,例如glitter和sparkle就不行,burble和roar也不行。表示位置的slouch和loom也不能進入致使交替。由此可見,就第一個問題而言,動詞的不及物性不能保證它能出現(xiàn)在致使交替中,即便該動詞帶有“改變”的語義也不能確保它有致使交替。

現(xiàn)在來看第二個問題,即是否所有帶“致使”義的及物動詞都有相應的不及物用法。答案同樣是否定的。例如,動詞cut或kill都帶有致使義,但它們都沒有不及物用法。與此類似的動詞還包括slice、carve、murder、assassinate等。

(12)a.Jimmy cut the bread.

b.*The bread cut.

(13)a.The hunter killed the tiger.

b.*The tiger killed.

其次,創(chuàng)造類動詞有時也會被描述為“致使某事物產(chǎn)生”。但這類動詞也不能進入致使交替中。例如:

(14)a.Bob wrote a letter.

b.*A letter wrote.

(15)a.The worker built another house.

b.*Another house built.

再次,一般說來,后綴-ize和-ify可以被看作帶有“致使”義。但一些以這類后綴結尾的單詞沒有不及物用法。例如:

(16)a.The farmer homogenized/pasteurized the milk.

b.*The milk homogenized/pasteurized.

(17)a.Luis humidified his apartment.

b.*His apartment humidified.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有一些以后綴-ize和-ify結尾的動詞是有不及物用法的。例如:

(18)a.Clark solidified the mixture.

b.The mixture solidified.

(19)a.The cook caramelized the sugar.

b.The sugar caramelized.

與前面討論的第一個問題類似,動詞詞義是否帶有“致使”義與該動詞能否進入致使交替之間并沒有必然聯(lián)系??偟恼f來,動詞的及物性以及它自身是否帶有“致使”義都不能保證該動詞有致使交替用法。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處理動詞的致使交替呢?

Levin&Rappaport Hovav[2]47假設,相關動詞恰當?shù)脑~匯語義表征和一組連接規(guī)則可以預測出動詞進入致使交替的能力。其中,連接規(guī)則用于決定一個謂語動詞論元的句法表征。據(jù)此,他們提出詞匯表征的兩層性:第一層是詞匯語義表征,它是動詞意義中與句法相關各要素的表征,以謂詞分解的形式出現(xiàn);第二層是詞匯-句法表征層或論元結構,它編碼動詞論元的句法表達信息,詞匯-句法表征通過連接規(guī)則從詞匯語義表征中推導出來。

既然致使交替動詞可以帶一個或兩個論元,那么在決定這些動詞詞匯語義表征時就必須考慮這樣一個問題:這類動詞究竟是一價動詞還是二價動詞?換句話說,致使交替現(xiàn)象對論元允準所帶來的影響就是,如果是由動詞的價位來決定論元是否獲得允準的話,那么論元獲得允準就應該表明動詞具有相應的價位。而致使交替現(xiàn)象恰好說明動詞的詞匯語義信息無法確定動詞的價位。論元如何獲得允準就不是一個單純的動詞包含怎樣的詞匯語義信息問題。

三、雙及物交替

雙及物交替現(xiàn)象是雙及物結構研究的其中一個焦點問題,它主要涉及雙及物結構不同變體形式之間的交替以及影響交替的成因分析。這里所謂的雙及物變體形式主要是指在有的語言中,雙及物結構具體可以體現(xiàn)為(介詞)與格結構和雙賓語結構。就雙及物結構不同變體形式之間的交替而言,學界討論得最多的當屬英語雙賓語結構和與格結構之間的交替問題。很多關于雙及物結構的研究傾向于假設類似于give那樣的動詞帶一個述謂結構作為其補足成分;該述謂結構表達的是帶賓格的直接賓語和帶與格的賓語之間的領屬關系,而述謂結構的中心語是動詞have的某種抽象形式。例如,Harley[3]50認為英語相關結構中,述謂結構的中心語是一個抽象的介詞PHAVE,如下(20a)所示;而Pesetsky[4]35則認為是一個抽象的謂詞G,如下(20b)所示;Beck&Johnson[5]則認為是抽象的動詞HAVE,如下(20c)所示。這三種觀點其實都認為受事論元是某個抽象成分的補足語。

(20)a.…CAUSE[PP John[PHAVE a book]]

b.…give Mary[G a book]

c.…send[HAVEP John[HAVE’HAVE a book]]

在上述思路看來,英語的雙賓語結構表達致使性領屬關系(即施事論元致使目標/接受者論元擁有客體/受事論元),而介詞與格結構表達的是致使性位移關系(即施事論元致使客體/受事論元向目標/接受者論元移動)。因此,雙賓語結構和與格結構之間不存在轉換關系,兩者分屬兩種不同的結構。Harley[3]52把英語中的to看作是PLOC,如下(21a)所示。Pesetsky[4]36把述謂結構的中心語看作是to,如下(21b)所示。Beck&Johnson[5]在一定程度上是對Larson[6]觀點的回歸:他們把客體/受事論元和目標/接受者論元分別看成是V的標志語和補足語,如下(21c)所示。

(21)a.…CAUSE[PP a book[[P-LOC to]John]]

b.…give a book[PP to Mary]

c.…[VP a book[V’send to John]]

但是這樣的思路(至少)面臨著這樣一個問題:如果說動詞give在句子John gave a book to Mary中帶有致使性位移的含義,那么為什么句子John gave a book there不合法呢?如果說動詞的語義在雙及物結構變體形式的交替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那便引出了雙及物交替研究的另外一個焦點問題。

雙及物交替研究另外一個焦點問題是探討不同類型的動詞在雙及物交替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差異。對于該問題的探討尤以Rappaport Hovav和Levin的研究為典型代表。正如Levin[7]46觀察到的那樣,有些動詞只有與格結構形式,而有些動詞只能使用雙賓語結構而沒有相對應的與格結構。例如:

(22)只能進入與格結構的動詞

a.具有拉丁語詞源的一些動詞,如address、broadcast、 contribute、 deliver、 donate、 explain、introduce、narrate、portray、submit等;

b.“ 說 ”類 動 詞 ,如 announce、communicate、declare、propose、reveal、say、state等;

c.表示說話方式的動詞,如babble、chant、croak、groan、mumble、rumble、squeak、yell等;

d.表示帶有特定方向的“放”類動詞,如drop、lift、lower、raise等;

e.表示“實現(xiàn)、執(zhí)行、滿足”的動詞,如credit、entrust、furnish、issue、leave、present、provide、serve等。

(23)只能進入雙賓語結構的動詞

a.“收/付費”類動詞,如 bet、bill、charge、save、spare、tax、tip等;

b.“任命”類動詞,如 acknowledge、consider、deem、elect、imagine、nominate、report、want等;

c.“起名”類動詞,如baptize、christen、dub、label、make、name、pronounce、style、term、vote等;

d.“宣稱”類動詞,如 assume、believe、confess、declare、fancy、find、presume、profess、prove、suppose、think、warrant等;

e.其它動詞,如 accord、ask、bear、deny、envy、refuse、wish等。

除了上面所提及的動詞類別限制以外,同一個動詞的不同詞匯語義也會對雙及物交替現(xiàn)象產(chǎn)生影響,使情況變得更為復雜。請看下例:

(24)a.Sarah fixed a drink for Peter.

b.Sarah fixed Peter a drink.

(25)a.Sarah fixed the air-conditioner for Peter.

b.*Sarah fixed Peter the air-conditioner.

例(24)和例(25)都涉及同一個動詞fix,但在雙及物交替現(xiàn)象上存在明顯差異。這主要與動詞fix不同的語義有關:在例(24)中,動詞fix表示的是“提供、準備”的意思,可以有與格結構(即例(24a))和雙賓語結構(即例(24b))交替的情況出現(xiàn);而例(25)中的動詞fix則表示“修理”,只能有與格結構一種形式。按照Jackendoff[8]196的思路,則可以理解為fix a drink表示一個“創(chuàng)造”的過程,即drink并非事先存在,而fix the air-conditioner則表示air-conditioner已經(jīng)事先存在。他認為只有制作類動詞(如make)、表演類動詞(如sing)、處理類動詞(如buy)以及準備/安排類動詞(如peel)能進入雙及物交替現(xiàn)象當中?;谶@樣的分析,Rappaport Hovav&Levin[9]進一步指出,在英語中,類似于give、lend、offer那樣的表示領屬關系轉移的動詞只有致使性領屬關系,而只有類似于send那樣的動詞才會有不同的含義,從而能有雙及物交替現(xiàn)象。

不過,像Rappaport Hovav和Levin那樣把雙及物結構所表達的語義及其差異全部歸因于動詞詞匯語義的做法仍然值得商榷的。下面以由for引入的間接賓語為例進行說明。

(26)a.John cooked a meal for Mary.

b.John cooked Mary a meal.

(27)a.John painted a room for Mary.

b.?John painted Mary a room.

(28)a.John watched a television program for Mary.

b.*John watched Mary a television program.

顯然,光靠動詞本身是無法解釋上述三例中b句在接受度上的差異的。而且正如Allerton[10]指出的那樣,當上例(26)中的a meal換成her meal,例(27)中的a room換成her room后,沒有介詞的句型b的可接受度也隨之下降:

(29)?John cooked Mary her meal.

(30)?John painted Mary her room.

由此可見,雖然動詞的詞匯語義確實在對于雙及物交替現(xiàn)象中變體的選擇上會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但單靠動詞語義本身仍不足以為我們提供全面的解釋。與上面的致使交替現(xiàn)象稍有不同的是,一般認為雙及物動詞后面應該帶有兩個論元。但這兩個論元以何種方式出現(xiàn)則無法只由動詞本身的詞匯語義信息完全決定。換句話說,與致使交替現(xiàn)象類似的是,論元如何在句法表征上獲得允準不是一個單純的動詞包含怎樣的詞匯語義信息問題。

四、處所交替

文獻中對處所交替現(xiàn)象討論較多的動詞包括spray、load等,如下例所示:

(31)a.Peter sprayed the paint on the wall.

b.Peter sprayed the wall with paint.

(32)a.Richard loaded hay on the truck.

b.Richard loaded the truck with hay.

不難看出,類似于spray和load那樣的動詞可以出現(xiàn)在兩個不同的句法結構當中:動詞的其中一個域內論元可以實現(xiàn)為直接賓語,而另外一個域內論元則以目標或處所的方式出現(xiàn)。在這個意義上說,這類動詞與其他也能帶兩個域內論元但沒有交替現(xiàn)象的動詞截然不同,如下例所示:

(33)a.Tom covered the paper with sand.

b.*Tom covered sand on the paper.

(34)a.Tom poured water into the bottle.

b.*Tom poured the bottle with water.

這表明只有一部分動詞存在處所交替現(xiàn)象。一個很自然的問題是:動詞的何種詞匯屬性能使相關動詞有相應的交替形式?此外,在例(31)的兩種變體形式中存在解讀上的差異:一般說來,實現(xiàn)為直接賓語的論元作為一個整體被解讀為受到動詞所表達行為的影響。例如(31a)的解讀是,所涉及的全部油漆都被噴到墻上(雖然無法得知墻是否全部被油漆所覆蓋);而例(31b)的解讀是,墻已經(jīng)全部被油漆所覆蓋(但無法確認油漆是否全部被用完)。所以第二個問題就是,類似這樣的解讀差異應該如何解釋?第三,這樣的處所交替也對句法-詞匯接口提出了問題:同一個動詞何以能有兩個不同的論元結構?

這里主要討論什么樣的動詞能進入相應的處所交替。乍看起來,有處所交替現(xiàn)象的動詞要求有“被放之物”(locatum)和“放之處所”(可能是一個容器,或者是一個平面等等)。但這其實并不是動詞有處所交替的充分條件。例如,動詞pour要求有“被放之物”和容器,但它不能出現(xiàn)在with變體當中,如下例所示:

(35)a.Mary poured water into her bottle.

b.*Mary poured her bottle with water.

反過來,有的要求帶有“被放之物”和“放之處所”的動詞可以出現(xiàn)在with變體當中,但卻沒有相應的處所變體,如下例所示:

(36)a.*Mary coated berry icing onto the cake.

b.Mary coated the cake with berry icing.

Pinker[11]58對有處所交替現(xiàn)象的動詞做了較為詳細的分析。他把處所動詞分成了兩大類:以內容為導向(content-oriented)的動詞和以容器為導向(container-oriented)的動詞。前者必須強制性地帶有“被放之物”論元,而“放之處所”論元則可有可無;相反,后一類動詞則要求強制性地帶有“放之處所”論元,而“被放之物”論元則可有可無。請看下例:

(37)a.Tom piled the books(on the shelf).

b.Tom piled the shelf*(with books).

(38)a.Tom stuffed the turkey(with breadcrumbs).

b.Tom stuffed the breadcrumbs*(into the turkey).

在對動詞進行上述分類的基礎上,Pinker認為這兩大類動詞中均有能出現(xiàn)在處所交替中的成員,也有不能出現(xiàn)在該類交替中的成員。對以內容為導向的動詞而言,有處所交替的成員包括:

(39)a.表示在平面上強有力的接觸和物體位移同時發(fā)生的動詞,如 smear、smudge、spread、rub等;

b.表示在水平面上垂直放置的動詞,如heap、pile、stack等;

c.表示力作用于物體上,導致物體沿彈道軌跡運動的動詞,如splash、spray、inject、sprinkle等;

d.表示物體散布式運動的動詞,如seed、scatter等。

而不能進入處所交替的以內容為導向的動詞則包括:

(40)a.表示由于重力作用而使物體發(fā)生移動的動詞,如dribble、drip、pour、spill等;

b.表示在一個維度上可以延伸的柔軟物體纏繞在另一個物體上的動詞,如coil、chain、spin、whirl等;

c.表示從一個實體內部排出的動詞,如spit、vomit、exude等。

就以容器為導向的動詞來說,有處所交替的成員包括:

(41)a.表示物體被強制性擠壓到容器中的動詞,如pack、cram、jam、stuff等;

b.其大小、形狀或種類由容器的用途(而非容器的幾何形狀)來決定的物體被放到容器中,從而能完成其基本功能的動詞,如load、stock等。

而沒有處所交替的以容器為導向的動詞則較多,包括:

(42)a.表示在表面上完全覆蓋的動詞,如bandage、blanket、cover、pave、tile等;

b.表示把某物添加到處所上,致使處所發(fā)生美學或性質變化的動詞,如adorn、burden、garnish、soil、stain等;

c.表示物體與固態(tài)的、液態(tài)的或膜狀介質同延的動詞,如interlace、lard、soak、drench等;

d.表示物體對自身所處之物的自由移動產(chǎn)生阻礙的動詞,如block、choke、clog等;

e.表示物體分布在表面的動詞,如speckle、spot、bombard等。

按照Pinker的觀點,從總體上說,以內容為導向的動詞主要是明確施加于內容的具體方式(如作用力的種類或者是客體移動的方向);而以容器為導向的動詞則用于明確添加材料后所發(fā)生的狀態(tài)變化。Pinker進而認為動詞能否進入處所交替取決于兩方面因素。首先,如果目標論元越是容易被解讀為經(jīng)歷了變化,那么該類行為就越傾向于把目標論元理解為交替中的參與者(實現(xiàn)為受事)。第二個因素與動詞具體的內容有關。Pinker指出,以容器為導向的動詞不僅要明確容器內所發(fā)生的變化,而且還要明確所發(fā)生的變化是什么。而以內容為導向的動詞則不僅要明確物質向處所的移動,而且還要明確移動的具體方式是什么。所以,能交替使用的以容器為導向的動詞不僅要明確容器發(fā)生的變化,還要明確物質移動到某個處所的方式。同理,能交替使用的以內容為導向的動詞不僅要明確物質移動的方式,還要明確某個處所經(jīng)歷的某種變化。

從這兩方面的因素不難看出,Pinker較為依賴于題元角色,他的基本假設是題元角色是動詞詞匯表征與其句法投射之間的中介。換句話說,Pinker的分析主要還是從動詞的詞匯語義信息出發(fā)。但是即便如此,Pinker的研究仍不能解釋上面提及的第二和第三個問題,即如何解釋處所交替變體之間解讀上的差異以及同一個動詞何以能有兩個不同的論元結構。

由此可見,與上面所提及的兩種交替現(xiàn)象相似,處所交替現(xiàn)象也牽涉到動詞的詞匯屬性和動詞論元結構之間存在的密切關系。在傳統(tǒng)生成語法(特別是管約論)框架下,這樣的關系是通過投射原則來體現(xiàn)的:該原則保證動詞的所有詞匯屬性從一開始就被編碼在推導當中,動詞的投射通過每個動詞所確定的題元角色(如施事、受事、受益者等等)來實現(xiàn)。但是上面的論元交替的例子對投射的觀點提出了不小的挑戰(zhàn):是否每個動詞都包含有兩個詞條分別用于確定不同的題元角色并與不同的句法結構相聯(lián)系?或者是每個動詞只有一個詞條且只與一個結構相聯(lián)系,其他結構均是推導運算的產(chǎn)物?

五、結語

綜上所述,研究者們對于論元結構交替現(xiàn)象的基本思路是通過語義來對動詞進行分類,并試圖弄清楚論元結構交替來源于何種語義類別。但是正如Marantz[12]指出的那樣,盡管有很多研究試圖通過語義類別的劃分來描述出現(xiàn)在不同句法結構中的動詞如何能體現(xiàn)出系統(tǒng)性,但同一個動詞能出現(xiàn)在多種結構中所反映出來的靈活性對這種希望能通過動詞分類來處理論元結構交替現(xiàn)象的做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這種交替現(xiàn)象很自然地讓我們得到以下的推斷:論元結構并非完全投射自動詞的詞匯語義信息。因為如果論元結構真的只是動詞詞匯語義信息完全的直接反映,那么動詞詞匯語義信息就會限制論元以少數(shù)特定的句法形式表征出來。但這顯然與事實不符。所以一個自然的問題就是:在多大程度上論元結構投射自詞條中所包含的詞匯語義信息?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便引出了目前生成語法框架下論元結構研究的兩大思路:投射論(projectionist)和(新)建構論((neo)constructionist)。對于這兩種思路的分析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內。但是,論元在句法中的實現(xiàn)(允準)方式是當今句法研究的焦點問題之一。特別是生成語法目前已經(jīng)進入最簡方案研究階段,如果假設在句法和詞項中均編碼有詞匯屬性就會顯得冗繁復雜,不符合經(jīng)濟性原則。同時,以合并為基本操作手段的最簡句法運算模式認為合并可以自由施用的。因此,該操作也就肩負著把論元引入到句法運算當中的重任。但在運算推導中得到允準的論元不可能是無限制的。這就在自由施用的合并操作與有限制的論元允準之間產(chǎn)生了沖突和張力。在這個意義上說,對于合并操作和論元允準問題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我們解決兩者之間存在的張力,為句法推導中的論元允準問題提供一個新的研究思路,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們探索出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句法運算模式,從而推動句法理論的發(fā)展。因此,有必要對合并操作和論元允準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猜你喜歡
論元及物動詞句法
句法與句意(外一篇)
中華詩詞(2021年3期)2021-12-31 08:07:22
述謂結構與英語句法配置
句法二題
中華詩詞(2018年3期)2018-08-01 06:40:40
詩詞聯(lián)句句法梳理
中華詩詞(2018年11期)2018-03-26 06:41:32
成分重量和粵方言雙及物結構的論元語序
基于論元結構和題元指派對漢語處置義“把”字句的句法語義分析
英語中動構式中施事論元句法隱含的認知研究
配位方式支配模式論元結構
外語學刊(2011年1期)2011-01-22 03:38:32
Swagger:氣場壓人
英語學習(2009年7期)2009-08-05 05:39:32
及物與不及物動詞的用法與區(qū)別
原平市| 隆德县| 东阿县| 郓城县| 威信县| 绩溪县| 长汀县| 岳池县| 新泰市| 宜君县| 大名县| 磐安县| 襄樊市| 辽中县| 四川省| 五常市| 枣强县| 牙克石市| 鱼台县| 通城县| 山阳县| 尚义县| 平湖市| 沁源县| 昌江| 岚皋县| 三门峡市| 珲春市| 西林县| 乌什县| 绍兴市| 邻水| 鄂托克旗| 海淀区| 马龙县| 枣强县| 金乡县| 楚雄市| 嘉峪关市| 兰坪| 资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