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波
摘? 要:詩詞與繪畫都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當中的兩大瑰寶,二者本來是相互獨立的藝術。自從唐朝以來,文人畫家喜歡畫面的空白部分題上自己或者他人的詩詞,因此就將詩詞的意境與繪畫的意境相互融合在一起,逐漸演變?yōu)橹袊L畫的一大特色。直到今日,詩詞當中的情感表達和人文關懷已經和繪畫當中的審美意識與社會意識相互結合在一起,實現(xiàn)了相互和諧統(tǒng)一。本文針對古典文學中的詩詞美對中國畫的影響進行分析。
關鍵詞:古典文學;詩詞美;中國畫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3-0-01
引言:
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詞與繪畫的有機融合,為我國的繪畫藝術增添了很多靈動和美感,甚至是對我國繪畫藝術的一種升華。詩詞與繪畫的融合,能夠為欣賞者帶來更深層次的感受和體驗,為繪畫藝術增添了更多的魅力,因此繪畫與詩詞兩者已經不能相互分開。
一、詩詞中意境美對繪畫的影響
中國的古代詩詞文學與繪畫藝術兩者相互聯(lián)系,相輔相成。宗白華先生曾經說過:“生命的主觀情調與客觀的自然景物相互交融,相互滲透,才成就了一個鳶飛魚躍,活潑玲瓏,淵然而深的靈境”。而其中提到的靈境就是藝術當中所提出的“意境”,所以中國詩詞當中的意境美就是畫家所營造的畫境,只有情、景相互交融,相互映襯,才能形成繪畫藝術當中的永恒境界。
唐代詩人韋莊曾在《菩薩蠻》中寫道:“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泵枋龅木褪且桓苯暇跋?,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綠比天空還青,游人可以在有彩繪的船上聽著雨聲入眠。江南酒家賣酒的女子長得很美,賣酒撩袖時露出的雙臂潔白如雪。唐朝詩人白居易在《錢塘湖春行》中寫道:“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詩中描寫的就是錢塘湖畔的風景,行至孤山寺北,賈公亭西,暫且歇腳,舉目遠眺,但見水面平漲,白云低垂,秀色無邊。幾只黃鶯,爭先飛往向陽樹木,誰家燕子,為筑新巢銜來春泥?鮮花繽紛,幾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剛剛遮沒馬蹄。湖東景色,令人流連忘返,最為可愛的,還是那綠楊掩映的白沙堤。這些都為后來的中國繪畫帶來了很多的靈感和素材。繪畫追求的就是一種即使有萬里之遙,也可以在方寸之間和眼前表現(xiàn)以及展現(xiàn)。因此繪畫當中的意境,就是通過景物的描寫,進入到一個通透的世界中,將其中所描繪的景物用畫筆展現(xiàn)出來,呈現(xiàn)給人們一個真實的世界,五彩絢麗的世界。
而意境它不是用眼睛去看,屬于一種精神內涵,傳達出一絲蘊意,表達出自重理念,寄托一份情懷,陶冶人的情操,引人遐想深思,讓人獲得精神上的享受,身心愉悅。如果繪畫當中沒有體現(xiàn)出意境之美,由于整個作品失去了靈魂。
二、詩詞中含蓄美對繪畫的影響
我國的敦煌莫高窟和洛陽龍門石窟中的佛像,都能夠為人們帶來更加深刻的含蓄之美,佛像的眼神之中讓人感受到慈悲、智慧。在詩詞的創(chuàng)作之中,很少有詩人直接去描寫人物、景象,而是采用夸張、比喻、擬人、聯(lián)想的手法來完成詩詞的創(chuàng)作。例如宋朝女詩人李清照曾在《漁家傲》中寫道:“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本屠寐?lián)想來描繪出這樣一幅畫面,表達了詩人的思想之情。
在我國繪畫的創(chuàng)作之中,畫家也不會輕易流露出自己的真實情感,都是借助一個媒介或者物體展現(xiàn)出來。比如楊柳就代表著挽留,紅豆就代表著相思,竹蘭梅松四君子就代表著高潔、超逸的品行和節(jié)操。比如趙孟堅的《歲寒三友圖》,瑩凈的紙面上,畫家以墨筆畫上一株飽結花朵、苞蕾的梅枝,繼而交錯、繞夾著如星芒般的松針與墨影般的竹葉,將它們橫斜置于畫面中央。體現(xiàn)出的是作者的節(jié)操和美德。王冕的《墨梅圖》,此圖梅枝倒掛,枝條生長茂盛,伸展交錯,呈四出之勢。枝頭綴滿花朵,或含苞待放,或初綻花蕾,或盛開怒放,千姿百態(tài)。畫筆蒼勁有力,行枝連續(xù)如彎弓秋月,簡潔暢利。筆法灑脫,繁花似錦,顯出清貞孤傲的氣概,促使畫品、詩品、人品融為一體。
三、蕭散之美對山水畫的影響
蕭散之美是沒有任何羈絆的,是舒適隨意的。如果詩詞家在創(chuàng)作詩詞的過程中,受到各種羈絆和約束,怎么會有行云流水、瀟瀟灑灑、從容淡定的心靈呢?如果被詩詞格律所束縛,就無法尋求詩詞當中的舒適、自在、散淡之美,就無法回歸自然,將自然事物美好的一面呈現(xiàn)出來。如明代詩人沈周的題畫詩中寫道:“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陽猶在小橋西。微吟不道驚溪鳥,飛入亂云深處啼。”就展現(xiàn)出了自然之美,清逸之美。
在中國繪畫藝術史上,文人意識的流布與蕭散境界是相互緊密相連的,蕭散之美運用在山水畫之中,是一種安慰,一種釋放,一種自我的勸解。
結語:
綜上所述,古典文學中的詩詞,它的意境之美、含蓄之美、蕭散之美、自然美都對中國繪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詩詞相比于其他的文學載體,它的體裁較小,內容更為精煉,每一字句都蘊含著詩人的才思情逸。
參考文獻:
[1]隨超.古典文學中的詩詞美對中國畫的影響[J].美與時代(中旬刊)·美術學刊,2016,(1):101-102.
[2]王譽璇.古典文學中的詩詞美對中國畫的影響-詩中有畫、畫中有詩[J].中華少年,2017,(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