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紅
內(nèi)容提要:近代“孝”與“非孝”之爭歸根結底是專制與民主兩種價值觀在文化上的較量,文章認為,今天孝道價值雖然重新被提倡,但在現(xiàn)代家庭教育中依然面臨兩難境地:重孝道則輕民主,重民主則輕“孝道”。若要兼顧民主之自由和孝道之規(guī)范,唯有尋求孝道現(xiàn)代化和民主中國化的契合與協(xié)同,只有如此,才可能實現(xiàn)現(xiàn)代家庭孝道教育。
孝道既是一種社會價值觀,也是家庭教育提倡的一種美德。但自“非孝”論盛行后,孝道被作為封建專制的代名詞,甚至一度被全面否定。由于被當作封建統(tǒng)治的手段,傳統(tǒng)孝道的規(guī)范性被賦予了專制性,這種專制性與現(xiàn)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主”相悖,但若完全摒棄孝道,則又無法發(fā)揮孝道之規(guī)范性。這種矛盾造成了現(xiàn)代家庭孝道教育的兩難處境:重“孝道”則輕民主,重民主則輕“孝道”。走出兩難困境唯有尋求孝道現(xiàn)代化和民主中國化的契合與協(xié)同,方有順利實現(xiàn)現(xiàn)代家庭孝道教育的可能。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破竹之勢摧毀舊有力量的同時,也摧毀著作為舊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儒家孝道?!拔逅摹毙挛幕\動引發(fā)了孝道批判思潮,這股思潮引導了大眾輿論的反孝道傾向,由此,一場“孝”與“非孝”的價值之爭持續(xù)了百余年。
“五四”時代“非孝”論者對“孝”論的否定主要集中于以下幾點:(1)孝道是封建專制主義的表現(xiàn),壓制了個人的獨立人格。非孝論者認為孝道導致一個結果,即家庭中的專制主義,“家長權無限的大家庭制,個人自由的摧殘,個性發(fā)展的抑制”[注]錢翼民:《舊家庭與新家庭》,《婦女雜志》1921年第8期。,由于對西方自由價值觀的向往,非孝論者對孝道專制性內(nèi)容的抨擊毫不留情,陳獨秀將之稱為奴隸道德,“吾國舊日三綱五倫之道德,既非利己,又非利人。既非個人,又非社會,乃封建時代以家族主義為根據(jù)之奴隸道德”[注]《道德之概念及其學說之派別》,《陳獨秀著作選》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00頁。;(2)孝道域中的父母與子女之間講尊卑而不講平等?!胺切ⅰ闭撜哒J為在“父慈子孝”的關系中,法律制裁針對人子而不懲戒人父,“為人子而不孝,則五刑之屬三千,罪莫大于不孝;于父之不慈者,故無制裁也”[注]《家族制度為專制主義之根據(jù)論》,《吳虞集》,田苗苗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9頁。,在這種尊卑關系下,孝道被認為只是教卑者順從于尊者,吳虞指出孝道不過是“在教人恭恭順順的聽一班高高在上的人的愚弄”,“一個制造順民的大工廠”[注]吳虞:《說孝》,《中國現(xiàn)代思想史資料簡編》第1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69頁。,魯迅也說孝德是“一味收拾弱者幼者的方法”[注]《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魯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143頁。;(3)宣揚父母對子女無恩。非孝論者主張父母對子女并無恩情,子女也就談不上報父母的恩,“同為人類,同為人事,沒有什么恩,也就沒有什么德”[注]《吳虞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72~177頁。,父母與子女之間只有互相扶助的責任,而互相扶助的責任源于父母子女之間的愛,這就是非孝論者“無恩有愛”的思想。針對“非孝”論,“后五四”時代擁孝論者對非孝論做出了質(zhì)疑與反駁:(1)孝道核心意義與專制無關,孝道只是被專制利用的手段。孝道核心意義是“敬”“養(yǎng)”父母,非孝論者所抨擊的不過是長期被專制極度壓制的孝道的“手段化、形式化”[注]《鄉(xiāng)村建設理論》,《梁漱溟全集》第2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01~202頁。,剝開封建專制的手段與形式,孝道其實是道德的基石。如謝幼偉把孝歸結為道德本源、起點,[注]謝幼偉:《孝與中國文化》,青年軍出版社,1946年,第2頁。梁漱溟認為孝道是父母兄姊之間情感發(fā)端的地方。[注]《梁漱溟全集》第1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2)孝道是一種道德義務,而非權利。父慈與子孝是各自應盡的義務,即使法律對“父不慈”的制裁偏弱,也不是不盡“子孝”義務的借口,二者不存在對等關系。[注]《梁漱溟全集》第3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3)孝道重在感恩。擁孝者針對非孝論的“無恩”思想,再次肯定孝道重在感恩之情。擁孝論者認為感恩父母才能感恩他人,這個世界才充滿溫情,“我們只談義務,只談權利,不談感恩。社會成為刻薄寡恩的世界,成為絕無溫情的世界”[注]羅儀?。骸独硇陨敶氯寮椅拇狻返?卷,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第528~529頁。。顯而易見,擁孝論者對非孝論者的反駁是基于西方價值觀東漸的背景對孝道的再認識。
遺憾的是,“后五四”時代質(zhì)疑的聲音最終還是為西方價值觀東漸的浪潮所淹沒。歸根結底,孝與非孝的爭議是專制與民主兩種價值觀在中國轉型期的相互較量的一個話題,而民主最終獲得了勝利。但在今天來看非孝論,雖有通過批判孝道打破封建孝倫理的意義,但也未必客觀。如非孝論者“無恩有愛”的思想,其實,誠如擁孝論者所言,孝道重在感恩。首先,父母對子女當有生養(yǎng)之恩。即使按照“五四”革命思想家的邏輯:生養(yǎng)子女并未取得子女的同意,生養(yǎng)不是有意為之而是自然平常之事,但客觀上父母的生養(yǎng)還是帶來了子女的生命。當懷有對生命的敬畏之心,我們自然該敬畏給予生命的父母。人類生命的延續(xù)不僅在于生,更在于養(yǎng),養(yǎng)育使生命具備獨立存活的能力,那么作為具有獨立存活能力的生命體應該對給予養(yǎng)育勞動的父母存有感恩之情?!拔逅摹彼枷爰覐娬{(diào)父母于子女“無恩”但有義務養(yǎng)育子女,但權利與義務是對等關系,既然強調(diào)義務那么就應該有權利,父母應該享有子女孝養(yǎng)的權利。其次,非孝論者“無恩有愛”的思想是中西方價值觀簡單拼接的結果。忽視中西方傳統(tǒng)而以“拿來主義”態(tài)度對待西方價值觀,必然有失偏頗?;谖鞣狡降扔^念看待傳統(tǒng)孝道,并不能把父母對子女的恩情和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不平等關系等同。換句話說,造成不平等關系的根源是封建等級制度,而非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生養(yǎng)之恩。
對于家庭孝道教育來說,思想界的“孝論”或“非孝論”主導著家庭教育的方向,在非孝論主導的輿論環(huán)境下,家庭孝道教育只能呈現(xiàn)“孝”的反向——表現(xiàn)出非孝行為。“非孝”思潮對“孝”的質(zhì)疑與否定從側面蠶食、改變了傳統(tǒng)孝道的意義,逐漸剝離了孝道的封建性內(nèi)容,這是孝道現(xiàn)代化的必然過程,也是民主成為主流價值觀的必然結果。當傳統(tǒng)孝道對立面的民主成為核心價值觀的時候,尚在現(xiàn)代化過程中的孝道又如何與民主相容?孝道之規(guī)范與民主之自由是否可兼得?這些問題正是兩種家庭教育立場博弈中孝道教育需要面對的問題。
19和20世紀之交,“專制”作為政治學名詞在中國被普遍理解為“專制制度”,其往往含有“獨斷專行”之義,“專制者,治以一君,而一切出于獨行之己意”,又云:“夫專制者,以一人而具無限之權力,為所欲為,莫與忤者也?!盵注]〔法〕孟德斯鳩:《法意》上冊,嚴復,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81年,第24頁。由于中國封建專制的特征是家國一體,家庭意義上的專制演變?yōu)榉饨议L制,家長具有絕對權威。封建專制背景下的家庭教育是命令式的、統(tǒng)治式的,帶有獨斷式特征,這種專制性價值觀與民主相悖,無疑是排斥民主的。“民主”作為政治學名詞來源于古希臘,由Demos(人民)和Kratia(權威或統(tǒng)治)組成,其原意是指“人民的統(tǒng)治”或“多數(shù)人的統(tǒng)治”。從概念上看,民主為反對少數(shù)人的專制而生,亞里士多德認為民主價值的兩個基本范疇是平等與自由?!皩嶋H上,民主的正義觀念指的是數(shù)量上的平等,而不是基于個人能力的平等;這種觀念一旦占了上風,那么,多數(shù)必然成為主宰……這是自由的一個標志,是所有的民主派為他們的制度制定的一條明確原則。另一條原則是,按照你所喜歡的方式來生活。因為他們認為,按你所喜歡的方式生活是自由的一種功能,相反,不按你喜歡的方式生活則是受奴役的一種功能。這是民主政體的第二個明確的原則?!盵注]〔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362~364頁。亞里士多德對民主價值的詮釋奠定了民主價值內(nèi)涵的詮釋基調(diào),當平等作為民主的一個基本價值觀念,人們就總是認為可以用人人平等的原則來解決問題、處理事務,“自由是民主的特有美德”[注]〔美〕塞繆爾·亨廷頓:《第三波——20世紀后期民主化浪潮》,劉軍寧,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8年,第28頁。,在現(xiàn)代自由主義者看來,民主意味著一個人按其自己的本性和意志行事;同時,自由應賦予個人具有不受干涉的私域。由此可以理解為,自由與平等成為傳統(tǒng)民主思想內(nèi)部的雙重要求。民主思想傳入中國后,與中國封建“專制”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孝”與“非孝”的討論便是這一過程的反映。社會主義新中國成立之后,封建專制成為過去式,民主不僅成為社會主義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也成為了社會主義家庭教育的主流價值觀,于是,建立民主家庭成為社會主義家庭教育的目標。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專制價值觀完全消失。作為一種在中國盛行多年的價值觀,專制或多或少已經(jīng)滲入民族文化之中,并隱現(xiàn)于新文化體系中,使形成的新文化體系具有中國特色,如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集中制等。
反映到家庭教育場域,專制和民主是兩種相對的家庭教育立場。這兩種家庭教育立場始終與社會主流價值觀保持一致,當社會主流價值觀主張專制,家庭教育立場則以專制為主,當社會主流價值觀為民主,家庭教育立場則以民主為主。無論是誰為主導,都不能完全消除另外一方的存在,否則一方就不成其為一方,最多二者是此消彼長的關系,這種此消彼長關系就是家庭教育過程中專制與民主立場的博弈?!艾F(xiàn)代家庭需要民主”[注]孫偉平:《人本、公正、民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馬克思主義哲學論叢》,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177頁。,在民主成為家庭教育主流價值觀的前提下,家庭關系處理模式逐漸以民主為導向。并且,由于現(xiàn)代性的推動,民主的主體間情感式關系逐漸取代了不平等的專制式家庭關系。不同于封建家長制的絕對權威,現(xiàn)代家庭教育在民主的基礎上提倡平等、自由,“兒童要被認為是人,他實際確實是一個人;像一個和他一起生活著的成人一般的人”[注]B.Liber:《家庭教育中底幾個基本錯誤》,張立人,譯,《教育雜志》1929年第7期。。但諸多家庭在享受平等與自由的家庭價值觀念帶來的快樂之時常常陷入自由主義的窠臼,卻又免不了走進另一種極端:過于強調(diào)平等與自由而失去了教育的權威。一旦教育權威散失,教育就成為無力的教鞭。雖然現(xiàn)代家庭教育更改了自上而下的命令服從模式,是一種追求民主的積極現(xiàn)象,但失去了權威的家庭教育往往容易失去教育的規(guī)范性和強制性,一種來自家庭的教育無力現(xiàn)象正在滋生。有人認為家庭民主就是為了克服家長制、大男子主義、大女子主義、家庭暴力、家庭虐待、“小皇帝”和家庭威望形成之難的問題,[注]漆仲明:《現(xiàn)代家庭核心價值研究》,《山東社會科學》2015年第2期。但是從家庭民主的實踐表現(xiàn)看,民主實踐并沒有實現(xiàn)這個目的,反而是家庭威望逐漸弱化,子代難以管教的問題日益突出。從這種狀況來講,家庭教育立場雖然擯棄了獨斷式專制,但民主的過度宣揚卻破壞了教育自身的平衡性。其實,專制與民主在家庭教育立場上的消長博弈從未結束,這造成了現(xiàn)代家庭孝道教育實踐中專制與民主立場選擇的兩難處境。
“非孝”論對“孝”論的解構從思想上導致了傳統(tǒng)孝道的衰落,而“非孝”論思想則逐漸被人接受;清末傳統(tǒng)孝道所附帶的來自政治專制的權威也逐漸被消解,民主思想逐漸被接受。在近代史上,由于民主思想流行,家庭孝道教育也就不為主流所提倡,但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孝道重新介入現(xiàn)代化建設的視野,由于民主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家庭教育的基本立場,孝道現(xiàn)代化過程勢必與民主遭遇,于是,專制與民主立場的選擇困境也就造成了現(xiàn)代家庭孝道教育規(guī)范與自由的兩難處境。
當民主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主就成為現(xiàn)代家庭教育的基本立場,但是人們并不知道如何恰當運用民主的方式,甚至過度理解民主立場。應該說,“無立場”的家庭教育并不少見,這類家庭中的家長對兒童的教育缺乏清晰的目標與要求。“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成為溺愛的理由,從“自由主義”出發(fā),以“尊重”的名義為幌子,過于放縱兒童的自身行為與選擇興趣,缺少教育自身所應具有的堅持性與長期性,“沒有標準的選擇”與“沒有選擇的標準”成為很多家庭在兒童教育上的基本價值取向。其外在表現(xiàn)為“怎么都行”與“一切以兒童為中心”的異化現(xiàn)象,具有嚴重的虛無主義情結。[注]赫宸、于偉:《基于民主精神的家庭教育立場探析》,《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3年第11期。這種情況與其說是無立場,不如說是民主的異化,把民主當成了放任自由。另外,隨著孝道當代轉化的呼聲越來越高,家庭孝道教育也漸為人們重視,但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孝道的具體行為標準并不被人們所熟悉,也就是說,傳統(tǒng)孝道向現(xiàn)代孝道的轉化尚未完成。家庭孝道教育既不能按照傳統(tǒng)孝道執(zhí)行又不知現(xiàn)代孝道為何標準,所以,當民主被異化為放任或孝道不被現(xiàn)代化,家庭孝道教育都會處于兩難境地。
當民主被異化為放任,孝道很難在家庭教育中被有效執(zhí)行。家庭孝道教育的主體是父母,客體是孩子,二者之間是親子關系,具有私人性。由于教育主客體為親子關系且居于家庭狹小的教育場所中,就使得教育具有時間早、方便靈活、便于灌輸?shù)奶攸c,無疑,這些特點有利于家庭孝道教育的有效執(zhí)行。但也應當明白的是,這種基于血緣凝結的教育關系是以家庭利益為根本目的的,主觀來講,親代對子代的教育是為了塑造合格于社會要求的子代,使子代在社會中具有獲取利益的能力,從而增強家庭的利益獲取能力。家庭孝道教育目的在于使子代尊重、贍養(yǎng)父母,通過孝道約束與規(guī)范子代對親代養(yǎng)育過程所付出的利益回報,形成親代對子代、子代對親代的雙向付出關系。親子關系及家庭孝道教育的目的使家庭孝道教育的主體對客體的教育行為可以在一種私人性質(zhì)的親密關系中進行,在這種親密的私人關系中,主客體之間是一種信任關系,正是這種基于親密的信任關系,孝道教育的客體才易于接受主體傳授的內(nèi)容。但是,在民主為基本立場的新型家庭關系中,尤其是民主被異化為放任的家庭關系中,孝道很難被教化。而且既然是一種教化行為,家庭孝道教育必然帶有一定的規(guī)范性和強制性,但是以平等和自由為民主教育立場的自由主義認為,規(guī)范和強制都是自由平等的阻礙,從而反對孝道教育帶來的規(guī)范,這也無疑是民主的異化。在平等的家庭關系中,孝道所強調(diào)的從態(tài)度到行為上子代對親代的尊敬與養(yǎng)育,與民主倡導的平等關系是相悖的,無奈之下,孝道只能被家庭教育邊緣化。
孝道不被現(xiàn)代化則意味著孝道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性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是無法在現(xiàn)代社會立足的。然而,對于現(xiàn)代化進程來說,孝道不被現(xiàn)代化是不可能的,“非孝”論本身就是孝道現(xiàn)代化的表現(xiàn)。孝道現(xiàn)代化面臨的不是能否現(xiàn)代化,而是現(xiàn)代化為什么樣的孝道——是完全剔除傳統(tǒng)孝道的內(nèi)容還是在傳統(tǒng)孝道基礎上去除封建成分生成社會主義成分?孝道之所以為孝道,是具有孝道的本質(zhì)規(guī)定性的,它的核心意義“敬養(yǎng)父母”一旦改變,就不成其為孝道,所以,無論孝道如何現(xiàn)代化,無論其形式如何千變?nèi)f化,其核心意義均不可改變。由此,孝道現(xiàn)代化只能是去除封建成分生成社會主義成分,至于生成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成分,至今仍處于摸索之中,也就是說,孝道現(xiàn)代化還在途中。尚未完成現(xiàn)代化的孝道在家庭教育中只能面臨與民主教育立場沖突的問題,畢竟傳統(tǒng)孝道所附帶的“獨斷式”專制與現(xiàn)代民主水火不相融。一旦在現(xiàn)代家庭教育中貫徹孝道,首先會遇到來自民主關系的抵制,如父母命不可違,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這些孝觀念已經(jīng)不適應現(xiàn)代家庭民主觀念。而且,處于現(xiàn)代化過程中的孝道也難以給予教育實踐一個標準,這讓很多家庭教育主客體無所適從。在這種情況下,教育的結果往往表現(xiàn)為極端放棄或迂腐遵守,這兩種結果都不是社會主義孝道所希望的結果。
解決現(xiàn)代家庭孝道教育兩難處境首先要明確專制與民主兩種立場的矛盾處境,具體到解決路徑上,那只能是孝道現(xiàn)代化與民主中國化。只有二者某種程度上達到一種契合與協(xié)同,方能從根源上解決家庭孝道教育的兩難處境。
孝道現(xiàn)代化是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一個熱點課題,也是一個長期問題。如前文所述,孝道現(xiàn)代化從“孝”與“非孝”的爭論中已經(jīng)開始,孝道面臨的問題不是能否現(xiàn)代化而是現(xiàn)代化為什么樣的孝道,那么,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社會主義需要一個什么樣的孝道?對此,我們不妨先界定現(xiàn)代孝道的意義。傳統(tǒng)孝道之道德意義主要是對家庭關系的規(guī)定,下對上的“敬”“順”“養(yǎng)”為核心要義,強調(diào)下對上的單向義務。而社會主義孝道的道德意義則沒有封建社會那么強烈,尤其是“順”已經(jīng)逐漸被平等的權利義務關系所取代,但“敬”與“養(yǎng)”表達了對生命的恭敬與尊重,社會主義社會依然需要這種意義的延續(xù);傳統(tǒng)孝道之政治意義在于“忠”,以父子關系比君臣關系,強調(diào)封建社會臣民對君王與國家的絕對忠誠,社會主義社會已經(jīng)不存在君主與臣子的關系,而是人民當家作主,雖然民對國之“忠”的品格仍是應當提倡的,但是于社會主義社會,“忠”已經(jīng)從“孝”脫離而成為一個單獨的范疇;封建社會孝道的哲學意義在于對天道與孝道關系的解釋,以祖先崇拜和天命論作為基礎。社會主義社會已經(jīng)沒有天命論存在的土壤,孝道的哲學意義必然從天命論向人倫普遍意義的方向來理解,于是,孝道的“愛”“和”的本質(zhì)論為孝道在社會主義存在提供了哲學基礎。由此可見,社會主義新孝道表達的核心意義應是“敬”與“養(yǎng)”。即使如此,社會主義的“敬”與“養(yǎng)”與封建社會依然有差異,封建社會的“顯親揚名”“光宗耀祖”“傳宗接代”等表達“敬”的孝行已經(jīng)被社會主義社會拋棄,社會主義的“敬”與“養(yǎng)”就是單純的態(tài)度行為上的恭敬,而“養(yǎng)”由于擔負著社會養(yǎng)老的重任,因此其物質(zhì)和精神的“養(yǎng)”同被重視,這在社會作用上與傳統(tǒng)孝道無異。歸根結底,這是社會主義社會需求對孝道意義自覺改造的結果:由于社會轉型過程各種矛盾凸顯,其中家庭關系中子代對親代不敬不養(yǎng)的行為屢見不鮮,再者,當下社會養(yǎng)老保障問題極為突出,國家養(yǎng)老資源緊張,孝道恰可緩解這些社會問題,因此,孝道“養(yǎng)”亦成為新孝道的核心意義。所以,現(xiàn)代家庭中所貫徹的孝道著重在表現(xiàn)為“敬”與“養(yǎng)”的規(guī)范,而其表現(xiàn)為封建家長專制的“順”則已被民主觀念取代。
民主作為一種西方政治概念,自從近代被引入中國就從未停止過其中國化的進程?!爸袊裰鲗⒊轿鞣脚f有的民主形式和實踐”[注]Bruce Gilley,China’s Democratic Future:How it will happen and Where it will Lead,New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4,P.247.,從“民主”被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向全社會推廣可以看出,民主中國化進程又得到了推進,這也是中國式民主超越西方舊有民主形式的起點。民主中國化是一種民主本土化建設,是中國作為一個后發(fā)型國家在民主化過程中將民主政治和本國的傳統(tǒng)、民族特性、社會經(jīng)濟文化條件相結合,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的過程。[注]麻雪峰:《民主中國化:中國民主制度建設的前提和保障》,《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這是從政治上來解釋民主中國化,強調(diào)的是民主要具有中國特色,那么,什么樣的民主才具有中國特色?從政治制度上來講,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政治協(xié)商制、多黨合作制以及民族區(qū)域自治制的發(fā)展和完善都是民主中國化的表現(xiàn)。從價值觀念上來講,社會主義民主是相對的,不是西方所追求的絕對的平等與自由,而是一種集中基礎上的民主,這意味中國式民主是一種權威下的民主,屬于有限民主,其相對應的平等與自由也是有限的。在此前提下,家庭孝道教育的民主立場是一種有限民主,并非絕對平等和自由,而是一種具有家長權威存在的平等和自由。當民主價值觀念中國化之后,可以帶上協(xié)商民主的特點,強調(diào)對話、討論、辯論和審議民主就很難滑向絕對的平等與自由,也就避免了家庭民主被異化成放任,從而使之向健康的民主發(fā)展。[注]陳家剛:《協(xié)商民主引論》,《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4年第3期。一旦建立了真正的良性民主,孝道現(xiàn)代化與民主中國化在有限的平等與自由空間中交匯,并使家庭孝道教育立足于有限民主,給孝道規(guī)范性留下足夠的發(fā)揮空間,二者實現(xiàn)一種契合與協(xié)同,家庭孝道教育才能從根本上破除專制與民主的兩難處境。
當然,解決家庭孝道教育的兩難處境還有其他因素的影響,如家庭教育主體對孝道現(xiàn)代化與民主中國化的認識程度直接影響家庭孝道教育兩難困境的解決程度。原因在于,家庭教育現(xiàn)狀中存在著這樣的情況:家庭教育主體對家庭孝道教育的忽視和對民主認知的模糊。但這又屬于另一個研究課題,筆者將另行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