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1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掀開了中國歷史新的一頁。從那一天開始,至今整整40年。我和同志們有幸在自己的崗位上親身參加了這場偉大變革,親歷了40年的光輝歷程。每段經歷,都可以寫一首詩,都是我們難忘的一段黃金時光。
《黑龍江日報》作為省委機關報、全省重要的輿論陣地,在為改革鼓與呼的同時,開始了自身的新聞改革、版面改革和機構改革。
為了集中力量,及時宣傳改革開放的重大舉措、方針政策、先進典型,1983年秋季,報社為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與時俱進,組建了要聞編輯室,工業(yè)部與農業(yè)部合并,組建了經濟編輯室,其他為政教科技編輯室、理論評論編輯室和時事、副刊、讀者來信等編輯室。要聞編輯室劃分為白班與夜班兩部分。白班由楊德三、武繼英負責協(xié)調和選編稿件,夜班由我和楊增順負責統(tǒng)攬見報稿件和版面安排,與時事部共商新華社電稿的選用與編輯。夜班編輯負責人代行總編輯簽字,下達報紙付印指令。新聞界稱夜班編輯室為出報前的"最后一關"、報紙的"總裝車間"、要害部門。與之配合,同時上夜班的部門還有時事部、校對科、檢字車間、鋅版車間、印刷車間、食堂等。一年后,夜班編輯從要聞編輯室劃出,單獨建制,成立了出版編輯室,與各編輯室對接,編輯人員做了調整,增加到十人。
當時,改革大潮初起,各行各業(yè)人心思上,出現(xiàn)了十多年未見的昂揚向上的社會風氣。夜班編輯室在這樣的社會大環(huán)境和報社內部的良好風氣中,認真落實編委會的要求,敢試敢闖敢創(chuàng)新,大力推進十項改革:
讀者渴求改革開放的最新信息,領導機關需要掌握改革開放的最新動態(tài),新聞改革自身也需要增強新聞的時效性。模糊時間界限的所謂“近日”消息、“不久前”新聞,需要給最新消息讓位。報社組織記者捕捉最新消息,多寫當日新聞,稿件要像“活魚”歡蹦亂跳,要善于抓“活魚”。夜班用控制版面來配合:騰出版面,留給當日新聞;稿件擠,優(yōu)先選用當日新聞;串版,力保當日新聞;接待記者,熱議當日新聞。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一版90%左右的消息是當日最新消息,還時常有“本報今日訊(電)”,那是付印前編發(fā)的凌晨新聞。
稿件要短下來,文字要少而精,是讀者的要求,也是新聞改革的需要。凡要發(fā)表的稿件,都要精加工,去冗言,“剪”蔓枝,發(fā)短稿。即煞了長風,相對而言也擴大了版面容量,可以多發(fā)稿。對于重要稿件必須在一版見報的長稿,沒有特別原因,都只是在一版露頭,有的只在一版發(fā)標題,全文發(fā)在二、三版。這在那個年代是個突破,特別是發(fā)新華社電稿這么處理,形成了新的慣例。
這樣一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一版每天發(fā)稿都在20篇左右,有時達到二十三四篇。每夜付印前,魏永恒、高俊義等夜班編輯們興致勃勃地數(shù)條數(shù),越數(shù)越高興??粗S富多彩的新聞版面,大家有成就感,欣慰之情溢于言表。讀者反映一版好看了,不是只有幾篇長稿了。
漫畫是視覺藝術,好漫畫是形象化的評論,它的幽默感蘊涵深刻的思想性。一版重要新聞配發(fā)漫畫,是大膽的嘗試。編委會決定調美術編輯劉廣海到夜班編輯室,正是為這事。每天夜里,配不配漫畫,哪篇稿子配漫畫,配什么樣的漫畫,要深思熟慮,仔細斟酌,集思廣益。題目定了后,劉廣海就要迅速進入創(chuàng)作狀態(tài),我們大家七嘴八舌侃構思、談形象。有時劉廣海先畫出草稿,大家再橫挑鼻子豎挑眼,定稿后與新聞配套發(fā)出。
漫畫出場,形象幽默地揭示、深化了新聞的實質內容和意義。劉廣海在夜班創(chuàng)作新聞漫畫近百幅,優(yōu)秀之作頗多,其中描繪官員經商,擠占私股位置的《別往這擠》,很快被《人民日報》轉載,在全國頗有影響。諷刺虧損企業(yè)負責人謊報盈利的丑媳婦裝美人,那滑稽的形象、荒唐的場面,令人捧腹,是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好作品。就此我寫了《新聞漫畫的語言》和《形象的借喻手法》兩文,評介這兩幅漫畫,是為推廣。
省報在改革開放后新聞配發(fā)漫畫,是全國省報的首家。若追溯歷史,省報配發(fā)漫畫早有蹤跡可尋。在20世紀50年代,《黑龍江日報》常有漫畫見諸報端,不過時代巨變,省報幾經風雨,重新推出新聞漫畫,其思想內涵及筆法都已屬于改革開放新時期辦報的新理念和漫畫創(chuàng)作的新發(fā)展了。
圖片是視覺新聞,它傳播新聞的直接性,遠遠超過它活躍版面的裝飾性。在新聞改革中,我們把它擺上與文字新聞同等重要位置。對于新聞性強、抓拍得好的圖片新聞,不吝版面,放大刊發(fā)。放大8吋的大照片在一版要位見報,從報眼通下,視覺沖擊力強,現(xiàn)場真切,現(xiàn)實生活氣息和時代氣氛撲面而來。攝影部各同志大力支持,主動配合,拍攝了很多好照片。新華社記者周確曾在一個風雪之夜趕到夜班編輯室送新聞圖片,他說省報這么重視圖片新聞,吸引人。
省報先開設的《今日黑龍江》和《新聞點睛》等專欄,影響大,受好評。夜班編輯室建立后,總編輯提出還要開設新專欄,經研究又開設了兩個新專欄,分別定名為《華夏大地》和《地市新聞摘要》,前者發(fā)一版,后者發(fā)二版?!度A夏大地》是夜間從新華社電稿中選編,反映全國各地改革開放、經濟建設以及文化、教育、科技、衛(wèi)生等各行業(yè)的新成果、新舉措、新動態(tài)。《地市新聞摘要》是請各地市報社夜班用電話傳來,每次兩條,每條字數(shù)在百字以內。他們傳稿的積極性很高,有專人負責傳稿,傳來的新聞均由他們的總編圈定并精編。我們夜班篩選再編發(fā)。兩個新聞專欄都刊發(fā)10多條精編的短訊,每條字數(shù)多的不過四五十字,普遍是二三十字,內容豐富多彩,與原有專欄相得益彰,版面增色。新華社表示贊賞,各地市熱情供稿,讀者給予好評。
這是夜班編輯室開辟的向全國傳播本省新聞的新領域,是改革的一大創(chuàng)舉,大家格外重視和用心,程愛民、高俊義等先后擔負這項“新聞發(fā)布官”的重任,讓黑龍江新聞“上天落地進中央”。他們每天夜里篩選本省重要新聞,向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傳稿,每次傳二至三條,供選用。在幾年的時間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幾套節(jié)目基本每天總有一套播發(fā)一條夜班傳去的本報消息。那個年代,電視還沒有普及,家家收聽收音機,行人、晨練人聽廣播、聽半導體,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在聽眾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哪地新聞經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發(fā),聽眾都當成一件大事和喜事,往往奔走相告,一傳十,十傳百,“滾雪球”似地傳播,常常成為佳話。夜班向他們傳稿,一在選題,二在堅持,由此把本報的新聞傳播空間擴大到全國,鼓舞了報道對象所在的地方干部和群眾,宣傳了黑龍江省的成績和形象,提高了《黑龍江日報》的知名度。
標題是新聞的眼睛,為使這雙眼睛亮起來,在版面上顧盼生輝,引人耐看,夜班頗費心思,經過大家努力,夜班每個月都能制出幾條有特色的好標題,使新聞在版面中往外“跳”。
1986年7月25日夜里,政科教文編輯室送來要在一版刊發(fā)的稿件,反映患者黃景耀接連被拒醫(yī),最后死在醫(yī)院門口的慘痛經過。這件事令人震驚、憤慨。如何制作一個喚起輿論譴責、有關部門重視的觸動人良知的標題呢?我經反復思考,制作出大家滿意的標題:
黃景耀說出了他人生的最后一句話:
“哎,住院治病真難??!”
他摔傷后找37家醫(yī)院都不收留,最后死在醫(yī)院門口。我省和哈市衛(wèi)生系統(tǒng)圍繞此事展開醫(yī)德醫(yī)風討論。
這條新聞在那個年代屬于特別罕見,見報后,引起社會強烈反響,讀者與新聞界同行對這條新聞標題也頗為贊賞。后來,這條標題在全省好新聞評獎中獲得好標題獎。
夜班制作新聞標題,時間很緊,關鍵一是要快,二是要準,特別是提煉思想和語言要準,三是要和稿件類別、內容保持一致的風格,同時既要堅持方向的正確性,又要注意風格的多樣性、多彩性。
世乒賽在上個世紀80年代,是國人特別關心的世界賽事,那時電視還較少,大多觀眾是從報紙上看比賽情況。針對這一受眾十分關注的熱點,1985年在報道36屆世乒賽時,為吸引讀者,夜里新華社電稿到后,我則立刻制作章回小說回目式標題,突出懸念和戲劇性,增強趣味性,吸引讀者,如:
第一天標題為:
各路軍安營扎寨秣馬厲兵
眾教頭躊躇滿志烽火將起
第二天為:
頭階段小起波瀾三種子隊受挫
瑞典將遇南朝鮮兩強必有惡戰(zhàn)
第三天為:
力挽狂瀾瑞典隊反敗奪勝局
轟動乒壇臺北隊大勝南朝鮮
第四天為:
關山難越佩爾森林德雙落馬
臨危不亂陳龍燦險勝安宰亨。
言論是新聞的“路標”,普利策說,“言論是報紙的靈魂”。省報有重視言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那個年代,省報發(fā)表了許多引導改革開放、指道工作的言論。夜班在安排版面時,總是要選擇最佳位置,做突出處理。有時,發(fā)現(xiàn)晚間送來的稿子應配發(fā)言論,則在一版留出三百多字的位置,由我在處理其他稿件和夜班事務的間隙,寫“急就章”。
1985年4月17日深夜,記者王佩家從阿城趕到夜班,送來一篇稿件,寫的是阿城亞溝金代石刻在開山取石的炮聲中面臨遭毀的厄運。文化古跡不可再生,毀一處則少一處。我覺得應當喚起全社會的保護意識,于是我抓緊配寫了《把國寶留給子孫》,掛《新聞雜談》刊頭。過幾天,王佩家說,這組稿件見報后,阿城較快地制止了損壞行為。到1986年秋,我去中央黨校學習之前一年多的時間,在夜班共寫作了《多為農民辦實事》《打開城市大門》《考察與引進》《這樣考績好》《舉一反三》《如此拉“贊助”,休矣》和《說賣肉》等二十來篇“急就章”。
1985年,總編提出打開報眼,一版縱向要有三個層次,橫向要由三排擴展到四排。在我們開始實施時,版面設計難度較大。右上部報眼的稿件有時因字數(shù)原因難以組合,卻又不能把一些字數(shù)雖然相當,但分量不夠的稿子拿上去。經過多次實踐,夜班編輯和成版工人共同商量、摸索,終于成功地解決了難題??v向要“跳三跳”,我們對中部和下部的重點稿件進行“梳妝打扮”,采取制鋅版標題、加框、標題用書邊線、加花邊、配新聞漫畫等多種方式,使其在版面上“跳出來”,由弱勢變?yōu)閺妱?。一版層次“跳三跳”,整個版面層次鮮明,有起有伏,出現(xiàn)新面貌。
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全國各報接收新華社電稿一直沿用模寫接收技術。這種接收技術已經陳舊、落后,接收速度慢,效率低,設備維修量大,文字清晰度差,有時多字不清,時事部編輯不得不打電話詢問新華社執(zhí)班報務同志。
1985年,新華社在北京召開全國省報技術改造協(xié)調會議,提出計劃全國省報分三批,和新華社協(xié)同動作,進行技術改造。我和時事部電務組劉連有從北京回來后,報社決定爭取進入全國第一批技術改造名單。經與新華社溝通協(xié)調,如愿以償。我和時事部主持工作的副主任張鳳柱及各位同志,全力推進,先后派出馬達、張麗麗、張濱等去新華社培訓,張舉生、付明朗、呂余慶、劉連有、尙應新、宋占奇、尙建人等同志邊工作邊進行前期準備。在改造階段,請來新華社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在現(xiàn)場親自操作,幫助解決難題。1986年順利完成技術改造后,省報接收電稿速度快、質量好,效率提高了幾十倍,實現(xiàn)省報電務技術第一次現(xiàn)代化更新?lián)Q代。
編輯部用的是紙與筆,印刷廠靠的是鉛與火,從揀一個個鉛字起,羅起一塊塊文章,然后再拼成鉛字版。版上一個稿子動,要引起聯(lián)動;一處大動,全版皆動,牽一發(fā)而動全身。那時還沒有電腦。我們是晚間8時和9時左右上夜班,半夜吃夜班飯,早晨三四點鐘簽字付印后下班。遇上新華社重要電稿來得晚,要等稿。稿到后,有時要倒版、串版,什么時候簽字付印就不一定了。有時下班天已大亮,還有個別時候是旭日東升,朝霞滿天。這迫不得已的偶爾延時,我們上夜班的同志都覺遺憾,因為開印隨之延后,發(fā)往全省各地的報紙都趕不上早班火車了。
夜班編輯室的同志,分別來自總編室、工業(yè)部、農業(yè)部和記者站等單位,和諧融洽,親密無間。人人有專業(yè)和特長,不過并不滿足,而是自覺適應改革要求,學理論、學經濟,讀專著、讀新書,豐富學識,充實自己,學風鼎盛。夜里精研夜班工作,有多年經驗的楊增順、程愛民為大家傳授組版經驗,有時早晨下班后大家還在一起討論版面設計,那確是激情在燃燒。1986年初,夜班開展了“崗位練兵”活動。每周有一天夜間,人人要設計一版,人人要拿出版樣,大家在一起分析、比較,然后綜合個人設計中的新意,共同設計出一張最佳版面。
互學、互幫,功夫不負有心人,每個人都成了夜班的“全能健將”,而且敢負責、作風好。忙起來,“人人有專責,分工不分家”。薛智國是美術編輯,是沈陽魯迅美術藝術學院油畫系畢業(yè)生。他在夜班是版面的“美容師”,他精心設計題圖、刊頭、尾花等,活多時忙而不亂,一件一件拿出,還征求大家意見,有時反復修改,不厭其煩。除此,接電話,跑車間,送版樣,干雜活也是快當、利索,甘當普通一兵?,F(xiàn)在他已是全國有名氣的油畫家。
那個年代報社夜班工作繁雜、責任重大,緊張、辛苦。夜班每人補貼一個雞蛋、一碗奶,每月補貼10元錢。改革開放激勵大家都有那么一股勁,想著“辦好報為改革,改革需要辦好報”,沒人計較得與失,心甘情愿,豪無怨言,安心常年上夜班,是共有的精神境界。初期夜班編輯是楊增順、程愛民我們三人。有一天半夜,編輯程愛民突然嘔吐,臉色煞白,看樣子十分難受,我和副主任楊增順要向車隊要車送他回家,他無力說話,搖手不允。后來是他趁我倆到揀字車間去,自己走到商職醫(yī)院急診室打了一針,又慢慢走回來。楊增順讓他躺在長木條椅子上休息,什么也別干了,他躺一會兒,卻又忙起工作。
大家常年上夜班,“舍家撇業(yè)’’,很難顧家,白天還要休息好。為保證夜班編輯白天在家里吃好、睡好、休息好,我們時有家訪,風雪不誤,和編輯的父母、妻子傾心而談,把思想工作做到家。高升宇有一次嚴重骨折,經溝通協(xié)調,報社每天派車接送衛(wèi)生所的王晗同志去高升宇家打針治療,他家人深受感動。高升宇病還沒有痊愈,便拄著拐杖上夜班了。
魏永恒、高俊義、楊幼松負責設計版式和編輯一、二、三版稿件,精心、認真,發(fā)現(xiàn)稿件疏漏,反復斟酌,予以補正。忙時,互助互補,接聽地市報社夜班電話傳稿,向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傳稿,催促省氣象臺每天的天氣預報,諸多事情需要時,不需領導說話,他們早已頂上。幾位編輯家里都有過急事,他們置家事不顧,堅持上班,事后同志們才知道。有的同志家遠,一遇早晨下雨、下雪,便不得不住在條件簡陋的夜班宿舍,甚至連雨天一天不回家,晚上接著上夜班。
校對科是夜班的重要語言文字把關部門。先是張德厚、鮑宗良、趙聰文、呂秉泰、李文廣等一批老同志把關,后來他們陸續(xù)退休,殷波、劉玲玲、李勃、譚丹赤等一批年輕同志接上來,陸續(xù)進入校對科,夜夜咬文嚼字,翻查字典,經常發(fā)現(xiàn)和改正一些原稿的語言文字差錯,是一絲不茍的“啄木鳥”。
上夜班時事部的呂篤來、錢孔禎、張德厚等和印刷廠的郭樹立、荊韞璋、王振東、史孝本、陳繼宇等工人師傅們,保印刷、保出版、保時間。辦公室、人事處、保衛(wèi)處以及房產科、食堂、衛(wèi)生所、車隊、木工房等單位的后勤保障工作,十分到位。1985年夏季大雨多,校對科肖芷茁家里屋漏如注,房產科特事特辦,批給她油氈紙等防雨材料,使肖芷茁夜間安心校對。食堂為使大家夜里吃飽吃好,變著花樣做飯菜;車隊接記者、送病人,隨叫隨到。這些行政后勤部門的同志,還經常向我們反饋讀者對報紙的反映和希望,對深化新聞改革大有益處。
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解放了生產力,也造就了我們新聞人。寫起黑龍江日報社在改革開放初期的日子,當年事一一浮現(xiàn)眼前,仿佛同志們還在一起緊張忙碌地工作,隱約聽到了霽虹橋下隆隆向前的火車聲……
2018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