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現發(fā)
(河南省滑縣人民醫(yī)院,河南 安陽 456400)
在臨床中,冠狀病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介入治療是其最為主要治療措施,不僅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而且預后效果也較好[1]。然而,該種治療措施在面對年齡較大的患者時卻具有較高的風險性,甚至會對預后效果產生一定的影響。為此,在高齡冠狀病患者中應用介入治療也就成了現今仍存有爭議的話題[2]。因此,本文就從我院選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收治的100例高齡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分析了在高齡冠狀病患者應用介入治療的可行性,現報告如下。
從我院選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收治的100例高齡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照患者年齡將其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中為中年患者,觀察組中為高齡患者,各組50例。其中,所有患者的病程介于6個月~14年之間,平均病程為(3.5±1.3)年。在研究對象的選取過程中,所有患者均滿足冠心病的診斷標準;觀察組中患者的年齡大于等于75周歲,平均年齡為(79.15±1.5)歲,對照組患者的年齡介于45周歲到70周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5.2±1.3)歲;所有研究對象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經橈動脈途徑介入治療,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確定是否進行支架的置入,即當病變血管大于3.5毫米的適應癥。
運用統(tǒng)計學分析軟件SPSS 19.0對數據結果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的均數則采用±s來進行表示,檢驗的過程則采用t來進行,而計數資料則采用百分數來進行表示,可運用x2計數資料進行檢驗,當P<0.05時為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血管分布情況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左主干、閉塞、復雜、彌漫病變大于20毫米等方面,觀察組患者分別為4(8%)、9(18%)、32(64%)、8(16%)明顯高于對照組,對照組分別為2(4%)、5(10%)、25(50%)、4(8%),同時,PCI完全運血重建率方面,觀察組也要明顯低于對照組,分別為24(48%)、39(78%),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中患者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均明顯該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隨訪情況 [n(%)]
因為高齡冠狀病患者和中年冠狀病患者在身體機能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在高齡冠狀病患者中往往會伴隨多種非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和慢性心血管疾病,進而這也就導致介入治療在面對年齡較大的患者時具有較高的風險性,甚至會對預后效果產生一定的影響,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其風險性越高。
而從本文的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在高齡冠狀病患者中應用經橈動脈途徑介入治療是安全的,而在冠狀病治療過程中應用經橈動脈途徑介入治療所產生的危險性多數是受到其他器官疾病而產生,所以在面對高齡冠狀病患者是否采用經橈動脈途徑進行介入治療,應該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考慮。同時,影響經橈動脈途徑介入治療的效果還與和合并直徑大小、分支血管狹窄病變多即冠張動脈病變復雜等因素存在著一定聯系,所以在采用經橈動脈途徑介入治療的過程中,應該對一下幾點進行注意:(1)引導管應該具有一定的支撐性。(2)多采用直接支架術。(3)降低器械對靶血管產生的影響。
綜上所述,在高齡冠心病患中,多數為多支冠狀動脈病變,是一種陽性意義較多的病變,而在采用經橈動脈途徑進行介入治療的情況下,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和可行性,值得推廣應用。
[1] 楊體霞,程昭棟,張 軍.高齡冠心病患者經橈動脈途徑介入治療的臨床特點分析[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7,21(13):1632-1634.
[2] 李永華.探討高齡冠心病患者經橈動脈途徑介入治療的臨床特點[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7,15(12):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