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試論清末張蔭棠藏事改革中的財政改革

2018-02-13 00:18陳鵬輝
西藏民族大學學報 2018年1期
關鍵詞:西藏地方西藏銀行

陳鵬輝

(西藏民族大學民族研究院 陜西咸陽 712082)

張蔭棠(?-1935),字憩伯,廣東南海人。光緒十八年(1892)納資為內(nèi)閣中書,次年考取海軍衙門章京。光緒二十二年(1896),隨伍廷芳赴美出任駐美國使領館三等參贊,次年改任舊金山總領事,尋調任西班牙代辦?!拔煨缯兒?,因其兄張蔭桓被革職,牽連辭免”。光緒三十年(1904)得“寬免特赦”,任直隸補用道。同年底,隨唐紹儀赴印度與英國談判重新訂約事宜,始與藏事結緣。光緒三十二年(1906),奉命入藏“查辦事件”。

張蔭棠到藏后,在懲治腐敗、整飭吏治的基礎上,倡言革新、籌劃新政,大刀闊斧地掀起了一場涉及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外事以及民俗等的全面改革,一般稱之為清末張蔭棠藏事改革。這場改革是在英國第二次侵藏戰(zhàn)爭后,西藏邊疆危機空前的形勢下開啟的,對抵制侵略、維護中央在藏主權與治權具有深遠意義,因此一直為史家重視,成果頗豐。然而已有的成果大都是宏觀性研究,對諸多細節(jié)未展開深入研究。本文利用張蔭棠藏事奏稿等資料,擬就其中倡言的財政改革進行專題探討。不妥之處,祈請方家批評指正。由于張蔭棠創(chuàng)設銀行與改革幣制,由其所飭立的財政局負責落實,本文將此兩項改革內(nèi)容均視為財政改革。

一、改革幣制與創(chuàng)設銀行的思想與實踐

(一)創(chuàng)設銀行的思想資源及必要性

創(chuàng)設銀行在當時西藏是全新的事物,張蔭棠在藏事改革中創(chuàng)設銀行的思想其來有自。洋務運動以來,面對興辦工商業(yè)在融資與資本流通方面遇到的問題,朝野提議仿西制設銀行的呼聲逐漸高漲。光緒二十二年(1896),盛宣懷奏呈:“西人聚舉國之財為通商惠工之本,綜其樞紐皆在銀行。中國亟應仿辦,毋任洋人洋行專我大利。中國銀行既立,使大信孚于商民,泉府因通而不窮,仿借國債可貸洋債,不受重息之挾制,不吃鎊價之虧折,所以挽外溢以足國者,此其一也。”[1](P705)次年,盛宣懷在上海創(chuàng)辦中國通商銀行,宣告中國第一家近代意義的銀行誕生。光緒三十年(1904),清廷設立大清戶部銀行,是為清政府的國家銀行。此后,在“銀行是實業(yè)發(fā)展之母”[2](P60)的共識下,內(nèi)地各省開始紛紛創(chuàng)辦銀行。這些就為張蔭棠在西藏創(chuàng)設銀行提供了直接的思想資源與政策支撐。

(二)幣制改革的緣由

統(tǒng)一的幣制是國家主權的重要象征。清朝在西藏地方專設鑄幣機構始于乾隆時期。《衛(wèi)藏通志》載:“衛(wèi)藏地方向系由廓爾喀鑄造番錢,運來行使,仍兌換銀兩運回”,但后來廓爾喀人為從中牟取暴利,向銀幣中摻入銅,這不僅使西藏人民蒙受巨大的經(jīng)濟損失,也常常引發(fā)糾紛。為統(tǒng)一幣制,維護國家主權,乾隆五十六年,乾隆帝下旨整頓西藏地方“錢法”,他指出:

廓爾喀所鑄錢文向衛(wèi)藏行使,原為貪圖利息起見。后又欲將舊錢停止,專用新錢,每銀一兩只肯用錢六個,固屬貪得無厭,……我國家中外一統(tǒng),同軌同文,官鑄制錢通行無滯,區(qū)區(qū)藏地何必轉用外番幣貨。[3]

根據(jù)乾隆帝的指示精神,??蛋驳染汀霸诓匕苍O爐座”、監(jiān)造錢幣,奏報了詳細辦法。乾隆帝強調:“所鑄銀錢,其正面用漢字鑄‘乾隆寶藏’四字,背面用唐古忒字亦鑄‘乾隆寶藏’四字,以昭同文而符體制”[4],并添設糧務一員“專管監(jiān)造銀錢事務”。隨后頒行的《欽定藏內(nèi)善后章程二十九條》中專列“錢法”一條,就西藏地方新鑄銀幣的成色、款式、規(guī)格等作出了詳細規(guī)定,此次由乾隆帝親自主持的西藏幣制改革開創(chuàng)了由清中央監(jiān)管西藏地方鑄造銀幣制度。自此,“藏內(nèi)自鑄銀錢使用,使廓爾喀無所居奇”。[5](P326)乾隆以后,在清中央監(jiān)管下,西藏地方還鑄有“嘉慶寶藏”、“道光寶藏”等錢幣。總之。清朝前期對西藏地方幣制的改革,不僅為西藏經(jīng)濟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對維護國家主權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然而,隨著英國對西藏經(jīng)濟掠奪的深入,英印的盧比逐漸滲入西藏市場,使西藏地方遭受越來越嚴重的經(jīng)濟損失。對此,清政府雖認識到“藏衛(wèi)毗連印度,寶藏銀幣既日久廢弛,洋錢乘虛而入,勢所必然”[6](P840-841),但無力顧及。至清末盧比滲入的危害加劇,才引起了清廷上下的重視。光緒二十二年(1896),川督鹿傳霖奏請由四川鑄造藏圓,以圖抵制盧比。其后的幾任川督也提出了同樣的建議。光緒三十一年(1904),川督錫良奏陳道:“國幣關系主權,西藏為我朝藩屬,乾隆年間曾經(jīng)大學士??蛋驳茸嗾埻S美獱柨ΨX,督飭商上鑄造重一錢暨一錢五分等紋銀寶藏,以資行用,良于齊一幣政之中,……乃日久而盡形廢弛,印度盧比流行藏衛(wèi),……價值任意居奇,兵商交困,利權盡失”。為此,他奏請由四川仿照盧比鑄造藏圓。清中央財政處、戶部奉旨合議后準其所請,但強調所鑄藏圓“一面標以漢文”、“僅資藏衛(wèi)一隅之用”、“期于敷用而止”、“將新定國幣一律交換通用,逐漸推廣,務期藏衛(wèi)亦能全數(shù)信用國幣,以收劃一之效”[7](P71-72)。后來,趙爾豐在錫良開創(chuàng)的基礎上,繼續(xù)大量鑄造藏圓,對此“商民樂用”[8](P94),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制英印盧比滲入的作用。總之,川鑄藏圓有力抵制了英印盧比以及西藏地方一些貪官污吏違法私制的銀圓,對穩(wěn)定西藏經(jīng)濟秩序,維護國家主權發(fā)揮了積極意義。

盡管川鑄藏圓有利于抵制英印盧比的滲入,但駐藏大臣聯(lián)豫認為川鑄藏圓解到西藏后匯兌“虧累實甚”,使西藏仍蒙受經(jīng)濟損失。因此,他主張“藏中銀錢,仍宜規(guī)復舊制,派員監(jiān)造”。他進一步指出:“奴才更有進者,英人欲侵藏地,匪伊朝夕,所鑄盧比,遍行藏中,我若仍照舊式鑄造銀錢通用,是亦我于西藏確有主權之一證也”。為此,聯(lián)豫提出:“嗣后每年應解前藏之餉若干,靖西之餉若干,盡數(shù)仍解紋銀到藏,之后由奴才派員監(jiān)造。照從前式樣,正面鑄‘光緒寶藏’,背面用唐古忒文字,以期利用。在公家既可免匯兌之費,且可得盈余之利”。度支部奉旨研究后,準其所請,并撥給專項經(jīng)費及重慶銅元局機器,予以支持[9](P1478),但聯(lián)豫遲遲沒有行動。直到光緒三十四年三月,他奏稱:因鑄幣機器“鍋爐笨重”,“雖拆卸亦萬難轉運”,遂決定設銀廠、鑄銀元等事宜“只可暫作緩圖”[10](P1499)??傊?lián)豫雖然也重視幣制的嚴重問題,但沒有及時采取措施。

(三)創(chuàng)設銀行與幣制改革的主張及西藏地方的回應

面對嚴重的幣制問題,同時又受內(nèi)地各省普遍創(chuàng)設銀行的影響,張蔭棠在規(guī)劃全面藏事改革中逐漸形成了創(chuàng)設銀行與幣制改革的主張。出于抵制英印盧比滲入及各項經(jīng)濟改革改革的現(xiàn)實需要,在初步治藏意見的“治藏芻議十九條”中,他就提出“收回鑄造銀銅紙幣之權,設銀行以利轉輸,官兵俸餉均由此發(fā)”[11](P1329)。隨后,為征詢西藏地方對開設銀行與改革幣制的意見,張蔭棠向西藏地方指出:

銀行為商務之血脈,必周轉便利,商務乃可大興。藏庫壅積而不流,幣制尤摻雜破碎,商民交病。應如何開拉薩總銀行,分設支店打箭爐、江孜、扎什倫布、大吉嶺等處,以便轉輸而擴商利。[12](P1336)

西藏地方討論后,對開銀行答復道:

應設銀行,因藏地土宇狹小,每年應進差賦猶如前稟,悉作恭祝大皇帝及達賴佛爺平安經(jīng)卷費用。今后亦須循照舊規(guī)辦理。誠恐難有余溢,其庫款大半生息,并無巨款存貯,委系實情。暫將格外設立銀行,無論如何萬難設措。[13](P1340)

對幣制改革答復道:

擬將現(xiàn)鑄銀錢暫行停止,用凈銀鑄造五錢七錢五分兩重錢模。從前藏錢一元,歷經(jīng)攙銅五分,今既系凈銀,若能準其藏內(nèi)加倍行使,酌定章程,出示曉諭,庶始終裨益良深。謹當照辦。[13](P1340)

由上可見,張蔭棠是將幣制改革與創(chuàng)設銀行緊密聯(lián)系在一體籌劃的。西藏地方的“答詞”表明,他們對幣制改革表示同意,但對開設銀行則表示因資金緊缺,“萬難籌措”。為此,張蔭棠進一步提出了由藏官招股設立銀行的具體方案,“擬由藏官先籌設銀行,招股二百三十萬,即以新籌兵餉二十三萬擔保股息,按年于借揭溢利項下?lián)苓€兵餉,一切章程照銀行通例辦理。商上先將庫款盡數(shù)附股,以為民倡,招股想亦不難”。[14](P1361)

在提出初步意見及與西藏地方上層磋商的基礎上,張蔭棠專門設立財政局具體落實設銀行與幣制改革。最終,在其藏事改革大綱性的“十六條”中,他專列“官銀號宜分設也”一條,將設銀行與改革幣制的總體規(guī)劃確定為“有銀行然后制造銀幣,可冀流通”,即要先設銀行而后進行幣制改革。此一規(guī)劃上的變化,反映出張蔭棠對設銀行與改革幣制的認識發(fā)生了變化,即由一開始兩者并重,后來則認為設銀行是當務之急。為此,張蔭棠與聯(lián)豫就幣制改革發(fā)生了一場爭論。

(四)因幣制改革與聯(lián)豫的爭論

聯(lián)豫反對川鑄藏圓,主張“自行鑄造藏圓”的具體理由是:

自西藏邊防事起,解款不敷開支,各糧員遂俱向番商借貸,以顧兵餉。始猶四川解來之款爭相匯兌,繼則諸多要挾,近則每一兩只交九錢,且須遲數(shù)月后交清。糧員不能賠累,故前辦事大臣裕鋼代為奏請,將番商匯水一項,作正開銷。所以前藏每年額餉六萬兩,匯到只得五萬四千兩,虧累實甚??滔屡艛M將制兵裁撤,改練新軍,所需之餉,較前增加,若仍照現(xiàn)在匯兌辦理,則虧耗何所底止。四川前鑄藏圓,每圓庫平三錢二分,打箭爐一帶則爭用之,市價有時竟?jié)q至三錢八九分,察木多內(nèi)外尚肯行用。至藏中則市價太低,尋常一圓只作二錢四五分,極漲之時,從未過三錢,若發(fā)給兵丁,雖照三錢二分,兵丁已不能堪。所以歷任糧員只得交番商匯兌,而不敢領藏圓也。[15](P1478)

為使“自行鑄幣”的意見獲得清廷批準,聯(lián)豫除奏呈使用“川鑄藏圓”存在上述弊端的同時,指出“自行鑄幣”的益處:“在藏歲鑄藏圓十萬兩,余利歲可溢萬余兩”。對此,張蔭棠與聯(lián)豫的意見產(chǎn)生了分歧,并在改革大綱性的“十六條”中一一進行了反駁。

第一,張蔭棠從供求關系的角度,對聯(lián)豫所提的“川鑄盧比到藏,市價太低”反駁道:“查貨幣義主流通,川藏盧比原重三錢,打箭爐市價漲至三錢三分,官遂定為三錢三分之價,頒發(fā)行用?,F(xiàn)打箭爐市價漲至三錢五分或七分不等,而拉薩市價則三錢或一二分不等。查市價漲落無定,以商務漲縮為高低,萬不能執(zhí)市價以為原定之價。其至藏后所以低落者,皆由拉薩與打箭爐轉運艱阻,商務未旺,往來周轉,供過于求,此贏彼絀,市價不得不落”。

第二,張蔭棠認為“自行鑄幣”也有一定的弊端,“今改由藏鑄,則藏圓只可行于藏地,不能通于打箭爐”。

第三,針對聯(lián)豫所預期的“在藏歲鑄藏圓十萬兩,余利歲可溢萬余兩”,張蔭棠反駁道:“既有機器鼓鑄,斷不止歲鑄十萬兩之數(shù),將蹈前數(shù)年各省銅元局之弊,有放無收,市價更恐大落。若以價值二十萬之機器歲僅鑄幣十萬兩,必無余利可圖”。

第四,張蔭棠認為如果“自行鑄幣”,將引起西藏地方的懷疑,不利于穩(wěn)定大局?!扒疑躺舷蛞澡T幣余利,供制槍炮之用。在我亦遽難禁止商上之鼓鑄,彼此各爭余利,必至兩敗俱傷,且使藏官疑我攘奪其利權,甚非計之得者也”。

對聯(lián)豫的意見一番反駁后,張蔭棠強調“唯川鑄盧比(指川鑄藏圓),藏中不甚信用流通,其弊實由無銀行以為周轉,市價皆操縱于茶商之手”,這即指出了聯(lián)豫所提川鑄藏圓到藏匯兌“虧累實甚”的根本癥結是“無銀行以為周轉”,以致不法商人從中操縱牟利。隨之,他進一步提出設官銀行的意見道:

現(xiàn)在整頓藏務,設官興學,練兵開礦,經(jīng)費浩繁,綜計約三百余萬。無官銀號,則匯撥維艱。似宜由度支部總銀行分設支店,或派代理人,于打箭爐、拉薩、江孜、印度戛爾古達等處作為官銀號。一切俸餉匯兌歸其經(jīng)理,所有盧比(指川鑄藏圓)仍照舊歸川局鑄造,以節(jié)靡費。庶川藏內(nèi)地流通,均無窒礙。我之盧比(指川鑄藏圓)流行藏中,則商上所鑄藏銀等諸銅元相輔而行可矣。[16](P1402)

從與聯(lián)豫的爭論可見,張蔭棠此一改革思路的重點是設銀行打通川鑄藏圓的流通環(huán)節(jié)。其二人關于幣制改革的根本目的,都是抵制英印盧比的滲入以及解決匯兌虧累等嚴重問題,維護西藏地方的經(jīng)濟秩序和利益,進而維護中央在藏主權。因幣制改革所起的爭論,實際上是應對幣制問題的兩種意見的交鋒。聯(lián)豫“自行鑄幣”的方案僅是為了解決幣制問題;而張蔭棠將解決幣制問題與創(chuàng)設銀行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方案顯然是要標本兼治,按照他的思路,只要設立官銀行,解決好川鑄藏圓的流通問題,匯兌虧累問題自然會迎刃而解,進而川鑄藏圓“流行藏中”自然就能起到抵制英印盧比滲入的作用,這當是其視設銀行為當務之急的深層用意,不僅體現(xiàn)出對藏事改革的深遠謀劃,也體現(xiàn)出抵制英印盧比滲入的策略性。

張蔭棠之所以非常重視創(chuàng)設銀行,不只為了解決幣制問題,同時他強調“銀行既立,一切新政方有著手”[14](P1361),即他考慮到了銀行對全面藏事改革中其他改革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受“銀行是實業(yè)發(fā)展之母”思想的影響,他深刻認識到銀行對于其所規(guī)劃的發(fā)展農(nóng)牧業(yè)、振興商務等經(jīng)濟改革的重要性,如他指出:“銀行為商務之血脈,必周轉便利,商務乃可大興”;一方面設銀行便于興辦實業(yè)所需巨額經(jīng)費的匯撥。他本著“力求撙節(jié),不敢稍涉虛糜”的原則,預算各項實業(yè)的開辦經(jīng)費“約計首年連開辦費共需四百萬兩,后每年需常年經(jīng)費二百萬兩”[17](P1447)。對這筆巨額經(jīng)費的來源,張蔭棠請旨由中央撥給的同時,指出:“現(xiàn)在整頓藏務,設官興學,練兵開礦,經(jīng)費浩繁”,“無官銀號,則匯撥維艱”[16](P1401)。此外,當時西藏尚未創(chuàng)設銀行的弊端是顯見的。據(jù)1908年奉命考察藏印邊務的四川試用道陶思曾所言:“西藏金融機關,絕不完備,內(nèi)地銀幣不能通行,凡軍餉政費皆須于打箭爐以見銀交番人之商上,易換藏錢,方能使用,而易換之時,須貼水①,須按期分交。層層剝削,利權遂倒制于番人之手,而印度盧比,反流通及于前藏,漏卮外溢,尤為無窮”[18](P381-382)。可見,因西藏未創(chuàng)設銀行,致使“內(nèi)地銀幣不能通行”以及由此產(chǎn)生了以現(xiàn)銀“易換藏錢”的種種弊端;更為甚者,英印的盧比大量滲透,使西藏蒙受巨大的經(jīng)濟損失,張蔭棠重視創(chuàng)設銀行自然也有以此解決這些嚴重的現(xiàn)實問題的考慮。在近代銀行業(yè)興起的時代,作為西藏設銀行的首倡者,張蔭棠將設銀行與幣制改革緊密相連的改革方案,較之聯(lián)豫單純的幣制改革方案顯然更為周全,不僅體現(xiàn)出其改革的時代視野,也體現(xiàn)出改革的全局觀照。

二、飭立財政局及幣制改革與創(chuàng)設銀行的結局

為推進所規(guī)劃的各項改革,張蔭棠的一個重要舉措是飭立“九局”(交涉局、巡警局、督練局、鹽茶局、財政局、工商局、路礦局、學務局、農(nóng)務局)。經(jīng)與西藏地方反復磋商,并在制定各局章程等前期準備的基礎上,光緒三十三年三月十二日(1907年4月20日),張蔭棠會同駐藏大臣聯(lián)豫頒發(fā)了“九局”掌管“委任令”[19](P69-70),此舉標志著“九局”正式成立。其中,財政局掌管由玉托平措旺旦擔任,主要職責是落實幣制改革與創(chuàng)設銀行,其具體規(guī)劃集中體現(xiàn)在“財政局章程”。“財政局章程”如下:

總辦二員。委員二員。文案八員。

一、設官銀行、鑄幣廠。銀行招股,以漢銀壹百萬兩為率,每股藏銀二十元,歲利藏銀二元。無論官商,皆可附股。所有溢利,除提充公費外,按股均分。一切章程,按照各國銀行通例辦理。

一、設銀行支店于扎什倫布、江孜、噶倫繃、打箭爐等處,以便匯兌而通轉運。

一、民間附銀,以藏銀二十元起碼,歲利藏銀壹元半。

一、按揭須以田契貨物抵押。

一、鑄幣廠一錢藏銀,分兩等項,仍照舊式。

一、鑄金幣七成金,以定市價。

一、舊銀有破爛及成色太低者,一律照價收回,另鑄新式,精工花紋,倍加成色。

一、鑄幣局溢息,以半充兵費,以半歸銀行,按股均分。

一、銀行準出銀紙四十萬兩,市上通行。

一、漢官商上定準仍以藏銀三元作英盧比一元,高低雖隨市價漲落,仍不準過三元半,違者罰辦。[20](P1346-1347)

結合“財政局章程”及其相關的主張,張蔭棠設銀行的具體規(guī)劃是,在拉薩設立西藏銀行總行,在扎什倫布、江孜、康定,乃至大吉嶺等處設立分行。設銀行所需本金采用募股集資方式,官商及民間其他資均可參與,“以漢銀壹百萬兩為率,每股藏銀二十元”,“所有溢利,除提充公費外,按股均分。一切章程,按照各國銀行通例辦理”。對于幣制改革,張蔭棠原本計劃“收回制幣之權”,但因擔心此舉可能會使“藏官疑我攘奪其利權”,從而產(chǎn)生不利后果;所以改為以川鑄藏圓為主要貨幣,以西藏地方繼續(xù)鑄造銀幣、諸銅圓等作為輔用。前者的前提是設立官銀行負責川鑄藏圓的周轉,避免不法商人從中投機取巧以致匯兌“虧累實甚”的問題;后者的前提是“仍照舊制”,即按乾隆時期由中央監(jiān)管西藏地方鑄幣的制度,對西藏地方鑄幣加強監(jiān)管,按照他所制訂的章程,改革鑄幣工藝后方可鑄造。

清政府對張蔭棠設銀行及改革幣制的規(guī)劃是肯定的。據(jù)光緒三十二年十二月十五日的報紙報道:“戶部銀行擬于西藏設分行,現(xiàn)在決定實行,已電駐藏大臣調查該處一切情形,以便妥訂章程,籌款開辦”[21]。次年十一月三十日,報紙報道:“度支部現(xiàn)以西藏幣權半為英、俄兩國所奪,因議整頓西藏幣制之法,以挽利權。議定辦法三條如下:一、于西藏設立戶部銀行分行。二、厘定西藏貨幣,務使成色一定,不得分歧。三、改定西藏貨幣形式,以便次第實行,抵制英、俄兩國貨幣入藏”[22]。從政府決定設西藏銀行及厘定西藏貨幣的辦法看,張蔭棠的主張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張蔭棠離藏后,未見聯(lián)豫設立銀行,但他按照“財政局章程”,派人赴湖北招募鑄造銀元的工匠[23],并于宣統(tǒng)二年七月間,在所查封的西藏地方鑄幣廠的基礎上,“試鑄銀圓一種,銅圓兩種”,錢幣正面均鑄有“宣統(tǒng)寶藏”字樣,“背面中鑄龍形,旁鑄藏文庫平一錢一分五厘字樣”,他也準備“次第擴充”鑄幣廠[24](P1554),但不久辛亥革命就爆發(fā)了。

三、財政制度改革主張

乾隆五十八年(1793)頒行的《欽定藏內(nèi)善后章程二十九條》中規(guī)定,駐藏大臣對西藏地方的財政擁有監(jiān)督審核權,每年春秋兩季審核。該章程第八條詳細規(guī)定:“達賴喇嘛與班禪額爾德尼之收支用度等,此前駐藏大臣從未過問。今欽遵‘達賴喇嘛與班禪額爾德尼專注釋教利樂,事無巨細,概由眾親隨從代行,難免中飽舞弊等情。嗣后著由駐藏大臣審核,凡有隱情舞弊等情,即予懲處’之上諭,著令開列收支清單,于每年春秋二季報送駐藏大臣衙門審核”[25](P828)。然而,琦善在任駐藏大臣期間(1843-1846),上奏《酌擬裁禁商上積弊章程》二十八條進行改革的同時,放棄了駐藏大臣對西藏財政的監(jiān)管權②。為此,張蔭棠在其改革大綱性的“十六條”中對財政制度做出了如下規(guī)定:

西藏財政向有第穆寺藏王管理,其時漢官尚有督飭稽察之權。自十六年第穆革職③,財政之權歸商上。似宜規(guī)復舊制,復立第穆寺藏王,由行部大臣飭三大寺大公所會同選定奏補。[16](P1398)

此中張蔭棠所說的“舊制”,即按《欽定藏內(nèi)善后章程二十九條》的規(guī)定建立起來的財政制度。按其此處所言,《章程》的規(guī)定在實際執(zhí)行中是由攝政具體管理財政,駐藏大臣對之行使監(jiān)督審核權。盡管琦善放棄了駐藏大臣對西藏財政的監(jiān)管權,但按張蔭棠所言,直到第穆活佛擔任攝政期間,駐藏大臣尚能行使監(jiān)管財政的權力,1895年第穆活佛卸任后,其管理財政的權力轉歸商上(噶廈),駐藏大臣也始無監(jiān)管之權。因此,張蔭棠所主張的“似宜規(guī)復舊制”的財政制度改革的重點,是恢復駐藏大員對西藏財政的監(jiān)督審核權力。具體措施是“復立”第穆活佛為攝政,由其在行部大臣監(jiān)督之下管理西藏財政。雖然此一改革主張,因未能“復立”第穆,張蔭棠就離開了西藏,最后不了了之;但兼具行政體制改革與財政制度改革雙重意義的財政局是成立了的。按照張蔭棠行政體制改革的規(guī)劃,“九局”受駐藏大員(行部大臣)的節(jié)制,駐藏大員自然擁有對財政的監(jiān)督審核權。

四、稅收制度改革的主張

名目繁多的烏拉雜稅是壓在西藏僧俗百姓身上的沉重負擔,減輕稅收無疑可以調動他們的生產(chǎn)積極性。清末新政期間的實業(yè)救國論者,要求稅收不能僅以增加政府財政收入為目的,而應以合理的稅收來促進實業(yè)發(fā)展。受此影響,張蔭棠本著“輕徭薄賦”的原則,制定了減免農(nóng)業(yè)稅、茶稅及規(guī)范鹽稅的規(guī)劃;本著保護、促進工商業(yè)發(fā)展的原則,制訂了新出現(xiàn)的關稅、礦產(chǎn)稅等。

其一,減免農(nóng)業(yè)稅。一方面,本著鼓勵“墾荒”,擴大生產(chǎn)的原則,張蔭棠規(guī)定:“凡西藏除有主各莊田外,凡荒山廢坡,各地招民領耕,每人限若干秤。第一二年不收地租,第三年以后按其收獲之物十分取一”;另一方面,張蔭棠指出“各家莊田常有荒廢,無人領耕者,或領耕后而逃亡者,想業(yè)主不明農(nóng)學公理。所索租稅、差徭太重,耕戶不足糊口。查農(nóng)學公理,耕戶終歲勤劬播種耕耨、購買牛騾農(nóng)器、灌溉,及養(yǎng)育父母妻子費用甚繁”。所以,本著限制各莊園主稅收、調動農(nóng)奴生產(chǎn)積極性的原則,他規(guī)定:“每秤地每年收獲之物,業(yè)主只可取十分之二,以為地租。若租徭太重,耕戶即難覓食,地無人耕,業(yè)主亦屬吃虧。以上兩條,須向各莊田寺院業(yè)主講明其理,使家喻戶曉”。[20](P1351-1352)

其二,減免茶稅。見于“印茶無稅,運費較輕,爐茶萬難相敵”,張蔭棠本著保護“爐茶”,抵制“印茶”的原則,做出了減免茶稅的規(guī)定:“至打箭爐茶稅,或應豁免,或應酌減,以輕成本”。[16](P1401)

其三,規(guī)范鹽稅。見于“巴塘新收鹽稅頗旺,而藏中向無鹽稅”,張蔭棠提出“在各鹽井設局征稅,官商并運”[11](P1329)。其具體規(guī)劃是:“設官鹽局于鹿馬嶺(今工布江達縣境內(nèi))、鹽井、加拉烏蘇(今那曲縣)鹽海等處,每一鹽駝約百四十斤,收稅銀一兩,任由商民來自采運?;蛴晒僮灾皿H馬,運往各處。除腳稅項外,照市價平沽,每年約可收稅二三十萬兩”;與此同時,他對偷稅、漏稅行為的懲罰也作出了規(guī)定“運鹽者如未納稅私運,即以偷漏論,除充公外,議罰,每鹽一駝罰銀二兩”。[20](P1347)

其四,厘定關稅。在籌劃“開埠”時,張蔭棠就提出:“羊毛、牛尾、骨角、豬毛、藥材,將來必為出口貨大宗。三埠設關后,應酌定出入口稅則”。[11](P1329)后來,在制定的“埠務大略章程”中,他規(guī)定的征收關稅大體原則是:“酌收埠頭貨捐,專為該埠地方自治公益之用。敷用為止,亦不苛捐擾商?!盵26](P1364)

其五,制定礦產(chǎn)稅。本著鼓勵開礦的原則,張蔭棠規(guī)定:“無論何山,凡有礦產(chǎn)之地,準漢藏人等赴局領照,劃定地界,集股開采,暫免納費,俟出礦后,不論何項礦質,官征什一之稅”。[16](P1400)

誠然,張蔭棠稅收改革也有增加西藏地方財政收入,以為藏事改革籌措經(jīng)費的考慮。因各項改革所需經(jīng)費數(shù)額巨大,張蔭棠主要是通過請旨撥款解決,但也希望能通過稅收解決一部分。他指出:“我中國并非利西藏土地之財產(chǎn),反為西藏靡費千百數(shù)萬,以救我唐古特黃種同胞”;但見于當時清政府國庫空虛,按預算全額撥款困難重重,因此他同時提出:“如鹽茶、銀行、礦務辦有成效,更可供挹注。但求藏屬多籌得一文,我國即少補助一文”[14](P1360)。在與西藏地方上層籌議礦產(chǎn)稅時,他指出:“應如何妥定章程,任民開采,官收什一之稅,此天地自然之利。以西藏之財,辦西藏之事,以西藏之地,養(yǎng)西藏之人”[12](P1336);他還明確指出,鹽茶稅、關稅以及銀行開設后的盈利三項收益,“于(改革所需)經(jīng)費不無小補”[11](1328)。總之,張蔭棠稅制改革規(guī)劃,不是單純地以增加財政收入為目的,而是以合理的稅目、稅率及稅收管理措施,鼓勵、促進實業(yè)發(fā)展。

張蔭棠的稅制改革規(guī)劃是得到了清政府的肯定并有所推行的。據(jù)宣統(tǒng)元年九月十日的報紙報道“政府以藏地僻遠,不便交通,內(nèi)地商民多不愿往,故上期政務處會議時,各大臣曾面商農(nóng)工商部溥尚書,設法保護商(民),請減收商水,藉以鼓勵。頃聞溥尚書已決定實行減收稅則,日前通飭各省督撫轉飭地方官,凡商民愿往西藏貿(mào)易者,即令切實保護,沿途關卡于尋常稅厘減免五分之二,不得藉端需索留難。并聞準于今年九月初一日一律施行”[27]。張蔭棠稅制改革無疑是對西藏地方封建農(nóng)奴制苛捐雜稅制度的有力沖擊;并且,其中明確提出的“中央不取西藏一文利”、“以西藏之財,辦西藏之事”等,至今仍閃耀著思想光輝。

五、結 語

綜上,清末張蔭棠藏事改革中的財政改革思想與實踐,包括創(chuàng)設銀行、幣制改革、飭立財政局、財政制度改革以及稅制改革等,各項改革的原因與目的不同,但又相輔相成。其中,幣制改革與創(chuàng)設銀行緊密相連,幣制改革的直接目的是抵制英印的盧比滲入,維護西藏地方經(jīng)濟秩序;兼具改革全局關照和時代視野的創(chuàng)設官銀行,既要從根本上解決幣制的嚴重問題,也著眼西藏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的長遠需要。飭立財政局的直接目的是落實創(chuàng)設官銀行與幣制改革,但此舉兼具行政體制改革與財政改革的雙重意義。財政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恢復駐藏大員對西藏財政監(jiān)督審核權。稅收制度改革雖也有為改革籌措經(jīng)費的目的,但更多的是促進各項實業(yè)發(fā)展??傊瑥埵a棠財政改革中的各項具體改革是以現(xiàn)實需要為出發(fā)點,緊緊圍繞“收回政權”,即加強中央在藏主權與治權的根本改革宗旨展開的,是其全面藏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清末張蔭棠全面藏事改革中的財政改革的一些具體措施,不僅為后世治藏提供了思想資源,亦為西藏地方經(jīng)濟的近(現(xiàn))代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注 釋]

①“須貼水”,作者自注為:“藏錢一元值銀一錢,而易換之時,須按九折計算,每庫平銀一兩,祗換藏錢九元”。

②關于琦善放棄駐藏大臣對西藏財政監(jiān)管權的詳細論述,參見鄧銳齡《關于琦善在駐藏大臣任上改定藏事章程問題》(《民族研究》1985年第4期),周偉洲:《駐藏大臣琦善改訂西藏章程考》(《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1期)等。

③此處“十六年第穆革職”,當屬有誤;第穆活佛卸任攝政是在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

[參考文獻]

[1]盛宣懷.奏呈自強大計折附片[A].謝俊美編.盛宣懷檔案資料選輯之五·中國通商銀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張謇.論銀行致鐵尚書函[A].張謇全集(第二卷)[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3]清實錄·高宗實錄(卷1387),乾隆五十六年九月庚子條.

[4]清實錄·高宗實錄(卷1418),乾隆五十七年十二月庚午條.

[5](清)松筠.衛(wèi)藏通志·卷十·錢法[A].吳豐培整理.《西藏志》《衛(wèi)藏通志》合刊[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

[6]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參事室金融史料組編.中國近代貨幣史資料(第一輯)[M].北京:中華書局,1964.

[7]財政處、戶部議復錫良奏請續(xù)鑄藏元以濟邊用折[A].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整理.清末川滇邊務檔案史料[M].北京:中華書局,1989.

[8]趙爾豐.鼓鑄藏元片[A].吳豐培編.趙爾豐川邊奏牘[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

[9]聯(lián)豫.詳陳藏中情形及擬辦各事折·附錄一·度支部遵旨議奏駐藏大臣聯(lián)豫奏詳陳藏中情形及擬辦各事折[A].吳豐培編輯.清代藏事奏牘·聯(lián)豫駐藏奏稿[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

[10]聯(lián)豫.撥款不敷請飭部寬籌的款折[A].吳豐培編輯.清代藏事奏牘·聯(lián)豫駐藏奏稿[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

[11]張蔭棠.致外部電陳治藏芻議[A].吳豐培編輯.清代藏事奏牘·張蔭棠駐藏奏稿[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

[12]張蔭棠.傳諭藏眾善后問題二十四條[A].吳豐培編輯.清代藏事奏牘·張蔭棠駐藏奏稿[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

[13]張蔭棠.傳諭藏眾善后問題二十四條·藏眾答詞[A].吳豐培編輯.清代藏事奏牘·張蔭棠駐藏奏稿[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

[14]張蔭棠.致外部丞參函述籌藏詳情及參劾番官原委[A].吳豐培編輯.清代藏事奏牘·張蔭棠駐藏奏稿[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

[15]聯(lián)豫.詳陳藏中情形及擬辦各事折[A].吳豐培編輯.清代藏事奏牘·聯(lián)豫駐藏奏稿[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

[16]張蔭棠.奏復西藏情形并善后事宜折[A].吳豐培編輯.清代藏事奏牘·張蔭棠駐藏奏稿[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

[17]張蔭棠.上外部條議籌辦藏政經(jīng)費說帖[A].吳豐培編輯.清代藏事奏牘·張蔭棠駐藏奏稿[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

[18](清)陶思曾.藏輶隨記[A].吳豐培輯.川藏游蹤匯編[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

[19]駐藏大臣張蔭棠等為新設路礦等局發(fā)布委任令書(原件藏文,現(xiàn)藏西藏檔案館)[A].西藏自治區(qū)檔案館編.西藏歷史檔案薈萃[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

[20]張蔭棠.咨外部為西藏議設交涉等九局并附辦事草章[A].吳豐培編輯.清代藏事奏牘·張蔭棠駐藏奏稿[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

[21]決意分設西藏銀行[N].廣益叢報,第一百二十八號(第四年,第三十二期),1907年1月28日(光緒三十二年十二月十五日).

[22]整頓幣制[N].廣益叢報,第一百五十九號(第五年,第三十一期),1908年1月3日(光緒三十三年十一月三日).

[23]招匠鑄幣[N].廣益叢報,第一百六十九號(第六年,第九期),1908年5月19日(光緒三十四年四月二十日).

[24]聯(lián)豫.進呈試鑄銀圓式樣并擬擴充辦法折[A].吳豐培編輯.清代藏事奏牘·張蔭棠駐藏奏稿[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

[25]欽定藏內(nèi)善后章程二十九條(西藏館藏,原件藏文)[A].中國藏學研究中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西藏自治區(qū)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合編.元以來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關系檔案史料匯編(3)[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

[26]張蔭棠.札發(fā)商務委員噶大克埠務大略章程[A].吳豐培編輯.清代藏事奏牘·張蔭棠駐藏奏稿[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

[27]減收西藏關稅之實行[N].廣益叢報,第二百十五號(第七年,第二十三期),1909年10月23日(宣統(tǒng)三年九月十日).

猜你喜歡
西藏地方西藏銀行
都是西藏的“錯”
江西銀行
西藏地方辣椒栽培模式探究
蕃物志
明朝對西藏地方政教首領的冊封及其演變
神奇瑰麗的西藏
一個人的西藏
中關村銀行、蘇寧銀行獲批籌建 三湘銀行將開業(yè)
把時間存入銀行
??到拥貧獾摹巴零y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