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鵬
【關鍵詞】智能媒體 ?未來影像 ?全息電影 ?沉浸式體驗
【中圖分類號】G206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24.004
從生物學意義上講,人從動物中分離出來的主要標志是人有了智能,人從動物中分離出來的那一刻可以稱為“零點”,“智人”正是人類的起點,這是人類第一次革命,它是自然產生的;而人工智能將在人的智能上引發(fā)第二次革命,這一次則是人為發(fā)展產生的。在人工智能浪潮下,智能媒體的大發(fā)展進入了新的革命起點,可以將它叫作“零點智媒”時代。
當前,關于如何定義“智能媒體”這一概念仍然眾說紛紜,其中最常見的是技術與用戶兩種視角。技術的視角強調導致媒體智能化發(fā)展的幾種核心技術,認為智能媒體是媒體與人工智能、數(shù)據(jù)、信息技術等融合形成的;用戶的視角則強調對用戶需求的滿足,認為智能媒體可更智能地感知、分析并滿足用戶的需求,為其提供更好的服務和信息使用體驗。
幾種關鍵的智能媒體技術。對于智能媒體硬件、軟件技術的了解和探討是智能媒體研究的基礎。當前研究和應用廣泛的智能媒體技術指以人工智能為特征的媒體技術,主要包括無人機、物聯(lián)網(wǎng)、傳感器、機器人寫作、大數(shù)據(jù)和云計算等。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是智能媒體的基礎和特征。1950年阿倫·圖寧(Alan Turing)在其論文《計算機器與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中提出的“機器智能”概念(mechanical intelligence)被視為人工智能的先聲。無人機被視為媒體報道新聞的必要工具,已在當前的新聞報道中得到應用。這主要是因為:(1)無人機不受環(huán)境限制,創(chuàng)新了傳統(tǒng)媒體的新聞采集方式,同時也減少了記者的安全風險;(2)航拍較地面拍攝視角獨特,能夠展現(xiàn)整體環(huán)境,為觀眾帶來更加直觀立體的感受,如2015年的深圳光明滑坡事件中的無人機新聞報道;(3)無人機有利于提高記者的工作效率和從業(yè)人員的機動性。
加拿大學者麥克盧漢的著名觀點“媒介是人的延伸”,在如今物聯(lián)網(wǎng)的時代得以印證和發(fā)展。正如其定義所述,物聯(lián)網(wǎng)是一種媒介技術,這種技術可以跨越最大限度來連接世界萬物。在這種大環(huán)境之下,傳感器似昆蟲們的“觸須”般將感知的作用觸達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傳感器已經在基礎建設上進行了海量普及,通過其技術加持使得基礎設施變得更加智能;它還在一定程度上擴大和豐富了信源——公共新聞的生發(fā)也可以通過數(shù)據(jù)處理和運算提高效率等。物聯(lián)網(wǎng)的基本載體,即傳感器在生活中充當?shù)氖且环N終端的角色,其中包括與個人非常貼近的智能家居、智能醫(yī)療、可穿戴設備等,它不光有能力去感知個人生活的需求與期望,還可以在實操上記錄數(shù)據(jù),比如個人的行為軌跡和生理指標等;傳感器新聞即通過傳感器獲得數(shù)據(jù)信息,將之進行分析整合并一定的方式融入新聞報道,進而完成“講故事”過程的新聞生產模式。在物聯(lián)網(wǎng)社會,相當一部分公司因為從事傳感器技術的研設與運用,使得其相關技術不斷成熟,從而完成了其對用戶數(shù)據(jù)的掌握。這種對傳感器技術的掌控使得社會上的科技公司正逐漸向創(chuàng)造新聞的關鍵領域進軍。正因如此,產出新聞的主要生發(fā)群體必然會被擴充到信息產業(yè)巨鱷和成熟的物聯(lián)網(wǎng)公司里。這就直接導致了物聯(lián)網(wǎng)與傳感器及其技術的應用對傳媒行業(yè)產生了相當分量的影響:首先,這使得媒介與社會的融合更加深入,傳播媒介所營造的“擬態(tài)環(huán)境”與現(xiàn)實社會更加難以區(qū)分,場景成為媒體的核心要素(彭蘭,2015);其次,用戶的概念在物聯(lián)網(wǎng)時代更加凸顯,他們不僅成為更加積極的內容產消者,而且在大數(shù)據(jù)、傳感器技術的監(jiān)測下成為特征更為明顯、更易于被監(jiān)控的個體。
機器人寫作的研發(fā)和投入使用,昭示著一種新的新聞生成體系的形成:人與機器合二為一、信源多元參與并可以隱去中心。這種新生的新聞生產態(tài)勢正在慢慢成為新聞產出舉足輕重的一部分。美國聯(lián)合通訊社的Wordsmith在2014年已經為客戶創(chuàng)造出了10億多篇文章和報道,它的新聞平均生產效率已經達到了2000篇/秒;紐約時報的Blossomblot可以做到提前分析什么樣的內容在社交網(wǎng)絡上可以達到推廣的效果,從而選擇那些有針對性的傳播文本,它甚至還有能力去幫助新聞編輯篩選出合乎期望的文章和內容來推送和傳播,自動生成新聞標題、摘要文案和配圖也不在話下;在國內,新華社的“快筆小新”、騰訊的Dreamwriter、今日頭條在里約奧運會期間啟用的AI體育新聞記者“張曉明”等諸如此類的人工智能正慢慢地被運用到新聞生活的方方面面,業(yè)界和學界對其發(fā)展逐步認同。在當下,雖然機器人寫作還處在新聞生發(fā)的第一個階段,可是其對社會生活數(shù)據(jù)深度挖掘和系統(tǒng)處理的優(yōu)異能力已經嶄露頭角。大數(shù)據(jù)和云計算已在信息的獲取和分發(fā)方面得到較多應用。以國內為例,智能技術的介入使得“今日頭條”等新聞聚合平臺已經表現(xiàn)出了不可忽視的杰出傳播效用。首先,信息的抓取和篩選可以通過爬蟲技術在整個互聯(lián)網(wǎng)中進行,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拿到數(shù)量龐大的流量與信息,這是傳統(tǒng)新聞媒體所望塵莫及的;其次,智能技術可以幫助新聞聚合平臺抓取受眾的興趣點與欲望訴求所在——通過分析受眾在移動終端屏幕上的點擊和觸摸位置,預測受眾自身欲望訴求的變化狀況;最后,在已經獲得一定數(shù)量的受眾數(shù)據(jù)后,就可以為目標受眾進行畫像,將其分門別類并進行模型建構。不僅如此,智能技術還可以使各平臺之間實現(xiàn)資源共享,使各平臺所具有的優(yōu)勢發(fā)揮到極致,讓平臺從內容到形式上都可以滿足受眾需求,從而增加智能技術本身使用、增值和變現(xiàn)數(shù)據(jù)的機會。(張磊,2017)。
智能媒體研究溯源。被謂為“后現(xiàn)代主義的大祭司”的鮑德里亞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既已在其《模擬與仿真》(Simulacra and Simulation,1981)、《象征、交換與死亡》(Simbolic Exchange and Death,1976)、《論誘惑》(Seduction,1979)等著作中從科技角度出發(fā),在生物基因學、仿生學、全息理論、計算機模擬這些學科和領域里描摹了由符號、模擬、仿真所組成的新的歷史階段和社會類型。他認為,大眾傳媒如電視等會對受眾產生深遠影響的媒介,經常大量拷貝“象”“符號”和“符碼”等來打造和撐持“超現(xiàn)實”。倘若在過去,我們尚可把傳播媒介當成是一種對“現(xiàn)象”和“現(xiàn)實”的鏡像反映,如今,大眾傳媒所塑的“超現(xiàn)實”肯定比受眾所認知的“現(xiàn)實”更加顯真,因為傳統(tǒng)理論上所強調的“現(xiàn)實”的源頭就是“表象”。(季桂保,1999)進而,鮑德里亞對麥克盧漢的“媒介即訊息”和“內爆”的觀點進行了新的解讀:“最終,媒介即訊息不僅意味著訊息的中介,也意味著媒介的中介。字面意義上的媒介(尤其是電子大眾媒介)將不復存在——也就是說,在從一種現(xiàn)實到另一種現(xiàn)實的中間力量,或者說從一種真實到另一種真實之間的中間力量將不復存在,不論從內容或形式上來說均是如此。嚴格來說,這正是內爆一詞的真正意味:一極將另一極吸收,兩個不同的意義系統(tǒng)的極之間的短路,或者說相區(qū)別的形式之間的邊界的擦除。媒體效果實現(xiàn)了自我圓滿,因此意義從一個極點傳遞到另一個極點再無可能。人們必須正視這種嚴酷但原初的狀況:一切都源于它是我們唯有的現(xiàn)實。鑒于目前兩種環(huán)境的混合——媒介環(huán)境與現(xiàn)實生活環(huán)境已經融為一體,再幻想著革命內容或形式只能是徒勞,而真相在其中已無法辨認。”(Jean Baudrillard,1981/1994)
尼葛洛龐帝在其著作《數(shù)字化生存》中撰寫了專門的章節(jié)來梳理社會各界對智能媒體運用的現(xiàn)實狀況,在某種程度上為智能媒體在之后的發(fā)展勾勒了藍圖。比如,尼葛洛龐帝對虛擬現(xiàn)實產生強烈現(xiàn)場感的背后動因——雙眼視差進行了闡釋,提出虛擬現(xiàn)實技術的應用常以頭盔為典型道具,并指出了影響真實感質量的兩個最關鍵因素——圖像質量和響應時間,這在當前仍是虛擬現(xiàn)實技術主要的攻關方向。我們現(xiàn)在常見的基于算法應用的媒體內容分發(fā)機制,也在尼葛洛龐帝預測之中。他認為,電子介質的報紙在將來可以以比特的形式被傳播到受眾群中,而界面代理人會如一位知你懂你的數(shù)字化親戚一樣對信息進行篩選和分類,并最終推送給讀者最適合其閱讀的信息,而導向這種局面的正是現(xiàn)在備受關注的人工智能技術。
智能媒體與媒介技術關涉較深,因此,相關的討論也可從媒介技術論者的研究成果中尋得先聲。保羅·萊文森的理念在智能媒體環(huán)境下得到了集中的關注和寬泛的接納。身為媒介環(huán)境學派的接棒人,他的觀點涉及到了關于媒介演化的議題和媒介演進的三階段(玩具—鏡子—藝術),其中包括“人性化趨勢”以及“補救媒介”理論等,這在某種程度上被智能媒體研究者奉為圭臬。保羅·萊文森認為,媒介的進化是持續(xù)、動態(tài)的,這種進化會受到社會中一切人物和環(huán)境的影響,從而讓這種效果持續(xù)發(fā)揮效用。最終,媒介會帶著受眾和社會賦予的期望完成人性化的演進。同時,技術之間的互相補充,也使人類的需求在媒介方面得以滿足,最后連同當下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形成高度一致的態(tài)勢。首先,伴隨著媒介不斷地向前變化發(fā)展,媒介必要的科技操作與人類活動所產生的必要傳播之間的關聯(lián)會變得越來越密集,雙方會漸漸融合變?yōu)橐惑w。萊文森就曾旗幟鮮明地指出,媒介在一定程度上是依賴于人類本身的渴求與欲望而完成進化的,這使得媒介具有人類的屬性和人類傳播的形態(tài)。其次,媒介的進化,也使得媒介技術在形式上漸趨融為一體。隨著媒介的進化,所有的設備逐漸融合為一體,一起協(xié)同配合來處理來自社會環(huán)境中各種各樣特質的信息,使其最終形成一個整齊劃一、多元立體的信息分析加工系統(tǒng)(徐利德,2017)。
另外,在《人類歷程回放:媒介進化論》一書中,保羅·萊文森對其前學者關于媒介與技術的討論進行了梳理,其中值得關注的主要有:(1)弗洛伊德很早就關注到了媒介技術與人類感官的關系。他認為,技術可以提供兩種支持:一是供應一種心理學上能被廣泛接納的替代品;二是去延長伸展人的感官系統(tǒng)。因為,像視覺這樣具有外部指向特性的器官功能在傳播技術的支持下得以延展;同理,如記憶和想象這樣的人類內部心理狀態(tài)也得到了延伸和反映。(2)伊尼斯對媒介如何改變整個社會以及文明保有濃厚興趣,他認為媒介技術會跨越時間和空間進行延伸,但是很難達到平衡,其中延伸時間的媒介更傾向于鼓勵社會堅守傳統(tǒng),而延伸空間的媒介則鼓勵社會擴張和急劇變化,最終,朝著一個方向發(fā)展的媒介會被朝著另一個方向發(fā)展的媒介所取代——萊文森則認為這種觀點忽視了當代技術正在逐漸實現(xiàn)時間和空間延伸的平衡。(3)麥克盧漢認為人類是技術的產物,他關注的是人類環(huán)境是如何以不完整的延伸形象被重現(xiàn)和塑造——麥克盧漢堅信延伸具有將力量從起源物轉移到延伸物方面的特殊屬性,就像讓車和路處于司機的位置,讓倒霉的司機受其前任“仆人”的掌控一樣。(保羅·萊文森,1979/2017)
當前常見的研究角度。中國香港學者邱林川曾以坐標軸的形式為信息與傳播技術研究的分析層次和理論路徑提供了定位依據(jù)(如下圖,轉引自吳舫、崔迪,2018)。吳舫、崔迪(2018)用這個坐標軸來總結智能媒體時代傳播研究的重要議題,他們認為,通過坐標軸橫軸對社會建構主義、科技中心主義,縱軸對宏觀和微觀的區(qū)分,可將當前智能媒體背景下的傳播研究分為四種范式:(1)社會建構主義宏觀研究的政治經濟學范式,這一范式的研究關注技術的控制問題,即誰擁有技術、誰應當擁有技術等問題;(2)科技中心主義宏觀研究的新媒體研究范式,這一范式的研究對新技術本身的特征及其社會效用給予密切關注,常采用量化方法開展研究;(3)科技中心主義微觀研究的認知行為效果范式,這一范式主要借鑒認知心理學研究范式,使用控制實驗或微觀的質化研究方法,關注使用者和媒體的互動行為,著重分析媒介技術對個體受眾的認知與行為的研究;(4)社會建構主義微觀研究的科技人類學范式,這一范式的研究比較關注智能媒體與文化形成的關系。當下來看,這一分類方式具有較高的普適性,基本可囊括智能媒體研究的各類議題。
當前,國外對智能媒體的研究對四種范式均有涉及。政治經濟學范式的研究出現(xiàn)比較早,1985年發(fā)表的《人工智能對科學、社會和經濟的影響》(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mpacts on science, society, and economy)一文就人工智能對科學、技術、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等各方面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了預估;1992年發(fā)表的文章《人工智能與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重構》(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ideology of capitalist reconstruction)將智能媒體時代與第二次工業(yè)革命進行類比,對關涉其中的體力勞動向腦力勞動的讓渡進行了分析。新媒體研究范式的研究是當前的熱門領域,相關研究較多關注各種新媒體技術的應用現(xiàn)狀和前景?!渡疃葯C器學習:一個人工智能研究的新前沿》(Deep Machine Learning - A New Frontier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一文對機器學習領域的研究現(xiàn)狀進行了綜述,并對其可能的發(fā)展前景進行了展望;后續(xù)的文章如《數(shù)據(jù)密集型應用、挑戰(zhàn)、機理和技術:一個大數(shù)據(jù)調查》(Data-intensive applications, challenges, techniques and technologies: A survey on Big Data)則著重分析了基于大數(shù)據(jù)的技術是如何進行計算和運行的,關注了包括大數(shù)據(jù)應用、大數(shù)據(jù)的機會和挑戰(zhàn),以及目前最先進的大數(shù)據(jù)技術等在內的熱門問題。認知行為效果范式的智能媒體研究較有代表性的是《認知心理學與人工智能:認知科學的理論和研究》(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ory and Research in Cognitive Science),該書對人類智能和人工智能的差異進行了對比,對之后人工智能視野下的認知模型研究產生了一定影響??萍既祟悓W范式的智能媒體研究主要關注智能媒體對文化的影響,常見的研究內容有對智能媒體時代文化新特征的研究、文化教育過程中對智能媒體的運用等。如《戰(zhàn)術語言文化訓練系統(tǒng):運用人工智能去教授外語和外國文化》(Tactical language and culture training systems: 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teach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一文中對戰(zhàn)術語言文化系統(tǒng)這一人工智能技術進行了研究,描述了這一系統(tǒng)的體系結構和它所采用的人工智能技術,證明了使用這種方法學習外語和文化的益處。
在前幾年對手機等蘊藏著的智能媒體的可能性、媒介走向智能媒體時代的可能等進行初步探索之后,近幾年,國內對智能媒體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研究角度。
第一,從媒介融合的角度關照智能媒體。很多學者認為,媒介融合的進程不會止步于媒介產業(yè)內部之間各組成要素的融會貫通。從始至今的媒介融合都預示著媒介的發(fā)展會不斷地容納新的力量,最終達到一個高階,即“互聯(lián)網(wǎng)+”和以物聯(lián)網(wǎng)技術為主體的信息處理體系導向下的智能傳播和媒介之間跨越了多級界限的時代的來臨。到了那個時候,智能媒體加上人類的智慧會如虎添翼,二者的交織發(fā)展必然會在將來的媒介產業(yè)領域中掀起翻天覆地的變化,進而對整個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劉慶振,2017)。
第二,對媒體智能化的本質、現(xiàn)狀進行探討。這一視角下的研究主要對智能媒體的本質、當前的發(fā)展現(xiàn)狀進行總結和學理性的探討,更多的是從理論層面上來分析和闡釋智能媒體。如喻國明在《智能化:未來傳播模式創(chuàng)新的核心邏輯——兼論“人工智能+媒體”的基本運作范式》一文里,就對人工智能技術在新聞生產與分發(fā)的具體環(huán)節(jié)中的應用狀況、人工智能技術對受眾感官和認知體驗的影響,以及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使得新聞產品更加貼近用戶等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
第三,對智能媒體未來的發(fā)展態(tài)勢進行展望,并對人工智能的風險、網(wǎng)絡安全等進行預警。商艷青(2016)基于當前的媒介發(fā)展現(xiàn)狀,提出:“新聞的未來在于數(shù)據(jù)能力,媒體的未來在于智能+。”張磊(2017)則認為,信息在收集過程中呈現(xiàn)出的零散性和碎片性結合了龐大的新聞數(shù)據(jù),使得謠言的產生變得輕而易舉;針對受眾用戶進行精準投放、充分尊重用戶個性、將傳播內容進行細分的定制新聞也在一定程度上營造了“信息繭房”的信息環(huán)境;虛擬與現(xiàn)實的邊界由于智能技術的發(fā)展和更新而變得更加模糊和不確定,因此如何界定受眾自身的主觀世界與現(xiàn)實社會之間的關系將會成為新的問題。
“影像”是電影與電視藝術中的一個常見概念,但或許正因它的常用,對它的定義也層出不窮。綜合前人的相關研究,我們可認為影像是電影、電視、網(wǎng)絡影像藝術的關鍵因素,所以,在智能媒體的語境下探討未來影像,我們可將其理解為電影、電視、網(wǎng)絡等媒介上的影像在智能媒體技術的推動下在未來即將呈現(xiàn)的形式。承前所述,因為對智能媒體技術的集中研究較為晚近,因此本文將不過多注重從歷時性的維度對相關研究進行梳理,而選擇按研究成果的特征將其區(qū)分為基于技術應用的討論和基于學理的討論。
技術層面的討論。每每談及未來影像,最吸引人眼球的一直是虛擬現(xiàn)實(virtual reality,簡稱VR)和全息影像(holographic image)等高級、精密和尖端的科學技術。在西方的研究中,VR一詞在廣義上被一些學者用來稱呼信息技術建構起來的社會和文化上的虛擬化,而狹義上的VR則是我們所說的以虛擬現(xiàn)實技術為主導的內容,可是這一塊內容同樣往往被拿來與MR(Mixed Reality,混合現(xiàn)實)和AR(Augmented Reality,增強現(xiàn)實)這種被看作是組成虛擬現(xiàn)實這一龐雜系統(tǒng)的子部分而并列歸到虛擬現(xiàn)實的領域中生發(fā)討論。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的一項研究《VR新聞學》(Virtual Reality Journalism)將VR定義為“一種沉浸式媒介體驗,它復制的世界可能來自現(xiàn)實環(huán)境也可能來自想象空間,用戶與VR世界的互動方式是身臨其境”。
按照尼葛洛龐帝(1995/1997)在《數(shù)字化生存》中的梳理,虛擬現(xiàn)實技術在上世紀60年代既已出現(xiàn),但其真正進入普通人的生活卻是近幾年的事。最近幾年,尤其2016年后,人們對智能影像的關注愈發(fā)密切。一方面,虛擬現(xiàn)實電影可以在Gear VR、Goole Cardboard等移動VR設備上播放,另一方面,IMAX等公司已經著力開發(fā)高端的虛擬現(xiàn)實觀影方式。AR也被視為VR的一個研究分支而愈發(fā)受到關注。
受資本驅動,且因為對技術的重視逐漸提升,國內近幾年對智能媒體語境下的未來影像日益關注。當下,關于未來影像的研究多為對新興媒介技術的闡發(fā),重點關注其當前的發(fā)展狀況、發(fā)展和應用的瓶頸,以及其在未來的應用前景。整體來看,目前最受追捧的未來影像技術主要包括虛擬現(xiàn)實(VR)、增強現(xiàn)實(AR)、全息影像等。
虛擬現(xiàn)實在電影電視、新聞傳媒等領域已經受到相當關注。在影視研究領域,學者們較多關注VR影像在未來的應用可能及應用方法。胡超峰(2016)認為,VR影像與傳統(tǒng)電影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為:(1)電影空間從景框內的平面空間變成了無景框的虛擬思維空間;(2)場景影像從分鏡頭變?yōu)橐荤R到底;(3)蒙太奇藝術從微觀的鏡頭組接變成了宏觀的場景編排;(4)鏡頭運動從變化無限制運動變成了場景漫游式運動。另一方面,就鏡頭而言,因為VR沒有邊界,所以視覺引導成為了一個重要命題(黃石,2016);同時,為了給觀眾營造身臨其境的感覺,VR的聽覺效果也受到了學者的關注(王巖明,2016)。此外,VR紀錄片也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其中最突出的是對其紀實影像語言的可能性和局限性的摸索,相關的學者有雷建軍、郝薇東等。
VR在新聞傳媒領域的研究可分為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面。在宏觀層面,VR對新聞業(yè)的影響是國內學者關注的重點。史安斌等(2016)認為,VR的“破壞性創(chuàng)新”會為新聞業(yè)帶來三大轉向:(1)從淺層敘事到深度內容的內容轉向;(2)從“各自為戰(zhàn)”到“跨界融合”的業(yè)態(tài)轉向;(3)從“原畫復現(xiàn)”到“沉浸+參與”的樣式轉向。喻國明等(2016)也認為,VR新聞將通過重塑新聞生產流程、改變新聞呈現(xiàn)方式和新聞傳受關系等方式建構一種新興媒介環(huán)境。在微觀層面,新聞傳媒領域對VR的研究主要是對國內外VR新聞的案例分析,如對《紐約時報》、網(wǎng)易VR新聞、財新網(wǎng)VR新聞等的研究。
但是,也有學者認為,在新聞傳播這個領域之中,比起VR來說,AR更加具有技術上的優(yōu)勢和發(fā)展上的潛能。VR能夠使受眾“身臨其境”的這一功能,正是當前新聞最關鍵、最主要的競爭力。雖然VR可以制造出一定程度上的“深度浸入感”,但是AR技術則能更進一步,可以將無限的數(shù)字信息“疊加”到有限的淺層敘事上,當受眾希望了解更多深層次內容時,只需用客戶端進行“掃描”或“識別”,大量高關聯(lián)度信息和具有深度思想的內容就會“圖文并茂”地出現(xiàn),以增強用戶的現(xiàn)實體驗,延伸其感官功能、認知空間。(史安斌等,2016)
除此之外,全息影像也是當前廣受關注的一種影像技術,從騰訊全球合作伙伴大會、綜藝節(jié)目《國家寶藏》的舞臺展示中等都能覓得它的蹤影。但是,這其實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息影像。全息影像是指通過相干光干涉原理記錄和查看圖像,使得被記錄物體的三維外觀可以被精確地再現(xiàn)。真正的全息影像在透視、遮擋、雙眼視差、單眼視差、聚合、調解等六個方面均有特定的要求(中國全息網(wǎng),獲取于2018年10月28日)。用全息攝影的手法來拍攝和放映的音像制品叫全息電影。但由于一些技術存在不可控的限制,直至今日,全息電影仍然未能得到廣泛且有效的實操運用。
學理或哲學層面的討論。國外對虛擬現(xiàn)實和增強現(xiàn)實的研究旨趣偏重于學理性。從具體的研究視角來看,至少有三種具有代表性的對VR的歷時性梳理和定位。第一種是將VR置于新聞媒介的語境中,認為VR是新聞真實這一脈絡上的又一次進步和跨越;第二種是將VR視為一種敘事媒介,認為其與戲劇、文學、電影等敘事媒介有一脈相承的關系;第三種則將VR置于視覺傳播的變遷和歷史脈絡中,認為VR所代表的360度的幻覺空間這一視覺傳播形式早已有之,雖然以前往往多與宗教、政治等需要相關,但其包含著人類一直以來對幻覺的一種超邏輯和烏托邦式的向往。(楊慧、雷建軍,2017)
國外對VR特征的分析中最關注兩個概念:沉浸(immersion)和在場(presence)。沉浸關乎虛擬現(xiàn)實的不同形式,憑借沉浸的等級,虛擬現(xiàn)實的程度能夠被劃分為三類:一類是完全沉浸在VR所營造的虛擬環(huán)境之中,其感官享受最為猛烈,這種情況可以通過佩戴特制的VR頭盔等可視設備得以實現(xiàn);另外一類則是半沉浸式虛擬現(xiàn)實,最常見的如洞穴式自動虛擬環(huán)境,這種形式的VR主要由多屏幕和投影構成,可為多人同時提供虛擬現(xiàn)實;最后一種是非沉浸式虛擬現(xiàn)實,如VR電腦游戲等。布魯克斯認為可從三個更具體的維度來衡量沉浸,那就是時間、語境和參與,這三者構成了觀眾對沉浸的重要感知。而VR近年來致力于突破的事情,就是將人們置入虛擬環(huán)境中的時間和空間,使人們通過身體的參與獲得精神參與感,進而沉浸于虛擬環(huán)境中。(Brooks,2003)而對虛擬環(huán)境中的在場感(sense of presence)的研究在西方已經是一個跨學科的話題。VR研究中的在場主要是指“一種身在一個地點或環(huán)境的主觀感受,尤其是當物理上身處另外一個地點”。(Witmer & Singer,1998)在場被認為是VR研究中的一個關鍵概念,因為正是在場使得受眾與虛擬環(huán)境產生“關聯(lián)感和情感上的反應”。(楊慧、雷建軍,2017)近幾年,關于沉浸和在場的研究層出不窮,如維納巴-維納亞格阿莫里等設計了一個實驗,以評估人們在沉浸式虛擬環(huán)境中對虛擬人物的姿勢所表達的情緒反應是否等同或接近于其在現(xiàn)實世界中的情緒反應(Vinoba Vinayagamoorthy et al.,2006);舒米從心理學的領域對有關VR中的在場感研究進行梳理,嘗試探索在場感的本質、結果、測量等,并著重總結了關于在場感來源的幾種心理學研究(Schuemie et al.,2001)。整體而言,虛擬現(xiàn)實研究中的“在場”更多地被歸于受眾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即認為這是受眾的一種心理感受;而“沉浸”則更多地與虛擬現(xiàn)實的技術程度相關聯(lián),被視為衡量虛擬環(huán)境對現(xiàn)實場景還原程度的關鍵向度。(Slater & Wibur,1997)
除此之外,批評性的研究視角也是西方學術界一直關注的議題(Brey,1999)。對VR的批評首先是關于倫理與責任的探討,所涉及內容最主要是VR的應用領域及其對應的倫理意義,同時也包括VR自身的再現(xiàn)、活動和行為等(Kade,2016)。而另一大類對VR的批評則更多是對VR發(fā)展的現(xiàn)狀和趨勢的反思。有研究者質疑VR過于關注代表代表現(xiàn)實,而在原本可能的空間創(chuàng)新上有所不足(O'Neill,2005),另一種關于VR發(fā)展的譴責則是批評VR目前太過強調技術層面而忽略情感層面,即更多地把它當做一種新的科技而非新的人文。
相比之下,國內對虛擬現(xiàn)實和全息影像背后的哲學、文化意義的探討則相對較少。而在并不豐富的研究當中,聶有兵(2017)從倫理、哲學等方面對虛擬現(xiàn)實進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有見地的問題:“人類用自身的力量使自身沉淪為物欲和簡單刺激的受者,似乎反證了人類的墮落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在未來的現(xiàn)實中,高尚和深刻是否就有話語權?分眾化和集權主義的對抗,誰會占據(jù)上風?”
綜上所述,當前關于智能媒體和未來影像的研究已經成為傳播研究中的一個熱門領域。然而,通過梳理中外研究成果卻不難發(fā)現(xiàn),相比于國外相關研究的前沿性和深層性,當前國內的研究卻仍呈現(xiàn)出一定的滯后性和表層性特征。一方面,技術研發(fā)方面我們開始得較晚,很多核心技術只能尾隨西方后面亦步亦趨;另一方面,學術研究方面我們相對欠缺技術哲學等方面的理論資源,很多思辨性的觀點只能向西方尋索,近幾年興起的學術自覺的潮流也尚未與智能媒體技術的發(fā)展趨勢相結合。如果說傳統(tǒng)媒體時代我們曾因經濟、文化、社會條件落后于西方而只能被迫地在傳播研究領域尾隨西方之后的話,那么,在智能媒體時代,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力量已逐步增強,在這一社會背景下開展智能媒體和未來影像的相關研究,客觀上我們已具備了更多學術創(chuàng)新的條件,因此,國內學界同仁應有緊迫感,在這一研究領域迎頭趕上西方研究的深度和前沿性,以帶動國內智能媒體實踐和研究蓬勃發(fā)展。
另外,梳理當前國內的相關研究成果,可以發(fā)現(xiàn),在智能媒體和未來影像研究領域,學界的研究往往落后于業(yè)界的實踐,這一方面體現(xiàn)了業(yè)界在資本驅動下的發(fā)展活力,另一方面也應引起學界的檢視和反省。只有學界和業(yè)界達成更和諧的互動關系,彼此能夠真正相互促進之時,國內的智能媒體和未來影像的研究與實踐才能繁榮起來。
Arel, I., Rose, D. C., & Karnowski, T. P., 2010, "Deep machine learning-a new frontier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research frontier]",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Magazine IEEE, 5(4), pp. 13-18.
Berman, B. J., 1992,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ideology of capitalist reconstruction", Ai & Society, 6(2), pp. 103-114.
B.G. Witmer & M.J. Singer, 1998, "Measuring presence in virtual environments: A presence questionnaire", Presence 7(3), pp. 225-240.
Brooks, 2003, "There is Nothing Virtual About Immersion: Narrative Immersion for VR and Other Interfaces", Storytelling Magazine, Mar.-Apr., p. 4.
Brey, 1999, "The Ethics of Representation and Action in Virtual Reality", Ethics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 pp. 5-14.
Chen, C. L. P., & Zhang, C. Y., 2014, "Data-intensive applications, challenges, techniques and technologies: a survey on big data", Information Sciences, 275(11), pp. 314-347.
Jean Baudrillard, 1994,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Sheila Glaser),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p. 57. (Firstly published in 1981)
Johnson, W. L., & Valente, A.,2009, "Tactical language and culture training systems: 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teach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ve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AAI Press, Vol.30, pp. 1632-1639.
Kade, 2016, "Ethics of Virtual Reality Applications in Computer Game Production", Philosophies, (1), pp. 73-86.
M. Slater, S. Wilbur, 1997, "A framework for immersive virtual environments (FIVE): Speculations on the role of presence in virtual environments", Presence: Teleoperators and Virtual Environments 6, p.4.
O' Neill, 2005, "Presence, Place and the Virtual Spectacle", PsychNology Journal, (2) , pp. 149-161.
Schuemie, M. J., Van, d. S. P., Krijn, M., & Ca, V. D. M., 2001, ?"Research on presence in virtual reality: a survey", Cyberpsychol Behav, 4(2), pp. 183-201.
Trappl, 1985,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mpacts on science, ?society, and economy".
Turing, A. M., 1950, "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 Readings in Cognitive Science, 59(236), pp. 433-460.
Vinayagamoorthy, V., Brogni, A., Steed, A., & Slater, M., 2006, "The role of posture in the communication of affect in an immersive virtual environment",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irtual Reality Continuum and ITS Applications, Vol.41, pp. 229-236.
Wagman, M., 1993,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ory and Research in Cognitive Science,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Inc.
[美]保羅·萊文森,2017,《人類歷程回放:媒介進化論》,鄔建中譯,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郝薇東,2016,《VR與影像記錄的融合研究》,《當代電影》,第10期,第84頁。
胡超峰,2016,《試論VR電影語系新特征》,《現(xiàn)代傳播》,第12期,第163頁。
黃石,2016,《虛擬現(xiàn)實電影的鏡頭與視覺引導》,《當代電影》,第12期,第121~123頁。
季桂保,1999,《讓-鮑德里亞的大眾傳媒理論述評》,《學術月刊》,第6期,第61~65頁。
劉慶振,2017,《媒介融合新業(yè)態(tài):智能媒體時代的媒介產業(yè)重構》,《編輯之友》,第2期,第70~75頁。
雷建軍,2016,《2016海上影展暨論壇活動發(fā)言》。
[美]尼葛洛龐帝,1997,《數(shù)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譯,海口:海南出版社,第142頁。(原著于1995年出版)
聶有兵,2017,《虛擬現(xiàn)實:最后的傳播》,北京:中國發(fā)展出版社。
彭蘭,2015,《場景:移動時代媒體的新要素》,《新聞記者》,第3期,第20~27頁。
商艷青,2016,《媒體的未來在于“智能+”》,《新聞與寫作》,第1期,第17~20頁。
史安斌、張耀鐘,2016,《虛擬/增強現(xiàn)實技術的興起與傳統(tǒng)新聞業(yè)的轉向》,《新聞記者》,第1期,第37~39頁。
吳舫、崔迪,2018,《智能媒體時代的傳播學研究:元問題與方法論》,《出版發(fā)行研究》,第2期,第68~71頁。
徐利德,2017,《保羅·萊文森媒介進化理論的思想邏輯》,《青年記者》,第21期,第27~28頁。
王巖明,2016,《試論VR電影還音制式的未來發(fā)展趨勢——從電影聲音的空間定位方式談起》,《現(xiàn)代電影藝術》,第5期,第29頁。
楊慧、雷建軍,2017,《作為媒介的VR研究綜述》,《新聞大學》,第6期,第27~35頁。
喻國明、張文豪,2016,《VR新聞:對新聞傳媒業(yè)態(tài)的重構》,《新聞與寫作》,第12期,第49頁。
張磊,2017,《智能媒體的現(xiàn)實圖景與未來想象——以新聞領域的變化為例》,《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第146~149頁。
中國全息網(wǎng),2018,《別被忽悠了!這才是真正的全息影像》,http://www.quanxiwang.com/news/show-5614.html。
責 編/鄭韶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