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裨治文對《孝經》的譯介研究

2018-01-28 22:52寧博
湖北函授大學學報 2017年14期
關鍵詞:孝經英譯

寧博

[摘要]《孝經》是承載中國儒家和孝道的經典,其譯本不少。裨治文作為晚清來華的西方傳教士,在英譯《孝經》、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方面功不可沒。但因其譯介所處的時代背景和譯介目的等原因,裨治文的英譯版《孝經》尚有諸多值得深究的細節(jié)問題。

[關鍵詞]《孝經》;裨治文;英譯

[中圖分類號] 1206

[文獻標識碼]A

doi: 10. 3969/j. issn. 1671- 5918. 2017. 14. 072

[文章編號]

1671-5918( 2017) 14- 0192- 03

[本刊網址] http://www.hbxb.net

引 言

篇幅不足兩千字的《孝經》,文字曉白,通俗易懂,對兩漢以來的古代中國思想產生了巨大影響。它既可入儒家十三經之一,又可為孩童啟蒙所用。其中所宣揚的孝道,不僅對于個人道德修養(yǎng)、家庭倫理規(guī)范起到了積極作用,還為封建宗法社會實現(xiàn)國家長治久安、社會安定發(fā)揮了教化作用。全書共18章,它是學者解讀中國傳統(tǒng)“孝”文化、梳理儒學思想的重要途徑之一?!缎⒔洝返淖g本不少,筆者擬從其較早期的英譯人手,著重研究《孝經》在19世紀初的對外譯介和傳播,以《中國叢報》(Chiriese Repository)上裨治文(E.C,Bridgmari)發(fā)表的譯文為例,探究其翻譯活動。

一、裨治文與《中國叢報》

裨治文是第一位來華的美國新教傳教士,也是美國認識并研究中國的先驅。1801年4月22日他出生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的貝爾切敦,父母是虔誠的信徒,因自小受家庭宗教氛圍的影響,裨治文在11歲便阪依基督教。1826年從阿默斯特學院畢業(yè)后又入安多弗神學院深造。1830年受美國海外傳教部總會派遣抵達廣州,在那里進行了大部分的傳教活動,同時創(chuàng)辦了當時影響最大的英文期刊之一《中國叢報》。1847年后居上海,繼續(xù)從事各項工作。1861年于上海去世。

《中國叢報》在辦刊20年間(1832 - 1851),共刊出20卷,對中國社會作了全方位的報導,內容廣泛,影響深遠,“成為基督教來華傳教士向海外宣傳中國的重要陣地”,涵蓋了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宗教、法律、政治、地理、氣象、科學等各個層面,“是當時西方學者研究漢學的重要資料來源”。它是當時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創(chuàng)辦的影響最大的英文期刊之一,是向英語世界傳播中國國情和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平臺?!缎⒔洝愤@部中國蒙學典籍、儒學經典之作正是裨治文通《中國叢報》將其呈現(xiàn)在美國讀者面前,為之后的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二、譯介的目的與主要內容

裨治文來華的首要目的自然是傳教,但當時清政府的禁教政策沒有改變,直接傳教受到諸多限制。在此情況下,1832年裨治文在馬禮遜等人的幫助下,創(chuàng)辦了《中國叢報》,并以此為陣地用英語大量向西方譯介中國的宗教、歷史、語言文學、政治和經濟等方面的資料。

作為《中國叢報》的主編,裨治文還親自譯介了包括《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小學》等在內的諸多中國蒙學典籍,其中對《孝經》的譯介,在英語世界實有開創(chuàng)之功。目前學者研究的《孝經》英譯本主要有六種,除了裨治文發(fā)表在《中國叢報》上的譯介文章外,還有1879年英國傳教士李雅各在《中國經典》第7卷中的譯本;1908年華人漢學家程艾凡的譯本;1993年中國學者劉瑞祥、林之鶴的譯本;2009年羅思文、安樂哲的譯本;2010年顧丹柯的譯本。研究裨氏的英譯本,可更好地解讀后續(xù)的譯介和“東學西傳”的意義。

裨治文譯介的《孝經》于1835年12月發(fā)表在《中國叢報》第4卷第8期上,譯名為Heaou King,or Filial Duty。他譯介的文章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簡要概述《孝經》成書的歷史背景、參考的版本、主要的宗旨等。第二部分是對《孝經》所有十八章內容的譯文。最后一部分闡釋了部分文化內涵知識,如“先王( the ancient kings)”、“三才(three pow-ers)”以及第九章的“天(Heaven)”和“上帝(the SupremeRuler)”關系,但篇幅極短,寥寥數(shù)語,極為簡略。整篇譯介文章受限于報紙的篇幅,只有對正文內容的翻譯,基本沒有注釋,正如他自己在最后一部分所說:“在《孝經》的某些部分我們想加一些注解,但由于篇幅限制,我們只好省掉注釋。建議讀者參考中文原著,那里有整本書的詳細解說和注釋?!?/p>

三、譯介的特點與問題

裨治文的整個譯文在意義上基本忠實原文,語言基本通順流暢,文風平白簡易,句式簡單,注釋極少。然而,在19世紀初期,由于中西交流閉塞,歷史環(huán)境的局限加上他自身漢語語言水平有限,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欠缺了解等原因,譯文還是存在誤讀之處,特別是對中國文化負載詞和古漢語的理解有部分偏頗不當之處。

(一)文化負載詞的“以西釋中”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許多詞看似簡單,實則承載了深刻的文化寓意。譯者如果沒有深厚的文化儲備,就很容易誤讀或忽略這些內涵,從而造成文化信息傳遞缺失。比如,在《孝經》的第一章《開宗明義章》中,

原文:曾子避席日“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譯文:Tsang Tsan, risirig frOm his seat, replied,“Destitute as I am of discernment, how can I understand the subject?"

原文中的“避席”是古代的一種禮節(jié),古人以前習慣席地而坐(中國在宋代以后才普及使用椅子),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謙遜,都要離開坐席而伏于地。其中的“席”意為“鋪在地上的草席”,文中指“自己的座位”。譯文為“rising from his seat”,表面上意思清楚,無可厚非。但裨治文在《中國叢報》上發(fā)表的文章,主要是針對英語讀者,為了讓他們更直接全面地了解熟悉中國文化。把“避席”簡單意譯為“rising from his seat”,并且未附加任何注釋的做法,雖然在表達上能使讀者一目了然,實則輕視了原文的文化內涵,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定是不恰當?shù)?。endprint

(二)專有名詞的“以偏概全”

《孝經》短小精悍,字字珠璣,小到“庶人之孝”,大至“天子之孝”,一一論述,影響深遠。其中當然不乏古文的專用或專有詞語,對于傳教士身份的裨治文而言,在翻譯這些詞匯時,大多采取順應英語讀者的歸化翻譯策略,以致原文意義傳達不對等或不完整。

比如,“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在裨治文的譯文中分別譯為“the son of heaven”、“nobles”、“mm-isters”、“scholars”、“the people”。這樣翻譯,英語讀者固然一目了然,但卻經不起仔細推敲和深究?!疤熳印北局附y(tǒng)治天下的帝王,譯為“the son of heaven”字面上無誤,但“heav-en”一詞帶有宗教色彩,“天堂之子”會給英語讀者造成是某種“神”的誤解,這與中文中的“天子”在概念上其實并不對等,且對理解后文提及的中國封建社會的官位等級關系也毫無裨益。同樣的,“士”屬于國家的低級官員,地位介于卿大夫和庶人之間,春秋末年以后,逐漸成為統(tǒng)治階級中知識分子的統(tǒng)稱。裨治文將其譯為“scholars”(知識分子階層),只譯出其后來的用法,偏離了原文所指時代,實則以今譯古,用詞不夠精確考究。

(三)句意表達的“粗枝大葉”

《孝經》的表達通常言簡意賅,句意豐富。古漢語詞匯常有一詞多用或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需要在具體語境中理解才會得出正確合適的詮釋。但在19世紀初期,外國傳教士可獲取的文獻相對較少,再加上譯者本身漢語功底不深,對《孝經》中某些句意的解讀不恰當,理解有偏差。例如,

原文: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樂,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孝子在父母去世時,以哭聲來表達自己極度悲痛的心情,哭聲不要拖有尾聲,綿延曲折,舉止動作沒有了往日的端正禮儀。)

譯文:At the death of parents, f'ilial sons will nor mourn to excess; in the ritual observances they will not be extravagant; nor too precise in the use()f language; thev will not be pleased with elegant dress, nor enchanted with sounds of music, nor de- lighted with the flavor of delicate food. Suc:h is the nature of grief.

“孝”在中國文化中不僅體現(xiàn)在父母在世時,在雙親去世時,孝子的悲痛哀傷之情便表現(xiàn)在“哭”、“禮”、“言”、“服”等方面?!翱薏粋谩笔侵缚蘼暡灰嫌形猜暎d延曲折,而“nor mourn to excess”回譯為“不要哀傷過度”,這與原文明顯出入較大,且會誤導英語讀者。裨治文這樣一言蔽之的譯法,有他說的“限于報紙篇幅”的原因,也有敷衍了事之嫌。

在句式表達上,裨治文的翻譯也存在一些不甚精確之處,比如,

原文:要君者無上,非圣者無法,非孝者無親。(《五刑章第十一》)

譯文:When ministers exercise control over the monarch, then there is nosupremacy; when the maxims of the sages are set aside, then the law is abrogated; and so those who disregardfilial duty, are as though they had no parents.

譯文在意義表達上無可非議,在文體上,前兩句譯者也盡量對照中文的工整句式,但最后一句卻譯得略顯隨意,句式也與前兩句不一樣,在還原原文的古韻上差強人意。

結語

19世紀初來華的西方傳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與傳播中起了重要作用。裨治文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在“中學西傳”方面的成就是不容忽視的。裨治文對《孝經》進行英譯的時期,中西交流尚且閉塞,再加上裨本身漢語語言功底不足,翻譯時過多傾向英語習慣等原因,整個譯介文章雖整體通俗易懂,但在細節(jié)處理上尚存“以偏概全”、“粗枝大葉”的問題,這也是后續(xù)中西譯者逐漸重視并改進的方面?!缎⒔洝纷鳛橹袊鴤鹘y(tǒng)文化的經典作品,其深遠影響是值得西方漢學家探索和研究的。裨治文的譯介版本對中國“孝”文化在英語世界的傳播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意義和借鑒價值,在《孝經》的對外譯介與傳播中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仇華飛.裨治文與《中國叢報》[J].歷史檔案,2006( 3).

[2]仇華飛.論美國早期漢學研究[J].史學月刊,2000(1).

[3]曾春蓮,張紅霞.裨治文、理雅各《孝經》英譯比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 S1):191 - 195endprint

猜你喜歡
孝經英譯
《孝經》在儒家經典體系中的地位變遷
——以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為討論中心
摘要英譯
摘要英譯
摘要英譯
要目英譯
要目英譯
《孝經叢書》與《孝經總類》異同考
——從明代朱鴻《孝經》類編著來看
《孝經鄭注》輯本三種平議
蒙古文《孝經》及其詞語釋義研究
孔子之道及其英譯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