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雙甸鎮(zhèn)雙甸小學 劉學軍
現(xiàn)代教育論認為,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探索性學習方式,學生學習知識是接受的過程,更是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的過程,教學良方就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研究、去發(fā)現(xiàn)的主動探究。那么,在小學科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能力,使科學探究活動深入而有效呢?
探究欲望是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內(nèi)在因素,具體表現(xiàn)為學生實踐活動的興趣、態(tài)度與意志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是現(xiàn)代教學改革的必然發(fā)展趨勢,有了探究的興趣與任務驅(qū)動,學生的探究才能成為主動探究。所以,在小學科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依據(jù)教材的特點,有效地創(chuàng)設情境,充分調(diào)動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與欲望,促進小學生科學品質(zhì)與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例如,在教學《淀粉的性質(zhì)》這部分內(nèi)容時,我們可以播放一個中共地下黨傳遞信息的視頻,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視頻中的中共黨員明明傳遞的是一張什么字也沒有的白紙,后來怎么會出現(xiàn)了有字的情報?同學們在奇怪之余,激起了對現(xiàn)象求索的熱情!這時老師適時的演示推進,要求一名學生也來傳遞一張老師給的機密文件,紙上沒有字呀?學生頭頂?shù)拿造F更深了,這樣的情境下,老師在白紙上噴上了碘酒溶液,白紙上的字顯示出來了。這時老師適時提問:看到這個現(xiàn)象,你們有問題要問老師嗎?通過一定發(fā)散的問題,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各種猜測、驗證、交流……,在亂而有序的自主實踐探索過程中提升學生思考力與實驗能力,讓教學效果更加有效。
學生的探究活動應該是多維、互動、開放的,可以是個人獨立鉆研,也可以由小組進行研究;可以師生交流,可以小組交流,還可以全班交流等。這樣,通過探究和組內(nèi)的互動活動,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不僅有效地完成了學習任務,而且對學生的認知、情感、自信心、同伴關系等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
這是基本的科學素養(yǎng),建構主義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交流與分享的意識。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既是教育的對象,又是學習的主體,有充裕的時間對問題進行思考、交流,這是他們的權利。例如,教學“分離混合物”時,我設計這樣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取一些沙和豆子進行混合,然后分組觀察討論“在混合沙和豆子的過程中,沙發(fā)生變化了嗎?豆子發(fā)生變化了嗎?”學生熱烈地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豆子還是豆子,沙還是沙,它們都沒有發(fā)生任何變化。教師對他們的發(fā)言給予充分的肯定,在這樣的情境中,教師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怎樣可以把豆子和沙分離開?”圍繞這個問題,小組中的學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充分發(fā)揮了合作中集體的智慧,想出各種解決方案:有的將一次性杯子的底扎出些小孔,讓沙子離開豆子;有的用棉紗布制成一個簡單的篩子;有的采用在白紙上滾動來分離;有的干脆用手當起了篩子……這樣的教學設計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源,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根據(jù)自身的認知、情感去獲取、加工,從而產(chǎn)生信息差異,形成交流的欲望,每一個學生發(fā)出的信息又成為其他學生新的信息源。
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必須改變那些課堂上教師是主角,少數(shù)學生是配角,大多數(shù)學生是觀眾、聽眾的舊教學模式。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币虼耍處熞鹬貙W生的主體性,通過師生互動積極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研究氛圍,讓學生置身于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
“凡是學生能探究的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夠思考的決不暗示?!弊鳛榭茖W老師,我們要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與能力基礎,了解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讓學生在猜想、交流、驗證,以及錯誤的過程中感受成功,同時也體驗失敗,作為老師,我們應該給孩子磨練,給孩子犯錯的機會,要讓學生明白,科學的知識決不是簡單、輕易地就能得出結論,需要自主探索,需要不斷地嘗試,需要交流分享。如教學《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一課,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各種物體的沉浮情況,我為學生準備三組常見的,但經(jīng)過組合又能揭示一種概念的有結構的材料:體積大小相等,重量不同(鉛塊、鋁塊、塑料塊、木塊);重量相等,體積不一樣(橡皮塊、蘿卜塊、塑料塊、泡沫塊);體積和重量都不相等(鉛塊、鋁塊、塑料塊、泡沫塊)。學生憑借教師提供的條件,通過自己動手操作的實踐活動,做好實驗操作結果的記錄,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了材料蘊含的意義:大小相同,物體的沉浮和它的輕重有關系——重的物體沉,輕的物體?。惠p重相同,物體的沉浮和它的大小有關系——小的物體沉,大的物體??;大小不同,輕重不同,物體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輕重都有關系——大的輕的物體浮,小的重的物體沉。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與探究的導師,這個導是適時的指導與準備,為學生提供結構材料、為學生提供直接與間接的方法引領。如《怎樣加快溶解》一課,研究物體溶解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這實驗中的變量非常多:水量的多少、水溫的高低、是否攪拌、溶解物的量、溶解物的顆粒大小、容器等等,要控制好這么多的變量,對于首次進行對比實驗的四年級孩子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于是我將實驗化繁為簡,幫助學生控制好變量。在設計實驗時,先引導學生討論如何去控制一個變量。如,要研究“有攪拌和沒有攪拌”哪種情況使物體溶解得更快,我們要注意控制哪些“同樣”的條件?(如相同的杯子中放入相同量的水,冷熱相同,一定量且顆粒大小相同的溶解物),哪個條件是不同的?(一個攪拌、另一個不攪拌),實驗的過程中,教師通過一定的實驗動作從側(cè)面引導學生攪與不攪、水溫、顆粒大小等對溶解的影響,驅(qū)動學生仔細觀察,主動探究,及時總結與交流。
多元智力認為,教學評價應包括所有的智力領域,要在真實的情景中觀察學生開展并完成有意義的、與學生相聯(lián)系的各種活動和學習任務,而不應只是在非真實情景下通過紙筆考試進行標準智力測試和能力測試??茖W探究學習過程的評價,就是把發(fā)現(xiàn)學生的多種智力作為學生智力和能力評價活動的目標,而不是通過這些評價給學生貼標簽,應了解學生智力和能力發(fā)展的所有方面(學生的智力強項和弱項,學生喜歡和不喜歡的領域等),幫助學生認識自我,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激勵學生不斷進取,走向成功。
在評價學習的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參與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識與情感、態(tài)度的發(fā)展,同時,也要重視考察學生的科學探究思維過程。在實際教學中,可采用“科學探究學習過程評價表”,這樣的評價,更重視學習探究的過程活動,更重視實踐與學習過程中學生基礎知識與基本的能力發(fā)展,更重視學生對科學的興趣與好奇心的培養(yǎng),科學品格積淀,如提出問題能力、自主探索方法、學生興趣持續(xù)性、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等。
在探究性教學中,由于它的自主性、開放性決定了學生探究方法的多樣性,即不同的學生可以有不同的探究方法,視學生學習水平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在教學評價時,教師應認真嚴肅地對待學生之間的差異,不能“一刀切”,應注重評價標準多層,在原有基礎上的提高,在注重保護學生自尊、自信的前提下,再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如教學《做一個小磁鐵》時,若有的學生使用了“錦囊袋”中“沿一個方向嘗試一下”這樣一個帶有指向性的問題后得出了結果也可評為優(yōu)。
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思考問題是多角度的,探究策略都是多樣的,學生自我體驗是多層的,為充分暴露學生這些真實的內(nèi)心世界,并使不同的思維方式、情感體驗相互碰撞,迸發(fā)出新的更有價值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火花,應著力學生的自我評價,這種學生自我評價有利于指導學生對學習過程的反思,有助于學生獲得最充分的、最合理的教育與發(fā)展。
如何使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更加有效,它只有正確的理念,而沒有固定的模式,更沒有標準的答案。本文只是從幾個側(cè)面闡述了自己對這一問題的實踐和思考??傊挥邪雅囵B(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作為探究學習的靈魂,一切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探究性學習才會發(fā)揮它應有的價值,我們的科學課堂才會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