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臨安
我們的面部、喉嚨在進化過程中發(fā)生了變化,為我們能夠進行復雜的交談打下基礎。
在人類進化的歷史長河中,人類從誕生之初就能夠開口說話嗎?跟我們有共同原始祖先的類人猿,為什么沒有進化出像我們一樣能夠通過復雜語言進行交談的能力?
從基因的甲基化入手
以色列希伯來大學的科學家注意到,在進化過程中,與類人猿相比,我們的臉型和喉嚨結構逐漸發(fā)生了明顯改變,這也許為我們能夠進行復雜的言語交談奠定了基礎。
為了驗證這一想法,他們需要對比遠古人類和現代人類的面部喉嚨結構的變化細節(jié)。但是他們沒法直接使用考古發(fā)現得到的人類遺骸來進行研究對比,因為年代久遠,那些挖掘出土的遺骸會因各種各樣的原因而殘缺不全,比如之前出土的尼安德特人遺骸的喉部,唯一殘留部分只有舌骨。從這個單一的舌骨我們很難準確還原尼安德特人發(fā)聲器官的完整結構,它是否與現代人類的相似,仍存在分歧。
因此他們另辟蹊徑,從基因層面推斷人類面部和喉嚨結構的變化細節(jié)。他們采用DNA對比技術,研究了2個生活在當代和4個生活在數萬年前均同屬現代人類的DNA。他們還選取了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作為遠古人類的代表,以及6只黑猩猩作為參照。
他們的目標是對比選取的DNA,找出在進化中控制基因發(fā)揮作用的“開關”的變化,即是否有甲基附著在基因上。一般來說,甲基附著在基因上后,會使得該區(qū)域的基因表達被關閉,因此,通過觀察基因的甲基化模式,研究人員可以追蹤基因是處于啟動還是關閉的狀態(tài)。
面部縮一縮,開口說一說
結果發(fā)現,與我們的遠古祖先以及黑猩猩相比,現代人類中與塑造臉部和喉部形狀有關的基因活性發(fā)生了明顯改變,特別是與聲帶和喉嚨發(fā)育有關的基因變化尤為明顯。
例如,現代人類身上一種叫做NFIX的基因被甲基化,這種基因會使我們的猿猴祖先下巴突出,它的被甲基化意味著人類避免了下巴的突出而使臉部變得扁平。加上其他基因的類似調整,我們的喉頭蓋向喉嚨深處移動,且聲帶的形狀也發(fā)生改變,讓早期的人類能夠以更微妙的方式發(fā)出聲音。研究小組認為,聲帶發(fā)生這種變化后,成為了人類能夠開口說話的一種理想的生理結構。而在他們研究的其他物種中,沒有發(fā)現這些變化。
然而,也有其他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并沒有完全說明語言進化的整個過程。一些人類學家認為,大腦進化出能控制語言能力的神經中樞,也為我們能進行復雜的交談打下基礎。大腦處理語言能力的改變即使不比面部、喉嚨結構的變化來得重要,但至少也是一樣重要的。有可能我們遠古人類的祖先也會說話,只是以一種比較粗糙而模糊的方式,而面部、喉嚨的變化只是將我們說話的能力提升了一個等級。
不論如何,這項研究表明了現代人類的發(fā)聲器官的進化在靈長類動物中是獨一無二的,而且這種進化并不是人類基因發(fā)生了突變,而只是基因的微調所驅動的。endprint
科學之謎201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