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荀子“積”的思想視界

2018-02-11 17:16:38姚海濤
關鍵詞:禮義荀子思想

姚海濤

(1.青島理工大學琴島學院,2.青島康成書院文化研究中心,山東 青島 266106)

一、“積”之學術史線索鉤沉

檢視一下先秦時代先于《荀子》的古代典籍,就會發(fā)現(xiàn)“積”之一字早已出現(xiàn)。如《尚書·盤庚》有“積德”[1]121語。另《尚書·說命》中有:“道積于厥躬?!盵1]140《周易·坤·文言》:“積善之家,必有馀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馀殃?!盵2]14《周易·系辭下》:“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盵2]250《論語》一書中并無出現(xiàn)“積”字。思孟學派的簡帛《五行》中有“敬之責(積)”[3]102語?!睹献印芬粫胺e”字僅2見。還有與“積”相類似的概念“集”,僅5見。如“齊集”、“集義”、“雨集”、“ 集大成”。《孟子·梁惠王下》中有:“詩云‘乃積乃倉,乃裹糇糧,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故居者有積食,行者有裹糧也;然后可以爰方啟行?!盵4]219集與積兩字在《孟子》中共7見,且未合成一詞。后來“積集”在漢語中構成一詞,如朱熹有“積集義理”語,其義為積聚匯集。許慎《說文解字》對積是這樣解釋的:“積(積),聚也。從禾責聲。則歷切?!盵5]142可以看出,積為形聲字。從“禾”,表示與農(nóng)作物有關。禾谷之聚為積。本義可能為堆積、聚合谷物之意。

《荀子·非十二子》批判思孟學派的“五行說”——“僻違無類”“幽隱無說”“閉約無解”。很明顯,荀子對思孟之“五行”必然非常了解。關于五行之說在《五行》出土之后,學界已人所共知其五行之真義。《五行》篇作為思孟學派思想作品,其必然會對荀子產(chǎn)生影響。有學者指出,荀子是在繼承了《五行》之“積”的基礎上,然后才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出了自己的“積”論思想體系[6]83。

上述先秦典籍中關于“積”的支言片語大都是沿用了積之初義而無新意發(fā)明。透過《尚書》、《周易》再到思孟學派之簡帛《五行》、《孟子》這一學術史線索,我們大致可以看出,在周秦古籍中雖已使用“積”字但很明顯去挖掘“積”這一概念的更多意涵。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積”意新詮開始于簡帛《五行》?!胺e”已經(jīng)有道德基源或德行之義,并將其視為生成德行或使德行展拓的重要修為手段和現(xiàn)實途徑[6]82??梢姾啿段逍小穼Α胺e”這一概念確有不同以往之重視。但對積的充分發(fā)掘還有待后來者——荀子。荀子又是如何詮釋“積”這一概念的呢?“積”之一字在《荀子》書中俯拾即是,約有87見。作為隆禮重法思想家的荀子談到“禮”字出現(xiàn)了約345次。談到“積”雖不及“禮”多,如是高頻次的提到“積”,這是非同尋常的。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所以有必要對荀子之“積”進行全面研究。這個詞初看上去平淡無奇,但其在荀子的思想系統(tǒng)之中卻有著獨特而又多重的意涵。故我們對這一概念的研究不能停留在膚淺之表面,不能囿于這87見的文本表達,而是要透過文本尋繹其在荀子思想中架構意義與線索意義,從而契會得“積”之真意與深意,開掘其在荀子思想整體邏輯架構中的深層次、多角度意涵。由前所述,很明顯荀子繼承與發(fā)揚了先秦古籍中的“積”的學說,尤其是繼承了簡帛《五行》之積,通過自己獨特的視野與文本表達工夫,對“積”做了更為深刻、綜合的詮釋表達。

二、教育學意義上的“積”——“真積力久”之積

教育是廣泛存在于人類生活中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教育學則是研究通過某種有效途徑以教化培養(yǎng)人以盡快更好地實現(xiàn)人的社會化的專門之學。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長期教育實踐中總結出了大量寶貴經(jīng)驗,并上升為古代教育理論。荀子》一書中當然也存在大量的教育學思想。其思想卓見與慧眼精思仍令今人嘆為觀止。《荀子》首篇《勸學》篇可謂中國最早的教育學專論對后世影響之巨自不待言。僅從其為全書首篇足見荀子對教育之重視。這也符合儒家一貫之教化傳統(tǒng)(如《論語》開篇就是《學而》篇)。通覽整部《荀子》,荀子尤其重視后天之教化、培養(yǎng),注重環(huán)境之于教育的重要性,重視師法與學習門徑,發(fā)展出了“化性起偽”的學說。

“積”的思想及其在教育學意義上的應用獨特而重要,可謂慧眼灼灼、千古絕響?!盾髯印芬粫_篇指出“學不可以已”,開門見山明示出儒家一脈相承的教育學思想——學無止境。荀子比較系統(tǒng)的提出教育學意義上的“積”,指示出了學習既有捷徑又有方法——那就是“真積力久”“積善不息”“積善積德”。只有這樣才可以達到“涂之人可以為禹”的圣人境地。

首先,學習的起點、終點——經(jīng)與禮。學習的具體過程從哪里開始?到何處終結?這都是教育學必須首先解決的難題。荀子認為,“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jīng),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7]11學習要從誦讀儒家經(jīng)典開始。經(jīng)典誦讀教育直到今天仍然是教育界熱議的話題。經(jīng)典之所以為經(jīng)典的原因就在于其歷久彌新,其超越時空,其放之四海而皆準。后人能從不斷的經(jīng)典解讀中得到源源不斷的有益啟示。所以我們今天有必要去回溯經(jīng)典。經(jīng)典的訓練必然是教育中一個重要的科目。學習的終點是禮,是圣人。學習的過程,即是“積”,積能持續(xù)不斷地改造人性,使之達到知與行的合一。除此以外,學習別無他途。

其次,學習的目的——為己、美身。學習的目的在于成人。成人的意思是說,要將人教育為真正的人,完成人的真正的社會化,使之具有完善的人格。“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7]12學習要像古人倡導的那樣,不是為了別人,不是為了炫耀學問,不是為稻梁謀而是為了“美其身”,為了使自身素質能夠全面提高。除此之外,學習別無目的。

再次,學習的過程——學不可以已、真積力久?!皩W不可以已”強調(diào)的是學習的長期性與不可間斷性?!板浂嶂嗄静徽?,鍥百不舍,金石可鏤。”[7]8通過長期學習積累,完全可以改造人性,變化氣質?!澳坎荒軆梢暥?,耳不能兩聽而聰?!示咏Y于一也?!盵7]10在學習的過程中,主體要保持精神高度凝練集中,耳、口、心、四體各個器官要達到高度合一,要專心致志而不能心不在焉?!罢娣e力久則入”,學習要真誠、要力行、要有恒心——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學習過程必然也是一個思考的過程。心之官能思。心雖能動,也要積久習學,不斷在學中思在思中學,才能矯正本性。除此以外,學習別無他法。

最后,學習的方法——虛壹而靜。要調(diào)動身體的各個器官共同參與學習過程,尤其是發(fā)揮“心官能思”的作用。于是心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心的運行情況是怎樣的?心是如何獲得對外物的認識的?“心何以知?曰:虛壹而靜。……(心)有所謂虛;……(心)有所謂壹;……(心)有所謂靜?!盵7]383-385鑒于當時百家之學在邏輯上的欠缺性與認識上的片面性,荀子在《解蔽》一文中提出了認識論上的重要命題——“虛壹而靜”。 “心未嘗不臧也”之“心”毫無疑問應解讀為認識論意義上的心。對“虛壹而靜”理解的關鍵是對“虛”、“壹”與“靜”三字的理解?!疤摗笔桥c實相對的一個詞。虛者,空也。即指要排除在接觸事物之前經(jīng)驗所強加與我們的“前見”?!扒耙姟蓖鶗恋K甚至會阻塞我們的認識之路。對于“壹”的理解學界的解釋很多。但結合此篇中的“天下無二道,圣人無兩心”、“心未嘗不滿(當為兩)也,然而有所謂壹”等語,我們可以確信,“壹”當為專一之意,此處指思想專一?!办o”也就是堅持不變[8]234。虛心去除“前經(jīng)驗之見”,思想專一去除“成心之見”、堅持不懈去除“虛浮之見”才能達到認識上透徹玲瓏、毫無遮蔽的大清明境界。一旦進入這種認知境界,世界萬物莫不顯現(xiàn)。世界的呈現(xiàn)莫不理性、莫不各得其位、莫不井井有條理。真積力久之學會變化氣質、完善行為、更化人性,達成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力命合一。

三、人性論意義、倫理學意義上的積——“化性起偽”之“積偽”

性惡論是荀子思想?yún)^(qū)別于孟子思想的獨特之處,也是宋儒非荀子為歧出之儒的主要根據(jù)?!胺e”的觀點是與性惡論一以貫之且支撐起荀子哲學為善去惡、化性起偽之工夫論基石。作為人性論、倫理學意義上的“積”之于荀子思想所占比重雖不甚大但是作為儒家思想之修養(yǎng)工夫還是有著特殊意義的。

先秦時期諸子爭鳴,各家對人性問題存在學術好感,對“性”都提出過不同的見解。其中,儒家開山鼻祖孔子《論語》中有“性與天道”[4]77與“性相近”[4]164二語。孟子沿孔子性論作了反觀內(nèi)求、內(nèi)向型、性本善路向的闡發(fā),是謂從人之理性本體層面展開的應然的理想主義人性論。“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4]349他認為人之性本善,只要存心、養(yǎng)心、盡心,便會達到“萬物皆備于我”的思想境界。世界上萬事萬物之理已經(jīng)先天地賦予我身且在我的性分之內(nèi)。如果沿著內(nèi)在理路反躬自省、誠實無欺,便會感到莫大充盈之快樂。

與孟子思想截然相反的是,荀子則沿孔子的路向并作了相當之轉向,作外向型的性本惡向度的闡發(fā),是謂從人之感性經(jīng)驗層面展開的實然的自然主義人性論。“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有疾惡焉……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7]420-421可以看出,荀子將人自然的未經(jīng)任何修飾而純粹的生理機能與心理欲望視作人性。如果順著這種人性無限發(fā)展下去,將給社會帶來不可承受之重。人性本惡,必須逆之以成圣成賢,不斷接近、達到儒家理想人格。于是荀子提出了化性起偽的積偽工夫進路。

首先,化性起偽的積偽工夫是改造人性、破除性惡、回歸于善的關鍵?!靶砸舱?,……可化也。情(當為積)也者,……可為也。注錯習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積也?!盵7]143性不是自足無待的“他者”,而是由外而內(nèi)可移、可變者。如要化性必然要以積和之、以積化之、以積成之。為善去惡是積之功??梢娙祟惡筇斓姆N種習慣、風俗皆可由“積”而來。以積化性,此性雖非純粹天然本性之呈露,但也可持久不變成為可靠的內(nèi)在于己的改變后之善性。

某種意義上,偽就是積,所以荀子常將“積偽”連為一辭。如《性惡篇》“然則禮義積偽者,豈人之本性也哉”,“ 今將以禮義積偽為人之性耶”等是[9]219。積作為一種重要的人性改造機制而存在?;云饌蔚姆e偽工夫與儒家傳統(tǒng)意義上的修身思想一脈相承,荀子通過“積偽”找到了天下人修身的基本進路。注錯習俗的積偽漸進式道德工夫必然會提升人格境界,達致儒家理想人格境界。

其次,化性起偽的積偽工夫論必須具有持續(xù)性與上升性。人在其中要充分發(fā)揮其主體性與能動性,完成學習的由自覺到自發(fā)的過渡。積善不息,通于神明,與天地而為三。天、地、人在這里達到了和諧統(tǒng)一,共榮共生于這個世界之上。儒家向來有特重主體性與內(nèi)在道德性的理路,極重視踐仁體道的道德實踐。這種持續(xù)性可以完善人的內(nèi)在品格,保證人外在行為的合“禮”性,達成境界層次的躍升。人格增長、境界的提升必須有持續(xù)不間斷的積偽?!盾髯印芬粫写罅筷P于人格位階的劃分。如荀子論儒,負面之儒可分為陋儒、散儒、腐儒、賤儒等。荀子將正面之儒分為小儒、雅儒、大儒等。又將人群位階分為士、君子、圣人三重。普通人可以通過積偽成就各自的事業(yè),或為農(nóng)夫,或為工匠或為商賈??梢酝ㄟ^對禮義的大積偽可以成為君子。普通人通過不斷的積偽積善,不斷的完善自身也可以達到純粹的善,也可以成為圣人。要做士君子抑或是圣人這三個位階完全取決于積偽之大小,完全取決于主體性的自覺與外在禮法的融洽度。

再次,化性起偽的積偽工夫論也是打通人性、貫徹倫理繼而開啟政治正義的樞紐。由道德倫理進入政治學領域達成儒家政治理想,由道德倫理進入秩序倫理以維持社會正義。符合儒家由修身到齊家到治國、平天下的順暢理路。“故圣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盵7]424荀子由此打通了倫理學與政治學,由道德踐履工夫的進路,下學而上達,進入了德化治道論域。

四、政治學意義上的德化治道視域之“積”

荀子沿著人性惡的理論假定與外王的哲理邏輯,通過化性起偽的工夫入路去改變?nèi)?、成就人,進而逆向觀照社會人群,提出了其獨特的、荀學化的、德化治道視域下的政治思想。荀子政治思想我們可以用多種表述方式,如群分視野下的治道思想、知統(tǒng)通類的分義思想或者隆禮重法思想等等不一而足。以下主要從荀子哲學中的一個重要觀念“積”出發(fā),從政道與治道(主要是治道)角度入手談一下荀子的政治哲學。

何為政道?何為治道?政道是相應政權而言,治道是相應治權而言。中國以往只有治道而無政道[10]3。道術本為一體,有其道必有其術。“治道”與“治術”在中國古代政治哲學中一般也不加區(qū)別。儒家的治道由于儒家上承周代的“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的傳統(tǒng),特重德性之主體挺立,故牟宗三先生稱之為德化的治道?!爸涡g”泛指治國方略(the way of governance)。德化的治道與德化的治術當然不可分割。荀子的天生人成的理論進路調(diào)適而上遂打開了德化的治道之中的“道德主體”之門。荀子作為先秦儒家集大成式的思想家繼續(xù)遵循孔子“為政以德”的治國理念,與儒家一貫的德性化治道相契接,確實起到了豁醒君王政權得失意識、朗顯足民、富民、教民重要性的作用。

(一)君道四統(tǒng)、群居和一的隅積之治道

以小農(nóng)經(jīng)濟為主導的產(chǎn)業(yè)結構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經(jīng)濟基礎。這一產(chǎn)業(yè)結構決定了家國同構的社會家庭倫理格局。而這種家國同構合體、家國一體無二的格局產(chǎn)生了君權至上為代表的“只有治道而無政道”的政治傳統(tǒng)。古代政治雖無政道但有君道。所有的政治哲學也是在君道意義上而言的。

古代先秦社會實行分封制與世卿世祿制度。這種貴族世襲制政治實行的是貴族統(tǒng)治基礎之上的君主專制。周代的統(tǒng)治與商代統(tǒng)治的最大區(qū)別就是統(tǒng)治思想從鬼神中心論發(fā)展到了天命與人事并重及以削天以適人的思想理論。對于作為統(tǒng)治者的君王而言,在君權開始確立時的德與力,即其個人必積德,必具有相當之正義與理想[10]3。

荀子特撰《君道》一篇以明治道之義。在本篇中提出了“君道能群”及君道“四統(tǒng)”之義。荀子批評思孟學派為“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tǒng)”[7]93??梢娷髯又浣y(tǒng),統(tǒng)實不易而荀子特別重視。牟先生從荀子哲學之架構角度對此有妙論。荀子哲學之精髓是邏輯的、建構的、純智的。這一精神轉之于歷史文化,則首重百王累積之法度,由此而言禮義之統(tǒng)?!瓋烧呓y(tǒng)而一之,連而貫之,成為禮義之統(tǒng),然后方可以言治道[11]133。

“道者何也?曰:君道也。君者,何也?曰:能群也。能群也者何也?曰:善生養(yǎng)人者也,善班治人者也,善顯設人者也,善藩飾人者也。善生養(yǎng)人者人親之,善班治人者人安之,善顯設人者人樂之,善藩飾人者人榮之。四統(tǒng)者俱而天下歸之,夫是之謂能群?!试唬旱来鎰t國存,道亡則國亡?!盵7]232-233荀子認為認為統(tǒng)治者的個人道德質素及管理能力特別重要,其關系到國家的存亡與治亂。對于君而言,其對世人的統(tǒng)治既是能力的體現(xiàn)同時也是責任的象征。君主所遵循的治國原則、管理之道就是處理國家內(nèi)部人群關系的群居和一之道。荀子提出了君道能群的四統(tǒng)之義:班治人、顯設人、藩飾人、生養(yǎng)人。分而言之,即為君之道最緊要的是善于提高本國的生產(chǎn)能力,能夠養(yǎng)活撫育民眾,讓老百姓能夠豐衣足食,這也就是《論語》中的“富之”“足民”;其次要善于管理民眾,以適當?shù)闹卫碓瓌t去約束人,讓人人能得到良好安定的社會生存環(huán)境;要善于任用、安置、成就人,讓人人能發(fā)揮其最大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為人群社會做出自己獨有的貢獻;要善于用不同服飾所代表之不同禮義制度來區(qū)分社會階層,人人各得其位。君王只有做到君道四統(tǒng),才能得到老百性的親近、順從、贊美與擁護,天下的民眾才會歸之如流水。理解且運用此治道的君主才會有牢固的群眾基礎——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否則民眾只能背離他,視之如寇讎——正所謂失民心者失天下。

君道四統(tǒng)意義重大,它是一系列的系統(tǒng)化治道。可問題是如何實現(xiàn)君道四統(tǒng)?“今以夫先王之道、仁義之統(tǒng),以相群居,以相持養(yǎng),以相藩飾,以相安固邪?”[7]65前文《君道》中的四統(tǒng):班治、顯設、藩飾、生養(yǎng)簡而言之是仁義之統(tǒng),是群居之道,與這里的群居、持養(yǎng)、藩飾、安固義同。荀子秉持人性惡觀點,認為雖然人有好利之性、好利之心,但是在禮義的制衡與約束下,通過化性起偽式的師法隅積就能改變?nèi)诵?,成就君子風范與圣賢人格。故君道要害是推行師法與制定、執(zhí)行禮義。

“人之生固小人,無師無法則唯利之見耳?!袷侨酥诟梗仓Y義?安知辭讓?安知廉恥隅積?亦呥呥而噍、鄉(xiāng)鄉(xiāng)而飽已矣。”“先謙案:‘隅積’與‘禮義’、‘辭讓’、‘廉恥’相配為文,皆人所不可不知者。隅,道之分見者也。積,道之貫通者也?!盵7]64看王先謙《荀子集解》全書,只有在這里對積進行了特別的關注,并指出了楊注“隅積”之義未晰。在這里,荀子將隅積與禮義、辭讓、廉恥三者相并列,此“積”即含有貫通之道之義,有全粹匯通之意蘊。荀子想通過貫通榮辱、匯通禮義以實現(xiàn)人性轉變,以實現(xiàn)君道四統(tǒng)的治道。

君要懂得“君舟民水,亦載亦覆”之精要,對待老者尊而重之則能聚斂群眾;對待貧者要寬容,統(tǒng)治者不以苛政待之則能匯聚人脈;行仁義之事不求人知,付出與貢獻不求等量回報則可讓賢者與不肖之人慕而歸之。做到君道四統(tǒng)之君必能最終同于群居和一之道,達到王道政治與太平盛世。

(二)王霸并用、積微而成、積持則立之道

王與霸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概念,也是中國古代兩種政治統(tǒng)治方法。王霸問題早在先秦時代就已經(jīng)被諸子百家反復爭論、大量詮釋,后又經(jīng)過歷代賢哲“六經(jīng)注我”式的闡詮,終于在宋代發(fā)展成了理學派與事功派之間在社會歷史觀領域中的最重要辯題。王道與霸道是對比鮮明、截然相反的兩種統(tǒng)治方法。王指王道,指先王之正道,是上承夏商周三代以來的圣王仁民愛物、以德服人的統(tǒng)治之道。霸指霸道,是摒仁棄義、假借武力、以力服人的統(tǒng)治方法。孟子對王與霸進行過精彩論述:“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盵4]235孟子代表了儒家一貫的觀點:提倡王道,以仁義為干櫓反對霸道。韓非則從戰(zhàn)國末期之實際出發(fā),提倡霸道以治世。漢代以降的統(tǒng)治者大多兼采王道與霸道。而王霸兼采思想的提出者恰恰就是荀子!

荀子以禮義為甲胄,將王霸兼采、并用。“王奪之人,霸奪之與,強奪之地。奪之人者臣諸侯,奪之與者友諸侯,奪之地者敵諸侯。臣諸侯者王,友諸侯者霸,敵諸侯者危?!盵7]153荀子的王、霸、強之分,只是將其并舉為三個不同的層面而區(qū)分其治國策略之差異。我們可以明顯看到荀子并不特別排斥霸道,只是將王、霸并列而已,對霸亦無貶義評論。在孟子看來對比鮮明的王霸之別在荀子思想視界里卻被消解,變成一種可以理解,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是治世之最佳選項。王者之業(yè)固然可喜,霸者之業(yè)也無可指摘。荀子似乎找到了唯一正確的道路。因其所處之外在環(huán)境為戰(zhàn)國晚期,群雄逐鹿之勢、諸侯稱霸之事有增無減,統(tǒng)一之勢亦成不可阻擋之浪潮。更何況從現(xiàn)實的政治態(tài)勢來看,統(tǒng)一必以武力而非仁義。

“國者,天下之大器也,重任也,不可不善為擇所而后錯之?!盵7]204由于國家天下之大事關系萬民蒼生之前途命運,故思之不可不慎,為國者必以道為之。荀子提出了“王霸并用,積持而立”之道以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以類行雜,以一行萬”實現(xiàn)王霸之道。“故國者,重任也,不以積持之則不立?!盵7]204為國之君要懂得“積持則立”的道理。正所謂“積微者速成”,國家實力的增長是累積的結果,霸業(yè)也是可以通過積累而成就。力圖稱霸之君一定要重視本國綜合實力的持續(xù)增長。在國家富強、人民富裕、實力增長的基礎上,自然就會不斷拉大了與敵對國的實力差距。這樣就會產(chǎn)生與敵對國“積敝與積完”、“積貧與積富”、“積勞與積佚”的嚴重實力不對稱。就在雙方力量此消彼長的動態(tài)過程中,水到渠成地實現(xiàn)宏圖霸業(yè)。

(三)上下俱富、強本節(jié)用的社會分配之術

社會分配問題是關系到國計民生不可不慎的重大問題,是社會再生產(chǎn)過程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荀子以隆禮著稱,其對社會分配問題的解決方案的關鍵就是以禮制之、以禮節(jié)之。禮在社會分配中的職能非常廣泛。大致講來有二:一是滿足需求;二是調(diào)節(jié)需求。

禮起源于經(jīng)濟方面的需求。荀子將經(jīng)濟元素與道德要求通而一之。在社會總產(chǎn)品一定的情況下,如何最大化的實現(xiàn)各方經(jīng)濟需求?荀子在這方面也進行了理論探索。探索的課題就是如何實現(xiàn)社會分配的公平與公正。荀子將社會分配置于富國富民的高度,認為分配關系到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與國家的安寧。

荀子提出了基于平等原則的分配法則,認為財富應該實現(xiàn)近似平等分配[12]254。因為“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7]191,明主應該“養(yǎng)其和,節(jié)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7]192“知本末源流”[7]192“多積財而羞無有”[7]486,以期達到“上下俱富”國富民強之目的。荀子認識到,增加財富的方法不外乎開源與節(jié)流,于是提出了強本而節(jié)用的足國之道。節(jié)儉的思想實質是遵循了一個重要禮治原則——以禮克欲??擞麖投Y才能實現(xiàn)“余財蓄積之富”。不足是人之情欲,但人怎么可能不奢求超出自己支付能力的物品呢?“非不欲也”,并不是沒有情感欲望,而是基于以后的長遠考慮或基于其他方面的考量,人才會收聚、斂集、貯藏財貨以備未來之需。

要之,荀子對“積”意蘊的開顯既是對荀子之前先秦典籍中“積”思想的承繼與發(fā)展,也是其有意識進行理論創(chuàng)建的思想結果,是對時代問題的集中學術映射,彰顯出了荀子現(xiàn)實主義的理論品格與學術追求。“積”這一概念已經(jīng)在荀子哲學中成為了一下學上達之關鍵點,在其哲學架構意義上起著連接內(nèi)外溝通形上與形下的承上啟下樞紐性作用。同時,這一概念也深刻體現(xiàn)著荀子哲學所獨有的工夫論思想。荀子之“積”朗顯出了深刻的教育學意義、政治學意義、人性論意義、倫理學意義等多重意蘊。所有的這些含義足可以構成荀學中的一大特色即有系統(tǒng)、縱貫而又圓融的“積”論思想體系。

[1] 李民、王健.尚書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 [魏]王弼撰.樓宇烈校釋.周易注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2.

[3]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4]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5]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

[6] 常森.《五行》學說與《荀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50(1):83.

[7] 王先謙.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2012.

[8] 廖名春.荀子新探[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9]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1.

[10]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10.

[11] 牟宗三.名家與荀子[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10.

[12] 陳煥章.孔門理財學[M].北京:中國發(fā)展出版社,2009.

猜你喜歡
禮義荀子思想
英文目錄及摘要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與“劍”
當代陜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荀子》文化演化思想發(fā)微——兼論禮義起源問題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44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數(shù)學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觀念
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人大建設(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國語·周語》“奉禮義成”辨析
水富县| 灵丘县| 盈江县| 和龙市| 四会市| 积石山| 台东县| 城口县| 望奎县| 桂平市| 临汾市| 南漳县| 区。| 永州市| 白银市| 梁山县| 乐山市| 大化| 和静县| 商南县| 华蓥市| 洛宁县| 章丘市| 浙江省| 教育| 当雄县| 邓州市| 新晃| 三明市| 麻栗坡县| 云龙县| 清水河县| 武功县| 长乐市| 始兴县| 金阳县| 尉犁县| 隆化县| 嵊泗县| 彭泽县| 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