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芮
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按照課程設計要求,每學期研學旅行累計時間小學生4-5天,初中生5-6天,高中生5-7天。學校、服務機構、基地(營地)在研學旅行的課程鏈上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三者如何分工合作,側重點如何把握,將直接影響研學旅行的效果。
一、中小學研學旅行課程建設的力量構成
研學旅行課程建設涉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學校、研學旅行活動基地以及提供研學旅行服務的旅行社三個方面。其中,學校是開展課程的主體,基地是載體,旅行社是聯系主體與載體之間的橋梁,學校與基地是研學旅行不可或缺的兩端。
1.學校是研學旅行課程實施主體
研學旅行作為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chuàng)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發(fā)文明確“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 這就決定了學校在課程實施中的主體地位。中小學根據不同學段、不同學情,可以自主選擇適合的研學主題,在課程建設上具有主導權。學校根據學生擬定的研究主題,選擇適宜的出行路線和基地,進行研究性學習。而教育行政部門則是課程實施的保障方。
2.基地是研學旅行課程實施載體
研學基地是體驗鄉(xiāng)情、市情、省情、國情的旅游載體和平臺,也是研學旅行課程的落腳點。根據作用,可大致將基地分為閱歷提升類、心智成長類和技能提升類;根據內容,可分為傳統(tǒng)文化類、自然環(huán)保類、人文藝術類和科技實驗類等。不同類別的基地,針對自身特點深入開發(fā)課程,成為類別中的“點”,供有同樣課程需求的學校選擇。
3.旅行社是研學旅行課程實施橋梁
旅行社或研學服務機構是聯系參加研學旅行學生與旅游目的地資源的中介,更是研學旅行課程實施的橋梁。單一的研學基地作為類別中的“點”,并不一定能滿足學校對所選主題的探索需求,因此,學校會根據主題選擇一系列研學基地,從點到面,深入研究性學習。點與點之間,就需要旅行社作為橋梁進行連接。旅行社應根據學校所確定的主題,充分了解研學基地課程,幫助學校梳理合適的研學基地路線,并在行程設計上具有邏輯性,既適合學生研究性學習由淺入深的實際需求,也符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使學生學得有興趣有收獲。
二、研學旅行課程建設中的各方職責及重點方向
1.學校重點在于建設研究型課程
學校研學旅行的課程建設重點在于建設研究型課程。研究型課程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根據各自的興趣、愛好和條件,選擇不同的研究課題,獨立自主地開展研究,從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一種課程。其課程的內核在于實體課程的構建不能僅限于專題研究活動課程,其結構應當包括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
據調研顯示,學校目前缺乏對研學旅行課程建設的正確認識,易將研學旅行與夏令營、春秋游混淆,并不認為學校是研學旅行課程的主導,寄希望于將課程設計和組織策劃交給旅行社或基地負責。研學旅行雖是把課堂從校內轉移到校外,但學校仍然是課程實施的主體,不能將責任簡單推給研學基地或旅行社。研學旅行,其本質是研究性學習,旅行只是達成學習目的的手段。學校在課程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毋庸置疑,應站在課程建設的高度,整體規(guī)劃研學旅行線路,讓研學基地和旅行社的相關課程服務于學校課程,成為學校課程的補充。
把知識的系統(tǒng)性學習和旅行的經驗性學習結合起來。知識的系統(tǒng)性學習是學校課堂的優(yōu)勢,經驗性學習則是現行課堂教學的缺陷。研學旅行課程,改變了課堂固定時空的特性,使學生有機會通過親身體驗去獲取經驗性知識,在學校研究型課程的精心設計下,通過組織和引導學生將經驗和實踐材料進行辨別、分析、綜合,與課堂習得的系統(tǒng)性知識進行整合,把知識的系統(tǒng)性學習和旅行的經驗性學習結合起來。
把書本上的邏輯論證和旅行途中的歷史敘述結合起來。書本上的知識都是經過了非常嚴謹的邏輯論證呈現出來的最終結論,其本身具有足夠的科學性,但缺乏一定的探究性。研究旅行課程,在脫離預設結論的空間進行授課,結合情境,可對書本概念的探索史、發(fā)展史進行講解,有利于學生了解前人對于這個問題所做的工作,并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歷史過程中呈現出的探索精神和科學道德,經歷的成功與失敗,取得的成就和遺留的問題都值得學生了解和深思。
把課堂接受式學習與旅途中問題探究式學習結合起來。接受式學習是傳統(tǒng)課堂將已驗證的知識快速、高效、系統(tǒng)快遞給學生的一種方式,而探究式學習則是學生通過驗證自己的設想,逐步摸索,試圖解決問題的方式。研學旅行可以將二者結合起來,行前通過學校導師的輔導或聘請相關領域專家進校講座,為學生研究性學習打下基礎,旅行中結合問題進行探究式學習,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發(fā)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并最終運用新知識解決情境中的問題。
2.基地重點在于建立實踐體驗課程
研學基地重點在于建立實踐體驗的課程,區(qū)別于學校傳統(tǒng)課程,是能讓每一位學生觀察、參與、體驗的實踐課程。據調研顯示,愿意參與研學旅行市場的基地很多,景區(qū)、公園、公司、手工坊、果園等都在積極準備。有不少景區(qū)以風景優(yōu)美、接納人數多著稱,但若缺乏為學生提供的實踐體驗課程,也無法成為研學基地;而有些場所,如中科院的實驗室,若愿意向學生開放,即便只能容納45人左右,也將是非常有價值的研學基地。因此,基地絕不僅僅是旅游景區(qū)的代名詞,而是有實踐課程的校外課堂,課程始終是基地評定的最重要因素。
基地課程的建設,相對學校而言,范圍小,程度深?;匦枰l(fā)揮其專業(yè)性,如科技公司開發(fā)人工智能的體驗課程、農業(yè)基地開發(fā)農耕農作的體驗課程等,基地課程不需要面面俱到,但必須足夠深入,符合對應學段學生的認知和應用需求,并具有特色。學校課堂傳授給學生知識及方法,研學旅行在開闊的空間下有利于學生進行應用研究。學校導師在研學旅行中,傳授給學生背景知識和研究性學習的方法,而基地導師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實踐研究,讓學生感受并了解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主動參與社會的意識。還可以結合新高考涉及的生涯規(guī)劃,讓學生提前參與職業(yè)體驗,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的興趣和職業(yè)方向,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生涯規(guī)劃。
3.旅行社研學課程建設重點在于邏輯聯系
旅行社是聯系學校和基地的中間方,旅行社課程也是學校課程與基地課程的中間方。據調研顯示,市場上的“研學”“游學”旅行,旅行社的課程建設反而走在學校和基地的前面,往往由旅行社占課程主導,幫助學校實施課程建設或代替基地進行課程指導。
實際上,在學校和基地嚴格按照研究型課程實施的情況下,旅行社課程的重點是課程間的邏輯聯系,而不是課程本身。旅行社的課程建設應該是梳理并厘清學校課程需求與基地課程供給之間的聯系,并為學校課程推薦適合的基地及研學線路,讓學生在學校課程的指導下,由淺入深地體驗基地課程。旅行社應發(fā)揮其所長,在組織管理、空間移動、路線設計上為研學旅行提供助力。如今,旅行社的課程建設已經走在了學校和基地的前列,其運作多年的實際經驗可以為學校和基地提供參考,也應更進一步打磨旅行路途中的研究性學習。
綜上所述,研學旅行課程是多方共建的研究實踐型課程,其建設、銜接、運用都將面臨考驗。在學校的主導和市場的運作下,三者之間可以根據自身特色,形成合力。例如,學校與基地可進行研學課程共建,基地與學校結對,量身定做適合該校學生的研學課程,如武漢市江漢區(qū)長港路小學與后襄河公園經過三年的共建,共同打造了“四水”研學課程,學校與公園聯動,形成可推廣的武漢研學模式;旅行社與基地進行研學課程共建,打造同一主題下的系列基地課程,將單一主題做成精品,供學校選擇;旅行社與學校進行研學課程共建,將豐富的游學組織經驗傳給學校,幫助學校盡快轉變角色,適應研學旅行課程中的主導角色,協助學校共同建設研究型課程。只要學校、服務機構(旅行社)、基地(營地)在研學旅行的產業(yè)鏈上分工合作,取長補短,就可以為學生提供更豐富、有趣、有價值的課程,提高開展研學旅行的教育效果。
(作者單位: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