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繪畫藝術是伴隨著人類文明流動的始終存在,它是時代脈搏最敏感的回音,述說歷史每一個節(jié)點人類存在與“當下”產生的關系。身為藝術家應該保持著關于藝術、社會與自身的思考,但同時藝術家首先又是人,出在時代與社會的洪流之中,面對各種聲音和現(xiàn)象,不免陷入矛盾與迷茫,藝術創(chuàng)作的出發(fā)點到底該如何權衡?繪畫藝術創(chuàng)作與藝術評論的關系要如何處理?文章試圖闡清這二者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繪畫;藝術創(chuàng)作;藝術評論;關系思辨
一、關于當下藝術創(chuàng)作的思考
一件藝術作品被藝術家們創(chuàng)作出來,評論家們用特定的專業(yè)詞匯來為它下定義、做評判、搶地盤,而后通過特定傳播方式呈現(xiàn)到眾人面前,讓藝術作品本身成為無言的訴說者、感染者,作品通過本身的氣質能量場影響著每一位接觸到它的人,眾人看到它,聽到它,聞到它。這個過程對于作品本身來說就像是一場冒險。
藝術家們借助于媒介、探索形式來表達內心的觀念,這個過程更像是一場原始感官的探索,究其過程,無異于從混沌到天地初開的清明境地,再進一步的說,更像是一場驚心動魄的爆炸,而藝術作品的最終形態(tài)是意識形態(tài)爆炸的產物。這個過程要涉及到藝術家的人格、思想、觀念、經歷以及技法的儲備量和控制水平等非常復雜的因素。所以順利的創(chuàng)作的過程真的是很亢奮很酣暢淋漓很幸福的,藝術家們在這個狀態(tài)下,將內心綜合因素影響下的那些感懷那些如泣如訴,憑著感覺、憑著技巧將那些滿滿的要溢出來的東西整合為一個可見的什物,它會是一首詩、一幅畫、一曲音符、一部用身體表達的舞蹈等等。無論觀者是否能領略到爆炸時候的驚心動魄或者領略到第幾層,這似乎都不是重要的事。對于創(chuàng)作者來說,完成能量場的整合,也就是創(chuàng)作這件事本身,就已經是一件完整的、幸福的事,就已經完成了在天堂里走一圈的過程。此時的藝術作品,是最初最嬌羞最完美的模樣。所以創(chuàng)作是表達、是探索、是一切感性的來源借用理性方式的綜合表現(xiàn)過程。(見圖1 弗拉芒克《有餐館的街道》)
而一旦將藝術作品通過傳播的方式到達眾人面前之時,紛爭便起。無非是大千世界中不同經歷不同思想的人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過程。于是乎適應普世價值觀的評價機制應運而生,對自然的態(tài)度、對人性的態(tài)度、對民族的態(tài)度、對國家的態(tài)度、對感情的態(tài)度等等都成為考量的一部分。也許在這個探討基準探討方向的過程中人類確實完成了智慧不斷提升。人類本性會不斷要求自己向更高更好的方向走去,獨立的個體也需要在群體中尋找到認可才給自己足夠的安全感。所以人類便會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去主觀地有方向性地進行創(chuàng)作探索,這便是功利性的由來。我們無法判定功利性是好還是壞,但是需要說明的是,功利性給我們的社會帶來更多的現(xiàn)象,也塑造了更多的人格形態(tài),又產生更多的藝術形態(tài)。所以嚴格追究起來,這似乎更像是一個陷阱,人們要向更高更好的方向走去,便會理所當然地朝理性思考過的功利方向前進,用所謂的藝術評價或者美學家的標準去進行創(chuàng)作,這似乎本末倒置。
二、關于當代藝術評論的思考
藝術創(chuàng)作沒有標準,但是藝術評論卻應該有標準,只不過在當代藝術評論界中,這個標準卻缺乏一個科學嚴謹的系統(tǒng),以及充滿了不確定性??档玛P于藝術的觀點是:“天才是給藝術提供規(guī)則的才能(自然稟賦)。由于這種才能是藝術家天生的創(chuàng)造性能力,而且就其作為天生的創(chuàng)造性能力而言本身是屬于自然的,因此我們也可以這樣來表達:天才就是天生的內心素質(ingenium),通過它自然給藝術提供規(guī)則。”[1]他的觀點是藝術本身沒有規(guī)則,而天才藝術家自帶的自然稟賦就是藝術的規(guī)則。這樣的觀點放到當下,并不能說是錯誤的,追求平等的當下,不可否認有天才的存在,但是普通人通過自己的人生經歷而有所思,通過特定的藝術形式表達出來的藝術創(chuàng)作我們并不能認為其就是沒有價值的,也并不應該被忽略。并且當下的社會環(huán)境和18世紀的英國差異極大,政治、經濟、科技等等的發(fā)展都不同,但他的觀點可以引起我們對于藝術評論的反思。
休謨關于藝術評論的思考中心在于趣味的標準,而趣味的標準又取決于理想的評論家,根據理想的評論家的評論及觀念來確定藝術的標準,同時他針對理想的評論家提出了五點要求:精致的敏感或想象力、欣賞優(yōu)秀藝術作品的實踐、進行廣泛比較、破除一切偏見以及健全的理智。[2]這樣的觀念和理論很是適合18世紀的德國,相較于今天國際化的狀態(tài),彼時的情況更單純簡單一些,用理想的評論家的標準即可解決對于藝術的標準與判斷。時至今日,傳統(tǒng)的精英文化體系正在逐步瓦解,大眾文化、平民文化與精英文化正在逐漸統(tǒng)一并且亟待被重新建構,休謨的觀點同樣不適用于今天的藝術標準,但同樣也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參考和啟示。
發(fā)展至20世紀,其間的哲學同樣也給今天的關于藝術評論標準帶來了思考與啟示。面對社會形態(tài)的多樣性,面對自然以及人性的變遷,藝術創(chuàng)作的形式以及內容越來越豐富,其間多有矛盾沖突的地方,對于世界的全面觀察,如何用科學的方法去建構更為完整的藝術評論系統(tǒng),是很艱難的。彭鋒在《什么是藝術批評》一文中就明確的提出來:“藝術批評的標準或共識既非科學的,也非哲學的,而是社會學的?!盵3]所以隨著社會時代的轉變,藝術評論的共識范圍在于社會事務、宇宙事務、人的個體事務等等,除了藝術創(chuàng)作內容領域的關注,當今藝術創(chuàng)作形式的無間斷更新也給藝術評論體系的建立增加了難度,在高度概括性的理論研究還沒有跟上的時候,藝術表達形式又不斷出新,就如當下五彩繽紛的世界發(fā)展得太快,提升到學術高度來觀察概括的哲學的發(fā)展速度也是滯后很多,這也是這個時代的顯著特征。
故而今日的藝術評論理論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繁雜,無論是過去系統(tǒng)當中的話語還是文本,都還不足以支撐起當下的理論建構。按照流傳下來的經驗,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之時除了要仔細研修自己的技藝之外,形成自己的風格和特點,同時要非常關注同時代的藝術評論,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但在當代背景下,藝術家的關注范疇無限擴大,藝術表達形式無限增多,藝術評論體系由于尚不完備,故而出現(xiàn)雜亂紛擾的情況,身處其中的藝術家們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難免遭受來自于各方面的影響。(參見圖2 霍安米羅 《太陽前的人和狗》)endprint
三、藝術創(chuàng)作與藝術評論關系之思辨
歌德曾有言:“我忍不住要笑那些美學家,他們自討苦吃,硬想用幾個抽象的詞兒來定義我們所謂的‘美,定義這個無以言表的概念美是一種本原現(xiàn)象,盡管本身從不現(xiàn)形,卻可見性地反映在創(chuàng)造精神的千萬種表現(xiàn)中,那么形形色色,那么千姿百態(tài),就像自然本身一樣。”[4]故而需要知道藝術創(chuàng)作的主體是藝術家,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來源應該是自然,是自己的思索和感受,創(chuàng)作追求應該是本原現(xiàn)象。而要將真正美的東西進行普及推廣,這個過程似乎應該是讓“美”自然的散發(fā)出影響力,而并非僅僅一些理論的評判和指引。所以當人們的欣賞水準沒有高到足以領悟作品本身之時,所有的理論解讀都還只是空泛的話語而已,并不具備實際意義。藝術家該用自己的思想借助技巧來創(chuàng)作作品,這樣的作品散發(fā)著天然的感染力,而其他都是多余。
所有的評論、賞析實際是觀者自己的人格帶著自己習慣帶著自己的知識構成進行了自我解讀而已。所以歷來出名的作品,只不過是引起了大部分人的共鳴而已,但也許名氣大并不意味著一定優(yōu)秀,一定就是美的東西。
回到本文探討的主題,在當代的時代巨變中,身為藝術家應該保持著關于藝術、社會、宇宙與自身的思考。所有的眾說紛紜、理論探討都顯得有些稚氣未脫。這大概也是哲學解決不了所有的問題的原因所在吧,也是美學在當下的發(fā)展體系略顯稚拙的原因?對于藝術家來說,暢然完成那個揮灑、爆炸的創(chuàng)作過程,藝術創(chuàng)作的使命已然完成了。
參考文獻:
[1]Immanuel Kant, Critique of Judgment, trans. Werner S. Pluhar,Indianapolis: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1987:174.
[2]David Hume, “Of the Standard of Taste”, in Dabney Townsend (ed.),Aesthetics: Classic Readings from Western Tradition,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12.
[3]彭鋒.什么是藝術批評[J].文藝研究,2013,(07).
[4]韓笑.歌德美學思想中的自然觀[D].上海師范大學,2012.
作者簡介:
趙怡文,南京書畫院花鳥研究所副所長,南京書畫院專職畫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