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本賀 王海華
(江西省水產科學研究所/農業(yè)部湖泊漁業(yè)資源環(huán)境科學觀測實驗站,江西南昌 330039)
黃鱔(Monopterusalbus)又名鱔魚、長魚,屬于硬骨魚綱(Osteichthyes),合鰓魚目(Symbranchiformes),合鰓魚科(Synbranchidae),黃鱔屬(Monopterus),體表無鱗片,呈細長形,營穴居生活,在自然條件下以動物性食物為主,兼食小型浮游植物。黃鱔肉質鮮嫩、營養(yǎng)豐富,成鱔含肉率達到70%,肌肉中蛋白質含量為18.84%,脂肪含量為2.65%,含有18種氨基酸,27種脂肪酸,不飽和脂肪酸和鮮味氨基酸含量豐富[1]。人工養(yǎng)殖效益好,具有較高的經(jīng)濟價值,是我國重要的特種水產養(yǎng)殖品種之一。
黃鱔是亞熱帶淡水底棲生活魚類,自然情況下分布在東亞和東南亞國家。黃鱔屬冷血變溫動物,其體溫隨環(huán)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適宜黃鱔生長的水溫為15~30℃,最適生長繁殖的水溫為21~28℃。水溫高于30℃時,黃鱔會出現(xiàn)行動遲鈍、攝食減少甚至停止;水溫低于15℃時,黃鱔吃食量明顯下降;水溫在10℃以下時,則一般停止攝食,隨溫度的降低而進入冬眠狀態(tài)。黃鱔的眼睛退化視覺較差,取食主要靠嗅覺,且晝伏夜出。野生黃鱔完全依靠自身捕食,能夠吃到的食物有限,并長期處于饑餓狀態(tài),自然狀態(tài)下生長速度緩慢。隨著市場對黃鱔的需求量增大,人工養(yǎng)殖規(guī)模逐年增大,養(yǎng)殖模式以網(wǎng)箱養(yǎng)殖為主,池塘養(yǎng)殖、稻田養(yǎng)殖為輔。據(jù)統(tǒng)計,2017年我國黃鱔人工養(yǎng)殖產量達到35.83萬噸,主要養(yǎng)殖省份為湖北、江西、安徽、湖南和四川。這五省黃鱔養(yǎng)殖產量占到全國養(yǎng)殖總產量的95%[2]。
黃鱔的天然餌料為小魚、蝦、蚯蚓、蝌蚪及螺、蚌等,在不同的生長時期,黃鱔的食物組成不盡相同,稚鱔吃食輪蟲、枝角類、橈足類幼體,幼鱔喜食蚯蚓、水蚯蚓、孑孓等,成鱔主要攝食蝌蚪、小蛙、昆蟲、小雜魚及螺、蚌。隨著生存環(huán)境的惡化和自然資源的過度捕撈,天然生物餌料已遠遠不能滿足其需要。黃鱔人工養(yǎng)殖規(guī)模的擴大和餌料的短缺,促進了黃鱔營養(yǎng)需求的研究。本文概述了近年來黃鱔營養(yǎng)需求研究進展,可為黃鱔配合飼料開發(fā)及健康高效養(yǎng)殖提供參考。
黃鱔作為一種偏肉食的雜食性魚類,其餌料中蛋白質含量最高,對黃鱔蛋白質及氨基酸需求量的探索是研究黃鱔專用配合飼料的重要基礎。魚類的生長主要是指蛋白質在體內的積累,魚粉是傳統(tǒng)黃鱔飼料的主要蛋白源。對黃鱔蛋白需求的早期探索表明體重在50~75g的野生黃鱔最佳生長所需飼料中蛋白質含量為35.7%[3]。馬曉等[4]以體重(65.76±1.07)g的黃鱔為對象,各實驗組分別以不同蛋白脂肪比的飼料喂養(yǎng)10周后,結果顯示當飼料中蛋白質含量為45.0%時,黃鱔的增重率和飼料轉化率達到最佳狀態(tài)。程玉冰等[5]以進口魚粉和膨化豆粕作為主要蛋白源制作不同蛋白水平的配合飼料,分別飼喂平均規(guī)格40g/尾的黃鱔120天后,結果表明黃鱔的配合飼料蛋白含量在40.5%~41.5%時,黃鱔的生長和肉質均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隨著人工養(yǎng)殖技術的提高和規(guī)模的擴大,對魚粉的需求量也持續(xù)增加,而全球海洋資源持續(xù)銳減,尋找替代魚粉的優(yōu)質蛋白源成為水產養(yǎng)殖業(yè)的迫切任務。在對黃鱔飼料中替代魚粉的蛋白源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蠅蛆粉、豆粕、玉米蛋白粉、發(fā)酵豆粕等都具有替代魚粉的潛力。單一的植物蛋白源氨基酸不平衡,含有腐敗風味物質和抗營養(yǎng)因子,從而影響飼料適口性和消化率,降低黃鱔的生長性能和肉質,現(xiàn)階段主要研究是替代部分魚粉。蠅蛆蛋白是屬于微生物共生發(fā)酵產品,適口性好,氨基酸含量高且組成較為平衡,與魚粉營養(yǎng)指標較為接近,在配合飼料中用蠅蛆蛋白等量替代10%魚粉可以改善飼料適口性,促進黃鱔生長,改善肝功能,增強抗病力[6]。張俊智等[7]以初始體重(19.55±0.15)g的黃鱔為試驗對象,以膨化豆粕替代魚粉,當飼料中膨化豆粕含量低于18.6%時,既不影響黃鱔生長、飼料效率及肉質,又可以降低黃鱔養(yǎng)殖成本,提高經(jīng)濟效益。
魚類對蛋白質的需要實質上就是對氨基酸的需要,飼料中必需氨基酸的組成和比例直接影響蛋白質的營養(yǎng)價值,在大多數(shù)魚類中,已確定的必需氨基酸有10種[8]。黃鱔肌肉中氨基酸的平均含量為85.29%,其中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總量的40.98%,每100g干重肌肉中10種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分別為:異亮氨酸3.67g、亮氨酸6.95g、賴氨酸6.83g、蛋氨酸2.28g、胱氨酸0.60g、苯丙氨酸3.51g、酪氨酸2.73g、蘇氨酸4.14g、色氨酸0.67g、纈氨酸3.57g[1],黃鱔肉中的氨基酸種類及含量可作為飼料營養(yǎng)的參考。李瑾等[9]利用黃鱔幼魚肉的必需氨基酸組成模式作為幼魚飼料中必需氨基酸需求量的標準。以魚粉、豆粕為飼料蛋白源按不同比例配制成9種飼料,從黃鱔增重率、飼料系數(shù)、蛋白質效率等方面進行評價,結果顯示飼料中蛋白質水平為40%,動物性蛋白質占比70%時最為理想,同時飼料必需氨基酸指數(shù)越高,幼鱔增重效果越好。不同蛋白含量的飼料不僅影響黃鱔的生長速度,還影響到它的性逆轉。袁漢文等[10]將初始體重(9.86±0.82)g的幼鱔為研究對象,設置10%、15%、20%、25%、40%的5個蛋白水平梯度的等能飼料,飼養(yǎng)15個月后,測定結果顯示40%蛋白飼料組黃鱔在肥滿度和特定生長率均顯著高于其他試驗組。其性腺指數(shù)隨著蛋白水平的升高而增加,高蛋白含量飼料能促進黃鱔雌性的發(fā)育成熟和抑制性別分化,這也驗證了自然條件下食物短缺可促進黃鱔性逆轉的推測。
飼料中蛋白質含量過少會降低肌肉中的蛋白質沉積率,從而限制魚類生長,蛋白含量過高則會降低蛋白質利用率、增加氨氮排泄物,繼而提高了養(yǎng)殖成本并污染水體。結合黃鱔維持正常生長和營養(yǎng)成分,以及養(yǎng)殖經(jīng)濟成本等方面,飼料中的適宜蛋白質水平為40%~45%。
脂肪是魚類必需的營養(yǎng)物質,為魚類生命活動提供能量,提供生長繁殖所必需的脂肪酸,促進脂溶性維生素在體內的吸收運輸以及作為某些激素或活性物質的合成原料。此外,脂肪可以在飼料加工過程中為物料提供必要的潤滑性,增加飼料適口性。當飼料中脂肪不足時,部分蛋白質將作為能源被消耗掉,因此在飼料中適當提高脂肪含量有助于提高蛋白質的利用效率,但是飼料中脂肪含量過高又會影響魚體的正常生理代謝,造成肝臟等器官的功能損傷,以致影響黃鱔的正常生長和肌肉品質。
不同規(guī)格的黃鱔對脂肪的需求不同,幼鱔對脂肪的需求比成鱔高。 王松等[11]以體重(26.96±10.27)g的黃鱔為試驗對象,當飼料中脂肪質量分數(shù)為10%時,對黃鱔的生長促進作用最好。另一項研究以體重(65.76±1.07)g的黃鱔為研究對象,結果顯示當飼料中脂肪含量為4.0%時,黃鱔的增重率和飼料轉化率達到最佳狀態(tài)。而且在飼料中蛋白含量在40%~45%時,脂肪含量的增加不能起到有效節(jié)約蛋白質的功能[4]。黃鱔肌肉中含有飽和脂肪酸9種,不飽和脂肪酸18種。其中高不飽和脂肪酸有9種,占到所有脂肪酸的19.15%,EPA和DHA的平均含量分別為0.67%和1.63%[1]。在飼料中添加適宜的EPA和DHA能促進黃鱔生長,顯著提高黃鱔的特定生長率及魚肉粗蛋白含量,降低肝體脂數(shù)及肌肉、肝臟中的粗脂肪含量,顯著提高親鱔的性體指數(shù)、產卵量、孵化率、幼苗的存活指數(shù),朱長生等[12]以平均規(guī)格21.7g/尾的黃鱔為研究對象,在水箱中飼喂7周后,發(fā)現(xiàn)飼料中EPA和DHA添加量為0.7%,EPA/DHA比例為0.35時,對黃鱔的生長和繁殖性能具有最好的效果。徐增洪等[13]以幼鱔為研究對象,考慮不同生長階段存在的生長特點,探討幼鱔對必需脂肪酸的需求,結果表明影響黃鱔生長的主要必需脂肪酸是亞油酸,而亞麻酸、EPA+DHA對幼鱔的生長影響在體重和體長方面各有側重,黃鱔對亞油酸、亞麻酸、EPA+DHA的適宜需求量分別為1.33%、0.57%、0.24%。
卵磷脂對水產動物具有促進生長、提高飼料轉化率、促進脂質吸收和轉運等營養(yǎng)功能。卵磷脂對黃鱔的生長、調節(jié)魚肉和肝臟脂肪含量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當飼料中添加5.0%的卵磷脂時,可顯著提高黃鱔的增重率,降低飼料系數(shù)和肝臟脂肪含量[14]。丁酸屬于短鏈脂肪酸,是腸上皮細胞的快速能量源,丁酸被上皮細胞吸收后,可直接被上皮細胞作為能源物質而消耗,為腸黏膜提供大約75%的能量,另外在腸道上皮細胞正常發(fā)育與自身黏膜修復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在低魚粉飼料(32%魚粉)中添加丁酸鈉能促進黃鱔生長,增強抗氧化能力,提高免疫能力[15]。
碳水化合物是魚類飼料中的廉價能量來源,飼料中添加適當水平的碳水化合物,可以提高蛋白質和脂肪的利用效率。不同種類的魚對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利用率不同,相較于草食性魚類,偏肉食性的魚類對碳水化合物的利用率較低。飼料中碳水化合物含量過低會影響魚類正常的生理功能,而過高會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造成蛋白質的浪費。
楊代勤[16]將捕獲的體重在50~75g的野生黃鱔訓食后作為實驗對象,以糊精為糖原,纖維素粉為纖維素,經(jīng)過為期75天的喂養(yǎng)試驗,結果顯示黃鱔的最佳生長所需飼料中糖含量為24%~33%,飼料總能量為11.50~12.50kJ/100g,最適能量蛋白比為31.6~38.9。免疫多糖是以特異酵母為原料提取得到的富含β-葡聚糖和功能性寡糖,在飼料中添加100mg/kg的免疫多糖能顯著提高黃鱔增重率,并對黃鱔的非特異性免疫有一定的增強作用[17]。
維生素是動物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一類微量有機物質,它在生長、代謝、發(fā)育等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現(xiàn)知的維生素已有幾十種,每種維生素均有特定的生理功能。目前,對黃鱔纖維素需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維生素C、維生素D和維生素E。
維生素C是細胞外液中非常重要的水溶性抗氧化劑,通過降低過氧自由基在水相中的過氧化,保護生物膜免受脂質過氧化的破壞,保護免疫細胞的完整,從而提高機體的免疫力;還可以促進淋巴細胞的增殖,增加粒細胞的趨化性和變形能力,提高吞噬細胞的吞噬活性及殺菌能力,促進機體對外來細胞和惡變細胞的識別和殺滅。另外,維生素C可通過控制不飽和脂肪酸的過氧化而限制類固醇的合成,阻止膽固醇的生成,達到抗應激的作用。飼料中維生素C添加量為200mg/kg時,增重率和餌料系數(shù)達到最優(yōu)[18]。維生素E又稱為生育酚,具有調節(jié)動物性腺和胚胎發(fā)育、改善繁殖性能的作用。飼料中添加200mg/kg的維生素E,能提高黃鱔性腺系數(shù)、產卵力、孵化率和仔魚質量,改善黃鱔的繁殖性能[19]。維生素D3是動物所必需的一種脂溶性維生素,與動物骨骼的鈣化有關,可促進機體對鈣和磷的吸收。在基礎飼料中添加1000IU/kg的維生素D3能起到顯著提高黃鱔生長性能、改善肉質和增強免疫力的作用[20]。
無機鹽是組織和細胞的重要組成成分,其主要功能是維持細胞的形態(tài)和功能、調節(jié)滲透壓和酸堿平衡,某些無機鹽還是體內酶的激活劑或催化劑。黃鱔同其他動物相似,需要的常量元素有鈣、磷、鉀、硫、鈉、鎂等,微量元素有鐵、鋅、硒、鉬、鉻、碘等。鈣和磷是黃鱔體內含量最高的兩種常量元素,是骨骼、牙齒和鱗片的主要組成成分。磷主要從食物中獲取,目前魚類配合飼料中依靠添加磷酸二氫鈣來滿足魚類對磷的需要。何志剛等[21]通過折線模型分析,綜合黃鱔增重率、全魚磷和脊椎磷含量,飼料中磷含量為1.10%時,黃鱔可達到最佳生長效果和骨骼礦化情況。楊代勤指出黃鱔飼料中無機鹽適宜添加量為3.0%。除鈣和磷外,飼料廠家一般將無機鹽按照一定的種類組成和比例預先置在預混料中,然后在飼料生產中添加適宜含量的預混料。
飼料中不同種類的添加劑分別具有增加誘食性、促進新陳代謝、提高免疫功能、降低飼料系數(shù)等作用。在飼料中添加0.8%~1.2%的膽堿會影響魚體內的消化酶活性,進而影響魚類對食物的消化能力,可顯著提高黃鱔的生長率,降低其飼料系數(shù)和肝體脂數(shù),促進黃鱔的生長和降低飼料系數(shù)[22]。對初始體重25g的黃鱔飼喂添加20~30g/kg的葡萄子與青蒿提取物能促進魚體生長,提高黃鱔腸道淀粉酶、脂肪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23]。在黃鱔基礎日糧中添加0.5%的互花米草生物礦質液飼養(yǎng)平均體重20g的黃鱔后,可以顯著提高黃鱔的增重率,實驗組的增重率比對照組高8.37%[24]。飼料中添加1.0%的復方中草藥時能顯著提高黃鱔腸道消化酶活性、降低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對黃鱔生長、免疫及魚體品質有明顯改進作用[25]。
目前,黃鱔配合飼料以膨化顆粒料為主,以肖志猛等[26]的商品黃鱔膨化配合飼料為例,其原料組成為:進口魚粉45%~50%,豆粕12%~15%,玉米蛋白粉4%~6%,高筋面粉20%~28%,谷朊粉1%~3%,進口魚油3%~5%,磷酸二氫鈣1%~3%,酯化VC(35%)0.03%~0.05,肉魚預混料1.5%~2.5%,抗氧化劑0.01%~0.03%,氯化膽堿0.15%~0.5%,免疫多糖0.4%~0.6%,酵母培養(yǎng)物0.1%~0.3%。實驗或小規(guī)??膳渲频鞍踪|水平為44%的黃鱔飼料,采用以下配比:秘魯蒸汽魚粉55%,蝦殼粉3.0%,面粉14.3%,α-淀粉19%,啤酒酵母5%,魚油1%,磷酸二氫鈣1.2%,氯化膽堿0.5%,預混料1%[27]。
黃鱔的攝食方式以吞噬和吞食為主,對人工配合飼料要求較高,對飼料中添加的藥品極為敏感,并且對餌料有選擇性,一旦長期投喂一種餌料后,就很難改變其食性。單獨投喂人工配合飼料存在誘食性差、利用率低等問題,目前網(wǎng)箱養(yǎng)殖黃鱔基本采用人工配合飼料與冰鮮魚搭配投喂模式,冰鮮魚主要是鰱魚或當?shù)匾半s魚、餌料魚。誘食階段全使用冰鮮魚或蚯蚓,中期階段配合飼料和冰鮮魚配比為1∶2,高峰期階段配合飼料與冰鮮魚配比為1∶1[28]。冰鮮魚打漿后放入飼料攪拌均勻,放置20~30min讓飼料吸收魚漿中的液體,既可軟化飼料增加誘食性,又可以減少魚漿在水體中的流失,達到提高餌料利用率、降低水體污染的效果。投飼水平是影響黃鱔生長和攝食的因素之一,在適宜的溫度環(huán)境下以生長速度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標為評價依據(jù),幼鱔最適日投飼率為5%~6%,成鱔最適日投飼率為4.4%[29]。
現(xiàn)階段,對黃鱔的營養(yǎng)生理缺乏系統(tǒng)的研究,導致黃鱔配合飼料存在冰鮮魚使用比例過高、馴食效果較差等問題,全人工配合飼料不能滿足黃鱔養(yǎng)殖需要。隨著環(huán)境保護和健康綠色養(yǎng)殖的推進,應逐步探索對環(huán)境友好、對黃鱔適宜的養(yǎng)殖模式,開展對黃鱔各生長階段和養(yǎng)殖模式下營養(yǎng)生理的系統(tǒng)研究,針對黃鱔攝食習性開發(fā)誘食性好的專用全人工配合飼料,以促進黃鱔養(yǎng)殖產業(yè)的健康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