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貴英,納麗,趙鳳梅,李婷,何新慧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寧夏 銀川 750001)
因現(xiàn)代醫(yī)療技術限制,骨科創(chuàng)傷手術將不可避免地對患者下肢靜脈造成一定創(chuàng)傷,且骨創(chuàng)傷患者術后運動能力下降,日?;顒邮芟?,極易造成血流速度變慢,加之血液粘稠等因素,發(fā)生DVT風險極高[1],若不能及時予以干預治療,將對患者肢體功能造成嚴重障礙,降低患者生活質量,為盡可能避免骨創(chuàng)傷患者DVT發(fā)生,我院特行預防性護理干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6年1月-2018年6月我院接收的骨創(chuàng)傷患者48例,分為預防組24例,男16例,女8例,年齡24.6歲-58.4歲,平均(39.45±8.26)歲;對照組24例,男17例,女7例,年齡23.4歲-59.7歲,平均(40.12±8.55)歲,所有患者均為腰部以下?lián)p傷,且均無凝血功能障礙,對比兩組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預防組行預防性護理:①手術護理:術前指導患者保持充分休息,加強體征監(jiān)測,做好手術準備;手術操作注意動作輕柔、細致,盡可能保護患者盆腔、四肢附近靜脈,減少靜脈內膜損傷。②術后管理:術后適量抬高患肢,促進靜脈血回流,并定時(2 h/次)輕柔按摩患肢,促進血液循環(huán);當患者肢體功能得到一定恢復后,及早指導其進行康復訓練,為患者講解正確運動方式及深呼吸方式,指導患者正確進行下肢屈伸、彎曲練習,在運動過程中需嚴格控制運動量,2次/d-3次/d,每次運動時間以患者輕微勞累為宜,通常不超過30 min/次,并由專業(yè)護理人員在旁幫助、監(jiān)督,防止意外事故發(fā)生,并根據患者肢體功能康復情況適量提升運動量。③藥物預防:術后12 h,可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取適量低分子肝素鈉予以患者皮下注射,對于血小板減少癥患者,可適量使用維生素K拮抗劑藥物,并嚴密監(jiān)測患者肝、腎功能變化。④飲食干預:患者飲食多以低脂、高纖維、高蛋白食物為主,如水果、雞蛋、牛奶等,每日保證充足熱量、蛋白質攝入。
1.3 觀察指標 觀察護理7 d后,兩組股靜脈血流峰速、血流速度、血流量等血流動力指標及DVT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納入SPSS 17.0軟件,計數(shù)和計量資料比較分別行χ2和t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學差異。
護理后,預防組股靜脈血流峰速(22.15±8.52)cm/s,明顯高于對照組(16.82±6.15)cm/s(t=2.485,P=0.017),預防組股靜脈血流速度(15.37±4.86)cm/s,明顯高于對照組(11.75±4.21)cm/s(t=2.758,P=0.008);股靜脈血流量(421.56±37.72)L/min,高于對照組血流量(309.58±25.05)L/min(t=12.115,P=0.000);預防組DVT發(fā)生患者1例,發(fā)生率4.17%(1/24),對照組DVT患者4例,發(fā)生率16.67%(4/24),明顯高于預防組(4.17%),差異顯著(χ2=8.370,P=0.004)。
DVT指靜脈內血液發(fā)生凝結;而骨創(chuàng)傷治療主要是通過手術方式,復位固定受損骨組織,患者制動時間較長;在治療期間患者運動量降低,且手術中所用止血等治療措施,都極易造成靜脈壁損傷[2],加之治療所用止血藥物易導致血液高凝,DVT發(fā)生風險極高。
在骨創(chuàng)傷治療常規(guī)護理中,多以對癥護理為原則,往往在已發(fā)生DVT后才予以護理干預,對臨床療效影響較大[3];而本研究借助預防性護理,主要以降低DVT發(fā)生率為主要原則,在患者術前準備、手術操作過程予以針對性預防護理,在術后加強患者體位管理及肢體功能鍛煉,以促進患者下肢血液循環(huán)通暢,并合理選用藥物予以對癥預防,加強患者飲食管理,可大大提升DVT控制力度,改善股靜脈血流動力,預防DVT發(fā)生。
綜上所述,對骨創(chuàng)傷患者行預防性護理干預,可有效避免DVT發(fā)生率,改善血流動力指標,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