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呈現(xiàn)
沙土地
李丹崖
蜿蜒的淮河,似中國平原上的一條絲巾。流經(jīng)之處,草木葳蕤,生民安然。淮河流到亳州境內,產生了一條名叫“渦”(音“郭”)的支流。我誕生在渦河流域的一個小村莊里。自從我記事起,就有人不斷在我耳邊有意無意地說著:“這片土地,沙得很!”
說這話,我有深刻印象:一場酣暢的夏雨之后,赤腳踩上去,腳上不沾泥污,所踩之處,是一面明晃晃的水鏡子。若雨后初晴,側身看,沙礫裸露在地表,在陽光的照耀下,似點點翠鉆。
沙土地,最適宜種糧食。禾黍自不必說,特別是紅薯、土豆之類,在沙土的懷抱里特別能伸開腰身,肆意生長,且果實的表面光滑飽滿,有一種沙石打磨過的光澤,用當下一句比較時髦的話,那叫“顏值”很高。
人,是沙土地上行走的作物,秉性里也植入了“沙”性。做起什么事情來,沙就是沙,水就是水,清爽明白,從不拖泥帶水,也不云里霧里。與人交,從不一盆糨糊,有一說一,說一不二。我曾看過一個女詩人的擇偶宣言,上來第一條就是:“要嫁平原上的漢子!”原因有二:一是胸懷寬廣,有安全感,肚大能容;二是這樣的男子豪爽果敢,且能擔當,一如他們腳下的土地。雖說是一個人的擇偶觀,也能折射出一個區(qū)域人的性格。
父母遺傳了人基因,土地賦予了人秉性,而土地又養(yǎng)育了人的祖祖輩輩,真正的基因都埋在土地里。人,這一輩子都在和土地糾纏,濃得化不開,似沙土里長出來的高粱釀的酒。
渦河流域的人們每天用鐵鍬、犁鏵、镢頭、鋤頭對付著沙土地,或是挖一個坑,塞下幾粒種子,那感覺像是在喂一個嗷嗷待哺的孩子;或是用犁鏵翻開土地的心事,再用耙把這些心事?lián)崞剑@又像是一個個心理咨詢師;或是在沙土地上栽種桑樹、楝樹、槐樹,給沙土地重新定義一種高度。
鴨群,是沙土地的醫(yī)生。它們喜歡吃沙土地里的蟲子,也吃一些草籽,化作碩大的鴨蛋,在窩里,也在農田瓦舍下,總能帶給農家少年一些驚喜??催^一個養(yǎng)殖場的廣告:沙土地里養(yǎng)起來的鴨子,蛋黃沙得很!這樣的廣告真接地氣,比廣播電視里那些直白的說教廣告要好得多。
春天,是沙土里爆發(fā)出勃勃生機的季節(jié),沙土地上的植物井噴式地向上生長,給整個渦河流域詮釋出一種昂揚的姿態(tài),人在這時候,最親近土地;夏天,是沙土地精力最旺盛的時節(jié),人閑下來,把舞臺交給沙土地來表演,這時候人是看客,但每一寸沙土地上刮來的風,落下的雨,都牽動著人的神經(jīng);秋天,是沙土地分娩的日子,人的心在這時候多半放下了,舒坦了,成竹在胸了,坐等玉米棒子、大豆顆粒歸倉;冬天,人與土地一起休養(yǎng)生息,坐看沙土地上流年靜靜,這時候,喜歡給自己搗鼓一些事出來,唱一唱二夾弦,踩一踩高蹺,這些,都是沙土地上長出來的有聲植物。
生于斯長于斯的人們,格外懂得與沙土地親近,土里生土里長,最后,魂歸沙土地的懷抱,何其親昵!
在故鄉(xiāng),形容一個人說話好聽,喜歡用這樣一個詞,瞧那誰誰誰,說話“沙楞楞”的。這里的人聲音飽滿,口腔共鳴音好,唱起歌來自然也很悅耳。若你有機會來這里,腳踩著沙土地漫步田間,說不定能遇見一個漢子,在空曠的原野上吼唱一陣渺遠的“拉魂腔”呢。
(選自《人民日報》2015年5月29日)
定點鉆探
“沙土地”,這本是一個常用的普通詞語,作家李丹崖卻憑借其豐厚的生活積淀和豐富的想象力,“聚焦一字,生發(fā)新意”,給“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這一傳統(tǒng)文化命題注入了新內涵。
一、聚焦“沙”字,描摹物理特性
“土地”之前用“沙”字形容,會給人怎樣的直覺?作者巧妙地選取兩個比喻進行比較,以凸顯其物理特征——雨后泥污不沾腳,所踩之處竟是“一面明晃晃的水鏡子”;雨后初晴,那“沙礫裸露在地表”又像“點點翠鉆”。這就把土質特征形象化、詩意化了。生長在沙土地中的植物當然有著相應的特征——“肆意”一詞貶義褒用,盡顯無所拘囿、自由隨意的生長情態(tài);果實表面呢,竟然有被“打磨過的光澤”,其光滑飽滿的模樣確實稱得上高“顏值”!至此,文章由“土”之“沙”說及土中植物之“沙”,立意有待拓展。
二、由“沙”及人,演繹“沙”性人品
作者用一句“人,是沙土地上行走的作物”承上啟下,由物及人,贊美“沙土地”人的“沙”性——真誠豪爽,敢于擔當;一則很接地氣的“擇偶宣言”,一句“土地賦予了人秉性”,由“贊地”到“贊人”,再次印證人與自然內在關系的名言“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文章至此,行文扣住“沙”字拓展,已見層進,立意有待繼續(xù)出新。
三、愛“沙”親“土”,凸顯“雙向養(yǎng)育”
文章進一步開掘:無生命、無聲的沙土地養(yǎng)育了有生命、會發(fā)聲的人,沙土地上的農民又“親近”著、“養(yǎng)育”著祖輩留下的沙土地。這一構思在土地污染等問題頻發(fā)的當今社會有著深刻的啟示意義。作者多方面敘寫愛“沙”親“土”的場面和深情:播種,“像是在喂一個嗷嗷待哺的孩子”,多么溫馨!犁土,“像是一個個心理咨詢師”,多么關愛!養(yǎng)鴨以治蟲害,改良樹種結構,優(yōu)化生態(tài),“重新定義一種高度”,多么科學!春夏秋冬,人們從“親近土地”,神經(jīng)被“牽動”,到成為“舒坦”的“看客”,“與土地一起休養(yǎng)生息”……最后,“魂歸沙土地的懷抱”,這又是多么和諧,親密!文章結尾的吼唱“拉魂腔”,體現(xiàn)著物質與精神的互相轉換,是“一方土地與一方農人互相養(yǎng)育”這一新論的詩意化表達。至此,一個“沙”字貫串全文,多層拓展,揭示了“沙土地”文化的豐富內涵,使文章透過表層觸摸當代熱點,含蓄地指向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新理念,引導讀者深入地思索。
且吟且思
1.說說下列黑體詞語的含義。
(1)特別是紅薯、土豆之類,在沙土的懷抱里特別能伸開腰身,肆意生長……
(2)或是在沙土地上栽種桑樹、楝樹、槐樹,給沙土地重新定義一種高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ndprint
2.文章中的“沙”字表達了多種含義,請聯(lián)系語境說出四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畫線句子對文旨的表達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對“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這一傳統(tǒng)文化命題注入了新內涵,請舉例說說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仿我秀
讓心靈翱翔藍天——從一張?zhí)貙懻掌f起
王 凱
曾經(jīng)在一本攝影雜志上看到過一組關于非洲孩子的特寫照片。其中一張照片上,一個男孩捧著一只破舊不堪的瓷碗,彎曲著爬滿碗身的裂紋就像一條條絲拉住了我的視線。他舔著碗底的殘食,那雙露出碗沿的眼睛,清澈至極,卻又流淌著無奈與渴望。四目相對,只那一刻,我們的幸福生活和他們的貧困生活的巨大反差與那男孩的目光擰結在一起,凝成一只鋒利的矛,深深地扎進我的心底。
疼者,有三種。其一為肉身之生理反應,人皆有之,無需多說;其二為內心感動,而生同情或敬仰;其三為內心甚感失望,而生厭惡。社會萬象,后兩種相與共存而交織于人心。那組照片引發(fā)之疼屬于第二種。你我有疼,才有止疼藥存在的價值??矗慌忠慌闹驹刚吆痛壬茩C構人員走進了非洲,奉獻愛心;一座座學校拔地而起,有從根本上易其窮困之勢。聽,那非洲大地上的一串串銀鈴般清脆的聲音,是孩子們發(fā)自內心的笑聲。孩子們眼中有了希望,燦爛的笑容治愈了一切痛徹心扉的疼。
第三種疼,則始于人性之惡與社會之病?!爸扉T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杜甫的疼;“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是高適的疼;“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是韓愈的疼。校園中的青春活力被一股低迷之氣侵襲,煙酒和暴力充斥著一些學生的腦袋,我們心疼!安全事故頻發(fā),我們心疼!大學生抄襲論文,我們心疼!人性的棉花,染上了欲望的惡水,都令我們心疼!——人類的世界在地平線以下閃爍,城市就像大地上吵鬧的星群。喧囂的物質世界扭曲著人類的精神世界,名利的利斧瘋狂砍伐人文的棵棵參天古木,我們心疼。早該心疼了!不然,我們連這心疼的機會也該沒有了,毫無挽留余地的沒有了。
還好還好,我們的心還有痛感,這兩種疼讓我們還有力量去治愈疼痛。
是時候砸開精神的枷鎖,開墾精神的荒地,治愈世界的創(chuàng)痕,讓心靈翱翔于純凈的藍天,讓疼不再有!
【江蘇省宿遷中學】
點評
該生采用“聚焦一字,生發(fā)新意”法,先選取貧困饑餓的非洲男孩的特寫照片引出“疼”字,然后直面社會現(xiàn)實進行一番拓展。文中,慈善救助之人性善意與精神扭曲帶來的丑惡構成鮮明的對比。文末一句呼吁語“砸開精神的枷鎖,開墾精神的荒地,治愈世界的創(chuàng)痕,讓心靈翱翔于純凈的藍天,讓疼不再有”,再回到“疼”字,新意迭出,深化文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