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舊金山的中餐現(xiàn)場

2018-02-09 18:51:06黑麥
三聯(lián)生活周刊 2018年7期
關(guān)鍵詞:舊金山中餐餐廳

黑麥

美國人對于中餐印象的不斷改變是從舊金山開始的,一直到今天都是。

雜談

新年過后的某個下午,我走過舊金山的都板街(Grant Avenue)和加利福尼亞街(California Street)的交匯處,恰好發(fā)現(xiàn)了眼前的唐人街,此時,耳機里放著羅大佑唱的《西風(fēng)的話》,突然有一種恍惚。走到另一側(cè)的布什街(Bush Street),便到了這片華人區(qū)的入口,大門以綠瓦蓋頂,上書先生的“天下為公”,一眼望去,沒有濃重的商業(yè)風(fēng)景,也不見布滿高掛吉慶的燈籠,遠遠望去,牌樓頂上兩只戲珠的龍,似乎是這里唯一的中國韻味。

或許,這不是一座“浪漫”的“城中城”,很多年前,我看過《紐約客》雜志推薦的《美國唐人街》,作者是徐靈鳳,她把這里稱作“曾經(jīng)進入美國社會的入口處”,舊金山不似紐約的唐人街,內(nèi)有各種各樣的小社區(qū),也不像“衛(wèi)星唐人街”法拉盛,更不像洛杉磯華埠那般戲劇化,舊金山的唐人街充滿歷史,或許是因為它承載了一個世紀(jì)美國華人的喜怒哀樂。

1公里長,16個街口,10萬居民,廣東甜點商鋪,排著長隊,“炸煎堆”是前幾年流行起來的小吃。1846年,花園角廣場在舊金山率先飄起星條旗,那里也是淘金熱的舊址,如今,它早已變成一個華人聚集的公園,放眼望去,某些場景猶如北京天壇,在一些特定時段隨處可見太極晨練、撲克、麻將,它的背后是人流密集的聯(lián)合廣場和金融區(qū),兩個世界一街之隔。好運餅干工廠會有不少游客,他們掰開堅硬的曲奇,便能看到期待中的字句;天后廟街有“彩繪牌樓街”之稱,粉紅、鵝黃、淡綠和磚紅的彩樓,讓人想起古時拋繡球的千金小姐和打擂臺的俠客,這條街曾經(jīng)出現(xiàn)在王穎導(dǎo)演的電影《喜福會》中,那是我對舊金山的第一印象,《喜福會》的憂傷與林語堂的《舊金山》或是杰克倫敦的《阿金的眼淚》相比,是中國人更熟悉的故事。

狹長的羅斯巷則是深藏在街區(qū)中,飄出點心的香味;韋弗利廣場有華人慈善組織捐修的建筑;站在中華會館門前,似乎能回想起電影《風(fēng)云》里的某些鏡頭。1961年的美國喜劇電影《花鼓戲》用輕松的方式講述了中國兩代移民間的隔閡,后來它被改編成一出熱門百老匯音樂劇,自此,美國人對中國的文化就多了些了解。如今,這條街上所有滄桑的印記,似乎都隨著網(wǎng)絡(luò)的興起,“一筆勾銷”,留在這里的,是一片安靜的“中國小城”,歷史喑啞無言。紅色的燈籠照例會在中國的春節(jié)被掛起,那一抹中國的顏色,在舊金山潮濕的空氣中隨風(fēng)擺動。

今日舊金山唐人街,仍是美食的天下,店鋪的設(shè)計與90年代的廣州相似,粵語居民最多,廣味粵菜最為出名,其中有不少亞洲名廚潛入這里工作。這些年來、川味、西北、北京、湖南、湖北、上海等新奇的味道也定居在這里,大到飯店、酒樓、會所,小到小吃、檔口,不勝枚舉。舊金山人對于中國的眾多省份菜式并不感到稀奇,或許是因為特里林(Calvin Trillin)在紐約住久了才會驚訝中國有太多省份,“Have They Run Out of Provinces Yet?”當(dāng)然我并不認(rèn)為特里林的詩有歧視之嫌,他確實愛中餐,只是沒吃明白。

多年前我曾經(jīng)在一家餐廳看到有韭菜出現(xiàn)在菜單上,便問起老板,他說是,這邊已經(jīng)有菜農(nóng)開始種植韭菜,就像很多年前的油菜、小白菜一樣,產(chǎn)量不小,價格不算高。當(dāng)我問及美國是否會像歐洲一樣擔(dān)心入侵物種時,得到的回復(fù)是,不只中餐廳有需求,且正在種植蒜薹。想必今天的美國已經(jīng)有了帶蒜薹的菜品,畢竟,那個著名的主動放棄三星的廚師江振誠,已經(jīng)將一根蒜薹賣到了30元人民幣的價格了。美國作家威廉·薩洛揚說過:如果你還活著,舊金山不會使你厭倦;如果你已經(jīng)死了,舊金山會讓你起死回生。大概講的就是加州后來的包容性。

有不少名人是在舊金山出生的,比如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Robert Frost)、導(dǎo)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和大衛(wèi)·芬奇、商人史蒂夫·喬布斯,還有李小龍,他們都是某種審美的創(chuàng)造者。本來我想在中國城里尋跡一下小龍的蹤影,卻被告知要到西雅圖才會看到更多。據(jù)說李小龍的飲食嚴(yán)苛,西式的混合谷物和堅果構(gòu)成了他的早餐,他吃米飯炒菜,也愛意面和沙拉,為了減脂還吃了不少生牛肉,制作方法令人詫異,不可描述。

正宗的中餐

在英文里,Mandarin是個帶有一點優(yōu)雅的詞,它是西方人對于中國古代的官稱,來自葡萄牙語的mandarim。我們今天說的句子、普通話,都被統(tǒng)稱為Mandarin。若再查找的話,鴛鴦、旗袍、鯉魚都曾經(jīng)被mandarim前綴,這個詞最早是外國人對于中國舶來品的統(tǒng)稱。我們接下來要講的故事很難翻譯,它來自一本書,《The Mandarin Way》。

從唐人街打車半個小時,我來到一家名為“雜食書店”(Omnivore Books)的地方,店主叫西莉亞(Celia),據(jù)說這是一個專售飲食書籍的書店,我推開門,店主正在播放著約翰·柯川的“南?!保∟ancy),曲子給人一種咖啡館的溫暖,這個書店距離舊金山的圣約翰·柯川教堂很近,教堂奠基人稱這位薩克斯手是圣人的化身,后來我還在店里聽到了一系列爵士樂,如桑尼羅林斯(Sonny Rollings)、史坦蓋茲(Stan Getz)等人,也不時猜測著書店老板的音樂品味。

我隨便翻著書,拿著一本標(biāo)價200美元的民國時期出版的“洋菜譜”翻看了好一會,西莉亞看了一下我翻閱的那幾本書便確認(rèn)了我要找的書籍,她帶來了兩本書給我,作者是同一個人——江孫蕓(Cecilia Chiang)。我起初不是很確定這是我需要找的書,只翻開幾頁,一段詳盡的加州中餐史躍然紙上,不一會幾滴眼淚便飄出了我的眼眶。

江孫蕓,成家前姓孫,父親給她取“蕓”,是因為偏愛蕓香,孫蕓出生于無錫一個大戶人家,父親孫龍光是一位鐵路工程師,她的父母雖然是包辦婚姻,卻十分恩愛。她的母親喜好烹飪,常常教導(dǎo)10個孩子(2男8女)要與人為善,江孫蕓在10個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七,和她大姐年級相差17歲,在她5歲時,全家隨著父親定居北京,住在“一座有7個院落,52間房組成的舊王府里”。

后來我還在《懷念父親陶葆楷先生》(孫蕓的二妹的兒子與兒媳所著)一書中看到了翻到了類似的講述:小時候我們住在城里史家胡同外公家(現(xiàn)在是喬冠華故居),那里是一個漂亮寬敞的四合院,住著外公外婆、大舅一家、大姨一家。我們一家三口,還有八姨。外公曾經(jīng)是中法鐵路材料總廠廠長,他平易近人,興趣廣泛,會滑冰,喜歡集郵和喜歡京戲,還會拉京胡,我媽媽、大姨、大舅、八姨他們都是又會滑冰又喜歡京戲,性格都很活潑開朗。外婆非常會當(dāng)家,因為孩子多(我有8個姨、兩個舅舅),又喜歡熱鬧,家里常常親朋滿座。

孫父早年留學(xué)法國,接觸西方文化,思想比一般中國人開通,他教導(dǎo)兩種文化,給子女提供了較大的成長空間,孫蕓在書中回憶,他家是“嚴(yán)母慈父”,在當(dāng)時男權(quán)極為高漲的中國社會,父親從不吝于公開贊美母親,特別是在吃飯時候,常說“你這菜燒得甚好”,有時還會講“比外面的飯店燒得還好”,云云。孫家對吃也是講究,家里養(yǎng)了兩個廚師,一個專做上海菜,一個做北方菜。因為是大家閨秀,孫蕓小時候沒下過廚房,不過父母在吃飯時的討論,確實讓小時候的她,得到了味覺上的啟蒙,借由她家的傳統(tǒng),小孫蕓開始對中國傳統(tǒng)飲食和禮節(jié)文化有了越來越多的了解。

她和五姐孫芩要好,日據(jù)時,二人徒步5個省份投奔重慶的親戚,1945年時抵達,內(nèi)戰(zhàn)一觸即發(fā)。某日,她遇見了曾在北平輔仁大學(xué)任教的江梁,此時的江已任職于重慶的“華服淤草公司”,不教書了,后來,江梁常在下班后約姐妹二人去“勝利大廈”跳舞。在那里,孫家小姐們結(jié)識了蔣緯國,在丁錦姑父家下棋時,小姐們又結(jié)識了經(jīng)國,以及蔣介石妹妹的兒子竺培風(fēng),于是6個人成為好朋友。

孫芩回憶說當(dāng)時“太天真”,竟想不到蔣緯國、江梁及竺培風(fēng)三個男人同時在追求她,直到姐姐捅破了窗戶紙。孫蕓不愛緯國花花公子的做派,盡管那時候有成千女性為身著軍裝的他而傾倒。某日,她表姐徐萱的婆婆居正夫人邀請她到家里吃茶,蔣緯國的養(yǎng)母姚冶誠夫人也在座,如同查戶口的一般問起孫蕓的家世,最后總結(jié)一句“你的臉是蠻有福相的”。孫蕓看出蔣家的意圖,幾日后,姚夫人找人傳話,索取其生辰八字,孫蕓說,她當(dāng)時確實不知自己的“八字”,即便知道也不想給,因為受了些西方文化影響的她,對這種傳統(tǒng)的婚姻完全提不起興趣。

此時,只剩下江竺二人。姑父丁錦希望她能聯(lián)姻蔣家,畢竟當(dāng)時竺培風(fēng)追求她的態(tài)度比較積極,而且他還是她哥哥在美國飛行學(xué)校的同學(xué),由于通訊困難,孫蕓嘗試聯(lián)系父母意見未果。不久,一個奇怪的事情發(fā)生了,某日孫蕓去表姐家還鞋子,路過一個陡峭的山坡,突然聽到一個算命的先生攔住了她的去路,孫蕓本不相信命理,那盲人便講了一句,“你想知道你應(yīng)該嫁給誰嗎?”孫蕓忙坐下,任其摸骨,不久得出結(jié)論:嫁給軍人,那么你在很年輕時就要守寡;如果嫁給商人,你的一生平順富貴。不知道是巧合還是命運的捉弄,幾個月后,孫蕓,便成了江孫蕓,再過些日子,二人在收音機里聽到一則消息:竺培風(fēng)在解放戰(zhàn)爭初期,因飛機失事殞命。1949年夏,江孫蕓隨著出任商務(wù)參贊外交官的丈夫,坐上飛往日本的最后一架飛機離開重慶,幾乎是“永久”地離開了大陸。

1957年,江孫蕓聽聞六姐的先生謝開(William Hoy)驟逝,他是華埠《中美英文報》的三位創(chuàng)辦人之一,病逝時不過三十來歲,此時悲痛的六姐正在家寡居,她起初只是想來到舊金山陪陪舉目無親的她。卻沒想到這次旅行竟成為她人生的拐點,美國境內(nèi)的中餐格局也將因此而改變。在舊金山,她很意外滴遇到一對在東京相識的姐妹,她二人不通英語,卻想開一家餐廳,在江孫蕓幫助談妥之后,二女突然放棄,然而房東卻不想退回那1萬美元的支票。也許是出于無奈,也許是出于想為姐姐做點可口的飯食,或許也是出于熱情,江孫蕓決定,自己開一家餐廳。

正巧,西莉亞給我拿來一些上世紀(jì)50年代的加州中餐菜單,上面赫然印著三杯雞煲、魚香茄子、蔥油蝦之類的菜品,當(dāng)然,炒燴菜(chop suey)也是其中之一,在英語世界里,它以廣東話發(fā)音“chop suey”得到廣泛流傳,那曾經(jīng)是中餐里最早也是最有代表性的標(biāo)簽性菜品,有人叫它“李鴻章雜碎”,其實不過是今天春餅店的里的炒合菜。美國烹飪史學(xué)家安·門德爾森在她的《炒雜碎:食物以及旅美華人的旅途》一書中寫道,關(guān)于人的身份認(rèn)同,大多數(shù)是與食物相關(guān)的。那也是很多人對于中餐的第一印象,如同亞洲人對于漢堡、比薩和意面的理解,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辛克萊·劉易斯,在小說《我們的瑞恩先生》和《巴比特》中,先后提到它;爵士樂手西德尼·波切特的一句“我走后,誰來切你的碎?”(Who'll Chop Your Suey When I'm Gone?),更是將其深入人心。

我還在書店里還翻到另外一本書,名為《十家改變了美國的餐廳》,作者是保羅非德曼(Paul Freedman),他認(rèn)為這十家餐廳的偉大之處,不只是把正宗的菜品傳入美國,而是將某種復(fù)雜的文化,帶上餐廳,供人品嘗、理解。這其中一家便是由江孫蕓所開辦的“福祿壽”(Mandarin)餐廳。坐落在舊金山波克(Polk)街的“福祿壽”餐館,1958年開張時,只有65個座位。江孫蕓回憶,當(dāng)時的大多中餐館里沒有桌布,也沒有餐巾,沒有菜單,只有一塊黑板。有些餐館甚至連黑板都沒有。那時有一種“套餐”,通常是三四個菜,再加一個湯。蛋花湯是標(biāo)配,豆芽菜是標(biāo)配,那是一種就地取材然后變成妥協(xié)的菜品;雖然還可以吃到糖醋里脊,但其實所有菜都是酸甜口,這大概是因為番茄醬的廉價,也為了“自認(rèn)為迎合”當(dāng)?shù)氐目谖?。她在品嘗過當(dāng)?shù)氐闹胁椭?,大為震驚且失望,她說:“這太糟糕了,我必須改變這個局面,我希望把真正的中餐介紹到美國?!?/p>

無論在任何時代,改變一個地區(qū)的飲食都并非易事,江孫蕓沒有任何經(jīng)商的經(jīng)驗,她只能從零開始。她評著自己的回憶,在菜單上列出200多道菜,對于一個只有60人的餐廳,這是個龐大的菜單。為了吸引顧客,她希望用美國人熟悉的濃濃的菜汁和香味穩(wěn)住到店客人的胃。餐廳開業(yè)的前幾個月,她一個人要做清潔、接電話、當(dāng)跑堂、收賬及買菜,生意卻相當(dāng)慘淡,有時候賺來的錢連房租都付不起。不過,最要命的是,前來的顧客最初對于她的菜品并不認(rèn)同。于是,她開始調(diào)整菜單,將中西參半的菜品全部拿掉,并全部改成中國特色,并將菜單精簡,希望把正宗的中國味端上餐桌。

有客人拿著菜單,詢問為什么看不到“燴菜”“甜酸肉”,甚至有美國人質(zhì)問她,“你確定這是中餐館嗎?”江孫蕓不厭其煩地為客人講解每一種菜品的來歷和做法,甚至向客人回憶自己兒時的記憶,直到他們滿意地離去,后來有的客人甚至是為跟她聊天才去吃飯的。在注重服務(wù)的美國,人們似乎更在意餐廳的文化體驗,在江孫蕓的講解后,很多人開始對于中餐的烹飪細分有了更豐富的認(rèn)識,也逐漸開始了解到了不同地區(qū)的分別。江孫蕓說,她把記憶中最好的幾個地方菜融入菜單,那些代表了她對中國的記憶,那些菜品包括兒時吃到的滬菜、江浙菜;成長時期吃到的京菜、北方菜;離別前吃到的川渝美食,以及在海外常見的南粵風(fēng)味。

某天,一個自稱是舊金山著名餐館老板的人來到“福祿壽”,一開口遍問她“你是不是中國人?”她回答“是”。于是這個白人立刻改口地道的北京話:“你是北京來的,還是天津來的?”“北京來的?!薄澳悄闶菍O家七小姐嗎?”“沒錯!”原來,這位老兄曾在定居美國前在天津開餐廳,他清楚地記得孫家一家人去他餐廳用餐的情景。在挺過了艱難的一年后,餐廳的生意漸漸有了起色。有一天,正在寫《花鼓戲》劇本的旅美華裔作家黎錦揚慕名前來,飯畢,他感嘆一句:“我很久沒吃過這么地道的家鄉(xiāng)菜了?!辈痪?,他把《舊金山紀(jì)事報》的專欄作家赫伯·凱恩(Herb Cane)帶了過來,美國作家品嘗后贊不絕口,立刻在自己的專欄上發(fā)了幾篇文章推薦,隨即,福祿壽真的在美國火了起來。

1968年,江孫蕓把“福祿壽”開到了漁人碼頭附近的哥羅多利廣場(Ghirardeli Square)購物中心,那里可以容納300個食客同時用餐。新店開張當(dāng)天,賓客云集,餐單價格不菲,不過300個座位早已全部售光。江孫蕓最后把當(dāng)天的收入全部捐給了舊金山歌劇院,當(dāng)?shù)孛襟w廣為報道,凱恩又在他的專欄中寫道:餐館捐出的錢可得要賣出上萬個餃子才賺得回來。但江孫蕓只是覺得她想回饋。此后,世界各地名流來訪舊金山,必到“福祿壽”,賓客簿上也常常看到一些名人:約翰列儂、小野洋子、保羅紐曼、詹尼斯·喬普林(Janis Joplin)。因為美食,她和杰斐遜飛機樂隊(the Jefferson Aeroplane)的團員成了好朋友,也和開啟了美國法式烹飪的加州女人朱莉婭·查爾德[Julia Child,電影《朱莉與朱莉婭》(Julie & Julia)原型]密切交往,餐廳還先后接待了美國國務(wù)卿基辛格、丹麥國王、奧斯卡得獎獎主丹尼·凱、歌唱家帕瓦羅蒂等。總之,在上世紀(jì)六七十年代,去“福祿壽”吃中餐,算得上是一件大事。

在新餐館中,江孫蕓仍在反復(fù)介紹著她的新菜品,對于餐廳的設(shè)計,她也講究“三不一保留”:不要紅色、金色;不要燈籠;不要龍;盡量保留原有建筑的老樣子,最好裝修的像座古廟。她覺得裝潢不需要那么多刻意的中國元素,菜單上的中國元素足夠豐富了就好,不過,她還是在餐館的墻面上掛了張大千、齊白石的國畫。幾年前,北京保利拍賣公司在北京四季酒店拍賣了一幅海外回流的張大千的《風(fēng)荷圖》。此畫題識:戊子嘉平月,寫似孫蕓小姐清賞,大千張爰。印文:張爰私印、大千居士。

除了名人,一些美國當(dāng)?shù)氐拿朗忱削乙布娭另硜恚瑩?jù)稱,美食作家查克·威廉姆斯(Charles Edward“Chuck”Williams)最喜歡吃福祿壽的叫花雞;后來名字成為一個獎項(2013年93歲的江孫蕓獲獎)名稱的名廚兼美食家詹姆斯·比爾德(James Beard)最喜歡福祿壽的醬豬蹄、熘腰花,他還邊吃邊學(xué),得到不少真?zhèn)?1971年,艾麗絲·沃特斯(Alice Waters)開了潘尼斯之家(Chez Panisse)餐廳(該餐廳在2012年全美餐廳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后也來向江孫蕓求教,江孫蕓在她第二本書《七姑娘》里透露,沃特斯曾多次向她討教鯊魚翅的制作(那時人們普遍對魚翅沒有太多認(rèn)識,在飲食上也沒有像今天這般多的道德規(guī)則),總之,兩人此后成為好友,還曾一起到中國旅行。

江孫蕓認(rèn)為,烹制好的食物是麻煩的,比如店里的“拔絲香蕉”“紅燒牛肉”,費人工,成本高,但是她執(zhí)意保留這些菜品;她覺得服務(wù)也重要,令服務(wù)生不要以衣著取人,她初到華埠中餐館點餐,說英文,侍者聽不懂;說北京話或上海話,侍者罵你“唐人不說唐話(粵語)”,而“福祿壽”餐館的侍者都是大學(xué)生,三種語言講得溜轉(zhuǎn),待客也有禮。我們本文中即將提到的廚師喬治·陳,曾經(jīng)就是福祿壽服務(wù)生。

從某種角度看,美國,像一個建立在餐館文化上的國家,在那里社會的階級構(gòu)成一種勢力,或許說,是江孫蕓的身份把中餐帶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傊?,她成功地把豐富的中國味道帶到了美國,酸辣湯、鍋貼、北京烤鴨、三絲、紅燒……幾乎都是她的功勞,直到退休前,她還會來到桌子前,幫助客人點菜,菜品上桌時,她會開心地為客人解釋每一個亮點。帶著對過去的思念和對歷史的無奈,1972年,江孫蕓出版了她的自傳,《The Mandarin Way》,那時,她還沒有回去過大陸,與父親和姊妹不相見也有30余年了,她在書中講菜,也回憶自己在離開故土前的點滴。2007年,她出版了《七姑娘,從北京到舊金山的美食之旅》,那時,她已經(jīng)87歲高齡。她在書中寫道,見到了父親,父親離世時,中國正在經(jīng)歷著動蕩的年代,盡管如此,那次旅行仍滿足了她的眷戀。雖是耄耋之年,江孫蕓仍在舊金山做中餐顧問,為中美國際學(xué)校籌款,書店老板西莉亞與她相識,說98歲的她依然健康,她總說,食物是一種讓人們愉快的交流方式,因為她的所有朋友都是因美食而相遇的。

如果說海外的中餐也分左右的話,那么加州的中餐要更左一些,比起紐約,算很左派了。我突然想到了另一個出生在美國的華裔廚師,甄文達(Martin Yan),它出生于廣東,美國人熟知的中餐節(jié)目《甄能煮》(Yan can cook)便是他主持的節(jié)目,他在長達數(shù)十年的節(jié)目中播出了至少3000種中國菜的制作方法,出版了26本食譜,其中5本獲得世界性獎項,其中包括中國人熟悉的艾美獎。走出書店,鉆進一家中餐館子,似乎很容易嘗到一種加州特有的歷史感,食物不似紐約,非富即貴,小吃就是小吃,不必搞得荒唐。舊金山,這個聚集了移民的城市,似乎給了食物更多的機會,它讓廚房里的中國廚師,從一個守望者,變成了某種開拓者。

中國現(xiàn)場

當(dāng)?shù)刈鰪N師朋友推薦,去中國城一定要去“China Live”(明店),起初我以為那是一個中國樂隊演出的現(xiàn)場,后來才知道,那是一家正在成為熱門話題的中餐廳。

很多居住在美國的人對“Eataly”并不感到陌生,它是城市里的“集市”,以地中海美食為主,咖啡店、餐廳、檔口、酒吧、面包房、蛋糕屋、烹飪教室、美食書店、超市一應(yīng)俱全,而“China Live”正在成為一個相同概念的亞洲“旗艦店”,行政總廚陳繼錕(George Chen)把他命名為“明店”。

走到中國城與北灘(North Beach)相接的地段,便能看到這個三層的建筑,它的裝修風(fēng)格清新,遠看也并非中國城典型的中國餐廳的樣子,或許這是陳繼錕從江孫蕓那里學(xué)到的——食物第一。他說:“我們想給這里的人一種新鮮的感覺,中餐不是一成不變的味道,你在中國你應(yīng)該知道,我們的口味是常常變化的,中國人自己喜歡的中餐本身就是很豐富的?!标惱^錕講中文字正腔圓,他家里人祖籍湖北,小時候從在美國長大,這樣的身份似乎很容易讓他在口味之間找到一種平衡。

既然叫“明店”,明字似乎顛覆了西方人對于中國傳統(tǒng)廚房不好的印象,打開大門果不其然,“明店”沒有中國常見的大圓桌,取而代之的是小方桌、長桌和吧座,8個料理臺打造點心、燒烤、涼菜、海鮮、熱炒、甜點等美食,烤鴨、生煎包、三杯雞、蛋撻、豆?jié){奶酪是這里最熱銷菜品,陳繼錕希望所有的味道都變得新鮮又具有傳統(tǒng),所以他連醋都不放過,用烏梅、山楂和甘草對其調(diào)味,按他的話來講,醋的base還是浙江的,味道是屬于我們自己的。緊挨著餐廳的是一家小型的“中國超市”,然而這里的全部商品都以精品的形態(tài)展出,這里的大多數(shù)商品都是陳繼錕從中國各地選出來的廚房用具、食材、茶葉等。我們在一樓的餐廳點了些甜品,芝麻奶酪蛋糕、紅茶提拉米蘇、榴蓮菠蘿冰,每一道菜都呈現(xiàn)出如同西餐高級料理中的擺盤,然而食物入口時,才發(fā)現(xiàn)那味道是熟悉的、屬于中國的味道。

去年10月,位于明店二樓的陳家八桌(Eight Tables)才剛剛開始營業(yè)。與樓下“大排檔”式的用餐體驗不同,陳家八桌是一家獨立、私密且正式的預(yù)約制餐廳(Fine Dinning)了?!瓣惣野俗馈?,顧名思義,每晚只接待八桌客人,雖然這里所提供的菜品仍以中餐為主,但是從口味到服務(wù),與以往的中餐廳都大相徑庭。

老陳把我們帶上二樓安排一番,便匆匆去開他的電話會議,臨走時告知我們一會回來。接待我們的是經(jīng)理富恩特斯(Andrew Fuentes),他曾經(jīng)在幾家米其林餐廳工作過,舉手投足間透露著職業(yè)和禮貌。

我們走近廚房,率先看到的是主廚的餐桌(Chef's Table),他位于廚房的一角,是專門供給愿意供給美食愛好者和闊綽的客人在廚房里用餐的。再抬眼望去,廚房里一片熱鬧的景象,他們正在為當(dāng)晚的晚餐準(zhǔn)備食材,從這些不同的膚色、年紀(jì),我似乎看出了老陳的某種決心。此時,兩男一女三個年輕的白人青年正在煎鍋前試嘗肉品的軟硬度,他身旁的一個亞洲男孩正從那里走過,后來我才知道,他是這里的副廚,名叫林俊文(Daniel Lam),在澳門出生。他的身旁有個年長的師傅正在跟幾個廚師講著湯汁的調(diào)味。在走到深處,是面點太,一個中國模樣的大姐正在做面食,大姐姓趙,寧夏長大,說她從上海來,第一次見到這么干凈的廚房,便喜歡上了這里。

這里的很多廚師曾經(jīng)都有過星級餐廳工作的經(jīng)歷,他們在這里一方面想了解更多中國烹飪,另一方面也想見證一下這個餐廳的發(fā)展。年長的廚師名叫林祺豐(Robin Li),是這里的主廚,也來自臺灣,有人稱他是“臺菜詩人”,這個做過度小月廚師長的他,當(dāng)年率先把分店開到了北京,他覺得讓臺灣的古早味撞見北京的傳統(tǒng)文化,是他最想做的事。

5點鐘,經(jīng)理組織了一場會,這是“八桌”每天例行的會議,地點在廚房,所有的廚師、服務(wù)人員都要參加,此時,他們已經(jīng)換好服裝,待經(jīng)理講完當(dāng)日的工作時,所有人應(yīng)聲投入工作。

晚餐是“testing menu”品,有人叫它品嘗菜單,也有人翻譯成“老饕菜單”,我偏向后者,菜單上是廚房根據(jù)當(dāng)時的食材安排好的10個菜,陳繼錕說,這不是融合菜(fusion),就是傳統(tǒng)的中餐做法,之所以敢這樣嘗試,是建立在足夠大的經(jīng)驗基礎(chǔ)上的。

第一個被端上來的菜,是九宮格,九種小吃根據(jù)“甜咸酸苦麻辣鮮香熏”順序被依次拜訪,其中包括蜜豆、熏魚、腌菜等,用料有蜜棗、大紅袍花椒、海鮮,其中有不少是陳繼錕從中國背去的。接下來的菜是四季餃子,餃子半開,餡料裸露,擺在沙拉菜中間,呈現(xiàn)出優(yōu)美的形狀,餡料顯然是精心挑選的,代表四季的風(fēng)味分別是:魚子醬、海膽、扇貝和鮭魚;燒烤和龍蝦米湯都運用了廣東最傳統(tǒng)的工藝,當(dāng)菜品被擺放在陳繼錕挑選的器皿中,呈現(xiàn)出不同的趣味。

林祺豐說,中華料理的精髓大部分來自民間菜式,很多人講,論工序、火候,媽媽做的味道一定是最好的,因為那里面被注入了情感,事實上,中餐的味道,也是如此,它不是以單一的形式而存在的,這與西餐不同,我們常說的甜中帶酸,香嫩軟糯,外焦里嫩,就是亞洲人對于食物的理解,味道上的轉(zhuǎn)彎與復(fù)合,是我們的美食哲學(xué)。

隨后,陳繼錕又分別為我們端出了香蕉葉鱈魚、芙蓉雞和紅燒東坡肉,廚師親自上菜,已經(jīng)成為美國正餐最常見的上菜形式,他說只有廚師本人才能清楚地說清每道菜的故事。我驚嘆東坡肉里的畫卷,松軟細膩,他說他想讓中國菜脫胎,變得精練更有內(nèi)涵。老陳說,從某種意義上講,食物伴隨著中國人的一生,生老病死,這些瞬間都有某種特定的食物相伴,很多菜是文化的縮影,也是我們生命的縮影。

新菜又來了,我吃著林祺豐端來的米酒雪葩和西米露布丁,聽他說,烹飪不一定要用昂貴的食材。林祺豐覺得華人的飯食有一種滋情、滋味。例如,菜根香,說起來是俚俗的,卻也是人之常情,他回憶道:小時候爺爺不舍得喝粥,做了米湯就著咸菜,后來生活富裕了他還在吃這些,有些人不理解,他說那是老人的慰藉。自此懂得了飯菜的真正滋味。

從進門到走出“明店”和“陳家八桌”,6個小時的采訪、觀察以及用餐體驗讓我對舊金山的中餐似乎有了更多的了解,今天的廚師,不再像過去的人那樣,有那么多的歷史包袱和沉重感,他們的認(rèn)真和態(tài)度,來自文化的理想,他們用食物來捍衛(wèi)來自故土的文化,盡管時代不同,中餐本身、食客的口味,甚至用餐方式也都發(fā)生了改變。

餐畢,我走近廚房向廚師們致謝,他們送了我一雙筷子和當(dāng)晚的菜單作留念。乘電梯走出餐廳,我又有點恍惚,有那么一瞬間我忘了自己到底在哪個城市,像香港的彌敦道,也像上海的靜安,像臺南屏東縣的墾丁,也像北京的三里屯,一輛出租車停在跟前,我才想起來,這里是舊金山的中國城。

(參考書目及文章:《美國95歲的華裔中華料理女王》,許華東著;《從炒雜碎開始:歷史書“Chow Chop Suey”》《The Mandar in Way》《The Seventh Daughter:My Culinary Journey from Beijing to San Francisc》)

China Live餐廳一層的明檔

China Live餐廳行政總廚喬治·陳

China Live餐廳的四季餃子、九宮格小吃

江孫蕓

China Live餐廳的甜品和鱈魚

China Live餐廳的廚師長林祺豐

猜你喜歡
舊金山中餐餐廳
1907年舊金山應(yīng)對鼠疫的措施與反思
海外中餐繁榮基地齊聚揚州,共商海外中餐發(fā)展
華人時刊(2023年9期)2023-06-20 08:31:48
以食為“橋”推動中餐文化走向世界
華人時刊(2023年9期)2023-06-20 08:31:38
TARENTUM萄木餐廳
LUNAR餐廳
城里的怪餐廳
舊金山906 World文化中心
河中餐廳
“秀色可餐”的虛擬餐廳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晚清民國時期粵劇在舊金山的流傳與傳播
中華戲曲(2016年1期)2016-09-26 08:48:57
新巴尔虎左旗| 皮山县| 天祝| 宁乡县| 遂川县| 准格尔旗| 桃园市| 高密市| 普安县| 兴隆县| 安庆市| 平塘县| 策勒县| 尚志市| 玉环县| 芒康县| 微博| 桦甸市| 正阳县| 吉安县| 卓资县| 武义县| 巴里| 无极县| 睢宁县| 密云县| 南华县| 襄城县| 玉山县| 正宁县| 正阳县| 泊头市| 宜城市| 六枝特区| 巨鹿县| 广昌县| 广安市| 桃园市| 甘谷县| 广西| 神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