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霞
(烏魯木齊晚報社,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所謂社會新聞,是指涉及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社會事件、社會問題、社會風貌的報道,包括社會問題、社會事件和社會生活方面的內容,尤以社會道德倫理為基礎反映社會風尚的新聞為主。
80年前,中國出現(xiàn)了“社會新聞”這個詞后,先后有眾多的媒體人對社會新聞給予注解,社會新聞也成為媒體關注的一個話題。那么新聞媒體在進行社會新聞報道時應該如何著手、注意什么問題。筆者結合十余年的工作實踐,談一點個人的看法。
2017年9月,烏魯木齊市首例侵犯公民信息案告破,涉案15名嫌疑人中9人被刑拘,6人另案處理。警方現(xiàn)場扣押用于作案的電腦8臺、手機20部及U盤5個。
如果單寫案件,這一事件在千字之內便可說清楚。但經過思考后,筆者覺得這篇稿件有很大的延展空間。于是,筆者沒有就案件寫案件,而是挖掘案件背后的信息,就案件涉及不同層面的問題層層深入,寫成了新聞調查。第二天,同城其他媒體只是簡單地報道了案件,而我們的報道明顯有別于其他媒體,比較深刻地揭示了案件背后令人深思的問題,給人以警示,達到了良好的普法和宣傳效果。
再如,前不久通訊員向媒體提供了一篇“民族團結一家親”的素材,由于內容比較大眾化,沒有新意,眾多媒體沒有采用。筆者在拿到這篇素材時,仔細閱讀后,注意到有一個細節(jié),就是當事人十歲的女兒要過生日,唯一的心愿就是和媽媽一起過。但是阿克蘇和烏魯木齊相隔千里,在一起過生日難度很大,當事人的結親妹妹就想了一個好辦法,微信視頻過生日,并策劃了這個遠隔千里的生日聚會。
于是,筆者從這個小切口入手,進一步挖掘出生日宴背后的故事。原來,在女兒很小時,當事人和丈夫因為生活觀念不同,離了婚,自己獨自撫養(yǎng)女兒,并只身一人來到烏魯木齊打工,因為孩子太小,帶在身邊不方便照顧,就留在外婆家。雖然每月只有2300元工資,但當事人和天下的母親一樣,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將孩子接到身邊撫養(yǎng)。為了這一天的到來,她省吃儉用,工作四年來,從未給自己添置過一件新衣,租住的房子也是最便宜的。
因為三個月沒有回去看望女兒,女兒誤會了她,覺得媽媽不關心自己,拒接和母親通電話,視頻中,當媽媽拿出精心準備的禮物說“寶貝,我愛你!”時,一切誤會都消除了。
當筆者提交這篇稿件時,自己的心也被感動著,如果當時沒有細心去發(fā)現(xiàn),沒有換個角度去深入采訪,就不會有這篇新聞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
從事社會新聞報道十余年,筆者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同城媒體同質化。同題競爭不可避免,如果想要出新,就一定要在選取角度上下功夫。面對同一事件,各家媒體如果都按時間順序或采訪順序羅列就不是好的深度報道。好的深度報道,在把事實告訴讀者的同時提出問題,引發(fā)思考。因此角度是影響選題確定的最大難題。選取角度沒有竅門,全在平時思想的積累,在自己對事件認識所能達到的深度。因此,新聞寫作者在日常采訪中要不斷地開闊自己的思維空間,只有思想敏銳,角度才會獨到。
負面新聞報道從內涵上說,是對現(xiàn)實中的負面事件的報道。負面事件包括自然性災害和一切社會性事故。在普利策獎90多年的歷史中,絕大多數(shù)獲獎作品都是負面新聞報道。大眾傳媒專家約翰·馬丁博士曾說過:“報紙之所以對負面新聞感興趣是因為這種新聞有一種缺憾,而有缺憾的東西才更有吸引力。”
2006年12月6日,烏魯木齊多家媒體報道了《女孩被斷腳筋夜棄戈壁》文章,20歲女孩小梅稱,她因被三個男人逼做“小姐”,不從后被挑斷腳筋棄于烏拉泊一處荒涼的戈壁灘上。一時間,不少讀者還到醫(yī)院看望了小梅并捐款。
12月9日—11日,涉案人員全部被抓獲,小梅的謊言也由此被揭穿。原來,經警方多方走訪摸排發(fā)現(xiàn)小梅的陳述存在漏洞,經耐心說服教育,小梅供述,其在夜總會與犯罪嫌疑人黃某結識,為將黃某使用的新款手機占為己有,與穆某(女)、王某(男)預謀,于12月4日22時許請黃某吃飯,席間穆某以借打電話為由,將黃某手機騙出逃匿,所騙手機隨后由王某以2000元價格售出。
黃某隨后召集朋友戚某、劉某、程某威逼尚未離開的小梅交出手機但沒有效果,便開車將小梅拉至烏拉泊附近毆打,并將小梅雙腳腳筋挑斷后棄之野外。
真相大白后,小梅從一個受害者到犯罪嫌疑人的巨大角色轉換,引起了民眾和媒體的一片嘩然。報道刊出后,新浪、搜狐等知名門戶網站紛紛轉載,新浪網還就“小梅事件”開設了新聞專題在網友中進行討論。
直到83歲的賈化林老人出現(xiàn),讓這篇負面新聞有了“暖”點。賈化林老人得知真相后,還是決定給正在治療中的小梅捐款200元,并告訴小梅,要吸取教訓,本分做人,走好人生的路。
缺失人文關懷是負面新聞中最易出現(xiàn)的問題之一,因為人文關懷的缺乏,使得負面新聞原本擁有的一系列引導作用并沒有被及時地體現(xiàn)出來,甚至歪曲了報道的原意,走向了負面新聞報道的另一個極端。
社會新聞報道的主旨應當是弘揚主旋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引領正確的與論導問,所以在報道負面新聞時,我們一定要注意把握輿論導向,一方面報道真實的事件,深入調查研究,全面、客觀地反映事件真相,為受眾描繪真實的社會圖景,滿足受眾的知情權;另一方面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溝通民情,引導受眾,協(xié)助和促進問題的解決。
法制新聞是社會新聞的主要組成部分。法制新聞是新近發(fā)生的具有受眾及時知曉意義的法制信息。與經濟新聞等新聞相比,法制新聞信息因其題材的顯著性和反常性,往往更具有新聞性和故事性,更能吸引受眾注意力,因此具有更廣闊的受眾市場和更普遍的受眾需求。
做好法制新聞報道工作,對普及法律知識、傳播法律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法制新聞采寫不當,可能會引發(fā)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在進行法制新聞報道時,記者應當做到真實客觀、把握好報道時機和尺度,充分發(fā)揮法制新聞的積極作用,規(guī)避其消極影響。
好的法制新聞報道要求新聞記者在處理法制新聞信息時,講究方式方法,通過技術性的信息處理手段,掌握好信息處理過程中利的權衡、理的探究、法的考量以及節(jié)的拿捏,做到社會利益最大化、倫理道德規(guī)范化、法律普及有效化以及報道尺度恰當化的效果,達到規(guī)避消極影響、強化積極影響的最終目的。
法制新聞報道不能過分詳細地描寫作案(尤其是血腥、搶劫、強奸)的細節(jié),不能為了抓人眼球,而對犯罪手段進行過于細致的描述,以免起到無意中傳播犯罪方法的負面作用,成了犯罪分子的教材。此外要注意的是,不能過多地暴露偵破手段。如果過多地暴露警方的破案過程和偵破手段,容易提高犯罪分子的反偵查能力,給公安工作帶來不利影響。這樣起到了相反的效果,反而失去了法制新聞報道應有的本意。
前不久,筆者在采訪一起技術開鎖盜竊案件時,問嫌疑人為什么作案時要戴手套、戴口罩,嫌疑人毫不避諱地說,自己最愛看大案紀實,這些都是在電視里學的。
綜上所述,社會新聞報道一定要把握好“界限”,不得侵犯公民的合法權益;要堅持真實、準確、客觀,用事實說話的基本原則,避免傾向性報道;要嚴格遵守社會公德,恪守職業(yè)道德,努力做到“敬業(yè)奉獻、誠實公正、清正廉潔、團結協(xié)作、嚴守法紀”,堅決抵制有償新聞、虛假報道、低俗之風等消極腐敗現(xiàn)象,依靠行業(yè)自律,接受社會監(jiān)督,維護輿論監(jiān)督的嚴肅性、正義性和權威性。
[1]王舒懷.堅守與變革:普利策新聞獎的百年回望[J].新聞戰(zhàn)線,2016(6):1-2.
[2]陳靜.論隱性采訪的“度”的把握[J].甘肅科技縱橫,2009(3):165.
[3]惠柳青.隱性采訪的法律思考[J].新聞知識,2013(6):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