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成
(廣西大學法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
國學以經、史、子、集為根基,包括其延伸出來的故事、小說等形式,千百年來一直在我國流傳、發(fā)展,耳濡目染之下,每個中華兒女的意識形態(tài)都受到了影響。即使在當今時代,包括小說、戲曲和影視作品等,都會出現國學的影子,或者被國學思想影響,這也是國學傳播的又一重要途徑。運用到思政教育中,國學是一種很容易帶來共鳴的教育資源。
國學教育的實例,往往是具備親和力的。“仁、義、禮、智、信”既涉及到做人的基本原則和道德范疇,又是可以落到實處的目的行動。儒家傳統(tǒng)思想提出“修身、治國、平天下”,品德的修為要從一點一滴開始,必須扎實,一步一個腳印,正所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在古代有很多這樣的人物示例,比如孔子、諸葛亮等。這樣的理論教育十分可信,也具備操作性,因而具有親和力。
前幾年易中天的《品三國》,于丹的《論語心得》等,都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反響。主講人的學識淵博,表達能力很強,把國學中很多的抽象內容具體化、實例化、生動化,使得國學知識被社會大眾了解和認可,其教育的作用也在潛移默化中發(fā)揮到極致。豐富的演繹形式,也是國學教育的魅力之一。
國學畢竟是我國歷史的積淀,其中有些部分肯定存在不合時宜的成分,我們不能用現在的眼光去要求國學盡善盡美?;诖耍覀冊诟咝K枷胝谓逃ぷ髦虚_展國學教育時,務必要堅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原則,對于有利的部分,充分發(fā)揮其在塑造人格和提高修養(yǎng)方面的積極作用,使其更好地服務我國大學生的思政教育。
另外,在國學教育的運用過程中,要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結合我國的國情和時代特點,充分挖掘國學中蘊藏的豐富資源,把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年代的精神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合理融合,不斷創(chuàng)新,持續(xù)豐富高校思政教育課程的理論內容和實踐內容,增強其感召力和吸引力。
國學教育中的很多內容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標是一致的。對于國學教育中的思想精華,必須深入發(fā)掘,與高校思政教育結合密切的部分,要重點關注,以促進我國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水平的提高。
國學在高校思政教育方面可以重點關注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理想信念教育。屈原流放途中完成了《離騷》,孫臏被挖去膝蓋骨,仍然留下了《孫子兵法》,因此,當代大學生要牢記圣賢們努力向上,不屈不撓的精神,把理想和信念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第二,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核心,“以身許國,何事不可為”的岳飛,“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都是國學中愛國主義光輝的閃耀。大學生思政教育對于國學中愛國主義教育素材的合理運用,能夠激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引導其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第三,社會關愛教育。我國傳統(tǒng)國學思想崇尚“仁愛”原則,主張“仁者愛人”、仁愛共濟,提倡“推己及人”,立己達人。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引導大學生繼承國學中的優(yōu)秀思想,正確處理個人和社會的關系、要樂于奉獻、心存善念。第四,公民道德教育。在我國傳統(tǒng)國學思想中,更加重視精神方面和道德方面的追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是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國學中提倡的注意品質修養(yǎng)和道德情操的養(yǎng)成、誠實守信等,正是大學思政課程的重要目標。
思政課程和國學課程在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上有很大程度上的一致性,因此,在思政教育課程中補充國學課程的內容,可以起到優(yōu)化思政教育的效果。要在大學生中利用好國學教育課程,必須要有系統(tǒng)的教學規(guī)劃,可以分專題進行,也可以從基礎常識學起,逐漸深入。對于教學計劃,每年要進行反思和修改,確保內容的實效性和合理性。以清華大學為例,結合學?!白詮姴幌?,厚德載物”的校訓,以“厚德大講堂”作為學校一檔打造人文素養(yǎng),營造濃厚校園文化氛圍的一臺節(jié)目,自2014年10月成功舉辦以來,至今為止仍然有很高的人氣。作為工科學校的龍頭,這樣的國學教育活動形式更容易被學生接受,也更加具有吸引力。
總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開展國學教育時,要注意抓住國學深厚的文化基礎,對于幾個重要方面要牢牢把握,把國學的文化底蘊和內涵展現給學生,把思政教育深入到國學的土壤中,讓學生們切實感受到進步和成長。
[1]朱林.新時期大學生國學教育研究[J].文教資料,2017(16).
[2]龐陽.論國學思想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可結合性[J].現代企業(yè)教育,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