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師范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 山西 晉中 030619)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薄耙耘囵B(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yǎng)成、制度保障,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精神文化產品創(chuàng)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fā)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边@一精神在基礎教育中有充分的體現,《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已要求把“文化傳承與理解”作為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把文化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處于轉型期的中國社會文化,是以社會主義主流文化為主體、多元文化并存發(fā)展的。這個多元文化包括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化、西方文化與本土文化、都市文化與鄉(xiāng)村文化、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學校文化與企業(yè)文化、雅文化與俗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介入,為社會文化注入了活力,但是也給文化引領帶來挑戰(zhàn),尤其是對一個多民族的大國,堅持多元文化態(tài)勢下的正確的文化引領,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本文對2012年至2018年期間我國高考作文命題文化取向進行分析,以便對文化引領的問題加以研究。
高考作文命題是文化的一個風向標。在2012年至2018年期間的高考作文命題文化取向極為鮮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具有主流文化取向的作文命題,涉及國家、社會、個人多個層面,如“我和2035有個約”(2018,新課標全國Ⅰ卷)、“共和國,我為你拍照”(2017,北京卷)、“女兒舉報老爸酒駕”(2015,新課標全國卷Ⅰ)、“火車巡邏員的故事”(2012,北京卷)、“過一個平衡的生活”(2013,四川卷);二是具有現代文化取向的作文命題,涉及現代意識、工作方法、生活方式、現代科技等方面,如根據標語寫作(2018,新課標全國Ⅲ卷)、“浙江精神與浙江人”(2018,浙江卷)、“坐在路邊鼓掌的人”(2012,浙江卷)、“經驗和勇氣”(2013,新課標全國卷Ⅰ)、“評價他人生活”(2016,上海卷)、“愛迪生怎么看手機”(2013,北京卷);三是具有精英文化取向的作文命題,涉及憂患意識、社會責任、藝術品鑒、終極關懷等,如“憂和愛”(2012,江蘇卷)、根據孫中山名言作文(2012,山東卷)、“文章與人品”(2015,浙江卷)、“三句話看青春”(2013,浙江卷)、“詩詞的思考”(2017,新課標全國Ⅱ卷)、“用語言解讀”(2018,江蘇卷);四是具有學校文化取向的作文命題,涉及教育觀念、學習方法、學習生活等,如“獎懲之后”(2016,新課標全國Ⅰ卷)、“語文素養(yǎng)提升大家談”(2016,新課標全國Ⅱ卷)、“同學關系”(2013,新課標全國Ⅱ卷)。此外,在2012年前大眾文化也曾進入了高考作文命題,如“我有一雙隱形的翅膀”(2009,北京卷)、“品味時尚”(2009,江蘇卷)、“武俠小說、流行歌曲、韓劇等對你的影響”(2005,上海卷)等。
高考作文命題反映了我國多元文化并存的現狀,也反映了文化引領的自覺??偟膩砜?,高考作文命題堅持了正確的文化導向,但同時也表現出了在文化引領上的困惑。
精英文化是由知識分子創(chuàng)造和傳播的文化,表現了知識分子的審美趣味、價值判斷和社會責任。大眾文化是屬于眾多普通人的文化,從多數人接受水平出發(fā),表達了多數普通人的需求,有娛樂性、流行性和對大眾傳媒的依賴性特征。兩種文化形態(tài)的沖突顯而易見。在高考作文中,大眾文化涉及的話題都是圍繞人們的日常生活,通俗、輕松、喜聞樂見;精英文化涉及的話題往往是超世俗的精神追問,高大、嚴肅。兩種差異明顯的文化,都是教育需要關注的。從教育目的看,教育擔負著提升人的精神世界的任務,尤其是人文屬性的課程,體現的正是對人自身完善的關注與追求,包括人的個性、理想、價值、尊嚴、情操、品德、觀念,這與精英文化的追求有高度的一致性。這種追求具有超越世俗和物質、超越自我的特點,精神世界正是在超越中獲得提升。從這個意義上講,精英文化在高考作文命題中不能缺失。從教育過程看,教育要順應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杜威“教育即生活”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教育要和生活相結合;二是教育要體現生活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因此,作文命題需要回歸生活,取材于學生熟悉的生活。大眾文化借助現代傳媒,圍繞在學生周圍,形式活潑,容易影響學生,是高考作文命題不能回避的。兩種文化各有價值,又各有欠缺。精英文化和學生的精神世界有距離,如“憂和愛”,憂患意識和熱愛成正比,對國家、民族、集體的憂患意識是知識分子的文化品格,是社會責任感的體現,是學生應然的理想,但還不是實然的存在,可以說,高于學生的生活,易導致作文空洞。大眾文化是真實的當下的生活世界,即時、平面、刺激,如“時尚”“淺閱讀”,解構崇高、經典和永恒,缺少對人性的自我叩問和對人類的終極關懷,可以說回歸了學生生活,但不利于立人目的的實現。
回歸生活還是高于生活?這可能是一對永遠存在的矛盾。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在論文藝的普及和提高之間的關系時說:“我們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礎上的提高;我們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導下的普及?!盵1]862毛澤東同志關于文藝的普及與提高的關系的論述,對于我們今天認識這個高考作文命題悖論、文化建設悖論也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21世紀的今天,現代文化日漸豐富,傳統(tǒng)文化在民族尋找自我認同中開始復興,大眾文化進入千家萬戶,精英文化在堅守與普及中摸索。各種文化有對立也有碰撞和交流,文化的融合是大勢所趨。主流文化具有高度的融合性、包容性,吸收了民族的、大眾的、現代的文化營養(yǎng),成為文化融合和文明傳承的中堅力量。當前我國的主流文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體: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主流文化融匯并提升了傳統(tǒng)文化中的和諧平和、道德至上、愛國友善,現代文化中的自由民主、法治科學等內容。在以上所列的高考作文命題中,主流文化占有一定比例,內容集中在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在富強、法治、理性平和等方面也有嘗試,在話語形式上基本改變了主流文化的宏大敘事,從個人視角切入,貼近大眾口味,具有生活化傾向,如“火車巡邏員的故事”。
以主流文化為核心進行文化融合的方向是明確的,但是高考作文題精品少,在各類文化之間往往顧此失彼,難以獲得廣泛認可,這和文化本身的特點直接相關。和物質生產相比,文化需要更長期的積淀,目前,我們的文化建設滯后于經濟建設。一波一波的革故鼎新,一浪一浪的文化思潮,我們還來不及消化,更談不上沉淀;我們還沒有完成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我們的文化還沒有實現真正的碰撞、對話和互動,還沒有達到深度融合。在廣泛吸納的基礎上,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的先進文化,這需要一個過程,表現在高考作文命題上,就是沒有出現具有文化深度融合的經典命題。
解決高考作文的文化引領癥結,要立足于社會文化的成熟和完善,也需要從教育自身領域突圍和突破。
社會、學校、家庭是形成學生文化觀念的三個陣地。自然狀態(tài)的社會文化以大眾文化為主體,投注了教育目的的學校文化以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為主體,相對獨立的家庭文化因家而異?,F在突出的問題是三個陣地各自為政,造成社會、學校、家庭文化之間的斷裂,形成學生人格的文化沖突,導致學生在高考作文中面對精英文化、主流文化說假話,面對大眾文化空批評。
多元文化在不同空間被相互隔離,要求教育者承擔起溝通和引領的任務?!耙I”包含有向導與導向作用,文化引領不是用主流文化簡單取代或打壓多元文化,“而是要通過在多樣中樹主導、在多變中爭主動、在競爭中顯優(yōu)勢來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導地位,‘引領’本身就蘊含著在對待社會思潮上持尊重其差異性、包容其多樣性的態(tài)度”[2]12。所以,教師在溝通三個文化陣地、引領學生文化取向時,主要是幫助學生正確面對如下問題:第一,認清文化現狀,不要回避現實中各類文化的存在和沖突;第二,以包容的態(tài)度面對現存的各類文化,除批判極少數的封建文化和資本主義文化中的享樂主義外,我們要承認其他文化各自存在的合理性。第三,以向上的態(tài)度追求先進的文化。追求先進文化,不能依靠灌輸,要引導學生面對而不是回避真實的文化世界,比較而不是簡單地肯定或否定不同的文化,反省而不是固守自身的文化觀念,使學生在判斷中作出選擇,真正樹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理念,才能真正提升文化品位。
現實是文化產生和存在的土壤,主流文化要吸納古今中外各類文化的合理因素,就應植根于現實土壤。現實是文化融合創(chuàng)新的動力,是文化融合創(chuàng)新的內容,也是檢驗文化融合創(chuàng)新效果的標準。
作文從本質上講,是人類的一種實踐活動,以思想的形式來體現如何解決各種矛盾,包括人的身心矛盾、人的社會矛盾(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集體與集體、國家與國家)、人與自然的矛盾。這些矛盾是有時代性的,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的變化,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在發(fā)生變化。目前,人的身心矛盾的主要方面由物質轉變?yōu)榫?,建構精神家園、觀照個體內心就成為主題。人的社會矛盾的主要方面由集體至上轉變?yōu)閭€人與集體相結合,個人成長與社會發(fā)展的和諧就成為時代發(fā)展的文化主題,等等。
傳統(tǒng)文化融入主流文化要以當代生活為背景。傳統(tǒng)文化是在封建社會農業(yè)化的過程中產生的,現在它賴以生存的土壤已經消失了,它的文化因素必須以當代生活為土壤進行革新才能有生命力。我們的高考作文命題應注意這一點,如“克己奉獻”,在高考作文命題中往往表現為有大我無小我,“火車巡邏員的故事”是這樣,“最美鄉(xiāng)鎮(zhèn)干部”(2014,湖南卷)也是這樣。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大學生要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創(chuàng)造自己的精彩人生,把個人需要和祖國需要相結合,這是發(fā)展變化了的時代對“奉獻”的新詮釋。只有把發(fā)展變化了的時代與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革新傳統(tǒng)文化,才能使傳統(tǒng)文化充滿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處理好繼承和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3]主流文化在融合各類文化合理因素的過程中,不是簡單的吸納,而應植根于現實,在對各類文化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對話,進行革新、創(chuàng)造、提升和超越。
當前,我們處在經濟轉型和社會轉型的加速期、改革開放的攻堅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期,人們的思想困惑、精神焦慮有所增多,社會上各種文化熱也此起彼伏。因此,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建設社會主義文化是一個長期的任務,要有戰(zhàn)略定力,把握好節(jié)奏,抓住高考作文命題等社會熱點進行文化引領,以更好地提升人們的文化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