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潤
袁枚是清代著名詩人和散文家,一生著述甚豐,為后人留下了《隨園詩話》、《隨園尺牘》、《隨園食單》、《小倉山房詩集》、《小倉山房外集》、《子不語》等名作。他在年已八旬時,依然神態(tài)不衰,齒若編貝,聲若洪鐘,正如他所說的,自己是“八十不知老”。
袁枚享年82歲,是古代文人中的壽星。他之所以享得高壽,得益于“三不老”養(yǎng)生之道。
“心不老”。袁枚情志淡泊、心境坦蕩,能夠積極主動地控制個人情緒,不為悲喜之事動容,更不為不快之事動怒,曾有“悲喜適度胸若谷”之詠。他曾經賦詩:“姆母不知丑,西施不知好,我亦將毋同,八十不知老?!币馑际悄纺负臀魇┓謩e是歷史上有名的丑女和美女,但姆母不認為自己丑,西施也沒覺得自己特別漂亮,我自己就像她們一樣,到了80歲也不覺得自己老了。
袁枚不僅“不知老”,而且敢于直面死亡。他認為生老病死是自然規(guī)律,不用害怕。他在《喜老》中寫道:“一起百事生,一眠萬事了。眠起即輪回,無喜亦無惱。何物是真吾?身在即為寶。就便再龍鐘,憑人去笑倒。試問北邙山,年少埋多少!”詩中既有對生命的真切感悟(“何物是真吾?身在即為寶”),也有對衰老的坦然態(tài)度(“就便再龍鐘,憑人去笑倒”),最主要的是以灑脫幽默的語調表達了自己對死亡的看法(“一起百事生,一眠萬事了”)。
“筆不老”。袁枚愈是年邁愈是勤學,他說:“百年再算無日多,從此光陰倍珍重。學問原知止境難,衰年勤學百康成?!鼻趯W之外,寫作成了他晚年的主要生活內容,他流傳于世的著作,大多是晚年在小倉山的隨園中完成的。他在《遣懷雜詩》中寫道:“一笑老如此,作何消遣之?思量無別法,惟有多吟詩?!彼葘懽髯鳛殄憻捘X力,延緩衰老的方式,又將寫作作為抒發(fā)情懷,感染后人的手段,這正如他所說:“譬如將眠蠶,尚有未盡絲。何不快傾吐,一使千秋知?!?/p>
“足不老”。袁枚說自己“生性耽游自在天”,把遠足看成是極好的運動。他年少時就喜歡旅游,曾跟著父輩走南闖北。36歲歸隱南京,筑園定居后,又重拾舊好。他的足跡幾乎踏遍祖國的名山勝水,留下了《游黃山記》、《游廬山記》、《游桂林諸山記》等許多佳作。袁枚把游山玩水當作陶冶性情、鍛煉身體的好方法。他在《老行》中說:“老行千里全憑膽,吟向千峰屢掉頭。總覺名山似名士,不蒙一見不甘休?!边@里,他把“名山”比作“名士”,總要一睹為快,所以才不惜“老行千里”。
70歲那年,他還從南京出發(fā),西下安徽、江西,南赴廣東、廣西,北返湖南、江蘇,游覽了一個大圈,足跡遍布黃山、廬山、羅浮、桂林、南岳、洞庭等,一路尋幽探勝,歸家后,還躊躇滿志地寫詩道:
自覺山人膽足夸,行年七十走天涯。
公然一萬三千里,聽水聽風笑到家。
77歲時,他曾兩次游歷天臺山。他在《二月二十八日出門重游天臺》中這樣寫道:“一息尚存我,千山不讓人。重攜買壽杖,直渡大江春。柳絮飛如雪,桃花吹滿身。親朋齊莞爾,此老越精神?!闭沁@種“一息尚存我,千山不讓人”的對遠足的熱情,才使他身體康健,“此老越精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