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文華
(西安文理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5)
十八大以來,隨著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和《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chuàng)新計劃》的出臺 (以下簡稱《意見》《計劃》),尤其是十九大提出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新目標,這是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在利用大數據如何改革、如何建設、如何創(chuàng)新的重要遵循。
馬克思曾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生產的不斷變革,一切社會狀況不停的動蕩,永遠的不安定和變動……一切新形成的關系等不到固定下來就陳舊了……人們終于不得不用冷靜的眼光來看他們的生活地位、他們的相互關系。[1](P34)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一個多世紀,雖然那個時代并沒有網絡技術,但是馬克思對當時歷史時代巨變的這一客觀描述迄今仍有意義。
當年引起社會生活巨變的原因是以電氣化為標志的第二次工業(yè)革命,電力被迅速而廣泛地應用于工業(yè)生產及其他領域,從而帶來了人們從物質生活到精神生活的劇烈變化。今天,互聯網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高速發(fā)展,將人類社會帶入了以智能化為標志的“工業(yè)4.0”時代。這個時代是以網絡信息、云計算技術的大量運用為標志的新一輪技術創(chuàng)新浪潮,它將人、智能設備以及由此產生的爆炸性大數據連接起來,并以智能的方式利用這些可以共享、交換的大數據,人們在這一階段可以通過應用信息通信技術和互聯網將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結合,進而完成各行各業(yè)的產業(yè)升級。教育領域也是如此,深受網絡信息技術帶來的巨大影響。
面對誕生不久卻已滲透各行各業(yè)的大數據,作為引領社會潮流的象牙塔卻顯得有些驚慌失措,尤其在當前一浪高過一浪的MOOC、微課、翻轉課堂等大數據下催生的這些全新的教育模式面前,再次將高校的思政課改革推向了一個新的風口浪尖。改革潮頭不改則退!但是理性面對新形勢的正確態(tài)度應該是熱定思熱,不能盲從,不能跟風,而是要結合自身實際加以取舍利用,要清楚要什么、改什么,否則可能舍本逐末。
有曰:縱使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的確,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建設和改革從未中斷過,從過渡時期的以社會主義革命為主題開始,歷經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初期,到當前《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chuàng)新計劃》頒布的新時期,可以看到思政課在不同歷史時期無一例外地都進行了符合時代特征與要求的改革。改革開放以來為例,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先后推出“85方案”“98方案”“05方案”“15創(chuàng)新計劃”,雖然每個方案各有自己的特點,但是,課程設置的基本內容始終貫穿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其中國化的理論成果,這是思政課不斷改革卻能保持高度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的根本原因。這應該就是思政課的“體”,是思政課應萬變而不變的“宗”,即“為了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只有把這個根本問題搞清楚了,再來考量當前以大數據為典型特征的時代背景下,如何提升高校思政課教育的實效性,進行高校思政課的改革,方能在劇變之中站穩(wěn)腳跟與立場,而不會被萬花筒般炫目的新技術所左右。因此,在大數據時代,為了不被其所迷失,非常需要重申思政課實效性的科學內涵,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課改。
總體來說,置身于大數據時代的洪流中,高校思政課教育的根本宗旨仍然是“為了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有關高校工作的會議上強調,高校肩負著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兑庖姟放c《計劃》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結果,是當前以大數據為特征的新的歷史時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遵循,再次旗幟鮮明地回答了我國高校“培養(yǎng)什么人、如何培養(yǎng)人”的問題。立德樹人、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依然是提升我國高校思政課實效性的改進目標,也是檢驗高校思政課實效性的不變標準。
2015年可謂是國家在高校思政教育領域進行深入改革創(chuàng)新力度最大的一年,按照先后時間順序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chuàng)新計劃》《促進大數據發(fā)展行動綱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以下分別簡稱“宣傳意見”“創(chuàng)新計劃”“行動綱要”“建設標準”)。這幾個重要文獻高屋建瓴、統(tǒng)攬全局,從戰(zhàn)略高度對以大數據為典型特征的新形勢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是指導當前高校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工作的綱領性文獻和重要遵循。
《宣傳意見》強調,“要創(chuàng)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打造示范性思想理論教育資源網站、學生主題教育網站和網絡互動社區(qū),推進輔導員博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博客、校務微博、校園微信公眾賬號等網絡新媒體建設?!盵2]《創(chuàng)新計劃》指出,充分運用網絡等現代技術手段,探索網絡教學試點,開發(fā)思想政治理論課在線課程,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網站”建設。[3]《行動綱要》中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建設教育文化大數據,探索發(fā)揮大數據對變革教育方式、提升教育質量的支撐作用。[4]《建設標準》從規(guī)范組織管理、教學管理、隊伍管理和學科建設等方面,為進一步在新形勢下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提供了宏觀指導。[5]
“經歷了‘十二五’的數字校園集成整合階段后,高校進入了智慧教育的融合創(chuàng)新階段,智慧校園的建設就成為重中之重?!盵6]智慧校園作為互聯網+時代里迅速成長的一個新事物,迄今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定義,但關于智慧校園諸多解釋的核心要素都基本一致,即通過網絡信息技術,將豐富海量的教育信息上傳網絡并建立關聯,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綜合分析,不斷優(yōu)化整合重組再造,以協(xié)同創(chuàng)新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從而高效利用教育資源,以此推動實現教育的現代化。
云計算、大數據、無線網絡等技術對教育發(fā)展具有革命性的影響,對“教與學”的定位會發(fā)生很大變化。對于學生而言,智慧校園讓學生學習有了更加多樣獲取資源的手段,校園網、班級和學習主題微信公眾號、交流論壇等,都可以成為學生學習的一個知識信息來源,同時教室的環(huán)境也能夠滿足學生更加個性的學習需求。對于老師而言,能夠利用大數據,讓老師全方位多方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思想動態(tài)甚至心理活動等情況,同時因為一些更加便利而又節(jié)約體力的技術手段輔助教學,幫助老師減輕了一些教學負擔,也讓教學形式與方法變得更加多樣而有趣,師生關系也自然變得更加趨于和諧。
2018年是“十三五”規(guī)劃的開局之年,從技術的角度來說,需要更加關注智慧校園,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支撐下,加速改變傳統(tǒng)以固定的課堂、固定的老師、固定的課程為主的思政課教育,打造一個高效、靈活、平等的 “教與學”思政課教育資源平臺,使移動互聯的課堂、泛在的學習資源成為大數據時代思政課教育發(fā)展的必然方向。
我國高校從2013年初開始MOOC建設。慕課是教育技術發(fā)展的產物,是近年來在教育領域迅速發(fā)展的一種在線教學方式,由于其覆蓋范圍廣、參與者眾多,具有“大規(guī)模性”;其依賴網絡信息技術形成的“開放性”模式打破了教學的時空限制,被稱為“自印刷術發(fā)明以來教育最大的革新”。毫無疑問,“慕課”正以全新的教學形態(tài)對高等教育的發(fā)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2015年教育部發(fā)布《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在重點任務中指出,“以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課、受眾面廣量大的公共課和專業(yè)核心課程為重點,建設一批以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課程為代表的優(yōu)質在線開放課程,有組織地建設一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等在線開放課程”。[7]同年國務院出臺《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指出,“鼓勵學校利用數字教育資源及教育服務平臺,對接線上線下教育資源,推廣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課程等網絡學習模式……在線教育引起教學變革和學習的革命”。[8]
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國高校已經逐步開展慕課教學模式的嘗試,從課程數量來看,“截止到2016年1月,‘中國大學MOOC’上的合作高校有60所,共發(fā)布779門課程”。[9]可以看到的是,雖然慕課在我國剛剛起步,但發(fā)展勢頭卻勢如破竹般迅速,尤其國家專門提出要整合一切有利資源,打造一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慕課平臺,這對于增強思政課實效性的確是一個全新的教育生態(tài)環(huán)境,在這樣一個全新的開放的在線的授課方式下,借助神奇的網絡技術,教師很有可能成為點擊率爆棚的網紅,學生很有希望收獲更多的教育資源,再加上生動有趣的呈現方式,師生線上線下更多的交流、互動、溝通,既能激發(fā)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又能夠給力地促進學生的學習,之后,大數據平臺后臺跟蹤分析綜合教師與學生的相關數據,為進一步增強教學效果有的放矢地提出可預見的有效建議,真正提升思政課教育的實效性。
置身于大數據時代,思政課既要與時俱進地適應變局,又要體現自身獨特的意識形態(tài)魅力,則必須處理好思想政治教育與信息技術二者之間的關系,要以“思政教育為體、網絡技術為用”作為基本遵循,以國家規(guī)定的思政教育目標與內容為核心,駕馭大數據,為新形勢新條件下提升思政課教育質量探尋一個嶄新有效的平臺與路徑。
大數據思維應該是一個多元概念,主要指在網絡信息技術不斷發(fā)展的基礎上,通過對使用者、終端產品平臺的互聯互通,對整個行業(yè)生態(tài)重新進行整合優(yōu)化的一種思考方式,大數據思維的特點主要是平等、開放、即時、民主。今天的“互聯網+”時代要求思政課的主導者、施教者首先要樹立大數據思維,主動適應、融入互聯網時空,探索提升“互聯網+大數據+思政課”的實效性,這是利用大數據服務于思政教育的起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前不久在全國科技創(chuàng)新大會上的講話中所強調的那樣:“新時期、新形勢、新任務,如果我們不識變、不應變、不求變,就可能陷入戰(zhàn)略被動,錯失發(fā)展機遇?!盵10]
大數據時代思政課面臨的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皆是因網絡而生,QQ、微信、論壇、微博、層出不窮的各種智能App等,各種社交網絡媒體的廣泛盛行,使今天這個時代人人皆有麥克風,95后的大學生們更是能夠熟練使用它們直抒胸臆,也體現了平等、開放、即時、民主的大數據思維特點。這就倒逼思政課教師必須面對這個現實,不僅要懂得而且要能夠熟練掌握一般網絡平臺的基礎應用技術,只有這樣才能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變化動態(tài),跟上時代律動的節(jié)奏。
新的教育理念應包括:一是不斷增強思政課教師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的責任感。二是要成為網絡空間正能量的傳播者與捍衛(wèi)者。三是要創(chuàng)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這都需要思政課教師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積極爭取掌控網絡空間的主動話語權,并且敢于同錯誤的言論做斗爭,凈化學生學習生活的網絡生態(tài)環(huán)境。思政課教師要與輔導員、團委、學生處、黨委黨支部等探索協(xié)同創(chuàng)新,探索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博客、校務微博、校園微信公眾賬號等網絡新媒體建設。
今天是一個“得數據者得天下”的年代,移動互聯網、社交網絡、電子商務等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形態(tài),思政課教育也應在此洪流中利用這些應用不斷產生的大數據,通過對不同來源數據的管理、處理、分析與優(yōu)化,將結果反饋到思政課的教育應用中,大數據因此可以更好地幫助施教者全面深刻地了解大學生在想什么、需求什么,通過為思政課提供更好的服務,真正做到“數據為教者所用,受益為學生所謀”,結果將大大提升思政課教育的實效性。
象牙塔內外,都能看到大學生們用手機上網讀寫聊天、看小說、下載音樂視頻、網上購物和網上支付,這已經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栋俣?0后洞察報告》顯示,90后是在互聯網陪伴下成長起來的一代,平均網齡達7.53年,日均上網時長達11.45小時。移動互聯網正在改變學生的生活、溝通、娛樂休閑,乃至學習方式。由此也正在倒逼思政課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亟須跳出傳統(tǒng)思維,重構原有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模式。
大數據之大,不僅在于其容量大,更在于其價值大,這種突破集中表現在數據的挖掘建構與有效利用上。面對數據大爆炸,如何在數據的海洋中打撈出思政課教育所需要的有用數據則成為思政課改革的新起點。
一是構建思政課教育知識內容方面的數據。目前思政課教育的依據就是國家規(guī)定的四本統(tǒng)編教材,而教材在時空上較之于現實總存在一定的延滯性,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為例,目前最新版本是2015年修訂的最新教材,但是從內容上講截止到十八屆四中全會,2015年秋投入使用,而實際的教學中,十八屆五中全會已經勝利召開了。因此在教材知識體系的數據方面,應該以教材的知識框架為依據,借助互聯網及時更新補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新的知識信息,數據來源可參考新華網、光明網、人民網、求是網、教育部官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網以及其他門戶網站的新聞網。
二是構建教師資源方面的數據。當前按照國家規(guī)定的高校思政課師生比1:400來算,現有的教師人數仍然嚴重不足,教學任務繁重。因此要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立足當地放眼全國,挖掘各地、各校的教師資源,互聯共享、互通共建,驅動思政課教育的建設發(fā)展,從三個領域拓展思政課教師資源,一是引入優(yōu)秀輔導員。輔導員熟悉學生的日常生活,了解學生切身的感受與需要,能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接地氣,他們可以“兼職教師”身份參與課程講授。二是建立思政課教師流動站。借助于數據平臺,兄弟院校間的思政課教師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互換授課,以此推動教師隊伍彼此砥礪奮進,取長補短,提升整體教師隊伍專業(yè)水平。三是聘請黨政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專家做顧問。學??蓮漠數厥∈行麄鞑块T、政策研究室、黨校、省市社科院等單位聘請專家,結合各自學校教學實際情況,請專家到學校結合政策方針的熱點問題給師生們做報告,加強對社會發(fā)展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深入探討,切實提升思政課建設水平。
三是構建來自學生方面的數據。思政課教育實效性的最終檢驗標準就是學生,鑒于當前在校大學生多為95后,被稱為“互聯網的原住民”,因此構建學生方面的數據應該主要從網絡內外或者說虛擬與現實生活兩大部分來進行。一方面,構建與大學生現實生活有關的數據。通過云計算等技術手段,借助宿辦樓、食堂、圖書館、自習室、教務處、科技處、學工處等,對大學生的生活消費、圖書借閱、自習、學習成績、科技研發(fā)等信息之間的數據進行搜集整理,發(fā)現他們的閱讀取向、學業(yè)表現等。另一方面,構建與大學生網絡生活有關的數據。匯聚整理大學生的網絡瀏覽記錄、校園貼吧網絡言論、參與討論的話題、電子圖書閱讀記錄等多項數據,從中可以了解大學生的個性特征、興趣愛好、表達方式、話語體系、觀念傾向的信息,進而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意見。
這兩年隨著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在線教育的飛速發(fā)展,全國高校中已有數十所高校在共同開發(fā)自己的“大規(guī)模開放在線教育”,這也極大地推動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91.5%的大學生表示所在學校擁有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公眾平臺, 45.9%的大學生會主動瀏覽思想政治教育類主題網站”。[11]按照在線課堂的理想模式,思政課程只需要一位會講課的老師就夠了,一個好老師可以突破教室的場地局限,同時教數以萬計的學生,既解決了思政課師資短缺的問題,又適應了學生的需要,切實提高了教學效率。當前從教育部到地方政府,都很重視推行慕課,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網站”建設,切實推進優(yōu)質教學資源共享。但是絕大多數思政課教師對慕課的熱情并不高,因為,如果有網紅教授的課程受到學生歡迎,其他思政課教師則面臨“下崗”。另外,思政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它不僅僅需要意識形態(tài)知識的傳授,需要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這才是思政教育完成“立德樹人”至上目標的根本。而在線教育在豐富思政教育的教學形式、增加學生互動方式、海量知識信息搜索等方面的確有著傳統(tǒng)思政教育無法比擬的相對優(yōu)勢,但是在思想道德品質培養(yǎng)方面卻存在著無法克服的先天缺陷:一方面,在線教育主要的教學手段是“人機對話”,它缺少教師的言傳身教、師生間的人際交流與教學相長,這些因素在學生成長中所具備的獨特價值是在線課程難以替代的。另一方面,在線教育這種近乎充分自由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習者有更強的自主性和自我控制能力,達不到這一點,有可能造成學習效果的差強人意。因此,應該理性辯證地看到在線教育所伴生的問題,只有揚長避短,有效利用在線課程平臺,推進信息技術與思政課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方能真正起到提高思政課教育實效性的作用。
總之,在今天這個唯數據至上的信息時代,誰掌握了數據誰就擁有了絕對的競爭優(yōu)勢。思政課教育在這樣一個時代環(huán)境中,可以說遭遇到了史無前例的人文精神PK技術的挑戰(zhàn)。立足于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利用并且駕馭大數據的技術應用,拓展思政課教育的網絡生態(tài)環(huán)境,這是思政課教育當下的不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