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越
(吉林省四平市第一高級中學)
1.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歷史教學的目的應當是使學生成為有思想、有主見、面對問題能夠以史為鑒進行分析的人,大量研究證實,這一目標的實現有賴于高效、科學的史料教學,通過在教學中引入大量相關史料,介紹各種學術觀點,并要求學生結合當今社會現狀對史料進行分析的教學方式,不僅有助于增強學生代入感;同時還可增強學生自身思考能力,幫助學生學會由此及彼、自我編制新信息網絡的學習方式,進而全面提升自主學習能力。以選修教材專題九《戊戌變法》一課為例,可選擇“臣竊聞東西各國,皆以立憲法開國會之故。國會者,君與國民共議一國之政法也……立行憲法,大開國會,以庶政與國民共之,行三權鼎立之制,則中國之治強,可計日待也?!?康有為《請定立憲開國會折》)這一史料,并設置題目:材料中包含了康有為哪些政治思想?以及上述觀點產生的原因、你對此的看法,等等。
2.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史料從來便不是沉悶的,其中包含了眾多生動有趣的故事,只要教師應用得當,便可十分有效的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通過運用大量兼具趣味性、典型性的史料,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融入到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中,使學生產生與歷史人物“同呼吸、共命運”,促使學生自覺的對相關材料進行探析,進而更加高效的思考、學習。
3.增強學生主體地位。傳統(tǒng)上,我國高中教學習慣于采用老師講授、學生記憶的學習模式,該模式有一定的教學效果,但極大地削弱了學生積極主動性。而史料的運用,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相關內容并就相關事實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的方式,有利于增強學生主體地位,幫助學生克服傳統(tǒng)思維定式的缺陷,推動課堂教學的互動效果。以《辛亥革命》一課為例,在教學時可添加“武昌起義后宣布獨立的省份圖”這一地圖史料,在詳細告知學生地圖上每一指標的含義后,設置以下問題:獨立省份分布特點、為什么會如此分布、武昌起義后各省是否都宣布獨立等。
4.提高學生文學素養(yǎng)。作為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內容補充,史料是賦予歷史人物“血肉”的關鍵,是賦予歷史“靈魂”的基礎,通過史料學習,能夠讓原本冷冰冰的歷史鮮活起來,在這一過程中,可幫助學生更好的體會人物情感、理解特定背景與環(huán)境,進而有效提升學生文學素養(yǎng)。
為保證史料教學的有效性與高效性,相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突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選擇,積極運用問題教學法,提升課堂活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具體來說:
(1)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從現階段我國的歷史課本內容來看,其中所包含的大量史料可簡單分為文字史料和圖片史料兩大類,不同類型的史料呈現方式截然不同,教師在進行選擇時,一方面,要考慮學生的歷史水平;另一方面,要充分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保證所選擇的史料能夠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一般情況下,對于初學者應當以圖片史料為首選,以圖片的方式更直觀的將歷史呈現在學生面前,增加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有助于降低學生理解難度;對于有一定基礎的學生,教師可依據教學需要決定選擇何種類型的史料,但同時要遵循所選擇的史料、所提的問題與客觀認識規(guī)律符合的原則,保證問題具有啟發(fā)性,各個問題之間既存在一定的關聯性,也要有所區(qū)別,體現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規(guī)律。
(2)適當補充。對于教學難度較大、學生理解難度較大且課本上的史料無法很好的幫助教學進行的歷史內容應當適當補充課本之外的史料,即史料不用拘泥于課本,教師應當綜合把握學生實際學習能力以及教學目的、內容,將三者有機結合,從課外收集有利于學生加深學生理解、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史料,并根據相關史料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精心設問。史料運用的目的,一方面,在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對于歷史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與理解;另一方面,在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文學素養(yǎng)。筆者認為,教師在設置問題時,首先,要用心,保證問題能夠帶動學生思考;其次,必須掌握正確的方法,保證問題符合能力培養(yǎng)目標,提升問題設置效率;最后,適當設置難題,引導學生大膽思考,滿足啟發(fā)性的要求。
綜上所述,作為高中歷史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史料教學質量的高低將直接關系到整個歷史教學質量的高低,是激發(fā)學生興趣、增強學生主體地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關鍵所在,教師應當綜合運用問題教學等多種方式不斷提升史料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楊曉蕓.淺談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和運用[J].西部大開發(fā),2012,(08):156.
[2]黃莉.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史料教學研究[D].西南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