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奕波
(汕頭大學學報編輯部,廣東 汕頭 515063)
《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的“學術批評與爭鳴”專欄是筆者和鄭惠生老師相知相惜之緣的見證。2001筆者剛接手《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試圖突破地方性綜合大學內向型學報自縛之繭,提升其知名度。然而,筆者深知要使一個地方性綜合大學的文科學報在國內外汪洋大海般的學術刊物中讓人矚目,非得有自己突出的學術個性品牌不可。在當時,國內有真正學術品格的文藝學批評很少,這對于一所新辦不久的綜合性大學文科學報來說,是一個難得的突破口。因為沒有厚重的學術遺產,也便沒有沉重的學術關系包袱。故輕裝上陣,直面學術批評現(xiàn)實,開辟學術批評與爭鳴平臺,促進學術批評與爭鳴的繁榮和發(fā)展,正是打造學術個性品牌之難得機緣。恰好這時鄭惠生老師寄來了他的《論雅文學的困境與出路——兼對思想界若干認識的批評》等文藝學批評文章,頗受啟發(fā)。于是,在集中刊發(fā)了幾期幾組學術批評與爭鳴的文章后,便把“學術批評與爭鳴”確定為學報的個性化專欄推出,并持續(xù)至今。此后,鄭惠生老師一直兢兢業(yè)業(yè)致力于他的文藝學批評的實踐與體系的建構,也陸陸續(xù)續(xù)地在學報發(fā)表了一系列文藝學批評的論文。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的《文藝學批評實踐》一書,便是鄭惠生老師近20年來在此基礎上踐行文藝學批評之心血結晶。筆者有幸先睹為快,不僅感受到出版社領導獨具慧眼的學術眼光與膽識,也讀出了一個文藝學批評之寂寞踐行者依稀前行的身影。
首先,文藝學批評實踐的道路命定是寂寞者之路。因為文藝學批評不僅涵蓋著對文藝批評的批評、對文藝理論的批評,而且涵蓋著對文學史的批評、對文藝學課題的批評等等。其批評的作品涉及當今文藝學界的著名人物,有些甚至是巨星泰斗。因而,其踐行者不僅需要具備慎獨、堅韌的人格修為境界,而且需要具備求真求實剛正不阿的嚴謹學術品格;敢于直面學術現(xiàn)實,不畏權威,不講情面,不回避矛盾,知難而上。同時,由于文藝學批評的前沿性、客觀性、針對性、學理性,復雜性,其踐行者還需要有廣博精深的知識儲備,銳敏的學術洞察力,才能做到客觀公允、旁征博引、條分縷析、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用材料說話。是故,當今學界,能不將文藝學批評實踐之路視若畏途者有幾人?而遠在省尾國角名不見經傳的鄭惠生老師竟義無反顧地踏上了這條寂寞而艱辛的小路,踽踽獨行、艱難跋涉,令人欽佩。
《文藝學批評實踐》包含文藝批評的批評文章8篇,文藝理論批評文章6篇,文藝史批評文章4篇,文藝學課題、標準和期刊的批評文章4篇,文藝學學術事件批評文章3篇,高校文藝學批評文章4篇。加上代序共6章30篇,幾乎涵蓋文藝學批評對象的方方面面,是國內首部以文藝學及其學者為主要批評對象的學術專著。全書既有很高的學術含量,又有鮮明的個性魅力,自成一格,卓立于學術之林。其批評的作品涉及朱光潛、陶東風、李春青、王確、季廣茂、孔慶東、吳興明、馬相武、單小曦、黃浩、王彬彬、王曉明、林毓生、陳曉明、李陀、王斑、詹明信、齊澤克、白露等國內外文藝學界知名學者。面對當下文藝學批評的種種問題,面對這些學術界的名人,沒有充分的知識積累和精深的理論修養(yǎng),沒有良好的批評素質和學術研究能力,很難以理服人,很難客觀地、有針對性地、一針見血地展開批評。筆者所認識的鄭惠生老師,雖非學富五車,然其陋室之中,除吃飯、穿衣、睡覺所占空間,以及“往來無白丁”所需的一方飲茶會客之處,幾為書架擠占。其藏書,少說也有一兩萬冊。且更為難能可貴者在于,其藏書并非時下附庸風雅者之擺設,而是每書必讀,每讀必細。幾十年如一日,除教學工作與極少的會客交流之外,其余時間,都浸淫于書海之中。讀書、研究、寫作,從不間斷??梢韵胍?,鄭惠生老師為了踐行文藝學批評之路,讀透了多少書,做足了多少功課,耗費了多少心血。別的不說,《文藝學批評實踐》一書,僅主要參考書目就列了356條,其中文藝批評類57條,文藝史類34條,文藝理論和美學類108條,哲學和文化類51條,科學與道德規(guī)范類71條,高等教育及科研類35條。由文藝學文獻到哲學、美學、文化學、道德規(guī)范文獻,乃至高等教育、科學類文獻,可見其閱讀范圍之廣。而書中每一篇皆旁征博引,其引用資料的豐富翔實,則可見其閱讀之深。如《“現(xiàn)代中國美學經典”〈談美書簡〉的學理性缺失——兼與張旭曙、謝勇先生商榷》一篇,引用的資料多達51條,且所引用的資料涉及國內外眾多名家典籍。再如《“文學經典時代”論——對黃浩教授的學術批評》一篇,引用的資料更多達90條,其引用的資料同樣涉及國內外眾多名家典籍。以上兩篇,皆隨機抽取,其他各篇也都一樣,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引證之廣博、材料之翔實由此可見一斑??梢哉f,《文藝學批評實踐》的每一篇什、每一章節(jié),甚至每一段落,都在在見證著鄭惠生老師所具備的厚實的理論基礎與研究實力,見證著他在文藝學批評實踐道路上所付出的時間和精力。
其次,文藝學批評體系的建構是一條尚未開辟的蠻荒小路,它既需要拓荒者具備文藝學批評實踐積累的經驗、學養(yǎng)和能力,也需要拓荒者具備第一次吃蜘蛛和螃蟹的勇氣和膽識。何謂文藝學批評,據(jù)鄭惠生老師介紹:“文藝學批評是對文藝學的批評,與既有的文藝批評不是同一概念,更非同一回事。作為實踐,文藝學批評是一種以文藝學為批評對象的科學活動;而作為理論,文藝學批評則是對文藝學批評實踐活動的科學研究?!弊鳛閷嵺`,毋庸置疑它早已是歷史的存在。不說亞里士多德對希羅多德所提出的“連貫體”的批評,也不說郎加納斯對柏拉圖《理想國》的批評,近在眼前的鄭惠生老師的《文藝學批評實踐》就是文藝學批評實踐的明證。而作為理論,則尚未見有文獻探討其理論構建問題,也即尚未見有理論構建的拓荒者。既然鄭惠生老師已具備了一定的文藝學批評實踐經驗、學養(yǎng)和能力,乘勝前行,構建文藝學批評體系應該是水到渠成的事。而鄭惠生老師也早就有了這樣的想法,他曾說過,無論是蜘蛛還是螃蟹都愿意試一試。而實際上,他也早已未雨綢繆、胸有成竹。從《文藝學批評實踐》一書的篇章安排以及全書框架,讀者已不難依稀看出他的文藝學批評體系輪廓。
《文藝學批評實踐》全書分為6章,包括“內部批評”的前三章和“外部批評”的后三章,實際上已經包含了文藝學批評實踐的基本內容。
同時,《文藝學批評實踐》全書始終把文藝學批評的學術品格貫穿于所有的章節(jié)之中。這種學術品格,無疑正是文藝學批評的學術批評本質,是文藝學批評的核心價值。從書中可見,文藝學批評的前沿性、針對性、學理性、客觀性始終被放在首位,這就緊緊地把握住了文藝學批評的學術本質。全書6章30篇文章,其內容囊括了21世紀以來文藝學界的諸多前沿性話題,如文學經典、通俗文學、高雅文學、短信文學、后文學時代、文藝學越界、文藝理論學科建設、文藝學期刊價值取向、文藝學學術事件處理、高校文藝學改革等,其著重點在于對文藝學批評的非學術化的批判,直擊造成其非學術化的學術環(huán)境及其社會根源。其中的多數(shù)文章都是針對并緊緊圍繞某一學者的具體著述來展開討論的,如《文學經典的生成、意義和特性——兼與王確先生商榷》針對的是王確先生的《文學經典的合法性和存在方式》一文展開的學術批評;《“通俗和高雅價值無高低”論——對孔慶東博士的學術批評》針對的是孔慶東博士的《通俗小說的概念誤區(qū)》一文所展開的學術批評;《“走進‘后文學時代’”論——對黃浩教授的學術批評》針對的是黃浩教授的《走近“后文學時代”——一個歷史結構主義者給21世紀文學所作的注解》一文的學術批評,等等。鄭惠生的文藝學批評尤其注重學理性,因為學理性是學術研究的靈魂,也是文藝學批評的靈魂。因而書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始終把批評對象“文本”的學理分析放在首位,通過全面深入的挖掘發(fā)現(xiàn)其學理性缺失,并由此尋索其缺失的學術根源。如《“不需要經典”論——對季廣茂教授的學術批評》一篇,通過文本細讀、具體分析,證明被批評文本《經典的黃昏與庶民的戲謔》“存在著諸多背離學理的地方——或以偏概全,或自相矛盾,或不符事實,或證據(jù)不足,或任性發(fā)揮,或隨意指摘”等,并進而證明“不需要經典”的觀點是錯誤的。再如《文藝理論學科建設的“反科學”傾向——對李春青教授的學術批評》一篇,也同樣通過文本細讀,在條分縷析的基礎上指出批評對象《對文學理論學科性的反思》“存在著諸多背離學理的地方”。可見,《文藝學批評實踐》全書,正是緊緊抓住了文藝學批評的學術核心,從而凸顯了文藝學批評的學術品格,以文藝學批評的實踐詮釋了文藝學批評的學術本質。
此外,鄭惠生還曾經談及他對文藝學批評理論內容框架九大方面的初步設想:(1)文藝學批評特性、功能論;(2)文藝學批評發(fā)生、發(fā)展論;(3)文藝學批評主體論;(4)文藝學批評標準論;(5)文藝學批評方法論;(6)文藝學批評類型論;(7)文藝學批評寫作論;(8)文藝學批評規(guī)范論;(9)文藝學批評社會論??梢姡ㄟ^近20年文藝學批評的實踐與理論的研究,鄭惠生對文藝學批評體系建構已成竹在胸,并且初具輪廓。然而,既然文藝學批評要獨立作為一個學科來構建,就不僅是搭個框架,填充一些基本內容這么簡單。龐大而繁雜的理論關系必須去研究去厘清;名要正言才能順,文藝學批評學科的基本概念,以及作為一個學科的可能性和理論的必要性必須去追根溯源,做合理的科學的研究和闡述,其主體、對象、性質和任務也得去做細致的研究與科學的論證。藍圖畫出來之后,還得通過實踐,一步一步地去做檢驗和校對??傊M管文藝學批評體系的建構本無路,但路在胸中;盡管文藝學批評體系的建構“路漫漫其修遠兮”——任重而道遠,但路在腳下。
最后,作為曾經的編輯界同仁,筆者想順便說幾句題外的話。全書的參考文獻有一千多條,其中大部分為外國譯著,有作者的國籍、譯者的姓名等更多的信息需要審校,這無疑是很麻煩的,但該書編輯不避煩難,表現(xiàn)出對于學術規(guī)范的高度尊重,讓讀者看到了學術著作出版應該有的樣子。此外,本書的整體設計簡約大方,讓人耳目一新,與時下市面上花花綠綠爭奇斗艷的書籍相比,有出于污泥而不染之感。尤其是封面設計,簡單兩筆,“清水出芙蓉”,清雅絕倫,饒有余味。與本書題目《文藝學批評實踐》的“批評”二字的應有之義,既形成鮮明的對比,又相得益彰,和諧一致,體現(xiàn)了溫柔敦厚之中華文化內涵。設計者與編輯者之匠心獨運,令人感佩。
末了,筆者想借花獻佛,以杜甫名詩之名句贈與鄭老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