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有關學者和中小學教師對模塊教學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與嘗試,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筆者以“模塊教學”為主題在中國知網(wǎng)“中國基礎教育文獻資源總庫”中檢索,共搜到4922篇文章,按發(fā)表的年度統(tǒng)計,整體上呈逐年上升的趨勢,2000年只有12篇,2006年突破100篇,2013年以來每年保持在500篇以上。結合上述文獻資料,本文闡述了近年來我國基礎教育在模塊教學理論與實踐方面所做的研究做綜述。
1.“教學模塊”概念。模塊來源于工業(yè)用語,作為教學意義上的模塊,它是支撐模塊教學的核心概念。目前,研究者主要從以下三個角度對這一概念進行界定:第一,從學習過程的角度,把模塊定義為學習單元,即為了實現(xiàn)明確的教育目標,圍繞教學主題,通過整合學生經(jīng)驗和相關內(nèi)容而設計的相對完整、獨立的學習單元。第二,從教學過程的角度,把模塊定義為教學單元或教學活動的組合,一個模塊就是一個圍繞特定主題,在內(nèi)容和時間上自成一體、相對獨立、可檢測的教學單元,在這個教學單元中,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程序、課時數(shù)等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規(guī)范。第三,從課堂結構的角度,模塊專指一節(jié)課中的部分內(nèi)容、教學片斷或環(huán)節(jié),這些內(nèi)容、環(huán)節(jié)和片斷都能夠準確加以描述,自成一個結構,而且一堂課往往由兩個以上的模塊連接而成。
綜合起來,無論是作為學習單元,還是作為教學單元,教學模塊的設置都具有較大的靈活性。近年來,基礎教育階段研究者主要從課程的模塊設置、單元的模塊整合和課堂結構的模塊設計三個層面進行教學模塊設置的研究與實施。
2.“模塊教學”概念。近年來,廣大教師和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對模塊教學的內(nèi)涵進行了多維度的界定,主要有如下幾種代表性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模塊教學是一種教學方法,是把課程結構、教學內(nèi)容按多元化的目標進行系統(tǒng)綜合的教學方法,把相互滲透的教學內(nèi)容組成系列模塊,通過各模塊的優(yōu)化組合,使教學盡可能適應不同層次的目標和需求。第二種觀點認為模塊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方式,是把課程內(nèi)容按照理論體系和認知培養(yǎng)需要進行重新分類整合,形成若干教學模塊,進而實施教學行為的一種教學方式。第三種觀點認為模塊教學是一種教學過程,即由若干個不同但相互聯(lián)系的模塊組成的動態(tài)教學過程。第四種觀點將模塊教學視為一種個別化教學形式,是部分或完全基于模塊課程的,這種模塊課程實質(zhì)是滿足課程的可選擇性和學習的個別化需求。第五種觀點是從教學模式的角度來界定的,其核心內(nèi)容是根據(jù)學生的需求與外在的環(huán)境變化來確定教學的內(nèi)容,通過教學分析和教學設計形成相應的教學模塊,并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手段,以及相應的考核方式組織教學。另外,還有學者認為模塊教學是課堂教學在設計和操作上的一種思路,即把一節(jié)課或一個教學單元用“模塊式思路”來安排教學。
綜合上述幾種觀點,盡管研究者對模塊教學界定的角度或?qū)哟斡兴煌珜δK教學本質(zhì)的認識幾乎是一致的,即模塊教學是通過模塊整合的手段對傳統(tǒng)意義上的課程和教材等進行重新認識、加工和實施的過程,是對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式教學方式的一種具有深刻意義的變革和創(chuàng)新。
我國于20世紀90年代初引進模塊教學,首先運用于職業(yè)教育中,并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很快就在基礎教育階段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和應用。這除了教育形勢發(fā)展的需要外,模塊教學自身的鮮明特點與巨大的教學價值無疑也是一個有力的推手。
目前,眾多課程專家和一線教師在模塊教學的特點和價值上都取得了共識,認為模塊教學打破了學科的知識邏輯體系,把學科知識轉變?yōu)檠芯恐黝}。不同層面的教學模塊具有整體性、獨立性、靈活性、開放性、多樣性等特點,其對深化課程改革、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價值。但大家研究的層次、方法和側重點也存在很大的差異。
高丹從模塊教學的主導思想出發(fā),認為模塊教學的基本特點是在主導思想的指導下,為學習者提供多方面、多層次的選擇空間,開發(fā)學習者的智力潛能,因而模塊教學對教育改革及教育教學結構的最優(yōu)化具有重要的意義。郭華從一種整體的教學視野來看待模塊教學,認為模塊教學具有三個特點:第一,圍繞某一主題組織相關內(nèi)容,有利于整合教學內(nèi)容,加強內(nèi)容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和溝通,實現(xiàn)教學內(nèi)容的綜合化;第二,模塊的組織方式為學生獲得一種自覺有意義的生活創(chuàng)造了條件;第三,有利于教師整體把握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進程。靳玉樂、張慶華則從普通高中課程結構的視角,認為課程的模塊構建具有時代性與發(fā)展性的統(tǒng)一、系統(tǒng)性與獨立性的統(tǒng)一、多元化與個性化的統(tǒng)一、動態(tài)性與多樣化的統(tǒng)一等特點。鄧道宣、賴蓉莎從組織教學的角度,認為模塊教學在三個方面有別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即授課內(nèi)容排列上的不同、教學活動的主體地位不同和培養(yǎng)的側重點不同,由此看出模塊教學對于變革傳統(tǒng)教學的意義與價值。另外,還有許多一線教師聯(lián)系自身的學科教學,更加具體地研究了各個學科中模塊教學的特點及其價值。
從實施的廣度和深度來看,在基礎教育階段的課程模塊設置和教學實踐主要集中在高中階段。2003年4月,教育部頒布了《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方案(實驗)》,這是從國家層面,整體關注課程結構的變革來實施課程的改革。這一變革的最主要特征是突破了以往課程編排的方式,確定普通高中課程由學習領域、科目、模塊三個層次構成。在這樣的課程結構中,模塊是構成科目的基本單位,每一個科目由若干模塊組成,每一個模塊成為相對完整的學習單元。由于課程在整體上進行了模塊設置,而且每一模塊是一個相對較大的教學單元,對學生的學習要求差異較明顯,所以每一模塊都對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出了具體的要求與建議。十多年來的實踐證明,課程的模塊設置不僅是在結構上對課程內(nèi)容進行了重新整合與劃分,還突出體現(xiàn)了課程結構的多樣性、選擇性與開放性,更重要的是將模塊作為一種教學方法論由職業(yè)教育帶入了基礎教育,并引發(fā)了從課程理念到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課程管理等一系列廣泛、深刻而持久性的變革,這也是模塊教學在中小學逐漸興起的一個重要推動力。
單元是課的上位概念,在傳統(tǒng)的逐課教學中,教師十分在意每一節(jié)課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而往往忽視單元教學目標,單元的整體價值無形被降低。究其原因,既有教材設計上的缺陷,也有教學實施上的不足。在模塊教學的研究上,研究者基于上述教學中的缺陷和不足,瞄準并抓住單元設計這一撬動課堂轉型的支點,以整體的教學視野為出發(fā)點,通過模塊整合的手段,將現(xiàn)有的教材內(nèi)容按“主題歸類”的方法進行重新調(diào)整和融合,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一個相對獨立完整、整體聯(lián)動的主題學習單元或教學活動體系。相對于高中的課程模塊,整合后的單元模塊在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時間的跨度上要小一些,是一個中觀或微觀層面的課程單位,內(nèi)容更加緊湊,主題更加突出,可操作性更強。
由于單元作為教學活動的一個基本單位在各學科中存在較大的差異,到目前為止,已公開發(fā)表的有關單元模塊整合通識研究的文獻很少,中小學教師總是依據(jù)學段和學科的特點對單元的模塊整合進行多角度地研究與實踐。就參與研究的教師數(shù)量及研究的深度、廣度和影響力而言,語文學科當處領銜地位,其次是信息技術、英語、音樂、美術、歷史等學科。
就語文學科而言,從小學到初中、高中和中職階段,相關的研究文章很多,比較典型的有小學階段的蔡曉碧《小學語文單元模塊教學的有效整合》、羅夕花《語文“單元模塊”有效整合策略》、吳榮山、陸薇《基于單元專題的整組模塊教學芻議》、王志紅《主題單元模塊教學必須樹立幾個“意識”——以蘇教版教材為例》等文章;初中階段的有楊秀雯《語文單元模塊教學的實踐與思考》、王雅婷《“模塊教學”模式下的初中語文先秦諸子散文教學研究》、王曉霞《模塊教學的方法與思路》、楊化國《初中語文模塊整合教學實踐策略探索》等;高中階段的有劉兆勛《中學語文文學作品模塊化教學研究》、宋均紅《高中語文現(xiàn)代記敘文模塊教學設計探討》、陸曦寧《專題式整合教學的探索與實踐》、楊丹《中職語文教學中主題式模塊教學的探索和運用》等。其他學科的研究文章也很豐富,如張保健《高中英語模塊重新整合的教學實踐》、李蓉《基于模塊整合的化學高效教學模式探索》、唐宇《基于初中美術教材的模塊整合與單元化教學研究》、高國榮《高中歷史新課程模塊整合策略》、寇躍《高中思想政治課整合式教學研究》等。另外,還有一些跨學科的單元整合式模塊教學方面的研究與實踐,如地理學科的史地知識的單元整合、政治學科的政史知識的單元整合等。限于篇幅,上述文章中關于單元模塊整合的一些策略和方法,本文不做展開闡述。
課堂結構的模塊設計與實施是模塊教學研究的又一個重要領域。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研究者力圖突破傳統(tǒng)意義上的“五環(huán)節(jié)”課堂結構,改課堂的“線性結構”為“模塊結構”,從多個視角對課堂的模塊構建進行了不同層次的探索,研究的內(nèi)容和成果非常豐富,比較典型的有以下幾種:
1.三模塊教學模式。這是2006年山東省臨清市教研部門在吸收杜郎口中學課堂上學生主動參與、洋思中學先學后教理念的基礎上,研究建構了“自學感知、研討探究、反思拓展”三模塊自主學習課堂模式。這一教學模式開始運用于中學語文課的教學中,后擴展到各個學科,演變成“預習、演練、反饋”“預習、展示、反饋”等不同的形式。三模塊教學模式還原了學生應有的主體地位,對突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2.“六模塊”建構式教學。這是江蘇省連云港市自2009年以來探索出的一種“以學為主”“以教促學”的有效教學策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靈活選擇運用自學質(zhì)疑、交流展示、互動探究、精講點撥、矯正反饋、遷移運用六模塊,建構促進學生發(fā)展的課堂教學。該模塊教學的最大特點是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發(fā)展,因而備受該市教師的青睞,在連云港市被廣泛應用于小學到高中的各個學科,并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但也不乏有一些困惑和質(zhì)疑。
3.分段式模塊教學。這是浙江省杭州市蕭山三中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出的一種基于課堂結構的模塊教學,它以教學時間為X軸,教學目標為Y軸,將一堂課的教學時間劃分為幾個段落,在每個時間段內(nèi)分別完成相應內(nèi)容模塊的教學任務和段落目標,是分段落實教學任務、分步達成教學目標的課堂教學設計模式。盡管這種模塊教學幾乎運用于中學各科教學中,但其實施范圍限制在本?;蛑苓叺貐^(qū),影響力非常有限。
4.任務驅(qū)動模塊教學。任務驅(qū)動模塊教學是任務驅(qū)動教學法和模塊教學有機結合的產(chǎn)物,是教師根據(jù)教材的特點和教學內(nèi)容的需要,以及學生的基礎等,以模塊為單位設計教學主題,圍繞教學主題設置中心任務,以此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多元化的學習。在每一個教學模塊中,主題是模塊的靈魂,給學生設置的任務都是以特定的主題為核心。在實施教學時,淡化傳統(tǒng)意義上“課”的概念,而以模塊本身為基本單位進行整體設計。
5.板塊式教學。板塊式教學源于20世紀90年代末對語文教學設計的一種研究與思考,起初只是一種教學思路,后逐漸發(fā)展為“板塊式教學”模式而廣泛應用于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中。板塊式教學就是教學過程、教學內(nèi)容呈“板塊”狀逐層深入推進,其最大特點是課堂結構呈“板塊”狀。筆者認為,這里所謂的“板塊”實際上是將教學內(nèi)容、教學資源、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等進行充分整合后而構建的一種具有很強綜合性的微型教學“模塊”。相對于比較固定的課堂結構來說,這種“模塊化”的結構組合豐富,靈活多姿,可以充分體現(xiàn)教師教學的靈活性與個性化。
此外,關于課堂的結構模塊構建與教學,還有“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模式下的模塊教學、“五模塊”教學法、主題模塊式教學等,研究內(nèi)容豐富多樣,實施策略也不一而足。
綜合考察近年來我國基礎教育關于模塊教學的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當前的相關研究非常注重吸收借鑒國外和職業(yè)教育的研究成果,發(fā)展態(tài)勢良好。但不可否認的是,整個研究工作依然顯得有些薄弱,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現(xiàn)有的研究總體上呈現(xiàn)出理論與實踐結合不夠緊密的問題。宏觀層面的理論研究已經(jīng)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理論向?qū)嵺`的轉化比較困難;微觀層面的實踐大多停留在經(jīng)驗層面,許多基層教師缺乏應有的理論深度,由實踐向理論的提升顯得比較困難。
第二,除了高中階段國家規(guī)定性要求外,參與此領域研究與實踐的教師在整個中小學教師隊伍中的比例還非常小。盡管有部分教育主管部門大力倡導模塊教學相關的研究與實踐,但區(qū)域性的覆蓋面和持續(xù)的時間都還非常有限。
第三,從研究方法、研究內(nèi)容和研究的深入程度來看,在中小學各學科的分布是不均衡的。語文學科表現(xiàn)強勁,對模塊課程的實施、模塊教學的單元整合、課堂結構的模塊構建、教學策略的運用等,都有較為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與探索,涌現(xiàn)出一批高水平、有影響力的教育專家。在這方面,信息技術學科次之,其他學科則表現(xiàn)較為薄弱。
第四,從研究成果上看,高質(zhì)量、影響力大的論文少,有關的研究專著幾乎空白,而一般性的論文數(shù)量大,內(nèi)容龐雜,低水平成果重復的較多,還存在著缺乏激勵機制、缺少創(chuàng)新動力、研究方法不夠科學、成果推廣難度大等一系列問題。
基于上述認識,筆者認為,今后關于模塊教學的研究與實踐應該更加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要有優(yōu)秀的教育專家引領,吸引各個學科更多的教師參與,尤其要注意模塊教學與各學科教學進行多視角、多維度地深度融合,突出研究方法的創(chuàng)新,在進一步增加研究成果數(shù)量的同時,不斷提高研究成果的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陳竺.黃應堂.關于模塊化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探討[J].白求恩醫(yī)學雜志,2014,(4).
[3]劉一.關于“模塊教學法”在課堂創(chuàng)新教學中的運用[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3,(8).
[4]黃筱調(diào),鄭莉.模塊式教學法及其探索[J].江蘇高教,1998,(4).
[5]李國才.《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模塊化教學設計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4,(14).
[6]高丹.模塊教學——二十一世紀適合社會及人發(fā)展的教學形式[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6).
[7]付強,徐繼存.模塊化教學及其對我國高中課程改革的啟示[J].課程·教材·教法,2011,(12).
[8]耿立華.“模塊式”教學模式的理論體系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0,(36).
[9]李萬嶺.“模塊教學思想”的研究與踐行[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3,(10).
[10]郭華.一種整體的教學視野——“模塊”的意義及其教學要求[J].人民教育,2005,(15-16).
[11]靳玉樂,張慶華.普通高中新課程的模塊建構及其特點[J].基礎教育課程,2005,(7).
[12]鄧道宣,賴蓉莎.普通高中新課程模塊結構和模塊教學[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11).
[13]徐柏興.蕭山三中“分段式模塊教學”的設計與實踐推進研究[J].教育界:基礎教育研究,2015,(32).
[14]李春穎.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任務驅(qū)動模塊教學[J].新課程(下),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