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楊壽楠及其時代

2018-02-13 01:11:37

潘 崇

(福建師范大學 社會歷史學院,福建 福州350117)

人物是歷史的主角和靈魂,人物研究是歷史研究的永恒主題。已故著名史家來新夏先生曾這樣言及人物研究的選擇標準:“一個人在他所處的時代,做好他應該做的事,并對社會、對人類、對歷史有所貢獻,就應給以注意?!保?]本文傳主楊壽楠,即是一位在他所處時代做出了值得記述的貢獻,但卻沒有得到學界應有關注的歷史人物。①楊壽楠生于1868年,卒于1948年,一生跨越晚清民國時期,活躍于政界和實業(yè)界。與大多數(shù)步入仕途的知識分子一樣,楊氏以觀風覘國為己任,其所撰《苓泉居士自訂年譜》,始自生年,終于民國丁卯年(1927年),首尾凡60年,不僅記錄了其參與重大歷史事件的經(jīng)過,同時也記錄了他眼中的政治變動和國勢民運,當然字里行間更是展示出他對個人生存狀況、命運走向的所思所想及其抉擇過程。這正如其言:“世運之平陂,國事之治亂,一身之升沉顯晦,悉具其中矣?!保?]309本文即基于個體生命與社會變遷之關系的視角,以楊壽楠人生經(jīng)歷為線索,探討他不同時期的生存狀態(tài)及其觀念理想的變動情況,以期從個案角度深化我們對清末民初時代變局的認識。

一、江南學子多才俊

楊壽楠,原名壽棫,字味云,晚號苓泉居士,江蘇無錫人,1868年農(nóng)歷8月21日出生。楊家為無錫名門望族,世代固守儒業(yè)。楊壽楠六世祖楊度汪,乾隆朝以博學鴻詞入翰林,遂以“鴻博第”聞名鄉(xiāng)里。[2]243祖父楊延俊為道光年間進士,曾任山東肥城縣等縣知縣。楊延俊生子五人,楊壽楠之父宗濟行四,字用舟,1865年補博士弟子員,1879年選授江蘇溧陽訓導。[3]136出生于這樣一個詩書世家,通過科舉考試步入仕途,光耀門庭,無疑是擺在楊壽楠面前超乎個人層面而帶有家族寄托的重大使命。

幼年時期的楊壽楠聰慧好學,由于父親為宦異鄉(xiāng),他四歲起在母親教導下學習識字,“日能記三十余字”。[2]244五歲后開始家塾教育,學習《大學》,六歲學習《中庸》、《論語》,七歲學習《孟子》,并習課對,八歲學習《詩經(jīng)》、《尚書》、《周易》,并學習作詩,九歲學習《周禮》、《爾雅》、《禮記》,十歲學習《左傳》、《資治通鑒》、《文選》等。及至青年時期,楊壽楠與唐文治、姚鵬圖、陸增煒等人同學于著名的婁東書院。婁江之畔的婁東書院,是清代太倉地區(qū)的著名學府,一大批碩學鴻儒、著名學者主講于此。[4]總的看,楊壽楠青少年時期學習勤奮,“博涉文史”、“才藻冠時”,是同儕中的佼佼者。[5]96楊壽楠既具有家庭背景的優(yōu)勢,又不乏后天的個人努力,通過科舉考試步入仕途,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就楊壽楠自己來說,其對科舉考試亦是志在必得,曾在年譜中記道:“少年志盛氣銳,視科第如拾芥?!保?]253

在傳統(tǒng)中國社會,科舉考試是讀書人謀求社會階層變動的主要途徑,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讀書人重要的價值追求和文化觀念。然而,科舉考試本就競爭激烈,同時也充滿著偶然因素,加之清末捐納盛行以致仕途壅塞,對于科舉入仕誰也難有十足把握。楊壽楠科考經(jīng)歷起初還是比較順利的。1882年,年僅15歲的楊壽楠首次參加科考,縣試21名、府試35名,次年應院試,取列第9名。但好運到此似乎就戛然而止了。1888年,21歲的楊壽楠應鄉(xiāng)試,“薦而未售”,次年再考,則又因“堂備額滿見遺”。[2]249-251直到24歲,終于取列順天鄉(xiāng)試第72名。然而,更重要的會試則又不順利。1892年農(nóng)歷三月應會試不售;1894年農(nóng)歷二月應恩科會試,又不售;1895年應會試,薦而未售。在經(jīng)歷長達13年的科考之路后,28歲楊壽楠亦是身心俱疲,逐漸對科舉考試失去熱情乃至信心,加之父親病重,遂奉親課子,閉戶讀書,不復參加舉業(yè)。

之所以楊壽楠對科舉的態(tài)度發(fā)生轉向,自然與其會試屢試未中不無關聯(lián),此外亦有兩個原因。一是同儕的勸言。1893年,楊壽楠編輯十年來所作詩文,成《紅樹山莊詩文集》,同鄉(xiāng)楊模(字范甫)題其后,在稱贊詩文的同時,警示“吾輩事業(yè)尚有大者遠者,但以文人自命,非吾所望于君也”。此言對楊壽楠觸動極大,楊自稱“余惕然悟”,遂于是年起在繼續(xù)準備科考的同時,“始治經(jīng)世學”。[2]257另外一個更重要原因則是時局的劇烈變動。這一變動,即是1894年中日兩國間爆發(fā)的甲午戰(zhàn)爭,楊壽楠在年譜中記道:“我陸海軍屢衄,旅順、大連相繼失守,都城戒嚴,大駕有西狩之說,京官紛紛遷避?!鄤t護眷屬擇地避兵,是冬朝市蕭條,風鶴數(shù)警?!边@種局勢推動楊壽楠救國志向之萌生:“目擊時艱,慨然有投筆請纓之志,不復治科舉業(yè)矣?!保?]258-259

然而,不治科舉,又當何為?人總要為自己的前途未來做出打算。作為一個較少受到西潮直接沖擊的讀書人,如何調(diào)適內(nèi)心期許與社會變遷的合拍,是楊壽楠和他同時代同境遇的讀書人普遍面對的挑戰(zhàn)。在這一問題上,楊壽楠一時頗顯迷惘,他在1895年會試第三次失利后寫道:“睹時局之阽危,念名場之蹭蹬,自顧身世,不禁蒿目灰心也?!保?]259其當時心境由此可見一斑。值得慶幸的是,楊壽楠經(jīng)過短暫的糾結之后,很快修正之前追求“制藝之學”的讀書取向,從1896年起轉而“一意講經(jīng)世學”,[6]233這是影響其人生發(fā)展路向的重大抉擇。楊壽楠在該年年譜中記道:“是年起,始摒棄舉業(yè),專治史學,尤肆力于財政一門。歷史及九通中錢幣、賦稅、鹽法、漕運各門,皆分門別類,提要鉤玄,纂錄至數(shù)十萬言,積成數(shù)巨冊。生平于財政略窺門徑,蓋得力于此兩年中也?!保?]260

1898年,31歲的楊壽楠入時任山西巡撫胡蘄生幕府,“主內(nèi)文案”,“治文書不通賓客者數(shù)月”。[2]261楊壽楠得以入晉撫之幕,緣于其伯父楊宗濂(字藝芳)之舉薦,楊壽楠之子楊景熥(字通誼)記道:“一八九七年,先君三十歲,祖父卒,喪事畢,有遠游志。伯祖藝芳公以河東鹽法道權晉臬,先君隨至晉陽。時晉撫胡蘄生創(chuàng)辦新政,設武備學堂、商務局、紡織廠,以藝芳公為督辦,所有奏疏函牘皆先君所擬,為胡所賞識,遂延入署中,主內(nèi)文案兼撫藩兩幕?!保?]121900年,楊宗濂在無錫創(chuàng)辦業(yè)勤紗廠并囑楊壽楠主辦廠務,是為近代無錫第一家民族工業(yè)企業(yè)。紗廠開辦之初資金不足,遂向兩江總督劉坤一借用蘇省積谷款十萬兩,由于楊壽楠“躬親考核,辛苦經(jīng)營”,所欠公款很快分期償清。[7]12這是楊壽楠投身實業(yè)之始。同年,楊壽楠以紳富捐獎內(nèi)閣中書,但因義和團事而未赴京。1901年,楊壽楠北上就內(nèi)閣中書職,并起草興辦順直紡織奏議。次年,35歲的楊壽楠又入大學士孫家鼐幕主章奏,“孫每日退朝,必至齋中談經(jīng)史,深受教誨”。[7]13

楊壽楠從鐘情科舉考試到專意經(jīng)世之學,雖有會試屢屢受挫的客觀因素,但總體上看是其主動因應政局變動、順應時代要求的必然之舉,此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讀書人的普遍心態(tài)?!叭淌яR,焉知非?!?,楊壽楠正是憑借科舉遇挫后追求經(jīng)世之學積累的良好財政知識素養(yǎng),不僅為之后在清政府財政部門任職打下牢固基礎,也奠定了他在民國時期的發(fā)展方向

二、一代新人換舊人

命運關愛有心人,機緣亦說到就到。隨著清末新政的推行,國家對具有專門知識素養(yǎng)人才的需求激增。很快,楊壽楠在1903年遇到人生第一次轉機。這一年,楊壽楠參加商部考試并取列第17名的成績,次年分保惠司行走。[7]13此時楊壽楠37歲,正是年富力強的好時期。

1905年,楊壽楠升任商部四司之一的平均司幫主稿,同年被遴選為五大臣出洋考察團隨員,隨同考察政治大臣載澤、尚其亨、李盛鐸出國考察,這是其人生第二次重大轉機。清末時期,出洋考察是積累政治資本、贏得人望重要且便捷的途徑,時人即言:“風氣既開,士大夫言出洋者踵相接,官以考察政治為名者,歸輒得美遷?!保?]120而隨五大臣出洋,除出洋考察的一般好處外,尤其可以增長見識和才干。五大臣出洋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各國憲政,為中國能否以及如何推行憲政改革提供決策依據(jù),時論認為此次出洋必將助益于中國“握富強之本原,以臻文明之極則”。[9]113對于這樣一次關乎國家政治走向并寄托國民熱切厚望的考察團,隨員的選拔異常嚴格。負責選拔隨員的考察政治大臣極為慎重,“環(huán)顧中外,甄采矜慎,各舉所知,無敢以夤緣進者”,[10]“非素有政學資格之員,不能濫竽請托”。[11]可以說,楊壽楠能夠入選考察團,靠的正是他具備財政學素養(yǎng),得益于科舉遇挫之后的知識轉向。

楊壽楠在出洋考察過程中,“于各國內(nèi)政、外交、法律、財政、教育、實業(yè)、軍備靡不殫精研究”,[12]眼界為之大開。其友人顧恩瀚亦稱,楊壽楠經(jīng)過出洋考察的歷練,“洞悉古今中外政教、禮俗盛衰強弱之原”。[5]96回國后,楊壽楠作為主持人之一,統(tǒng)籌載澤考察團編譯書籍事宜,“所譯東西洋政治書,編成六十余種”。[2]268其中由楊編訂者計十種,包括《英國憲法正文》、《日俄戰(zhàn)時財政史》、《日本關稅制度》、《日本中央銀行制度》、《日本國債史》、《法國司法制度》、《比利時司法制度》、《英國財政史》、《法國國債史》、《比利時財政史略》。[6]233-234更重要的是,楊壽楠深得載澤信任,考察團出洋期間介紹各國制度的奏折,以及歸國后載澤所上奏折,多由楊壽楠起草底稿,時人即言:“先生為當代政治家,生平治箋、奏草、章制均已傳布海內(nèi)?!保?3]在考察團政治建言的推動下,清政府于1906年9月1日頒布“仿行憲政”上諭,將憲政改革確立為基本國策??傮w看,清末時期國人普遍狂熱追逐憲政,鮮有論及憲政制度不足者,而親歷外洋廣泛考察各國憲政制度的楊壽楠,則看到了議會制度的重大缺憾,他在年譜中記道:“各國選舉亦是金錢運動,論者每痛心于議員之橫恣、政黨之囂張,將來代議制之存廢,必為世界一大問題也?!保?]292楊壽楠此論,對于時人理性全面地看待憲政制度無疑大有裨益。

1907年,楊壽楠由農(nóng)工商部侍郎楊士琦奏調(diào),隨赴南洋考察,撰成《海南采風記》以及考察南洋各島華僑商務折,“頗為時傳誦”。[2]2701908年3月,楊壽楠補農(nóng)工商部工務司員外郎,兼充公司注冊局總辦、商標局會辦。1909年,度支部尚書載澤奏調(diào)楊壽楠充任清理財政處總辦,旋升補承政廳郎中。據(jù)楊自稱:“部中重要奏折,皆余與剛甫(曾習經(jīng)字,曾任度支部左參議)分擬?!保?]2711910年,楊壽楠做為主要參與人,對編制清理財政計劃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第一年簡派監(jiān)理官分駐各省,由各省造送財政說明書;第二年試辦各省預算,使財政統(tǒng)一于藩司;第三年試辦全國預算,劃分國家稅地方稅;第四年實行預算、辦理決算;第五年施行會計法,金庫制度;第六年各省設立財政司。楊壽楠對此計劃十分自信:“自此事權統(tǒng)一,法制嚴明,使全國財政輻在轂,如綱在網(wǎng),度支部通盤籌畫,調(diào)劑盈虛,而清理之事畢矣?!保?]272此外,針對“各部書吏之權最重,戶部尤盛,為有清一代粃政”的狀況,楊壽楠調(diào)各司司員兼理辦稿、核算諸務,書吏僅事繕寫,“自是積弊盡除,司員之才敏者皆嶄然見頭角”。[2]272-273

從1901年任職內(nèi)閣中書起,楊壽楠的官職穩(wěn)步升遷,其仕途之平坦甚至令他本人也感到意外,其在年譜中寫道:“以七品中書六年而至京堂,亦可云速化矣?!保?]270辛亥革命爆發(fā)后,楊壽楠并未因亂費事,堅守臣子之道,其記:“時事日亟,本部丞參四人辭職者三。余曰:清室一日不亡當盡一日之責。仍逐日到部辦事。至十二月二十五日遜位詔下,余于先一日請假出都矣?!保?]273對于清王朝覆亡,楊壽楠并未表現(xiàn)出震驚和失落,他在年譜中特別記述了清末權貴之間的紛爭糾葛,認為這是導致王朝統(tǒng)治崩塌的重要原因:“親貴中惟澤公負時望,慶等忌之,袁慰廷世凱為慶黨,退居洹上,遙握中朝線索。辛亥春,監(jiān)國將黜慶而用澤,慶黨大懼,曰如此則我輩連年計書將成書餅矣,重賄宮監(jiān)小德張求隆裕后緩頬。后乃召監(jiān)國曰:奕劻雖耊,終是宗室老成,請緩三月,待其自退以全體面。監(jiān)國唯唯。慶既留,乃令湯化龍聯(lián)合各省咨議局上呈親貴不得干政,意在阻澤公也。三月后,慶不復退。至武昌事起,慶力薦袁入朝,卒移清祚。”[2]274-275顯見,在楊壽楠看來,清王朝處權貴紛爭之困局,其覆亡實屬在所難免。

在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念中,科舉入仕最為人們認可,盡管楊壽楠非正途入仕,但他并未流露出自卑感和不適感。相反,身處二十世紀初新政改革的歷史時代,楊壽楠迅速找到了自己的社會定位,仕途相對通暢,且能夠做到游刃有余,其精神和現(xiàn)實上的滿足感與科舉入仕并無二致。上述情形表明,隨著新政改革的推行,單純具備傳統(tǒng)知識結構的官員,已經(jīng)很難找到用武之地了,那些具備財政、經(jīng)濟等專門知識的官員則更受青睞。“一代新人換舊人”,已然成為清末中國知識結構轉型的重要體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正是讀書人的人生抉擇和價值取向隨著時代演進而不斷調(diào)適的結果。

三、風雨如磐暗故園

人言“一朝天子一朝臣”,然而,正是對晚清政局的不滿失望感使然,楊壽楠對新生的民國政權并未予以敵視,而是充滿了期待并積極投身其中。楊壽楠清末任職商部、農(nóng)工商部以及度支部的經(jīng)歷,使他得到很好的歷練并積累了政治資本。民國建立后,楊壽楠依舊從事老本行,在財政部門任職,迎來人生又一高峰。民國元年,楊壽楠任鹽政處總辦;民國四年任職山東財政廳,“將軍省長皆相倚重,事無掣肘”[7]16;民國六年四月二十六日,擢署理財政部次長。[14]1時財政部設兩名次長,楊壽楠負責佐理財政,梁思浩負責專辦鹽務。[15]1民國七年六月,楊壽楠被選為參議院議員,是年九月舉徐世昌為總統(tǒng)。同年又被公推為天津華新紗廠經(jīng)理,后又擔任全國棉業(yè)督辦達八年之久。

楊壽楠對1917年張勛復辟的態(tài)度,頗能反映他這一時期政治心態(tài)的復雜性。有人詰責楊壽楠在張勛復辟后“轉媚張勛”,“故攫得度支部侍郎之職”,其拜客名刺上“前財政次長”與“現(xiàn)度支部左侍郎”并用,以此諷其操守之低劣。[16]47張勛復辟后,楊壽楠確曾得授度支部侍郎職,他在年譜中曾記:“五月十三日忽有復辟之舉,余在病假中奉度支部左侍郎之命?!保?]287然而,時人之論則有其片面性。事實上,楊壽楠對張勛復辟之舉的態(tài)度頗為復雜:一方面,楊壽楠基于中國傳統(tǒng)政治道德準則,加之其內(nèi)心對故國未能全然忘懷,遂極力褒揚張勛對王朝的政治忠誠,認為“少軒此舉磊磊落落,功雖不成,足為歷史上有名人物矣”。[2]287并分析張勛進京復辟帝制及其失敗,原因在于“缺乏政治常識”,“遂為政客所利用”。[2]289另一方面,楊壽楠希望國家盡快步入正軌,表現(xiàn)出濃厚的國家觀念,是以認為復辟帝制之舉阻礙了時代的發(fā)展進步,其言:“使無帝制發(fā)生,政治已趨軌道矣?!保?]281楊壽楠對待張勛復辟的復雜態(tài)度,展示出從舊陣營里走出來的讀書人政治心理的矛盾態(tài)勢,可謂具有相當代表性和普遍性。①楊壽楠的這種矛盾心境,在其致總統(tǒng)黎元洪書中更是表露無疑:“本月某日,議員謀提案彈劾壽楠復辟時曾任度支部侍郎,不應再做民國官吏,義正辭嚴,無任愧悚。竊維民國以來,新舊人才雜進,此起彼仆,視若尋常,即復辟授職者不止一人。今該議員于壽楠獨加抨擊,此中殆別有用心?!睏顗坶骸对扑P書札》,沈云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xù)編第17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第150頁。1923張勛年病故后,楊壽楠又作《祭張少軒將軍文》,仍然對張勛之忠義極表贊美,文末言:“郁一生忠義之忱,生有自來;懔千古英雄之氣,嗚呼尚饗。”楊壽楠:《云在山房駢文詩詞選》,沈云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xù)編第17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第91頁。

從楊壽楠在民國時期的任職情況看,他盡心盡責,力除弊政,有幾件事業(yè)值得特別提出。首先是整頓稅務。1912年,張謇提出以“廢綱商,收場產(chǎn),破引岸”為核心的鹽務改革主張,然一經(jīng)提出即引發(fā)“朝野大嘩”。楊壽楠則另草改革方案至四五萬言,以“清場私化,引界均鹽稅,平鹽價,課食兼顧”為主旨,提交參議院并獲通過。[2]277-2781913年,楊壽楠鑒于長蘆鹽課向用實銀,“科目繁碎,平色參差,吏緣為奸”,遂將各類鹽課“并為一條鞭,改兩為元”,“商民稱便”。接著又整理場產(chǎn)、分濟鄰銷,“歲課驟增二百余萬”。[2]279在山東財政廳長任上,楊壽楠鑒于“民間不苦稅則之重,而苦稅目之繁”,遂挑選稅收豐富、科目簡單者實力舉辦,專辦驗契,畝捐,公債三項,其余雜稅暫緩,是舉效果顯著,兩年中增收至千萬,財政部考核各省成績時,“以山東為第一”。[2]281其次是經(jīng)營紡織業(yè)。1918年,楊壽楠出任天津華新紗廠經(jīng)理,“精心辟劃,閃電投產(chǎn)”,“人皆歆羨”。這期間,楊壽楠與周學熙密切配合,“一面利用政府力量,發(fā)展實業(yè),一面又慎密防止政敵,亦利用政府力量進行巧奪,同時亦防止團體內(nèi)部不肖者破壞團體利益”。[7]19同時二人“均以財權自主為第一要義”,是以又成立中國實業(yè)銀行,意在“不全仗其它銀行,故不為所操縱”。[7]24

然而,楊壽楠憑借自己敏感的政治嗅覺以及投身政壇的政治實踐,深切認識到民國政府依舊國勢阽危,時代并未真正進步。他在年譜中寫道:“民國建設以來,國勢如累卵,朝局如弈棋,群龍無首,海內(nèi)鼎沸?!麨槊駠?,不知有民;名為國民,不知有國?!保?]287在覆某議員書中亦直言:“民國以來,三蒞財部,始則國體雖更,人心未變;繼則苞苴,暮夜行動,尚類穿窬;今則賄賂,公開交易,儼同阛阓?!保?7]153具體看,在楊壽楠筆下,民國亂相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帝制反復。1915年袁世凱準備復辟帝制,楊壽楠記道:“京師設籌安會,將復帝制,另各省士民上書公推袁世凱為皇帝,稱頌功德幾有天與人歸之象矣。乃勸進之箋甫奏,討逆之檄忽來,滇黔兵起,各省應之。項城由小站練兵而起,利用軍閥以復清,乃因果相生,種瓜得豆,今日反對帝制者,即當日利用之軍閥也?!保?]282言語之間,點出袁世凱成也軍事、敗也軍事的歷史宿命,展現(xiàn)出其對軍人干政的強烈不滿。1917年張勛復辟,楊壽楠對此一時期的政治亂局異常反感,其言:“曰絕交、曰參戰(zhàn)、曰復辟、曰變法,其中黑幕重重,特以國事為兒戲而已?!保?]289

其次,議員駁雜。民國七年六月,楊壽楠被選為參議院議員,得以近距離觀察參眾兩院的內(nèi)中細情,其這樣描述議員成分之駁雜及其與政府之間的矛盾:“國會始于宣統(tǒng)二年,曰資政院,其初流品整齊,舉動尚循正規(guī)。國體初更,召集參議院,旋由各省依法選舉議員,始分為參議院、眾議院,議員皆以賄選,流品始雜。兩院議員分為兩大黨:一曰進步黨。多官僚,工于揣摩;一曰國民黨,多革命份子,號為激烈派,氣焰甚張。至民國二年,兩院為項城(袁世凱)解散,洪憲以后,法統(tǒng)重光,不及一年又被解散。河間(馮國璋)就職,始改訂選法,重行選舉,是為第二屆國會。大抵議員從田間來,學識雖新,于政治實少經(jīng)驗,故主張輒與政府相忤,又監(jiān)督政府甚嚴,閣員皆須兩院通過,為輿論所擯者,輒遭否決。官僚深感不便,陰謀構煽,而政府與議員遂勢不兩立矣?!保?]291-292

再次,財政混亂。楊壽楠長期在財政部門任職,對民初財政混亂狀況體認尤深。他在1917年曾這樣寫道財政虧空的嚴重狀況:“時承政變之后,政府威信漸替,各省解款不至中央,國庫歲入……約八千余萬元,歲出為一萬萬元?!保?]286政府為解決此問題,往往發(fā)行各種長短期公債,但由于不加節(jié)制,加之銀行操縱其間,發(fā)行公債遂“成為投機之事業(yè)”,[2]289以致金融秩序愈加混亂,不僅人民大受其害,政府亦因此失去信用。鑒于此,楊壽楠甚至認為民國較之清朝是開了歷史倒車:“自公債政策行,金融界操縱財權,頤指氣使。獨憶前清時法紀嚴肅,官商不敢公然交接?!保?]299此外,貪污之風亦極大影響了財政秩序:“近年貪風日熾,每至年終發(fā)款,財政部員司與各衙門領款者,明目張膽爭論扣頭,至夜分未了?!h司朋比分肥,已成慣例?!保?]296在致財政總長李士偉函中,楊壽楠更是言辭激烈地言及財政已成崩潰之勢:“今日財政,非迎合稅司、勾通銀行、籠絡議員、交結報館,不能一日安。”[17]151

最后,軍閥混戰(zhàn)。袁世凱死后群龍無首,國務總理段祺瑞憑借軍事力量控制北京政府,與總統(tǒng)黎元洪之間“府院爭權,動生齷齪”。[2]288楊壽楠對軍人當政、軍閥混戰(zhàn)深惡痛絕,他記述直皖戰(zhàn)爭之根源在于爭權奪勢:曹錕、段祺瑞同為北洋派,為“項城時代重用”,由于“權位既高,漸相傾軋”,“袍澤化為戈矛矣”。[2]294第一次直奉戰(zhàn)爭亦誘發(fā)于派系斗爭:“皖派失敗后奉、直爭權,靳翼青(靳云鵬字)去職,梁燕孫(梁士詒號)為總理,張岱杉(張弧字)為財政總長,葉譽虎(葉恭綽字)為交通總長,皆奉方所推薦也。梁、葉為交通系領袖,而岱杉又以發(fā)行九六公債為輿論所攻,吳子玉(吳佩孚字)巡使乃連電力詆政府,政府亦挾奉力以相抗,于是奉直之釁開矣。”[2]295

此外,楊壽楠在1925年的年譜中還有關于共產(chǎn)主義傳入中國的記錄,為我們認識這一過程的曲折性提供了鮮活素材。其寫道:“北京學生、工黨及無賴游民,揭赤色旗游行都市,圍政府、驅閣員、燒報館,京城秩序大亂?!晡釃鴿u染蘇俄赤化,盛倡共產(chǎn)主義,于是無業(yè)游民藉此組織工會到處演說,以推翻資本家為目標,實則聚眾斂財,收捐款以飽私囊而已。工人無知,易受煽惑,少數(shù)桀黠者起而附和,多數(shù)良懦者不敢抗違,津、滬等處遂屢釀毀廠罷工之舉,涓涓不塞,將成江河,設有蹻跖巢闖之徒利用學說實行共產(chǎn),則天下之大亂起矣!”[2]304-305

四、歸隱山林度晚景

民初政局動蕩不平,極大制約了楊壽楠之事業(yè)。繼華新紗廠之后,楊壽楠又與周學熙合作在唐山、衛(wèi)輝、青島設廠,準備大干一場,但終因戰(zhàn)亂迭起而成效不彰。[7]21另如1922年楊壽楠出任無錫商埠總辦,曾這樣述及身不由己之苦衷:“吾深知北京政府簡任各商埠督辦,不過位置本省巨紳耳,其時軍閥勢張,兵爭迭起,蘇浙之戰(zhàn)、直奉之戰(zhàn)、以至民軍北伐,吾邑迄無寧歲,若好大喜功,就地籌款積極,進行地方擾累,一旦中止反恐不易收束。此吾老成之見,寧受不辦事之議也!”[2]309

更重要的是,本來希望做出一番事業(yè)的楊壽楠,面對民初政局的千瘡百孔,其內(nèi)心的失望情緒與日俱增,遂萌生退出政壇之意。1916年,楊壽楠請辭山東財政廳廳長之職,他在年譜中寫道:“軍閥勢力漸張,時局俶擾,事不易為,乃托詞入都籌餉,到部即具呈辭職,部長挽留,堅辭再三,并保王小宋璟芳 繼 任?!保?]284最終,辭呈 于 七 月 二 十 四 日 獲準。[18]1然而,至1917年2月,楊壽楠又被任命為財政部次長,1922年擢財政總長。此時,楊壽楠愈加擔心繼續(xù)仕途難免陷入囹圄,遂拖延不赴:“蓋財部屢興大獄,腥膻之地實不敢居也。”[2]296但此次請辭不獲。1923年,楊壽楠56歲,他在該年年譜中慨嘆為政面臨萬難境遇,惟有決意請辭:“余自丁巳(1917年)離部迄今不過五年,而財政迥非昔比,國庫八九千萬之歲入,悉化為公債抵押品。事事皆受掣肘,人人各便私圖,非具嚴厲精覈之手段,不能徹底整理。報館要求津貼,不應則造謠攻擊;議員要求差事,不應則提案抨彈。非飲狂藥、酌貪泉,不能自立。外度事勢,內(nèi)揣才力,所抱政策終難實行,燈節(jié)后即請辭職?!oL高,宦途日暮,自知迂腐,甘為病木沉舟矣?!笔悄昶咴麻g,楊壽楠請辭最終獲準。[2]297-298然時人對此則頗有遺憾者,同邑辛幹即言:“聲績雖炳,而厄于時勢,未竟闕施,君子惜焉?!保?9]230此亦楊氏為政得到社會認可之一證。

楊壽楠辭職后,先在天津居住。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結束后奉軍南下,“江南各縣皆被兵災,無錫自陰歷臘月二十四日起焚掠十晝夜”,楊壽楠遙望故里,在年譜中寫下“臘尾年頭,故鄉(xiāng)日在烽火中也”的悲憤之言。[2]301-3021926年農(nóng)歷 8 月,楊 壽楠歸返無錫故里,筑居“云薖別墅”及藏書之所“裘學樓”等。楊壽楠曾記其結構,言辭頗顯恬淡:“行十萬里路,仕宦三十年,齒發(fā)既衰,始遂初服,歸而筑室于城西,以其隙地辟為小圃,而命之曰云薖。云薖之地廣不四畝,池居三之一,微波淪漪,瑩若碧玉。池之上為平臺,廣三丈許,半為花塢。臺之后為樓三楹,曰裘學樓,藏書之所也。下為況梅齋,貯列書畫、鼎彝、琴劍、香爐、棋枰、筆床、茶灶,軒窗洞敞,湘簾四垂,吾燕居之地也?!保?0]關于楊壽楠藏書,近代藏書家、學者王謇稱“頗收佳籍”,并曾就楊壽楠將所藏宋本《孟東野集》付諸影印詠詩一首:“云在山房叢書刻,云薖漫錄記前朝。宋本景印孟東野,真面已勝方柳橋?!保?1]34楊壽楠不僅注意藏書,更注重學以致用,曾給子孫寫下教訓:“藏書不難,能看為難;看書不難,能讀為難;讀書不難,能記為難;能記不難,能用為難。”[3]138

1927年,“元宵后聞軍事消息日亟”,楊壽楠遂于正月二十一日攜家眷啟程赴津,二十三日抵達天津。居津期間,楊壽楠曾籌謀改組華新紗廠,推舉周學輝為常董,周叔弢為經(jīng)理,自己僅擁專董虛名。但紗廠改組后,主事者大肆擴建,藉以從中漁利,終致“營業(yè)虧空,周轉困難”,最終在楊壽楠“極感憤慨”的反對聲中售于日商。[7]22至此,楊壽楠見大勢已去,“乃堅決辭去所有紗廠、銀行一切名義,退而與當代名流結社唱酬,以文史自娛,編寫《云在山房類稿》,收集平生所著詩文、詩話、漫錄、雜記、叢錄等十余種付印行世”。[7]25《云在山房類稿》共計二十種書目,計原刻十五種、續(xù)刻五種。①原刻十五種包括:《思沖齋文鈔》(趙芾序,顧恩瀚跋)、《思沖齋文補鈔》、《思沖齋文別鈔》(錢基博序)、《思沖齋駢體文鈔》(丁闇公序)、《思沖齋駢體文補鈔》、《思沖齋詩鈔》(樊增祥序,錢海岳序)、《思沖齋詩補鈔》、《缽社偶存》、《鴦摩館詞鈔》(汪曾武序,郭則沄序)、《鴦摩館詞補鈔》、《藏盦幸草》(楊鍾鈺序)《云薖詩話》、《云薖漫錄》、《覺花寮雜記》(徐沅序)、《貫華叢錄》(趙椿年序)。續(xù)刻五種包括:《秋草齋詩鈔》、《秋草唱和集》(夏仁虎序)、《云薖書札》、《苓泉居士自訂年譜》、《趨庭隅錄》(許國鳳序)。楊壽楠:《云在山房駢文詩詞選》,第71-72頁。尤值一提的是,其中的一種即《云薖漫錄》,還被劉麟生譯成英文,《國立華北編譯館館刊》曾刊文這樣介紹該書:“此書鋪陳吾國人生觀念,題蘊畢宜。其所言者皆生平甘苦有得之言,益以先輩嘉言懿行,抉擇嚴謹,遣詞俊雅,言簡意賅,讀之令人神觀飛躍。此種書為外國人所不易了解,譯者以嫻美之西文,傳深遠之至理,極見匠心,于傳述吾國文化深有裨益。”[22]8

除著書立說,與友朋詩歌互答、品評金石書畫,也構成其晚景生活的又一重要內(nèi)容。楊壽楠自稱“生平作詩不下三千首”,[23]69推測有相當部分當在辭官后所作。居津期間,楊壽楠加入冰社、夢碧詞社②1925年,郭則沄、李放等人在天津成立冰社,后改名須社,召集同人作詞賦詩,最后一次集會在1931年,地點即是在楊壽楠的云在山房舉行。參見楊傳慶:《清遺民詞社——須社》,《北京社會科學》2015年第2期。夢碧詞社的社課以詞為主,兼及詩歌、詩鐘,創(chuàng)始人為寇泰逢,寇字夢碧,以之為名,社員近百人,楊壽楠為主要成員。參見袁志成:《晚清民國詞人結社與詞風演變》,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257頁。等社團,是非常活躍的骨干成員。1928年大年初二,冰社同人集于寒碧簃,攜所藏金石書畫互相評玩。郭則沄出示文天祥蟬腹硯,章鈺攜黃道周斷碑硯,皆為曾燠題襟館舊藏,③曾燠(1759-1831),字庶蕃,一字賓谷,晚號西溪漁隱,江西南城人,官至貴州巡撫。清代中葉著名詩人、駢文名家、書畫家和典籍選刻家,被譽為清代駢文八大家之一。為官之余,辟“題襟館”,延納四方名流唱和。對于此一佳話,同人推楊壽楠賦之,遂作《題襟館雙硯歌》,其中有言:“華燈照座光玲瓏,錦幍玉笈排重重。就中雙硯最殊絕,寶氣奕奕輝星虹?!保?3]106另如《從坊肆塵架中得前朝爵秩全函數(shù)十冊排比叢殘戲系以詩》一首,則描寫退隱生活之恬淡:“卿相偕丞尉,塵中一例埋。為蟫添俸料,如鯽列官階。末路功名賤,清時仕宦佳。蘭臺曾注籍,舊物付推排。”[23]121這首詩亦莊亦諧,既寫出了對仕宦之途的感慨,也顯示了意外得到圖書的欣喜。另外,我們從署名熾昌者所做《題楊壽楠先生柳溪圖》兩首,亦可見其歸隱之趣:“其一:垂楊溪畔綠依依,款乃聲中覓酒旗。疑入西湖最深處,恰從柳浪聽鶯歸。其二:石壁撐天氣自雄,水云鄉(xiāng)里綠蒙茸。萬山遙送青蔥翠,人到蓬萊最上峰。”[24]124

通過庋藏書籍、著書立說、詩歌互答等途徑,以求得精神上的充實,堪稱清末民初讀書人“理想”的生活狀態(tài),楊壽楠正是如此。在鄉(xiāng)居期間,楊壽楠度過了人生中最為平靜安詳?shù)臅r光:“歸里不問地方公事,與諸戚友流連觴詠,放浪湖山,游子歸故鄉(xiāng),頗多樂趣,十年中最愉適之日也?!保?]307但是,這種人前的愉適和表面的恬靜,遠遠不是楊壽楠的全部心境。身處“江湖之遠”的楊壽楠,內(nèi)心依舊會不時涌動憂懷國家前途命運的情愫,他在一次雅集上就曾寫下這樣的詩句:“獨上危亭滿目悲,西風斜照雁來時。五朝殘劫樓臺在,九塞邊聲草木知。石氣清能蘇病骨,湖光涼欲沁詩脾。黃花應笑題榚客,不啖金英啖玉米資?!保?5]33

1931年日本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楊壽楠感傷時事,賦《秋草》四章,其中一首以《雙調(diào)憶王孫》為詞牌,詞曰:“遠近關河殘照里,空滿目,冷煙荒翠。裙腰黯澹玉鉤蕪,漸瘦到,紅心死。青袍一例傷憔悴,似老去,庾郎身世。衰螢化碧照秋墳,是萬古,傷心地?!保?3]137民國時期著名的詩詞創(chuàng)作和研究的學術期刊《同聲月刊》,在1941第1卷第10號選登“鴦摩館詞四首”,其中即有此詞。《秋草》公之于眾后,海內(nèi)傳誦,和者百余家,后輯成《秋草唱和集》,時人因稱楊壽楠“楊秋草”。[26]1321948年農(nóng)歷12月7日,楊壽楠因肺炎病逝于天津云在山房寓所,享壽81歲。[7]30

結語

近代以來,中國開始步履蹣跚地邁入迥異于前的新時代,但這個過程似乎來得突兀遽然。生活在這一歷史轉折時期的讀書人,不僅要面對政局動蕩帶來的沖擊,還要適應隨之而來的社會結構的變遷、新舊體制的交替。探討楊壽楠的理想事功及其人生境遇,不僅僅出于對個體歷史生命的人文關懷,更是深入認識清末民初波譎云詭時代變局的需要。從楊壽楠一生之經(jīng)歷,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認識:

首先,楊壽楠自幼接受的是傳統(tǒng)儒家教育,稍長則因應時勢所趨,主動將學習重點轉向經(jīng)世之學,并通過參加部選考試步入仕途。在這個過程中,楊壽楠并未表現(xiàn)出自卑失落之感,反而將此一轉變視為必然之舉,突出反映出時代轉折變遷對讀書人價值觀念的深刻影響;其次,面對清末民初的政權更迭,楊壽楠心理上并未產(chǎn)生多大震驚和失落,相反他基于對清末混亂政局的體認,認為此為歷史發(fā)展之大勢所趨,對新生的民國政府充滿期待,因之以一種積極的精神面貌投身民國。此一過程,鮮明展現(xiàn)出楊壽楠這樣一位從舊營壘里走出來的讀書人身上所具有的濃厚國家觀念,換言之,楊壽楠對清王朝的政治忠誠,并不比對國家的政治認同來得強烈;其三,楊壽楠對民國政府一度充滿期待,也一直在盡心竭力去實踐讀書人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但遺憾的是無論其任職官場還是經(jīng)營實業(yè),其內(nèi)心的理想追求在動蕩的社會現(xiàn)實面前終難得償,政局杌隉不安成為制約個人理想事功的最大障礙。楊壽楠曾用十六字回顧其人生:“滄流東逝,晷景西馳;追念平生,如夢如幻。”[2]310這不僅是楊壽楠對個人境遇的感慨和無奈,更是對其所處時代的痛惜和哀嘆。

[參 考 文 獻]

[1]來新夏.傳教士的貢獻不該被埋沒[N].中華讀書報,2013-08-14.

[2]楊壽楠.苓泉居士自訂年譜[M].北京圖書館珍藏本年譜叢刊第192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

[3]江慶柏.近代江蘇藏書研究[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

[4]汪曾武.外家紀聞[M].楊壽楠跋.云在山房叢書第3冊,鉛印本,1928.

[5]顧恩瀚.竹素園叢談[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

[6]楊景熥,楊景煃,楊景焴.趨庭隅錄[M]//沈云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xù)編第17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

[7]楊景熥.近代無錫楊氏先人傳記事略類稿·先君味云公事略[M].北京:北京市新聞出版局準印,1991.

[8]王錫彤.抑齋自述[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

[9]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9.

[10]劉若曾存札[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檔號:甲296.

[11]徐大軍機調(diào)員[N].大公報,1905-07-30.

[12]楊壽楠.云在山房類稿[M].唐文治序.鉛印本,不著出版年.

[13]楊壽楠.云薖漫錄[M].許國鳳跋.云在山房叢書第2冊,鉛印本,1928.

[14]大總統(tǒng)令十則[J].財政月刊,第4卷第41期,1917.

[15]大總統(tǒng)請命由署次長楊壽楠代理部務俾得專理鹽政文[J].財政月刊,第4卷第42期,1917.

[16]天懺生.復辟之黑幕[M].上海:翼文編譯社,1917.

[17]楊壽楠.云薖書札[M]//沈云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xù)編第17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

[18]大總統(tǒng)策令四則[J].財政月刊,第3卷第33期,1916.

[19]辛幹.無錫藝文志長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20]楊壽楠.思沖齋文鈔[M].云在山房類稿第1冊,鉛印本,不著出版年.

[21]王謇.續(xù)補藏書紀事詩[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

[22]寶.云薖漫錄英譯本[J].國立華北編譯館館刊,第2卷第6期,1943.

[23]楊壽楠.云在山房駢文詩詞選[M]//沈云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xù)編第17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

[24]熾昌.題楊壽楠先生柳溪圖[J].四中周刊,第76期,1929.

[25]楊壽楠.九日嵐影亭即事分得米資字[J].華文大阪每日,第4卷第3期,1940.

[26]政協(xié)無錫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等編.無錫歷史名人傳第二輯[Z].內(nèi)部資料,1989.

澄江县| 明溪县| 镇宁| 达尔| 南澳县| 万年县| 天津市| 余干县| 汽车| 蒙阴县| 和田县| 阿尔山市| 洞口县| 余庆县| 岫岩| 沿河| 柏乡县| 衡水市| 霍城县| 璧山县| 昌乐县| 仙居县| 郑州市| 霍林郭勒市| 永顺县| 孝义市| 错那县| 太康县| 诸暨市| 昌平区| 灵川县| 鄯善县| 靖江市| 昌宁县| 南涧| 兴业县| 当雄县| 姚安县| 简阳市| 汨罗市| 莱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