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蓉
(遵義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遵義563006)
烏江流域土家族哭嫁作為一種婚嫁習俗,流傳甚廣。清代李拔纂修的《長陽縣志》稱:“寧鄉(xiāng)地近容美、巴東,民雜苗蠻。其嫁女上頭之日,擇女八九人,與女共十人為一席。是日父母、兄嫂、諸姑及九女執(zhí)衣牽手,依次而歌。女亦依次酬之……歌為曼聲,甚哀,淚隨聲下。”[1]P208其實,土家族青年男女婚姻以清代改土歸流為界,可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前一個階段雖然以中原傳統(tǒng)漢文化為代表的北方勢力多次統(tǒng)一中國,但土家族聚居的烏江流域卻因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其婚俗觀念并沒有受到太大的沖擊,自由和民主成為其婚戀觀念的主流,青年男女經過對歌、跳舞等交往方式,日久生情,彼此相愛,再由土老師作證即可成親。然而,清雍正年間的“改土歸流”結束了“蠻不出境,漢不入峒”自給自足的封閉狀態(tài),從此,自由婚姻不再自由,民主婚姻也不再民主,男婚女嫁要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通常所說的“天上無云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講求“門當戶對”,即通常所說的“篾門對篾門,板門對板門”。面對這樣的婚姻,出嫁對于許多土家族新娘來說,并不是走向幸福的開始,而是通向噩運的開端。在此人生命運轉折的關鍵時刻,她們有生以來的怨與怒、愛與恨、喜與悲等各種復雜情感交織在一起,憑借社會習俗所賦予的權益,用哭嫁歌來控訴社會重男輕女、父母包辦婚姻、媒人貪財好利,同時也感謝父母養(yǎng)育之恩、撫育之情,表達兄弟姊妹不舍之情、難忘之誼,具有豐富多樣的價值。
概而言之,烏江流域土家族哭嫁歌其價值主要體現(xiàn)為以下四個方面。
對于土家族新娘來說,婚姻是其人生歷程中最為關鍵的一環(huán),哭嫁歌實際上起著塑造人良好道德品質的作用,其教育價值不可小覷。
中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孝悌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其中,孝是指對父母要孝順、服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推而廣之,孝還包括對所有長輩的盡倫盡孝;悌是指對兄長要敬重、順從?!八暮V畠冉孕值堋?,推而廣之,悌還包括對同事、朋友之間的尊重友愛。烏江流域土家族哭嫁歌飽含著不少孝悌教育的內容,《哭父母歌》哭贊道:“天上大星照小星,世間只有父母親;鴉雀又有反哺義,羊子又有跪乳恩;從前有個泥牛居,泥山耕田奉雙親;黃香七布去打荒,萬古錄孝有名聲;冤女是個女兒身,田地房屋不得分;大孝終身不得敬,半途而廢于老人?!痹摳柙~以宣揚儒家孝悌典故的“鴉雀反哺”和“羊子跪乳”,以及前人為父母盡孝之事,自然引申出新娘渴望留在父母雙親身邊盡孝道、報答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情懷。然而,“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作為女兒之身的新娘終身侍奉父母的愿望不能如愿以償,其心中充滿著遺憾和無奈自不待言。不過,新娘內心的孝悌情懷實際上還能以媳婦的身份,在丈夫家繼續(xù)踐行,在《勸女歌》中,母親告誡女兒道:“公婆面前行孝道,高聲喊來低聲應。哥嫂姊妹要和順,左鄰右舍多親近。娘的話兒牢記住,千放心來萬放心?!盵2]P748這是母親在女兒離別之際教育她如何在公婆家繼續(xù)踐行孝悌的情懷,此孝悌情懷無論在過去、現(xiàn)在,還是將來,對于塑造人的良好道德品質都具有日久彌新的價值。
感恩是指人們對生活的一種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也是每個人都應該遵循的基本道德準則。而懂得感恩,先要學會知恩,要理解父母養(yǎng)育之艱辛。烏江流域土家族新娘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都離不開父母雙親的百般呵護,千般疼愛,如此深恩厚愛,新娘當然心知肚明?!秳e父母》哭訴道:“紅花開時離枝去,爹娘養(yǎng)我枉操心;一尺五寸養(yǎng)育起,受了幾多冷和饑。在娘懷中三年滾,頭發(fā)操白許多根;青布裙來白圍腰,背過多少山和坳。”[3]P73當新娘還在襁褓之中時,為生計所迫,父母雙親就不得不背著她上山砍柴,下田種地,整日操勞不息,無怨無悔。《哭父親歌》亦哭訴道:“三根芭蕉一樣高,你也焦來我也焦;你焦人情車不過,我焦難得過終朝。你前三十年為錢米,后三十年為兒女;為兒為女費盡心,冤女未報半點恩。”[4]P25烏江流域土家族新娘不僅知恩,更懂得感恩,并將這份感恩情懷寄托于哥嫂?!犊薷缟范摰溃骸拔业母缪轿业纳愕拿妹妹缓?,爹娘面前同長大,今天就要分別了。堂上爹娘我丟開,千萬重擔你們挑。妹妹成了遠鄉(xiāng)客,想得到來做不到,爹娘若有病和痛,全靠哥嫂來照料,早問安來夜問好,要替妹妹多代勞,山上有柴替妹砍,水井有水替妹挑,寒天洗衣替妹冷,白天泡茶替妹燒”[5]P165;“穿上嫁衣別哥嫂,好比鮮花葉掉了,好比風箏斷了線,好比油燈去燈芯?;▋杭t,葉兒黃,只有哥嫂最操心。哥妹今天各分手,堂前雙親你孝敬。”[6]P96一位乘巧、懂事、知恩、感恩的土家族新娘形象在離別的歌聲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依據(jù)價值主體不同,情感教育價值可分為兩種:一是內在價值。當價值主體為人時,情感教育可直接滿足個體生存、發(fā)展之需,此價值稱為情感教育的內在價值。烏江流域土家族新娘平日與姊妹們朝夕相處、互幫互助、患難與共,彼此之間結下了刻骨銘心的真摯情誼,新娘告別姊妹之際,這份可貴的情誼從《別姊妹歌》中自然流露了出來:“山上竹葉青又青,姊姊妹妹恩情深。板栗開花吊成砣,姊妹分手眼淚落。今夜姊妹陪伴我,明朝花轎抬過堂。姊妹幾時再相會,天高路遠望斷腸?!盵7]P42-43姊妹之情扣人心弦、催人奮進,借助《別姊妹歌》的形式,在姊妹中不斷得以傳承,從而促進家庭內部各成員之間和睦相處、相親相愛。俗語云:“家和萬事興?!笨梢姡秳e姊妹歌》實現(xiàn)了情感教育的內在價值。二是外在價值。當價值主體為社會時,情感教育能通過培養(yǎng)的人滿足社會之需,此價值稱為情感教育的外在價值。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推而廣之,所有家庭的和諧又可進一步促進整個土家族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從而將情感教育的內在價值轉化為外在價值。
烏江流域土家族青年男女婚姻由于受中原傳統(tǒng)封建漢文化影響較深,大多實行“包辦制”,尤其是女青年,完全失去了人生自由,對自己的婚姻毫無自主權,只能充分利用哭嫁這種合法機會來宣泄對封建包辦婚姻的不滿。
出嫁新娘由于涉世不深,并不一定能完全理解為人父母的良苦用心,有時難免將滿腔委曲傾瀉在父母身上?!犊奚限I》埋怨道:“高山頂上菜一堂,風又大來雨又狂。這堂青菜不該栽,這門親事不該開。栽了青菜不該淋,這門親事不該成。一把指拇尖又尖,娘把女兒往外掀。一把指拇齊又齊,爹把女兒往外踢。一把指拇白又白,掀你女兒好喪德。壇子栽花迂死頭,活人掀到死人池。左腳走進閻王殿,右腳走進爛泥坑。”[8]P178-179坐上花轎,新娘便在故鄉(xiāng)的土地上改變了身份,由女兒變?yōu)橄眿D,成了婆家的人。心中既悲且怨,說話難免有些不近人情事理,既抱怨“這門親事不該開”“這門親事不該成”,又抱怨父母把她“往外掀”“往外踢”,甚至憤怒斥責此場婚姻簡直就是把“活人掀到死人池”,讓她“左腳走進閻王殿,右腳走進爛泥坑”。
在烏江流域土家族新娘看來,媒人是搬弄口舌、追求私利的勢利小人,因此,出嫁新娘自然將滿腔的憤怒集中發(fā)泄在媒人身上?!犊蘖R媒人歌》哭罵道:“我家門前有尖巖,背時媒人天天來;我家門前有偏坡,背時媒人天天梭;尖巖踩成了巖粉,平地踩成了窩坑?!盵4]P44新娘斥罵媒人天天來家里糾纏、哄騙父母,其所用語言可謂一針見血,入木三分,生動形象地揭露了媒人為了貪圖便宜和財物,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貪婪本性。
在烏江流域土家族封建社會里,不僅階級之間充滿著尖銳對立,而且家庭成員之間也有尊卑貴賤之分。其中,男女不平等、重男輕女的現(xiàn)象就使溫情脈脈的家庭成員之間充滿著不和諧之音。對此,土家族出嫁新娘在哭嫁歌中以抱怨自己“女兒身”的苦命進行了尖銳地譴責,“我和哥哥同根生,生死貴賤命不同。下賤的妹妹趕出門,哥哥在家做貴人”“男子是個貴重客,女子成了下賤人。如果生成男子漢,琉璃瓦屋我有份,大丘小丘我要分,家先神龕我有姓,文契字上我有名”“女兒都是菜子命,水上浮萍未定根。生錯八字穿錯了衣,苦命成了下賤人。”[9]P67-68不難看出,女性的社會地位與男性相比,的確具有天壤之別,鮮明地凸顯了作為“女兒身”的不幸命運。
烏江流域土家族深受封建主流漢文化影響,其女子社會身份卑微,家庭壓力較重,心中難免充滿著郁悶不快。在哭嫁活動中,出嫁新娘是整個活動過程中的主角,因此,“哭嫁歌”實際上就是對新娘思想情感的有效表達,新娘的“哭”貫穿婚禮過程的始終,從而淋漓盡致地展示了新娘思想情感變化的心路歷程。
出嫁新娘離別之際,最難以釋懷的就是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撫育之情,“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為我苦費心;爹的恩情說不盡,提起話頭言難盡。一怕我們受饑餓;二怕我們生疾??;三怕穿戴比人丑,披星戴月費苦心;四怕我們無文化,送進學堂把書念,把你女兒養(yǎng)成人,花錢費米恩情深。一尺五寸把女盤,只差拿來口中銜;艱苦歲月費時日,挨凍受餓費心腸;女兒錯為菜子命,枉自父母費苦心;我今離別父母去,內心難過淚淋淋;為女不得孝雙親,難把父母到終身;水里點燈燈不明,空來世間枉為人!”[10]P203新娘將心中對父母養(yǎng)育之恩、撫育之情的虧欠一一哭訴出來,一方面表明為人父母生活上的不易,他們?yōu)榱藘号畟兊慕】党砷L操碎了心;另一方面又表明新娘并非忘恩負義之人,他們對父母的千般恩、萬般情銘記于心,這在某種程度上可緩解新娘對父母的愧疚之情。
在出嫁新娘看來,媒人是其婚姻不幸的導演者和罪魁禍首。因此,出嫁新娘將滿腔的憤怒發(fā)泄在媒人身上,“對門坡上栽豆子,背時媒人死獨子。對門坡上種韭菜,背時媒人絕九代。陡巖坎上跌下河,跌斷手,跌斷腳,短命死到地獄里,二世投身變豬婆?!盵9]P68其痛罵不可謂不尖刻,亦不可謂不解恨。由于出嫁新娘父母為錢勢所動和媒人所騙,不顧新娘的幸福而逼其遠嫁他鄉(xiāng),因此,新娘在痛罵媒人的同時,對父母也抱有絲絲埋怨,“背時媒人的話啊,像蜜糖甜壞了你們的心,像黑布蒙住了你們的眼睛,糊糊涂涂訂下了冤家親……鐵心腸的爹啊,銅打心腸的娘啊,你逼著活人,跳進死人坑。”[11]P241新娘的埋怨不可謂不真切,亦不可謂不讓其釋懷。新娘將心中對媒人的憤怒和對父母的抱怨盡情宣泄出來,在某程度上可消解新娘心中的積怨和不快。
在私有制、父權制的土家族封建等級社會,在經濟地位上,男女天生不平等,女性失去了一個普通人應有的基本權利,只能怪命運,太凄慘,“如果我是男兒身,神龕寫字也有名,家里樣樣都有份,名正言順來為人。如今我是女兒身,爹娘把我趕出門,爹娘把我趕出去,一夜成了外鄉(xiāng)人。”[12]P30這段哭訴對新娘聽天由命、逆來順受具有心理安撫作用,因為新娘的不幸不是因其無能所造成的,而是因其無法選擇的出身所造成的。
從女兒到媳婦是女性人生中里程碑式的角色轉換,此轉換會對女性產生極大的心理負荷,即換身份,憂前程,“我在娘家是貴人,五月大雨我沒淋,六月太陽我沒曬,一天到晚笑吟吟。我到婆家變賤人,五月大雨我要淋,六月太陽天天曬,老天注定的運程”,[13]P30進而發(fā)出了“這樣的日子怎么過,這樣的日子怎么挨”的悲嘆。此段哭訴為新娘告別舊角色、接受新角色提前做了心理準備,避免了猝不及防的打擊。
質言之,出嫁新娘思想情感變化的心路歷程表明:無論是傷離別哭恩情、罵媒人怨爹娘、怪命運太無情,還是換身份憂前程,新娘憑“哭”寄意,借題發(fā)揮,盡情地痛哭,從而使歌謠的宣泄功能發(fā)揮得淋漓盡致。這正如土家族歌謠所云:“山歌本是古人留,留給后人解憂愁。山歌唱得憂愁散,唱得黃河清水流?!盵10]P176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這種宣泄情感、平衡心理的方法屬于積極的“心理防衛(wèi)機制”,對土家族女性心理具有短暫治療作用,暫時彌補其心靈創(chuàng)傷,其社會心理價值不言而喻。
歷史價值是指對歷史發(fā)展所產生的積極影響或者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意義。依據(jù)此定義,烏江流域土家族哭嫁歌具有兩大社會歷史價值。
烏江流域土家族哭嫁歌真實記錄了土家族婚俗全過程,為我們保存了一部形象的土家族婚俗史,其內容豐富、涉及面很廣,加之哭嫁本身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奇特婚俗,這對于土家族社會歷史變化、女性心理素質、婚姻習俗發(fā)展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促進作用。此外,還為研究土家族宗教信仰、土漢文化交流、歌謠、語言提供了非常珍貴的文史資料,并能幫助我們了解不同歷史時期土家族女性對事物的不同態(tài)度等。
烏江流域土家族哭嫁歌有準確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代,其產生和發(fā)展直接受兩大因素的影響:一是婚姻習俗。人們通常認為,土家族曾有過搶婚的習俗,古代的搶婚不是一種心甘情愿,而是一種巧取豪奪,一般是大戶人家搶小戶人家的姑娘,因此,被搶的姑娘往往呼天搶地、高聲呼救,這可以說是哭嫁產生的最初原因。二是封建婚姻制度。進入土司時代,由于受中原傳統(tǒng)封建婚姻制度的影響,土家族地區(qū)有的土王享有“初夜權”①即新娘成婚時的頭一夜或三夜,要先陪土王過夜。,由于這是一種非自愿行為,新娘往往痛哭流淚,這可以說是哭嫁產生的第二位原因?,F(xiàn)如今,搶婚的遺俗在土家族地區(qū)并未絕跡。不過,今天的搶婚與古代完全不同,純粹是一種游戲,它是在男女雙方自愿的情況下,于商定的婚期,男女雙方的親戚朋友相互嬉戲打鬧,充滿著喜氣洋洋的氣氛。
質言之,哭嫁的演變史就是土家族的婚俗史,哭嫁從古代的真哭發(fā)展演變到今天的禮儀活動,反映了土家族女性社會地位的極大提高,即從受人擺布和愚弄到掌握自身命運、做婚姻主宰的變化,這一變化是由特定的歷史事件造成的。因此,研究哭嫁歌有助于我們了解當時的社會歷史文化。
綜上所述,烏江流域土家族哭嫁歌是土家族女性集體創(chuàng)作智慧的結晶,是極具民族風味的優(yōu)秀抒情長詩,蘊含著豐富多樣的價值:教育價值——三大價值塑造人,孝悌感恩加情感;批判價值——三重價值顯神威,封建糟粕遭蕩滌;心理價值——尋求心理平衡,彌補心靈創(chuàng)傷等。這些價值在傳承和發(fā)展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樹立文化自信的今天仍不乏啟迪意義,比如,隨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大發(fā)展、大繁榮,其教育價值定會日益彰顯,和諧社會的構建離不開家庭的和睦,因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只有每一個家庭和睦了,整個社會才和諧,而孝悌感恩情感教育是實現(xiàn)家庭和睦的關鍵因素。隨著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大力弘揚,孝悌感恩情感教育將日益走進人們的生活,并外化為人們的行動,從而促進家庭和睦,更好地實現(xiàn)社會和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