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微時代”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評

2018-02-06 18:03姬廣閣
關鍵詞:新舉措新挑戰(zhàn)新機遇

姬廣閣

摘要:信息時代,網(wǎng)絡已滲透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微時代”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重大影響。近幾年來,學者們對“微時代”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問題進行的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大家普遍認為,“微時代”產生了許多新元素,諸如微媒介、微語言等,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新機遇,加快和易化了信息的傳播,增強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為學生更好地參與教學、與教師互動創(chuàng)造了條件;同時也對傳統(tǒng)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嚴峻挑戰(zhàn),凸顯了傳統(tǒ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給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問題。某些學者還分別從學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等方面提出了各種應對舉措。

關鍵詞:“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機遇;新挑戰(zhàn);新舉措

中圖分類號:G20;G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268(2018)01007007

在2016年12月8日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發(fā)表了重要講話并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這充分凸顯了新媒體、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給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創(chuàng)新提出了新任務、指明了新方向。如何更好地把新媒體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高度融合起來,成為了當務之急。“微時代”的出現(xiàn),給我們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機遇,同時也提出了嚴峻挑戰(zhàn)。一、“微時代”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新機遇隨著網(wǎng)絡化的快速發(fā)展與普及,我們正處于“微時代”背景下?!拔r代”的出現(xiàn)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倍受人們的關注。那么,什么是“微時代”呢?

(一)“微時代”的內涵

“微時代”概念的提出只是近幾年的事情。開始,人們對“微時代”概念的理解較為抽象。比如有的學者把“微時代”解釋為:“微時代是一個蘊含著文化傳播、人際交往、社會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種復雜語義的時代命題?!盵2]這一說法較為抽象,不易理解。隨著人們對“微時代”的不斷探究,其概念也隨之具體化。當然,大家對“微時代”的說法仍然不盡一致。有人認為,“‘微時代是以微信息、微媒體、微社區(qū)為主要形態(tài)的‘新網(wǎng)絡空間”[3];也有人認為,“微時代即以微博、微信、微網(wǎng)站、微APP等作為傳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煉作為文化傳播特征的時代”[4]。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有學者將其定義為:“微時代是以當下流行的以微信、微博、微網(wǎng)站為主要信息傳播媒介,以微表達、微閱讀、微語錄為主要形式,以短小精煉、方便快捷為主要特征的信息傳播新時代?!盵5]這一表達不僅形象具體,而且也將“微時代”的特點描述出來,更方便大家對“微時代”的理解。

(二)“微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面臨的新機遇

“微時代”作為一個嶄新時代,它的到來無疑為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為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新媒體新技術的結合提供了新條件。

第一,“微時代”產生的新興“微載體”加快和易化了信息的傳播。隨著“微時代”的到來,電腦、智能手機等電子設備的使用率劇增,微博、微信等“微載體”也孕育而生。這些時下流行的“微載體”在承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同時,也不斷展現(xiàn)出了新的功能和內涵。有學者認為,在“微時代”的大環(huán)境下,手機用戶量增大、網(wǎng)絡覆蓋面拓寬、智能電子設備功能變強,可以時時處處、方便快捷地獲取數(shù)量龐大的各類信息資訊,這就使新興的“微載體”承載了包括當代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在內的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6]。微博、微信等作為新興載體,其傳播范圍廣、速度快、內容多樣,不僅能夠承載更多更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而且在傳播形式上的特點也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節(jié)約了人力物力,提高了信息傳播的有效性,實現(xiàn)了信息傳播在時間上無限制、在空間上無阻隔的信息傳播最理想狀態(tài)。與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相比較,“微載體”所提供的信息傳播途徑更便捷,這一特性使一直束縛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雙重枷鎖(時間和空間)被打破,教育雙方可以隨時隨地自由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獲取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并在網(wǎng)絡中對各種信息進行實時評論。

第二,“微時代”增強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有學者認為,“微時代”帶來的新興“微載體”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工作平臺。教育內容在這些發(fā)展平臺中也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即從抽象變?yōu)榫唧w、從二維變?yōu)槿S、從單一變?yōu)槎嘣N淖?、圖片、音頻等信息在新的發(fā)展平臺中合為一體,增加了趣味性,拓寬了傳播范圍[7]。也有學者認為,“微時代”下,電腦、智能手機等任意一種與網(wǎng)絡相關的設備都能成為大學生獲取有趣信息的快速有效途徑。此外,“微載體”中所蘊含的大量信息,在提升教育內容多樣性的同時,也增強了教育內容的趣味性,更加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增強了教育的影響力和有效性[8]。形式刻板的思想政治理論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含量最大的部分,傳統(tǒ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受到這種內容上的限制,才導致了教育與學生日常生活實踐的偏離,使教育內容喪失了趣味性?!拔r代”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一條可以自由、開放、快速了解、掌握大學生日常生活的有效途徑,通過這種途徑,可以將發(fā)生在大學生身邊的實際案例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將抽象的理論同大學生的日常生活聯(lián)系到一起。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過掌握流行的網(wǎng)絡語言,增加課程的趣味性,拉近理論與學生間的距離,使枯燥的教學內容充滿趣味性。

第三,“微時代”為學生更好地參與教學、與教師互動創(chuàng)造了條件。有學者認為,信息在傳統(tǒng)載體中的傳播速度十分滯后,接受者很難在第一時間捕捉到這些信息,也不能對這些信息做出有效的反應,這使得信息發(fā)送者得到的反饋信息也存在相當?shù)臏笮?。而在網(wǎng)絡傳播中,接受者可以及時獲取信息并對這些信息進行評論,信息發(fā)送者也能在第一時間看到這些評論,這就使發(fā)送者和接受者之間的互動交流更具有時效性和有效性[9]。也有學者認為,手機作為“微載體”的代表,其互動交流能力十分強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通過視頻、電話、短信、微博、微信等多種方式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手機為代表的新興“微載體”的出現(xiàn),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雙方都提供了一個嶄新交流平臺[10]。還有學者認為,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交流對象的角色和身份都是虛擬存在的,交流對象彼此間基本不存在精神負擔,人際交流變得更加寬松和融洽。教育雙方間的防范和隔閡大幅減少,這增強了教育雙方彼此間的親近感和信任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大大提高。最重要的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可以互換身份。大學生在進行網(wǎng)絡學習和獲取信息時的身份是受教育者,而在發(fā)表意見和發(fā)送信息時,即在傳播自己的思想和觀點時,大學生又站在了教育者的位置上。這種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教育雙方的換位方式,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不斷提高,也有效消除了大學生接受信息時的消極被動性,使學生切實參與其中,更能體現(xiàn)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11]?!拔r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加強大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性,提升了大學生的自我主動思考能力和對現(xiàn)實的判斷能力,實現(xiàn)自我的完善和發(fā)展,為學生把握自己的人生指明了道路。傳統(tǒ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下的教育模式缺少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互動交流,而“微時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微載體”與學生互動,了解并走進學生的生活,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為生活化,變被動了解為主動引導,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生活,從生活中得到升華。二、“微時代”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挑戰(zhàn)與網(wǎng)絡一樣,“微時代”也是一把雙刃劍,在帶來諸多機遇的同時,也有很多不利的元素夾雜其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endprint

(一)“微時代”凸顯了傳統(tǒ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毋庸置疑,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經過多次“加強和改進”,我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是,在“微時代”影響下,傳統(tǒ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不足顯得更加明顯和突出。

第一,傳統(tǒ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需要更好地與“微時代”接軌。傳統(tǒ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于依賴老師和學校的作用,只能在學校上課時間由老師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傳輸,而在課余時間——沒有老師的情況下,學生基本不會接受到有關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和資訊。這就導致了傳統(tǒ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不能隨時、自由地在學生中傳播,不能很好地適用于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來講,短短幾十分鐘的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很難達到有效的教育效果。正是受到這種時間和空間的雙重限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很難隨時隨地開展和融入到當代大學生的個人實際生活當中,不能很好地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傳統(tǒ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較為陳舊,嚴重影響其吸引力和實效性。雖然有些高校已經開始利用網(wǎng)絡等新媒體進行師生互動,但大部分高校還是以教師的單向傳遞方式為主。傳統(tǒ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模式始終把教育者擺在首要地位,過分突出了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導性,嚴重忽視了大學生作為受教育者的重要性,使大學生處于一種消極被動的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體性決定了其處于教育信息傳輸?shù)慕鹱炙?,并且對教育信息傳播具有很強的掌控力,這正是傳統(tǒ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最大的特點。在這個條件下,單向灌輸式教育方法可以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然而,在平等、開放、以互動交流為主要特點的當代社會中,信息傳輸雙方的身份地位是平等的、可互換的,這就導致傳統(tǒ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能很好適用在“微時代”的環(huán)境中。有學者認為,單一定向的灌輸式教學極其陳舊,這種教育方式并沒有處理好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何者應處于首要位置這個問題,使整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缺少了學生的參與這個重要環(huán)節(jié)[12]。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去主體化”以及客體的“趨主體化”將會成為必然趨勢,勢必形成一種主客體關系相互轉變的狀態(tài)。同時,當代大學生的意識自覺性和選擇自由性打破了傳統(tǒ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性和掌控性,面對網(wǎng)絡信息多源化及網(wǎng)絡傳播路徑多樣化而造成的思潮涌現(xiàn),傳統(tǒ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單向傳遞模式的有效性顯著下降,這也將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主導性和首要性不斷衰退直至消亡。

第三,傳統(tǒ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缺乏趣味性,在“微時代”下急需進一步更新和充實。盡管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這一理念已在大部分高校達成共識,但我們在這些方面還做得遠遠不夠。絕大多數(shù)高校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學習內容相對乏味單調,再加上有些老師的授課缺乏趣味性,導致課堂氣氛過于壓抑,很難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面對喜歡時尚新潮的大學生,老師刻板地把單調乏味的課本內容講授給學生,根本提不起學生的興趣,這也是導致傳統(tǒ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明顯的一個重要因素,更是今后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

傳統(tǒ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主要以表述規(guī)范嚴謹?shù)奈淖譃橹鳎渖仙倭繂握{的圖片和表格,老師授課風格多以正式的書面表達為主,很少融入時下流行元素,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呈現(xiàn)出學術性傾向,學生需要很強的理解能力和較長的思考時間才能接受這些信息,這導致了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獲取有效的信息。相較于當下流行的網(wǎng)絡語言,傳統(tǒ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上的不足在于其趣味性不強、文字的長篇大論以及過于嚴肅乏味的課堂氣氛,這些都與當代大學生對教育內容的要求不相適應??偠灾?,傳統(tǒ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上難以滿足當代大學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趣味性的需求,如果不在教育內容上進行適當?shù)膭?chuàng)新,其在大學生中的認可度也就難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也將難以保證。

第四,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很好地融入學生生活,“微時代”背景下的師生關系更顯淡漠和疏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處于同學生交流溝通的第一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并沒有很好地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之中,對學生學習之余的生活缺乏了解,跟學生缺少溝通,導致其不能及時捕捉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的思想誤區(qū),更不能及時引導學生走出這些誤區(qū)。從基本技能掌握程度上來說,多數(shù)思想政治教育者對網(wǎng)絡運用不到位,網(wǎng)絡技術不熟練,缺乏對大學生網(wǎng)絡行為特點的深入了解和認識,在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時,總體上依然采用被動的應對策略,不能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融入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者缺乏對大學生生活話題的掌握,不能在大學生日常生活中形成一定的影響力,也找不到大學生生活中疑難問題的解決方法,很難在“微時代”的大環(huán)境下發(fā)揮對大學生的教育引導作用。其技術能力不能適應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二)“微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問題

第一,“微時代”下網(wǎng)絡信息的快速傳遞,對國外不良政治文化信息的傳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網(wǎng)絡的先進性和開放性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不同國家之間的限制,這就為很多國外的消極低俗信息在我國的生長和繁衍創(chuàng)造了條件。有學者認為,個人主義、功利主義等負面信息充斥著整個網(wǎng)絡世界,對我國當代大學生的“三觀”培養(yǎng)造成了極壞的影響[13],給西方資本主義的思想滲透和精神殖民創(chuàng)造了條件,使部分國人喪失了民族自豪感,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對馬克思主義的權威性提出了極大挑戰(zhàn)。另外,網(wǎng)絡上有些虛假言論夸大了資本主義國家生活方式、經濟體制的優(yōu)越性,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社會主義在國民心目中的地位。這些不利因素都給這個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增加了難度。有些不法分子甚至利用各類“微載體”,在網(wǎng)絡中肆意散播反黨、反人民、反社會主義的反動言論,妄想對我國進行“分裂”,此類不良信息直接影響了我國大學生的政治立場以及“三觀”的培養(yǎng),同時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價值觀在我國的形成及完善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造成了阻礙,使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更加復雜、更加惡劣。endprint

第二,“微時代”下,參與信息傳播的門檻過低,信息質量良莠不齊。由于“微載體”的特性,每個公民都可以自由加入其中。有學者認為,網(wǎng)絡信息有其獨特性,即零時差傳播、零距離交流,對信息質量的要求極低。這就使數(shù)量巨大的各類信息混雜在一起,其真?zhèn)涡噪y以辨別。網(wǎng)絡環(huán)境過于寬松自由,導致虛假信息橫流、垃圾信息肆散,增加了信息的難辨性和傳播的失控性[14]。也有學者認為,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交流是人們在網(wǎng)絡世界中想要獲取的權利,微博滿足了人們的這種需要,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自由平等的交流平臺,但由于加入微博的門檻過低,網(wǎng)民可以在微博上自由瀏覽信息和發(fā)表觀點,安全系數(shù)過低,微博往往會成為某些心懷不軌者的工具,給某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他們有可能利用微博的開放性,肆意散播謠言和負面信息。在這種魚龍混雜的網(wǎng)絡格局中,人們無法對自己獲取的信息進行理性判斷,這在潛移默化中動搖了人們的信念,給整個網(wǎng)絡的發(fā)展造成不良影響[15]?!拔⑤d體”的自由性、虛擬性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戰(zhàn)。

第三,“微時代”下的網(wǎng)絡世界缺乏約束力,某些不法分子更加肆無忌憚。有學者認為,“微時代”下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有其特殊性,人們往往以一個甚至多個虛擬的身份出現(xiàn)在網(wǎng)絡中,在不同的網(wǎng)絡事務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這使得網(wǎng)絡中的人際交往變成了代碼間的交往,甚至使網(wǎng)絡失去了現(xiàn)實世界中道德、輿論甚至法律的束縛。過度依賴網(wǎng)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會讓受教育者在現(xiàn)實社會中失去自我反思、自我判斷的能力[16]。這就讓國內反動勢力和國外反華分子有機可乘。雖然國家已出臺應對網(wǎng)絡問題的相關法律,但這些法律的約束力還不夠,謠言、虛假以及低俗信息還是屢禁不止,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積極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網(wǎng)絡中的傳播。

第四,“微時代”改變了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質,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很多困難。一方面,“微時代”下,當代大學生對信息缺乏深入理性的處理和思考。信息傳播形式以碎片化為主,這些信息淺顯易懂,但在過于追求簡潔的情況下,破壞了信息的本意。大量獲取碎片化的信息,極易使大學生喪失接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繁雜信息的耐心。有學者認為,當代大學生過于追求快餐式的生活、學習和教育方式,他們往往在瀏覽信息時一目十行,這種看似省時高效的方式只能讓他們看到事物淺顯的外表。長此以往,會使大學生在認識事物時很難跨越感性到理性這條鴻溝,無法看到事物的本質,導致大學生無法判斷事物的真?zhèn)巍_@種不良的生活習性也容易使大學生產生錯覺,極端思想就會趁虛而入,給思想防線原本脆弱的大學生帶來極壞的影響,這給“微時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巨大的困難[17]。另一方面,大學生總體上自控能力偏弱,思想極易受到外界干擾,且偏激行為易發(fā)。當代大學生與外界接觸主要依靠網(wǎng)絡的信息傳播,部分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善與人交流。在復雜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三觀”尚在培養(yǎng)和完善的大學生極易受到各類紛雜信息的影響?!拔r代”下,信息雜亂、真假難辨,這些紛雜的信息對自控能力較弱的大學生沖擊很大。有學者認為,面對微載體中的各類紛雜信息,大學生的思想防線極易被攻破,從而產生偏激思想,一旦這些偏激思想通過網(wǎng)絡被快速放大,就會影響大學生的正常思維,使他們做出不理智的行為,產生惡劣的社會影響[18]。大學生長期大量接收雜亂無章的信息,容易與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發(fā)生沖突,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開展產生極大負面影響。三、“微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的新舉措伴隨著網(wǎng)絡的普及,“微時代”如浪潮般席卷而來?!罢诳焖籴绕鸬母咝9俜轿⑿殴娖脚_,適應了大學生不斷增長的信息咨詢、生活服務的需要”[19],如何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微時代”更好地結合起來,使“微時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煥發(fā)新生,就成了當務之急。我們可以分別從學校、教育者、受教育者三方面對這些新舉措進行分析。

第一,學校應建立包括校官方微博和其他各種微信公眾平臺在內的校園微平臺?!拔r代”的到來,使得網(wǎng)絡生活成為了大學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為了讓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各個高校應促進富有時代特色和校園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與“微載體”的結合,滿足當代大學生的現(xiàn)實需求;同時,要大力宣傳和有效使用這些載體,使之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日常生活間的一座橋梁,更好地為教育服務。學校還應安排專門人員對微平臺進行維護管理,定期發(fā)布學生關心的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社會熱點、社會道德、學校發(fā)展等最新動態(tài)信息,加強學生對當下熱點的了解,擴大學校的影響力。有學者認為,學校應在微平臺分享學生日常關注的、迫切需要解決的關于現(xiàn)實人際交往、在校期間生活學習規(guī)劃、未來如何就業(yè)等問題的解決方案,為大學生答疑解惑。校園微平臺的信息發(fā)布一定要從貼近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同時加入具體的案例,在具體問題中進行具體分析,并用視頻、圖片等更能吸引學生的形式取代長篇大論的文字和理論,充分發(fā)揮校園微平臺的教育作用[20]。高校建立校園微平臺是為了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順應“微時代”的發(fā)展,滿足新時代下大學生對新型教育的需求,拉近教育者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距離。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把自己的工作真正融入到學生生活之中,必須掙脫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熟練運用各類新興的“微載體”,與學生的生活接軌。教育者要改變自己高高在上的傳統(tǒng)理念,與大學生成為無話不說的好朋友,引導大學生從事積極向上的活動。有學者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學會借助新興“微載體”進行正面信息的傳播,掙脫傳統(tǒng)教育的時空束縛,使積極正面的教育信息搭乘“微載體”在網(wǎng)絡中展翅高飛,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營造一個充滿正能量的教育環(huán)境[21]。一方面,要求教育者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不能拘泥于傳統(tǒ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而應順應時代需要,把“微載體”作為信息傳播的主要途徑,在保證信息正確的情況下,將抽象的理論轉變?yōu)橥ㄋ椎恼Z言,方便學生對信息的理解。有學者認為,只有具備對“微載體”熟練的使用能力、敏銳的信息捕捉能力和對未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路徑的精確判斷力,才能洞悉“微時代”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結合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生生活時遇到的問題,進而解決問題,使教育者自身更好地融入大學生生活,成為他們的“微伙伴”[18]。另一方面,教育者還是引導學生對網(wǎng)絡上良莠不齊信息進行理性辯證、科學分析的主要力量?!拔r代”下,信息傳播速度極快,不良信息容易呈幾何級數(shù)擴大,單憑個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擰成一股繩,分享經驗、開拓進取,成為一支力量龐大的隊伍,共同處理“微時代”中出現(xiàn)的復雜問題。有學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發(fā)揮自己的作用,在調動學生自我思考的同時,也要養(yǎng)成他們自我教育、自我監(jiān)管的能力,引導學生接受積極正面的信息,并教會學生如何判斷各種復雜信息的真?zhèn)危鰪姶髮W生正確的思想信念,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的誘惑[18]。endprint

第三,作為受教育者的大學生也應對自身嚴格要求,才能使自己在“微時代”下出淤泥而不染,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學生的素質和修養(yǎng)往往對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要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須幫助大學生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yǎng)。比如,幫助大學生在網(wǎng)絡生活中準確表達自己的觀點,實事求是,文明規(guī)范用語,切勿被紛雜的信息蒙蔽,也不要發(fā)表過激言論。除了文明用語外,還要引導大學生加強自身對各類信息篩選辨別的能力。大學生應擁有自己獨立思考和冷靜分析各類信息的能力,要學會過濾不良信息,提高對不良言論、低俗文化的免疫能力,不要被不法分子牽著鼻子走。總之,大學生要養(yǎng)成網(wǎng)絡自律精神,恪守網(wǎng)絡道德,在積極進行“微教育”的同時學會理性思考,帶著批判精神去接受各類信息。

除了上述三個方面之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豐富與改善也是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微時代”更好結合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

教育內容的多樣化是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產生應有教育效果的首要因素。理論源于實踐,更應通過實踐運用到生活中,通過理論與生活的結合,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不足和缺陷,不斷提高教育內容的質量,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產生有效的指導作用。教育內容如何向多樣化發(fā)展,只有在生活中才能找到答案。教育內容不能一成不變,必須緊跟潮流,才能符合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只有加快思想政治教育同大學生實際生活的融合,才能更有活力。首先,選材要取自于大學生親身經歷的案例,親身經歷的案例更能引起大學生的共鳴,引發(fā)他們的道德思考。其次,選取影響力大的案例。對于習慣從網(wǎng)絡獲取信息的大學生而言,影響力大的案例更能第一時間被他們關注,將這些案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更能吸引學生。最后,選取實際生活中困擾著大學生的一些案例,讓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向大學生的生活靠近。教育者只有深諳如何運用思想政治教育去解決大學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困擾的方法,才能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學生的零距離接觸。

四、啟示

關于“微時代”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問題,學術界已有數(shù)年研究,也不乏成果,但在現(xiàn)實實施過程中并沒有完全達到預期目的,也就是說,思想政治教育與“微時代”的結合還有待人們進一步探索和改進。為此,筆者也就“微時代”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問題再補充幾點,以拋磚引玉。

一方面,提高“微載體”的有效利用率。當下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微時代”的結合過于形式化。雖然教育者也會與學生通過“微載體”進行交流,微信群、QQ群等也基本普及,但這些群活躍度不高,慢慢由最初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變成了老師、學校布置作業(yè)和傳達信息的工具,失去了其承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本意。學校和老師應加強“微載體”的建設,提高有效利用率,在朋友圈、微信群、QQ群中傳播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并定時開展“微載體”上的討論活動。比如,學生可就某一熱點問題暢所欲言,由老師進行深度解析。“微載體”也不單單是僵硬的教學場所,老師也應多與學生交流,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從而有選擇性地針對當前學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另一方面,利用“微時代”信息傳播快、覆蓋廣的特性,在樹立典型、標兵、榜樣的同時加大宣傳力度,利用模范效應引導學生。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給學生的第一印象往往都是鐵面無私、授課乏味、缺乏吸引力的。我們應打破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這種印象,將一些學生喜愛的老師挑選出來,樹立模范形象,進行宣傳,設立專題專人講堂,定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講座,通過這些有聲有色的講座吸引學生,使其更加關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破其心中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乏味無趣的印象。對好人好事、先進個人、道德典范應在校報、官網(wǎng)、校流動媒體以及課堂上進行宣傳,并進行專訪,讓學生身邊的榜樣發(fā)光發(fā)熱,將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去。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楊立淮,徐百成.“微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應對[J].中國青年研究,2011(3):103.

[3]周琪,羅川.“微時代”下大學生價值觀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及應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4(1):68.

[4]向宇森.“微時代”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的新境遇及路徑探索[J].重慶高教研究,2014(4):50.

[5]李智超.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J].價值工程,2014(2):269.

[6]王靈芝.“微”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功能性特征[J].宜春學院學報,2012(11):127130,146.

[7]袁民.共青團新媒體工作的問題及成因分析[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3(6):1419.

[8]鄭元景.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導刊,2011(11):107109.

[9]代金平,王錦冰.信息時代網(wǎng)絡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傳播[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156160.

[10]王倩,張立杰.“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J].技術與創(chuàng)新管理,2012(2):228231.

[11]孫丁賀.“微時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局與機遇[J].學理論,2014(19):195196.

[12]羊悅.淺析“微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機遇[J].新聞戰(zhàn)線,2014(12):176177.

[13]潘昕言.博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J].經濟研究導刊,2012(17):231232.

[14]蔡仲儒.微博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J].鄂州大學學報,2012(3):3032.endprint

[15]張靜.微博對大學生的影響與對策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2:38.

[16]王景云.論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創(chuàng)新與優(yōu)化[J].中州學刊,2012(4):2832.

[17]張東潔.“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神之旨歸與養(yǎng)成[J].教育與職業(yè),2015(13):4345.

[18]戎寒,李春山.SWOT模型視域下“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4(4):61.

[19]米華全,古長樂.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實現(xiàn)路徑[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6):7276.

[20]魏寶珠,朱志明.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路徑探究[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4(3):123125.

[21]李巖,曾維倫,何海濤.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探析[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2126.

A Review on the Research of Micro Era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JI Guangge

(School of Marxism, Liaocheng Universitiy, Liaocheng 252000, China)

Abstract:With the leap of information technique, Internet has influenced all aspects of our lives especially in the way people communicate. Micro era indicates the era in which the society is attached by social networks like WeChat, Weibo or Zhihu. Its widely believed that micro era has created many new elements, like micro media, micro language. These new elements brought both advantages and challenges to our societ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changes a lot in micro era. Scholars have already done some studies about the influence of these new changes in recent years. They mainly discussedthe problems brought by micro era and new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from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schools, educators, students and courses.

Keywords:“micro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new opportunities; new challenge; new measares

(編輯:段明琰)endprint

猜你喜歡
新舉措新挑戰(zhàn)新機遇
中國最北自貿區(qū)助力龍江擴大開放
5G賦能產業(yè)企業(yè)如何把握新機遇
新高考 新機遇 新挑戰(zhàn)——對福建省推行新高考制度改革的思考與對策
新形勢下農村公共管理面臨的新挑戰(zhàn)
淺談新形勢下的中職學校的德育工作
北京大學繼續(xù)教育發(fā)展歷程回顧與高校繼續(xù)教育面臨的新挑戰(zhàn)
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與深化社會改革階段之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