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世界文學史上,女性文學家數(shù)量普遍少于男性文學家。在有限的女性作家中,簡·奧斯汀是最負盛名的女性作家之一。其創(chuàng)作的《傲慢與偏見》是一部影響深遠的作品,這部作品從獨特的女性視角展示了男權社會女性的生活狀態(tài)和心理狀態(tài),并且表現(xiàn)了強烈的女權意識。本文中,筆者對《傲慢與偏見》的主題進行解讀,以期更為全面深入地了解這部女權主義經典作品。
【關鍵詞】女權意識;社會局限性;上層階級;淑女
【作者簡介】高瑛,銅仁職業(yè)技術學院。
一、《傲慢與偏見》概述
小說《傲慢與偏見》是19世紀初的一部女權主義佳作,是英國著名女性作家簡·奧斯汀最負盛名的一部作品。小說通過描寫主人公伊麗莎白的愛情觀、婚姻觀,表現(xiàn)了當時英國女性對婚姻的思考。主人公伊麗莎白在一次舞會上與傲慢的達西相遇,達西雖然真心喜歡伊麗莎白,但是自己傲慢的態(tài)度卻引起了伊麗莎白的偏見,因此,伊麗莎白果斷拒絕了達西的求愛。達西在意識到伊麗莎白討厭自己的傲慢態(tài)度時,也逐漸轉變了對伊麗莎白的態(tài)度。伊麗莎白在與達西的相處中也發(fā)現(xiàn)了達西的優(yōu)點,然后漸漸消除了對達西的偏見。最后,伊麗莎白接受了達西真摯的愛情。
二、女權主義視野下的《傲慢與偏見》主題解析
1.男權意識下女性的“聲音”。 在十九世紀初的英國社會,男性是社會的主要領導者,在社會生活中隨處可以感受到強烈的男權意識(masculine consciousness)。從經濟上看,男性是家庭財務的管理者,也只有男性才具有財產繼承的權利。女性在家庭中處于弱勢,成人禮之后的女性都只會面臨三條道路,包括與有錢有權的男性結為夫妻、成為家庭教師、孤獨終老。但是,結婚的女性無法支配家庭財產,在生活中依舊處于被限制的狀態(tài);家庭教師的基礎工資微薄,容易受人輕視;在繁華鬧市,無人愿意一人孤獨終老。其次, 女性在家庭中只是男性的附屬品,女性不能擁有自己獨立的思維和意識。成年前的女性需要接受音樂、舞蹈、文學等相關方面的教育,這些行為的最終目的都是滿足男性的需求。在《傲慢與偏見》這部小說中,女性接受的教育也是吸引男性的籌碼,因為“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例如小說中,主人公伊麗莎白有四個姐妹,卻沒有一位兄弟。貝納太太苦于沒有男性財產繼承人,因此,她讓柯林斯來選擇自己的一個女兒來結婚。經濟寬裕卻庸俗的柯林斯最后被才貌兼?zhèn)涞囊聋惿孜?,然后,他帶著居高臨下的態(tài)度向伊麗莎白求婚,最后遭到了伊麗莎白強烈的拒絕。但是,伊麗莎白的閨中密友夏綠蒂卻甘愿成為柯林斯的附屬品,接受了柯林斯毫無誠意的求婚。因為在當時的男權社會,“Married life is happiness, completely is a chance to question”,即“女性婚姻幸福與否,完全靠運氣”。
簡·奧斯汀將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完全寄托在伊麗莎白身上,小說中的伊麗莎白擁有自由的靈魂,她無視男權社會給予的壓力,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完全不會抑制自己自由的想法??梢哉f,故事中的伊麗莎白在男權社會中說出了自己的“聲音”,因此這部小說也成為了當時社會中女性意識覺醒的重要載體。
2.女權意識下的婚姻觀。《傲慢與偏見》中主要講述了四組青年男女的愛情婚姻故事,包括達西與伊麗莎白、珍妮與賓里、柯林斯與夏綠蒂、琳迪與韋翰。伊麗莎白和珍妮這兩組情侶的婚姻是簡·奧斯汀贊同的婚姻,因為均是以愛情為前提的。而夏綠蒂和琳迪的婚姻是簡·奧斯汀反對的婚姻形式,是以金錢或者外表為前提的婚姻。因此在這部小說中,作者十分推崇伊麗莎白的婚姻觀,因為其凸顯了女權意識,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并將愛情視為婚姻的前提,所以最終得到了自己的幸福。伊麗莎白認為“vanity is a weakness indeed. But pride——where there is a real superiority of mind, pride will be always under good regulation”。其次,簡·奧斯汀非常贊美女性敏銳的觀察力和判斷力。例如,面對身份高貴的達西,伊麗莎白并未像其他女人一樣趨之若鶩,而拒絕了輕視女性的達西。當達西改變自己傲慢的態(tài)度時,伊麗莎白也開始慢慢接觸達西并逐漸愛上了他,并且最終接受了達西的求婚。
3.女權意識的社會局限性?!栋谅c偏見》中,伊麗莎白是女權主義的代言人,她始終維護自己的尊嚴和權利,堅決反對男權社會。但簡·奧斯汀所處的時代仍然是男權社會,因此這部小說中依舊存在一些男權社會中獨有的男性話語。在小說中,伊麗莎白在追求自己的愛情時,依舊被男權社會所束縛。例如,柯林斯在遭到伊麗莎白強烈的拒絕之后,卻認為伊麗莎白只是在欲拒還迎、自抬身價。由柯林斯的話語可知,在男權社會,伊麗莎白根本不可能擺脫與柯林斯結婚的命運,她的母親、好友等都會責罵她,并且勸說她嫁給柯林斯,而這也暴露了當時社會男權思想的丑陋。
三、結論與思考
《傲慢與偏見》通過主人公伊麗莎白的視角表現(xiàn)了強烈的女性觀點,成為對抗十九世紀初男權社會的“先鋒軍”。這部小說帶著女性內心的“聲音”,喚醒了女性心中潛藏的女性意識,因此在女性覺醒方面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
參考文獻:
[1]齊艷.《傲慢與偏見》折射出的女權主義價值及語言翻譯思考[J].長城,2014(10).
[2]黃燚.《傲慢與偏見》的女權主義價值及語言翻譯思考[J].短篇小說(原創(chuàng)版),20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