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國務院發(fā)布《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提出了“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設想,這是我國首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使用“研學旅行”的概念。2016年11月教育部發(fā)布《教育部等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確認了研學旅行的重要性;并提出來研學旅行應堅持教育性、實踐性、安全性和公益性等原則。2017年1月,國家旅游局發(fā)布《研學旅行服務規(guī)范》,詳細規(guī)定了研學旅行的安全性問題;2017年9月,教育部發(fā)布《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包括研學旅行在內的綜合實踐活動被列為國家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規(guī)定的必修課程。2017年12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的名單通知。同時,上海、重慶、江蘇、四川和廣東等省份也都出臺支持和指導研學旅行開展的專項政策。由此可見,從教育部到各省教育部門,都已經認識到研學旅行對于學生綜合活動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也都非常重視關于研學旅行工作的開展。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各地方的研學旅行活動,已經迅速地開展起來。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源自于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的兒童認知發(fā)展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不是一個等待被動灌輸的過程,而是主動尋求知識和建構認知的過程。知識不是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和背景下,借助其他人(教師、家長或學生)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手段和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建構主義強調情境、協(xié)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四大要素。在學習方法和教學設計方面,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教師主要是指導和輔助作用。
針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教學模式,我國教育界也做了大量的理論探索和研究,毛齊明于2016年1月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原理與學習模型》中提出,學習過程模型包括新觀念的引入、內化、轉化、外化和習俗化等階段[1]。在互聯(lián)網時代背景下,王竹立教授于2011年在《新建構主義:網絡時代的學習理論》中提出了新建構主義的概念,利用互聯(lián)網時代的信息技術,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資源,同時,也為教師的指導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新建構主義提出的核心要素包括:情境、搜索、選擇、寫作、交流、創(chuàng)新、意義建構[2]。對于教師而言,在學習指導方面的職能,主要體現(xiàn)在對學生學會如何搜索、選擇、思考、交流和寫作的指導。
由于政策鼓勵和支持,各地中小學研學旅行活動已經在積極開展。然而現(xiàn)行的研學旅行開展方式,在學生教育和研學課程方面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目前,中小學的研學旅行活動,較多是與春游和秋游等活動結合在一起的。雖然所選擇景點也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或歷史文化古跡,但對于學生而言,基本是以游玩的心態(tài)和目的參與研學活動的。在研學活動之前,缺乏對研學項目的了解,研學目的不明確;在研學過程中,缺乏專業(yè)教師指導,未能合理指導學生如何開展研學活動;在研學活動之后,缺乏合理的效果反饋機制,無法保證預期的研學效果。
因為研學旅行活動需要走出校園,所以大多數學校的選擇都是與旅行公司或培訓公司合作,選擇旅行線路和培訓基地,然后由旅行公司委派導游或教練負責研學活動的組織和安排。學校教師的作用定位,則主要以帶隊教師的身份出現(xiàn),負責學生的安全管理以及代表學生與導游進行工作協(xié)商,配合導游完成研學活動的組織。因為旅行公司并非教育機構,不具備課程安排和研學教育的能力,所以,也導致了研學活動更加注重的是旅行而非研學,學校和教師的主導作用無法體現(xiàn)。
研學旅行活動的核心,應該是研學課程的設計和開展,旅行僅僅只是課程開展的形式與載體。而對于學生研學能力、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以及相關知識的學習,主要應該依托于研學課程。而目前研學活動的實施主體是旅行公司和研學基地,普遍缺乏研學課程,學校也很少會為某次研學旅行項目而專門設計和開發(fā)課程。因此就造成了研學課程缺乏的局面,無法實現(xiàn)研學旅行的課程化。
因為研學課程的缺乏,在研學旅行的組織過程中,無法確定具體學習目標,因此指導教師無法實施有目標的指導,而學生也無法做充足的學習準備。在研學活動結束之后,對于學生的研學效果,也無法開展有效的評價和反饋?;局皇亲寣W生書寫一篇關于研學的心得體會,而無法實施有標準的評價,缺乏合理有效的效果反饋機制。
研學旅行的重點應放在研學的過程上,旅行僅僅只是一種手段和活動載體。朱洪秋于2017年12月在《“三階段四環(huán)節(jié)”研學旅行課程模型》中提出,研學旅行課前、課中、課后3個階段以及課程目標、選擇資源、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4個階段[3],為研學旅行課程的開展提供了理論模型。參照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的教學設計原則,并結合相關的研究基礎,研學旅行工作的組織和開展,應該堅持以下幾個原則。
強調學生進行研學的自主性,教師指導為輔助作用。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研學,自主確定學習目標,自主選擇學習方式,自主組建學習團隊等。
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主動學習研學項目背景知識,主動查閱學習資料并做出選擇,主動選擇研學課程,主動參與研學團隊交流、協(xié)作環(huán)節(jié),主動完成研學寫作和反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的研學經歷成為同化和順應的過程,形成知識建構。
作為指導教師,在組織研學旅行過程中應采取支架式教學指導方法。告知學生研學活動的目的、意義和組織形式,介紹研學項目的基本情況,并告知將會學習到知識的基本定義和知識框架。采取支架式教學方案,引導學生明確研學方向,并在研學過程中提供指導和幫助,協(xié)助學生完成研學目標。
在研學課程和研學流程設計中,一定要設計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和團隊協(xié)作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相互溝通想法和協(xié)作完成研學目標的過程中共享研學信息資源,達成意見共識,促成隱性知識的挖掘,激發(fā)“頓悟”的實現(xiàn)。
設計合理的研學反饋機制和方式,采用寫作的方式讓學生研學的思維清晰化、系統(tǒng)化,同時促成學生隱性知識的顯化,使研學過程所學到的知識,與自己已有的知識形成系統(tǒng)性聯(lián)系,實現(xiàn)意義建構。
研學旅行工作的組織主體主要包括學校、研學公司、研學基地等單位。針對各單位的建議如下。
(1)研學活動規(guī)劃
學校應做好研學旅行系統(tǒng)性規(guī)劃,安排專業(yè)的職能部門和指導教師負責統(tǒng)籌學校的研學旅行工作。在選擇合作單位時,在研學課程化方面要提出重點要求,同時落實好學生的安全、行程等各方面的管理。
(2)研學活動準備
在研學活動開展之前,指導教師應學習和掌握研學課程情況,并指導學生搜索學習研學基地和研學項目的背景資料,以探究性問題的方式向學生布置研學任務。讓學生帶著問題和目標,參與研學活動。
(3)研學活動開展
指導教師針對所布置的探究性問題向學生提供研學指導,并組織學生開展會話交流和團隊協(xié)作的學習環(huán)節(jié)。同時組織以問卷調查或訪談的形式對學生實施信息調查和收集,了解并掌握學生的研學情況。
(4)研學活動反饋
研學活動結束之后,指導學生開展寫作,以探究性問題為支架,針對研學培養(yǎng)目標進行寫作,使隱性知識外化,促成學生對研學內容的意義建構。
(1)研學旅行公司應具備教育屬性
研學旅行公司應有別于一般的旅游公司,因為服務的對象主要是教師和學生,所以在業(yè)務層面應具備一定的教育屬性。應完善自身的教育職能,提升員工的教育能力,積極配合學校和教師開展研學指導工作,輔助學生完成研學任務,同時保證安全有效地完成研學旅行組織工作。
(2)研學基地應建設研學課程體系化
研學旅行基地在建設研學體驗項目時,應該更加注重課程體系的建設?;陧椖績热荩_發(fā)合理的課程體系,針對不同學段的學生,開展實施不同的課程學習。研學基地可與教育類科研機構合作,為其項目內容定制開發(fā)課程,實現(xiàn)研學課程體系化建設。同時,研學基地應與學校開展長期合作,并接受地方教育部門的監(jiān)管,接受教育部門定期標準化的指標考查,以保障研學基地的安全性和教育性。
研學旅行活動屬于中小學綜合活動實踐課程的重要內容,應注重探究性研學活動的開展,建設課程化的研學體系。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研學活動的開展,應該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設立研學目標,鼓勵學生主動獲取知識,開展會話交流和團隊協(xié)作,并以寫作的形式促成隱性知識外化和研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同時,作為研學旅行公司和研學基地,應提升教育屬性和教學意識,建立完善的研學課程體系,實現(xiàn)研學課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