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永恒
人教版教材在部分課文后面安排了“資料袋”板塊,其形式多樣——有文字介紹,有圖片展示,目的在于“提供一些與本課內(nèi)容相關的知識,引導學生主動地了解與本課相關的信息,以促進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知識的拓展”。
從語文教學實踐來看,“資料袋”不只是單純的資料,而應該作為語文課文學習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教師在深入研讀教材之后,要根據(jù)課文的情況,具體分析每一個“資料袋”的作用,從而將“資料袋”的使用與課文的學習有機結合起來。這不僅能拓展學生的視野,加深其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增強語文學習的趣味性,還是對課本資源的一種很好的補充方式,從而實現(xiàn)對語文學習資源的再度開發(fā)。
在閱讀教學中,為引起學生的“閱讀期待”,教師可以通過設置懸念、創(chuàng)設情境等激起學生探究、體驗的欲望。學生如果能對閱讀充滿期待,這樣的課堂一定是靈動的,也必定是高效的。課后“資料袋”的呈現(xiàn),恰恰可以開啟這樣一扇窗戶。
教師可以在課始由課題直奔課后“資料袋”,營造一種與探究課文內(nèi)容相關的學習氛圍,積極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而誘導、激發(fā)其對文本的期待之情、探究之心。
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落花生》一文,導入課題時,可以這樣利用“資料袋”。
師:同學們,很多著名的作家都有自己的筆名,你們能舉出幾位嗎?
生:老舍是舒慶春的筆名。
生:魯迅是周樹人的筆名。
生: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原名自華,他取筆名自清,寓意“清者自清”。
師:是呀!和朱自清一樣,作家的筆名,都會寄托他們內(nèi)心的一些心愿和向往。我國有位筆名叫“落華生”的散文家、小說家,他的原名叫什么?
生:許地山。
師:看到“落華生”(板書:落華生)這個名字,同學們會想到什么?
生:說明這個人很喜歡花生!
……
(板書:將“華”改為“花”,并課件出示課后“資料袋”)
師:許地山為什么要以“落華生”作為自己的筆名呢?我們一起來看看課后“資料袋”的精彩介紹吧!
生:銘記父親的教誨和希望。
生:勉勵自己具有落花生的品格。
師:落花生又有怎樣的品格呢?我們趕快到文章中去尋找答案吧!
(教室里立刻響起了瑯瑯的讀書聲,學生讀得興致勃勃)
上述案例中,上課伊始教師就引導學生帶著“資料袋”的信息去閱讀課文、分析問題,找尋課文的重要相關信息,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學生在整節(jié)課的閱讀過程中,都主動投入課堂學習,積極探究“落花生”的優(yōu)秀品格,教師上起課來如魚得水。
在實踐中,一線教師往往會發(fā)現(xiàn):大部分“資料袋”與課文內(nèi)容有著緊密的關系?!百Y料袋”無外乎三種形式:緊緊圍繞課文鏈接內(nèi)容;對課文內(nèi)容做補充說明;是多類有趣資料的薈萃。這些“資料袋”無一不對詮釋課文起畫龍點睛的作用。
因此,根據(jù)“資料袋”的功能,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抓住契機,巧用“資料袋”,凸顯文章重點,突破學習難點。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泊船瓜洲》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思鄉(xiāng)詩。此詩對“綠”字的錘煉為后人所稱道,但要讓學生深刻領悟詩人的用意卻有一定的難度。
此時,“資料袋”的出示是幫助學生理解“綠”字妙用的最好方式。
師:詩人用哪句詩來概括家鄉(xiāng)的春天美景?
生: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師:自由讀一讀這句詩,看看詩中哪個字用得特別好。
生:“綠”字。
師:讀了這個“綠”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仿佛聽到了什么?
生:一個“綠”字不僅使我看到了成行的碧樹、蕩漾的春水,還讓我看到了江南的小橋流水人家。
師:你們知道嗎?傳說王安石用這“綠”字之前,曾對這個字有過十多次的修改。試著想象,作者可能用過哪些字?
(生想象回答:過、到、送、入……)
師:聽了同學們的介紹,老師感覺這個“綠”字形象鮮活,春意盎然,讀來也仿佛有陣陣春風撲面而來。關于這個字,還有一段小故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王安石用這個“綠”字的來歷吧!
(課件出示“資料袋”,生齊讀)
師:為什么最后用“綠”字?
(生根據(jù)“資料袋”展開小組討論,交流對“綠”字的看法)
……
師:可見,詩人寫詩對于用詞是多么講究,一個字要經(jīng)過多次的推敲。我們應該學習他的這種精神,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有質(zhì)量。
借這小小的“資料袋”里的故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細細品味語言,慢慢揣摩作者的感情,輕而易舉地突破了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難點。正因為有了“資料袋”的補充,學生感覺這個“綠”字形象鮮活,春意盎然,借新綠的景物變化表達了詩人的思鄉(xiāng)深情。
再如同冊的《七律·長征》一詩,首聯(lián)“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中的“萬水千山”一詞概括了紅軍長征遇到的艱難險阻,語言高度凝練,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這時教師可補充“資料袋”中的內(nèi)容,幫助他們了解長征的歷時之長、經(jīng)過的省份之多、跨越的山水之險,從而形象地理解“萬水千山”的含義,深刻體會紅軍不怕困難的英雄氣概。
上述兩組教學案例中,教師創(chuàng)建了相關的文化背景,引導學生把課后“資料袋”的內(nèi)容有效地鏈接到對文本的理解中,體現(xiàn)了課內(nèi)外語文學習的緊密聯(lián)系,拓寬了學習的渠道,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nèi)涵的體驗,使其輕松掌握文章主旨,培養(yǎng)了良好的語感和自主學習語文的習慣,實現(xiàn)了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
“資料袋”設置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輔助教學,拓展思維。有些課文后鏈接的“資料袋”與文本內(nèi)容的聯(lián)系不是很緊密,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學完文本后再進行補充或延伸,通過對“資料袋”中的資料進行整合,達到豐富閱讀積累、提升人文素養(yǎng)的目的。
人教版教材的編者從《三國演義》《水滸傳》和《史記》等經(jīng)典長篇名著中選出部分章節(jié)或者內(nèi)容片段,將其編排成課文。如何讓學生通過這些章節(jié)去感受經(jīng)典的魅力,然后喜歡上經(jīng)典?如何立足于經(jīng)典的視野?經(jīng)典的視野又在哪里?對此,“資料袋”都提供了答案。
比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一課,課后安排的“資料袋”提示的內(nèi)容雖簡短,意蘊卻很豐富。學生可以明顯捕捉到以下信息:一是作者與朝代,其中“元末明初”糾正了傳統(tǒng)印象中朝代是“明朝”的錯誤;二是作品概況,對于《三國演義》,只用寥寥數(shù)語就提綱挈領地解說了該書的時代背景;三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通過對《草船借箭》一課的學習,學生對古代名著有了新的認識。這些名著不再是枯燥難懂的前人作品,而是充滿魅力的經(jīng)典。當學生對諸葛亮、周瑜、曹操的了解達到一定的程度時,教師可及時利用“資料袋”,將學生引到名著中:“文中的諸葛亮、周瑜、曹操都刻畫得如此生動,而《三國演義》中還有很多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如張飛、關羽、劉備……他們性格各異,形象鮮明,相信大家閱讀原著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收獲?!币源藶槌霭l(fā)點,教師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走進名著,去品悟一段段跌宕起伏的精彩情節(jié),去品評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主要人物。這樣,“資料袋”就像一個指向標,它指引學生踏上閱讀的新旅程,開闊文化視野,豐富文學積淀。
在“資料袋”的學習和使用過程中,教師可以借用“資料袋”的內(nèi)容引導和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實現(xiàn)由讀向?qū)懙倪w移。
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松鼠》一課中,通過細讀文本,小松鼠的乖巧、可愛已深深地打動了學生。課后“資料袋”還介紹了布封筆下相親相愛的鴿子夫婦和溫和憨厚的大象。很多學生閱讀之后意猶未盡。此時,教師可以對課文和“資料袋”進行拓展延伸,進一步內(nèi)化學生的語文知識,實現(xiàn)讀寫結合。例如可以讓學生假設自己就是布封,想象自己在一個郁郁蒼蒼的大森林里。淘氣的小刺猬、機靈的小猴子、愛唱歌的百靈鳥……它們是怎樣在森林中生活的?又會發(fā)生哪些有趣或感人的故事?學生各抒己見,然后分小組依據(jù)自己的意愿去查找資料、創(chuàng)編故事。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課文提供的“資料袋”是“未加工的材料”。因此,靈活運用“資料袋”中的資料,并對其進行再加工很重要。為了使其變成“有效的材料”,教師可以這樣操作: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和學生情況,該整合的整合,該刪減的刪減,該添加的添加,使其符合教學實際的需要。這樣的“資料袋”才能發(fā)揮最大的價值。
小小的“資料袋”,凝聚著教材編寫者的大智慧。語文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資料袋”,完善和豐富課堂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教材中的“資料袋”還有很多價值尚未被挖掘出來,需要語文教師進一步增強使用意識,有效運用,使其體現(xiàn)語文教學獨特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