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娟,王 鈺
(北華大學 文學院,吉林 吉林 132013)
古典詩文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一直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近年來,隨著移動網絡的發(fā)展與智能手機的普及,信息傳播的方式和手段日益豐富,為中國古典詩文的傳播提供了新的載體和途徑。古典詩文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平面媒體,如圖書、雜志,而是可以通過網絡實現廣泛、高效的傳播。為適應這種變化,加強古代詩文的傳播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微信的傳播功能與作用不容忽視。
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的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服務的應用程序。一經推出,便迅速成為人們溝通、交流和獲取資訊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在此基礎上,騰訊公司又于2012年8月推出微信公眾號服務。微信公眾號通過吸引更多的微信用戶的關注與轉發(fā),在微信朋友圈中呈輻射式傳播,大大加強了信息傳播的效率??梢哉f,微信公眾平臺為中國古典詩文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現代化的傳播方式和移動學習方式。
“從傳播學視角來看,微信傳播主要是人際傳播和組織傳播為主,兼有專業(yè)組織對網民的大眾傳播性質?!盵1]同時,智能手機整合了通信、影像攝制、地理位置服務、智能辦公平臺等多種功能,具備初步的全媒體性質,又使微信傳播體現出交互性、多樣性、統(tǒng)一性、復雜性、分眾性、融合性、廣泛性等傳播特征。微信公眾平臺作為一種全新的現代化的傳播和學習方式,對于中國古典詩文的傳播,具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和特點,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傳統(tǒng)的傳播方式下,古典詩文主要通過書籍進行傳播,傳播主體是古典詩文的編輯者、點校者、解讀者以及各級正規(guī)出版社。微信公眾平臺則是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自媒體時代的產物,其主體可以是機構,也可以是個人。就機構來說,可以是傳統(tǒng)的出版社、編輯部,也可以是高校的研究所、教研室;就個人而言,可以是多年從事古典詩文研究的專家學者,也可以是從事古典詩文教學的老師,還可以是古典詩文的愛好者、國學愛好者,等等。另外,兼具社交屬性和媒體屬性的微信傳播,在以人際傳播為主要傳播特征的朋友圈中,微信用戶可以通過分享他人信息,實現從受眾到傳播主體的身份切換,這符合施拉姆在拉斯韋爾的“5W”線性模式基礎上提出的“奧斯古德-施拉姆模式”——它將傳播看作是行為者雙方對等、依次擔當信息傳播者和接收者的過程。因而,微信呈現出多元化的傳播生態(tài)。
與傳統(tǒng)的紙質平面媒介主要以文字為主的傳播內容不同,微信公眾平臺可以承載多種形式的傳播內容,具有融文字、動畫、音樂于一體的多媒體性。為改變傳播方式的單一性,傳統(tǒng)的紙媒也做出了一些嘗試,如配套光盤或者引入二維碼,通過光盤讀取或二維碼掃描實現對音頻和視頻文件的調取,但前者需要筆記本電腦等設備,后者則需要借助微信的“掃一掃”功能,并不能做到多種媒體因素的融合。而基于現代數字技術的微信平臺則可以很便捷地將多種媒體形式融于一體,優(yōu)美的詩文輔之以形象的圖畫,以及動聽的朗誦、吟唱等音頻文件,甚至還可以添加視頻短片,從而做到圖文并茂、聲情兼具,讀者不但可以欣賞到詩歌的語言之美,還可以更好地領略詩情畫意。這種多媒體融合的傳播手段,具有傳統(tǒng)紙媒傳播不可能具有的生動直觀性,可以把古典詩文的魅力通過多種形式充分表現出來。
微信傳播首先是一種基于移動網絡的人際傳播,它以網絡這一大眾傳媒為中介,可以在點對點交流的基礎上形成規(guī)模龐大的人際網絡,從而又可以產生大眾傳播的效果。傳統(tǒng)的紙質媒體的傳播方式往往是一對一的、直線型的,而微信傳播是輻射型的。傳統(tǒng)的紙媒傳播方式,有一個短則數月、長則數年的比較漫長的出版周期。一篇文章,從書寫完成到展現到讀者面前,中間要經過出版、印刷、發(fā)行諸多過程,有著較長時間的間隔。而微信傳播則可以在創(chuàng)作完成之后即時推送,再通過平臺關注者的轉發(fā)、分享等方式迅速傳播開來,實現一對多的、多點開花式的輻射狀多級鏈條傳播,從而大大提高傳播的效率。
傳統(tǒng)的紙媒傳播方式下,作者和讀者之間的溝通交流途徑單一,即時性的交流幾乎不可能。微信公眾平臺則為文學經典的傳播者和接受者提供了一個可以即時交流的平臺,二者可以通過留言直接進行交流,讀者可以提出自己的困惑或不同的見解,傳播者也可以直接進行回復和解釋。微信還“在公眾平臺號頁面預設了互動按鈕,根據具體公眾號運營者的自行設置,可以為用戶提供歷史消息查詢、分類信息推薦、加入共同興趣社區(qū)、信息反饋等功能入口,形成用戶端的互動模式”[2]20。“疑義相與析,奇文共欣賞”,可以達到很好的溝通交流效果。
紙質媒體的傳播方式主要是紙質書籍,價格往往很高,如果配有彩圖,則稱得上昂貴。一方面是因為資源發(fā)布有出版發(fā)行成本,另一方面是資源獲取有購買成本。即便是目前的電子書,也需要額外的設備(電子書閱讀器)和資源(書籍的電子版)購置費用。而通過微信公眾平臺進行閱讀,則只需在手機上登錄微信,就可以通過關注相應的公眾號閱讀到自己喜好的內容,可謂靈活便捷、節(jié)約經濟。
微信公眾平臺在體現出強大優(yōu)勢的同時,自內容到傳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也都存在不少的問題。為更好的發(fā)揮微信公眾平臺的作用,就需要明確問題的關鍵所在,從而對癥下藥。
微信公眾號是由組織或者個人進行申請、建立的自媒體,準入門檻太低,造成了公眾平臺魚龍混雜的現象。有些個人申請的平臺,可能只是一時興起;有些機構申請的平臺,也可能只是要表明有這樣一個平臺。這些平臺往往形同虛設,卻摻雜在眾多的平臺之中,造成古典詩文愛好者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查找和辨別哪些才是好的、適用的平臺,進而降低了學習的效率,甚至影響了學習的興趣。如公眾號“古代歷史及文學”,關注后會發(fā)現有“古代歷史”“古代文學”“反饋”三個菜單,分別點開則“古代歷史”下僅有“朝代順序”一條內容,“古代文學”下亦僅有“別樣的樂曲”一條內容,這兩條內容都發(fā)表于2016年4月24日,查看歷史消息可知,該公眾號創(chuàng)建于2016年4月,至2016年12月,共推送26條內容,2017年全年僅有6條,最近的一條上傳于2017年9月15日,也就是說,已經半年以上沒有更新。而上述問題的存在,還造成了公眾平臺所推送的內容質量難以保證,有些平臺內容單一、質量不高,甚至錯誤百出。不僅造成讀者閱讀時間的浪費,有時還會傳播錯誤的內容。
美國媒介研究專家馬克·波斯特的《第二媒介時代》中將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介時代稱為“第二媒介時代”,“在這個時代,由于互聯網網狀的節(jié)點連接方式使信息的傳播沒有了發(fā)布中心,任何一個點與點之間都可以雙向交流,因而衍生出集制作、銷售、消費于一體的系統(tǒng),導致了碎片化的傳播行為”[2]10?,F代的人們每天都處于海量信息包圍之中,閱讀的主動性降低。手機作為智能終端,以其優(yōu)越的移動性和便攜性成為用戶隨時隨地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場景的碎片化也隨之形成。微信公眾平臺每天向關注者推送內容,從而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微信用戶往往通過對推送內容標題的瀏覽來決定是否進行全文閱讀,從而造成了閱讀的被動性、隨機性以及碎片化,減少了閱讀的系統(tǒng)性。為了吸引讀者,一些推送文章往往會費盡心力地去想一些比較吸引眼球的標題,或故弄玄虛,或聳人聽聞,雖然暫時提高了點擊率,但往往會引起閱讀后的失望心理,造成“取關”的后果。
安東尼·貝茨認為,對于某些具體的教學目標來說,存在某種媒體的教學效果明顯優(yōu)于其他媒體。施拉姆和余也魯在《傳播·教育·現代化——教育傳播的理論與實踐》一書中提出過選擇教學媒體的九個原則,認為混合使用媒體比只用一種媒體效果好,混合使用媒體來配合教學,十分復雜,且很難做到理想。根據教學目標而確定的學習行為可以分為五類,即學習事實型信息,學習多種事物的識別能力,學習抽象的原理、概念、法則,學習解決某種問題的程序與方法,學習操作性技巧。中國古典詩文的學習無疑類屬于第一種,即學習事實型信息類型。對于這種學習類型,圖片、影視和錄音等媒體種類所能達到的效能均為MP級,即局部效能,“能部分地完成教學工作任務,但對于有困難的部分,需要加以輔助工作才能完成”[3]?;诔墒斓臄底置襟w技術和海量資源,微信可以比較輕松地將古典詩文視頻化、圖形化、動畫化,這在古典詩文傳播過程中是非常必要的。但若過度濫用,則會擠占古典詩文所具有的想象與回味的空間,粗制濫造的視頻與圖畫更會降低詩文的美感,使古典詩文失去本身所獨具的民族特色與文化內涵,使得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很難有審美再創(chuàng)造。在這一點上,中國畫的留白理論,古典詩文所倡導的“言有盡而意無窮”,都是尤其應該借鑒的。
為解決上述問題,基于移動學習的中國古典詩文微信公眾平臺建設就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通過目的與對象明確的微信公眾平臺的建設,可以充分發(fā)揮微信平臺的快捷傳播作用,且能避免上述常見問題。
與傳統(tǒng)媒體相比,雖然用戶的需求和傳送方式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但是“內容為王”的核心價值在運營中依舊十分重要。基于移動學習的目的,由從事古代文學教學與研究的專業(yè)人士負責對平臺內容的設置與更新,從而做到質量有保證。如微信公眾號“風雅弦歌”,是由黑龍江大學劉冬穎教授主持的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古典詩詞吟唱的新媒體傳播”所申請的眾多新媒體平臺中的一個,負責人為《詩經》研究專家,長期從事《詩經》學及相關研究。其中,“周末跟冬穎老師讀《詩經》”欄目的選目、注釋、評析均出自中華書局2013年出版的劉冬穎教授所著《中華傳統(tǒng)詩詞經典:詩經》一書,該書從《詩經》305篇中精選出97篇,詳加注解,并從文學、歷史、社會生活等不同的角度,對每篇詩作進行了精彩的評述,以此為基礎,配上專業(yè)的朗讀與吟唱以及圖畫,提供了較之原書更豐富的品鑒體驗,內容質量也更有保證。施拉姆和余也魯在《傳播·教育·現代化——教育傳播的理論與實踐》一書中概括了有關教育傳播的幾個原理,其中之一即信息來源原理,認為有權威、有信譽的人說話,總是更容易讓人信服,同時,親朋好友也可能成為受眾樂于接受的可靠的信息來源。從這一方面來說,微信公眾號的傳播,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好友之間的人際傳播,再加上專業(yè)團隊的打造,更能取得較好的傳播效果。
雖然手機屏幕的尺寸限制了微信平臺的菜單數量,但在有限的菜單空間提供更為豐富多彩的內容也是需要考慮的,公眾平臺的運營者還可以根據后臺用戶閱讀數據統(tǒng)計,根據訂閱者較多關注的信息和特點來制定傳播內容,只要符合用戶的期望和偏好,用戶就會形成品牌忠誠,并通過人際傳播,影響更多的用戶關注。仍以“風雅弦歌”公眾號為例,在“詩詞吟唱”“品詩賞樂”“投稿”三個主菜單下,又分別有三五不等的子菜單,其中“詩詞吟唱”之下,就有“冬穎吟唱”“大家吟唱”“一起吟唱”“寶貝唱詩”等內容可供選擇,同是吟唱,但吟唱者的不同也會給聽眾不同的感受,面向的也是不同的受眾,這對吸引不同文化與年齡層次的關注者,無疑會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且可以帶動更多的詩詞愛好者參與其中。另外,該公眾號所推介的內容又不局限于《詩經》,而是包括了唐詩、宋詞等古代詩詞的優(yōu)秀內容,還常常配合傳統(tǒng)民俗節(jié)日,吟唱與品鑒不同的的詩詞,如農歷新年唱《詩經·豐年》,正月初七賞《人日思歸》,元宵節(jié)賞《正月十五夜》,端午唱《楚辭·河伯》,七夕吟唱秦觀《鵲橋仙》,中秋佳節(jié)跟著李白看月亮,大雪節(jié)氣便帶你去看雪,等等。又如“詩詞中國”,這是以中華書局有限公司為帳號主體的微信公眾號,是“詩詞中國”傳統(tǒng)詩詞創(chuàng)作大賽組委會官方平臺,有“詩詞學院”“小妹說詩”“物予生活”三個欄目,基本保持著每日都推送新的內容,尤其在每個節(jié)氣和時令都會有相關的內容。將推送內容與中國傳統(tǒng)的民俗文化對接,起到了更好的推廣效果。
教育傳播是師生之間的一個互動的過程。雖然,基于微信公眾號的古典詩文傳播已經極度淡化了這種師生關系,但以移動學習為目的的微信平臺,仍應注重這種互動與交流。自媒體的優(yōu)勢之一便在于即時方便的互動。及時與受眾溝通,了解其需求,解釋其困惑,傳播的同時起到教學的作用,從而發(fā)揮移動教學功能。對此,一是要注重一般意義上的留言互動,每天利用固定時間專門用于回復留言,通過互動建立更好的編讀關系;二是可以設置讀者來稿,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受眾的參與度,還可以吸引更多的受眾參與到平臺的建設上來,當更多的受眾成為一個平臺的建設者,這個微信平臺無疑會煥發(fā)出更強的生機與活力。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強。優(yōu)秀的中國古典詩文一直不乏愛好者,只是這種愛好往往缺乏積極與專業(yè)的引導。以強化移動學習為目的的古典詩文微信平臺的建設,可以通過最為便捷的方式為更多的讀者提供更為專業(yè)的知識服務,在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樹立民族文化自信方面大有可為。相信,更多的專業(yè)人士以高度的熱情與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加入到古典詩文微信平臺的建設中來,定會使整個社會詩聲朗朗、風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