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姍姍[鄭州市鄭東新區(qū)外國語中學, 鄭州 450000]
凱魯雅克《在路上》如是說:“在路上,我們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痹摬孔髌分饕亲詡餍再|(zhì)的,不免包括了成長和生命中的諸多不確定因素。因為其荒誕性,《在路上》成為“垮掉一代”的經(jīng)典代表。但實際上,你眼前的一切真的是可以被理智控制的?那些匿名而來的“遇見”不正是“荒誕”原本的模樣嗎?在路上,我們到底該保持怎樣的心態(tài)?
筆者先前對李尚朝先生的了解,大部分集中在其詩文本的創(chuàng)作方面,曾將其詩歌創(chuàng)作進行系統(tǒng)梳理和解讀。李尚朝先生的詩從自己家鄉(xiāng)出發(fā),走向都市,走向職業(yè),最終回歸到凡夫俗子的日常人生。他在漫長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一直提醒自己降低視角,不刻意讓自己站在精英知識分子的高度去俯視大眾,而是從人間出發(fā),從腳下的路出發(fā),一邊走,一邊體驗,一邊寫,一邊唱。現(xiàn)在看來,李先生的歌詞創(chuàng)作也依舊保持著這顆初心不變??纯蠢钕壬脑?,聽聽他的歌曲,也許你會明白,其實在路上,最簡單的才是最強大的。
當下生活中,我們太過于愛惜自己,太過于迷戀“我”。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會疲憊不堪,看不透什么是真正的快樂和自由。不如試著把目光從“自己”身上挪開,放眼世界,忘記“我”,“我”才能獲得那種一直以來孜孜以求的釋放??墒牵澜绲降自谀睦锬??在遠方?不,“遠方”是一毫克充滿誘惑的底比斯鴉片,看不到,摸不到,只能靠著日常想象而貪婪地張望著,卻把當下的生活稱之為“苦難”和“煎熬”。其實,上天是公平的,它慷慨地給予你周圍的一切,只是你不愿意看,不愿意駐足,且固執(zhí)地認為眼前的一切是“茍且”。
我們沒有必要給“詩人”這一身份捆綁特定的人設(shè),設(shè)定他必須給讀者鉤織遙遠的未來,必須給可憐的當代人熬制溫熱的雞湯?;蛟S“詩人”可以叫醒沉睡的你,拍拍你的肩膀,讓你注目現(xiàn)在,還給我們對腳下路的一片赤誠和對現(xiàn)實的愛戀。李先生不止步于用雙眼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他還要寫出來;不止步于紙張上,他還要讓這種感受廣為傳播。于是,被歌唱出來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方式方法。讓我們共同走近,是詩者,亦是歌者的李尚朝先生;讓我們走在路上,亦歌亦行。
巴山湖水
詞:李尚朝
曲:吳清華
監(jiān)制:李尚朝
音樂制作:吳翰之
演唱:張可兒
出品:蘭楚森音樂
曾經(jīng)想象蓑衣斗笠映斜陽
一坐千年詩意不絕鳥成行
巴山湖水我在你懷里蕩舟
青山不老記住這夢幻時光
水墨丹青自然不過心中畫
把酒臨風白云停在水中央
巴山湖水最美是眼里的月色
情深不壽動情處江湖兩相忘
人生的閑適就是回到水上
魚竿斜插盡享那一湖天光
巴山湖水都只是心上的記憶
舊事重提還記得碧水斜陽
人生的快樂就是物我兩忘
浮云入水能做到逝水無傷
淡入淡出你也是千年的隱士
往事如煙總有人念念不忘
解讀這首詞,要先摒棄我們對李尚朝先生已有的認識,從文本自身出發(fā),細讀之,從中發(fā)現(xiàn)最原本的意義指向;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文本審美的純粹。
蓑衣、斗笠是下雨天才會用到的,但首句的末尾卻寫到“曾經(jīng)想象”“映斜陽”,這是想象的奇妙,也是大自然的奇妙。這個地方應(yīng)該是山水縈繞,雨水與晴天僅僅是一瞬間的事情,所以才會身著雨具,與斜陽相見。詞人為我們勾勒的畫面即現(xiàn)眼前:雨后初陽,一切都被雨水洗得透亮,繼而都披上斜陽橘色的光亮,熠熠生輝,柔和溫暖。
披著蓑衣、戴著斗笠的山中人,在這里一坐千年。這千年不是指向未來,而是指向從前。垂釣是中國自古以來一直的生活休閑方式,關(guān)于垂釣也有著豐富的古典故事和古典詩句,于是,這垂釣者帶著“千年”的時間光環(huán),讓這首現(xiàn)代歌曲自然而然具有了中國特色。
到此,這首詞的前兩句從總體上來看,作者是用了“化用”“引用”“用典”的修辭方式,不免讓聽者聯(lián)想到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當然,聰明的詞人總不會直接把古詩照搬照抄,而是要有自己的加工和改造。柳詩和李詞相對比,雖然有相同的意象和詞語,但兩者的意境完全不同,柳詩是蒼涼的孤獨,李詞倒是平和的安寧。
第三句就出現(xiàn)了這支曲子的主角——巴山湖。但因為“巴山湖”這個名字本身就具有地方特色和詩情畫意,所以放在整首詞里毫不突兀;相反,這名字與詞曲風格渾然天成。“我在你懷里”,詞人運用了擬人化手法,把巴山湖當作是有情感、有情懷的人,而“我”蕩舟其中,寥寥一句,勾勒出意象和諧的畫面,山、水、人、舟相互依賴,人和自然至此無法分離。
時間變化,空間置換,滄海桑田,物是人非。但此刻,作者眼前的這片自然,似乎未變化。蒼天易老,是因為我們賦予它血肉之軀的情感;同樣,青山不老,也是因為作者用不曾老去的眼睛看這山水。即便脫去這層主觀原因,只是從單純的客觀角度來看,這片山水應(yīng)該是處于時代社會發(fā)展的邊緣,未曾脫離它原本的面貌,還未被現(xiàn)代文明吞沒;因而,不老。
自然山水要看在眼中,也要放在心中。作者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幅優(yōu)美的水墨丹青,具有中國傳統(tǒng)的寧靜之美。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世俗的一切都被拋卻,抒情者只想把酒臨風,像古典的文人墨客一樣,留在水中央,留住逝者如斯的時間和空間。眼前的景色作者看在眼中,變成“月光”。李尚朝尤其偏愛“月光”這一意象,他一向認為月光的純潔足以滌蕩精神和靈魂。但,就算這景色之美無可取代,抒情主體對它的感情也是克制的,寧愿選擇江湖相忘,而非廝守不舍。這種灑脫的個性,是一種智慧、一種人生哲學,也是對中國古典道家、禪宗哲學的傳承。“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這句話出自金庸先生的《書劍恩仇錄》。江湖的恩恩怨怨誰能說得清楚,不如開闊豁達。即便情深,也并不去追求濃情蜜意、糾纏不休,而是皆淡然處之。
人生的閑適,不只是放慢腳步,而是放下,放下焦慮,放下不安,放下欲望和貪念,學會接受。抒情主體此刻回到水上,遠離紛擾,還給自己一份純凈,去成為一名隱士,簡簡單單過生活。
坦然處之并不是冷漠待之。那些過去的畢竟有其存在過的意義,不能當作什么都沒有發(fā)生。只是在舊事重提時,不要為難彼此,不要逼自己留在當初的昏暗角落。試著走出來,保留美好的記憶,放手過往的痛楚。在這個過程中,過濾靈魂,反觀自我才是最重要的。
歌詞聽到這里,聽眾也許會在瞬間頓悟,所謂的隱士并不一定非要住在深山,也并不是要對現(xiàn)代生活保持規(guī)避,而是保持內(nèi)心的平靜。如此,即便身處嘈雜都市,你也是自由之身。
結(jié)尾處反復(fù)吟唱“往事如煙總有人念念不忘”。這不僅僅是歌曲到結(jié)尾處應(yīng)該有的余音效果,也是抒情主體對于中心主旨的強調(diào)。縱觀之,這念念不忘的,是眼前的山水,是古典文化的韻味,是人生哲學的領(lǐng)悟,也是我們對過往實在生活的感受。“過去”是我們?nèi)松囊徊糠?,可以過去,但不能不懷念——那些走過我們生命中的每個人都意義非凡,他們曾占據(jù)了我們寶貴的時間和空間,不是一無是處。作者最后還是把筆觸落到了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的日常生活,真實可感。
歌詞一向簡短,樂曲也一般只有四分鐘左右的時間。李尚朝先生將以上豐富的思想規(guī)整為數(shù)行文字,將最有力量的意象、最具有凝練性的詞語放在有限的篇幅里。在減少聽眾耳朵疲憊的同時,也加強了一字一句之間回味無窮的力量。
基于歌詞本身的文本細讀之后,再從作者的創(chuàng)作初衷和背景出發(fā),以此來回望這首詞是否正確完成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表達。
2017年年底,重慶市流行音樂協(xié)會組織了一次到重慶市城口縣扶貧創(chuàng)作的藝術(shù)采風活動,其中邀請了李尚朝先生。一行人從城口縣停停走走,來到巴山鎮(zhèn)。一到此地,李尚朝就被這里巴山湖水的美所震撼。也許就像我們喜歡上一個人一樣,他最初創(chuàng)作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源于巴山湖的“顏值”,是因其令人驚艷的“美貌”而作。喜歡的原因越簡單,喜歡就越純粹;越純粹,我們才會越歡欣,越想要進一步走近她。巴山湖位于長江上游地區(qū),重慶東北部,地處渝川陜?nèi)∈薪唤缣?。巴山湖所在的城口縣常住人口只有19.3萬,獲得過“中國生態(tài)氣候明珠”“大中華區(qū)最佳綠色生態(tài)旅游名縣”“中國天然富硒農(nóng)產(chǎn)品之鄉(xiāng)”“中國綠色生態(tài)板栗之鄉(xiāng)”“中國蜜蜂之鄉(xiāng)”等榮譽稱號。這是留在我國西南深山中的一顆明珠,長久以來被當代文明遺忘,但正是因為這份遺忘,它才保留了難得的純凈和原始生態(tài)。
當下有流行語“始于顏值,終于才華”,古也有俗語“相由心生”,那巴山湖到底有怎樣的“才華”,又有著怎樣的生相之“心”呢?
李尚朝從最初的純粹單純的喜歡出發(fā),看到了這片湖水的澄澈、寧靜,這是它能滌蕩心靈的表層原因所在。湖水周圍被層層疊疊的山巒包裹,山巒上呈現(xiàn)著不同的繽紛色彩。據(jù)作者自己講,他在環(huán)顧周圍時,仿佛覺得自己有了一雙穿越時間的雙眼,一眼看遍這山這湖一年四季的不同狀態(tài)。有層林盡染的楓葉紅色,有不改初衷的綠色,有寫盡滄桑的枯黃,有雪頂含翠的純潔,還有鳥鳴山幽的跳動。不只如此,行走的詩人透過腳旁邊的湖水,還看到了這座偏遠之城的過去和未來。
水至清則無魚?事實恐怕并非如此,古人低估了清澈的湖水對魚兒的誘惑,它們或不遠萬里來到這里,或祖祖輩輩留在此地,只為不愿離開甘甜的水源。自然總有人來此垂釣,他們安靜地坐在旁邊,兩眼投射在水中一條若有若無的線,以此為溝通,把我們的靈肉之軀,與這精靈的山水鏈接起來,去竊聽湖底的神秘和魚兒的家族故事。而對于李尚朝這樣一個外來采風者來說,垂釣者又因為垂釣的絲線與山水融為一體,共同組成風景本身。垂釣者的心與水的流動通脈,水從垂釣的絲線滑向了垂釣者的心,又從垂釣者的氣息傳送到了詩人的筆尖,再傳到歌唱者的喉頭,最后,流轉(zhuǎn)到我們這群生活在都市中人的耳朵里。這就是一條純天然的審美生產(chǎn)流水線。
李尚朝說自己在這里感受到強烈的古典文化磁場,除了上文提到的垂釣之外,還有漁船、泛舟、把酒臨風、淺談清唱,自然也還有這份典雅的山水寧靜。從這點出發(fā),作者試圖去改變宣傳風景歌詞的一貫創(chuàng)作方式,他不想只是為了宣傳而寫作,不想只是流于表面,只寫形式上的風景,而是要在其中注入精神和靈魂,去挖掘山水的靈性,點燃這里保留的古典味道。難得的是,作為一個當代詩人,李尚朝先生并沒有被當代城市的全新現(xiàn)代性意象吞沒,而是保持著古典詩詞之心的敏感度,化用古典詩詞語言和意象。另外,作者一向?qū)ΧU宗有參悟,這里的禪意之所以被發(fā)現(xiàn),是因為詩人心中有佛。有言道:心中有什么,才能發(fā)現(xiàn)什么,才能說什么。這或許就是“兩情相悅”原本應(yīng)該有的模樣吧——我站在你的面前,不需言語;你懂我,我點頭贊許即可。
禪宗之所以不同于佛學里其他的宗派,就在于它的實用性,在于它對人生有現(xiàn)實指導(dǎo)意義。禪宗關(guān)注人世百態(tài),并非高高在上,讓人讀不懂、聽不得、看不透。作者從山水出發(fā),回到古典詩歌文化,參悟禪意,回顧他走過的路,眺望那部分還留在都市的靈魂。李尚朝這輩詩人,大部分從鄉(xiāng)村出發(fā),或帶著鄉(xiāng)土的根性,或帶著20世紀并不高速發(fā)展的中國記憶,知道人、中國、生活一步步變化的模樣和艱辛,保有反省當下生活的自覺性,知道珍惜為何物。但與此同時,我們也不禁存在某種焦慮,從現(xiàn)代化都市成長起來的新生代詩人是否會缺乏某種根性,在生活中宣揚所謂的反抗,在“迷惘”中“垮掉”?
我們明白,作者喜歡上巴山湖的原因或許很簡單,但一旦要將它寫在曲中,李尚朝就有了使命和責任,山水之美、中國古典味道、禪意超脫、人生體驗,都是他要在歌詞中力圖體現(xiàn)的。
由此部分去反觀“詞與解詞者如是”可知,作者的筆寫出了他的創(chuàng)作初心。
作者在歌詞層面完成了寫作初心,但歌曲是一個綜合性的載體,完成作詞之外,需要歌手演唱,亦需配樂、編曲。各個方面都要有一個共同的認知方向,才能把作者的初心共同完成。李尚朝先生說,他把自己的創(chuàng)作理念告訴大家之后,得到了眾人的一致認可;在此基礎(chǔ)上,他們不斷溝通,反復(fù)磨合。也只有這樣,才能把不可控因素降到最低,把作者想說的話變成聽眾最后聽到的聲音。
首先,李尚朝先生與作曲家吳清華先生溝通,表明這首曲子必須有古典中國風的味道,優(yōu)美且傳統(tǒng),要保留中國古典文化珍貴的精神和品質(zhì),這點絕對不能妥協(xié)。但同時,也不能呆板,不能太過于高雅和迂腐,要能被大眾接受,聽得懂,聽得明白,從而保證可傳唱性。持這種適中的度,不是簡單的事情。這是中國傳統(tǒng)所講的“中”,不求極端。但不求極端,并不代表我們對美不苛求。這是藝術(shù)家們的共性,他可以允許自己的衣著簡單,住宅自由,甚至可以天為被,以地為床,但絕不能允許自己的作品不符合自己的內(nèi)心,不允許雙手創(chuàng)造出的藝術(shù)品有絲毫的瑕疵。
文學理論上講,作者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都存在一種心理期待,期待有怎樣的讀者,期待讀者有怎樣的解讀和接受反應(yīng)。當李尚朝的身份從詩人跳躍到歌詞創(chuàng)作者時,他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依舊保持“有所期待”,一邊寫,一邊設(shè)想著誰可以來完美演繹這首歌,哪位歌手可以替他吟唱這種心境和初衷。
李尚朝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預(yù)設(shè)的歌手是張可兒,她是中國內(nèi)地女歌手,畢業(yè)于中國音樂學院,形象溫婉,歌聲甜美輕柔。張可兒在讀到這首歌詞的第一個感受就是“太美了”,她當即向李尚朝表示,非常想演唱這首歌,想成為原唱。于是在兩人私下溝通好之后,張可兒女士就與自己所在的經(jīng)紀公司申請,最終成為了這首歌曲的演唱者,達成雙方的意愿。
在編曲方面,李尚朝在尊重吳翰之老師的基本意見之外,也保留一定要有國風的建議。采用古典樂器是保留古風的最直接的方式。在樂曲的整體框架中,編曲者試著去慢慢填換樂器。在吳翰之老師的反復(fù)試驗下,歌曲定了古塤主為樂器,但在試聽的過程中,創(chuàng)作者發(fā)現(xiàn)古塤的調(diào)子太過于蒼涼,未免與“適中”之目的有出入。因而又選擇長笛入曲,為整體加入一些清脆,中和了古塤的悲涼。兩相結(jié)合,味道恰到好處。當然,雖然作者堅持追求古典風,但這并不是他唯一的目的。一味地追求古典,容易脫離群眾,只有與中國當下的流行歌曲風格相結(jié)合,這首歌才能夠被大眾接受,被大眾聽得懂,進而才能廣為流傳。
整個曲調(diào)的節(jié)奏沒有太快,亦不太慢。即便制作過程如此考究,錄制完之后,李尚朝先生還是反復(fù)聽取小樣,反復(fù)給出意見,堅持一次又一次地修改,再錄制,再試聽,最終呈現(xiàn)為現(xiàn)在的模樣。在總體編曲風格方面,達到寧靜、唯美、詩意化的效果。李尚朝先生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表達他力圖呈現(xiàn)的詩情畫意,讓聽眾的心不再躁動,獲得一份難得的寧靜,細細品味,舒展心情,試著去領(lǐng)悟人生,暢快呼吸。
雖然《巴山湖水》最初的寫作目的是為了扶貧采風,但是為了達到這個效果,李尚朝把它的名字、風景特征寫進歌詞,在此基礎(chǔ)上循序漸進升高格調(diào)。從一開始,這支曲子的創(chuàng)作者們(從作詞者、作曲者、編曲者、演唱者)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不能因為扶貧宣傳的目的而犧牲藝術(shù)追求,也就是李尚朝提議的:要有寫風景宣傳的目的,但絕對不能以此為最簡單、最唯一的目的。這是對以往的宣傳歌曲的改變,也是這首曲子能夠從眾多宣傳歌曲中脫穎而出的原因所在。
由于實用性和藝術(shù)性結(jié)合得很好,這首歌曲很快就廣受歡迎?!栋蜕胶愤M入QQ音樂庫后,就收到眾多評論。聽眾聽后極有感觸,紛紛稱贊歌曲太美;有的覺得只停留在語言上的評論太蒼白,他們想要知道這個地方在哪里,真切地走向那里去感受??梢姲蜕胶娴囊驗檫@首歌而具有了更強的吸引力。而去往那里的人也絕對不會失望,因為他們是帶著藝術(shù)的磁場去的。在全民K歌平臺上,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歌者,從廣東到黑龍江,一路傳唱,反響不錯。
雖然這首歌曲已然很成功,但是詞作者李尚朝仍不滿足?,F(xiàn)在他談到這首歌,還是覺得不免存在遺憾,他說他曾試圖想要給這曲子做出MV,甚至已經(jīng)規(guī)劃好具體內(nèi)容,要在MV中選取巴山湖的絕佳山水風景角度,此外還要加入古典國畫組成的水墨動畫,以最直接的方式把傳統(tǒng)的典雅和自然景色的優(yōu)美呈現(xiàn)為視覺上的享受。但限于經(jīng)濟原因,最終未能實現(xiàn)。不過,藝術(shù)人身上就是有著一份孤獨的執(zhí)著,李尚朝說,就算現(xiàn)在不做,以后還是要做。
這是一首很形象的歌曲,具體可觀可感,卻又指向象征界,它最終呈現(xiàn)的意境之美遠遠超出了它的意象組裝。這背后有李尚朝的堅持,也有眾多藝術(shù)家的努力,他們對于自己的作品,就像鳥兒對于自己的羽毛一樣愛惜,用唇舌反復(fù)舔舐。真愛,不過如此。
跟隨這首歌,停下你奔波的腳步,回頭看看你走過的路,聆聽來自內(nèi)心的聲音,感知你指尖能觸摸到的風景。當你的手觸摸到柔軟的水,你能否感受到千年前的誓言輪回;當你的耳朵貼在山壁上,你能否聽到它從未停止過的怦然心動?不要急于去給“未來”命名,抓住眼前的幸福,轉(zhuǎn)身與流轉(zhuǎn)不息的古典美韻四目相對,對錯過的人認真說聲再見,做好打算,一生只愛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