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艷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边@“惑”,應是學生心中的疑問之“惑”,而不能僅僅只是教師提出的問題之“惑”。有些時候,教師設計的某些問題不能不說是教者和教參的“一廂情愿”“自作多情”。因此,我們不必把學生的思維限定在自己設計的一個個問題之框內(nèi),而應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學會質(zhì)疑,帶著問題去學習,帶著問題去思考。
平時的教學實踐中,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我的語文課堂教學前三個板塊為:
板塊一,揭題質(zhì)疑。
板塊二,讀文答疑(一是學生根據(jù)課題提出來的問題,二是課文后面的習題),讀出感情,讀出感悟。
板塊三,不懂再問。
比如,教學《十年后的禮物》一課,揭題后,引導學生提問:“看到題目,你想知道什么?”根據(jù)學生回答,教師梳理、板書:誰的禮物?為什么要送禮物?送的什么禮物?為什么十年以后才收到禮物?……帶著這些問題,師生一起走進課文,讀好課文,在熟讀、讀出感情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回答以上問題。
解決完學生根據(jù)課題提出的問題后,再讓學生看課后習題。因為這些習題一般都蘊含了課文的重點、難點,蘊含了編者的意圖,教師應該指導學生讀文、回答、理解。特級教師于永正在講到教師要有目標意識時說:“這目標分大目標和小目標。大目標:聽讀和說寫;小目標:每篇課文后面的要求?!比绻n后的習題跟學生前面提的問題差不多,就不需要重復回答了。
“揭題質(zhì)疑”這個環(huán)節(jié),如果學生問習慣了,慢慢就會摸出一些門道來,教師再和學生一起總結(jié)提問的方法。比如:
記事:四要素(時、地、人、事)。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收獲。
寫人:誰,什么事,是個怎樣的人,怎樣寫,收獲。
寫景:什么景,特點,怎樣寫,收獲。
寫物:什么物,特點,怎樣寫,收獲。
學生圍繞這些重點來提問,再帶著這些問題來學習課文,課文的重點內(nèi)容也就容易掌握了。
長期進行“帶著問題去學習”的訓練,至少有兩個作用。一是促進學生的學習具有主動性,目標性。問題是學生自己提出來的,是他自己想要弄懂的,這本身就是一個強大的驅(qū)動力。二是有利于習作教學,為習作教學的審題、構(gòu)思打下了基礎??吹揭黄n文,知道從這些方面去學習,知道一篇課文寫的就是這些內(nèi)容。同樣,看到一個習作題目,是不是也可以寫這些方面呢?這對學生審題、構(gòu)思是一個很好的引導。閱讀課訓練到位了,習作課再來講這些概念,就不會覺得抽象、難懂,而是具體的可感可觸了。
需要特別強調(diào)的是,不管哪篇課文,在“揭題質(zhì)疑”中都會有“又有哪些收獲”這一問題。讓學生在課的開始帶著問題學,學得明明白白,課的結(jié)束再談談收獲,弄個清清楚楚,這樣學生就不至于學得糊里糊涂了。
“揭題質(zhì)疑”環(huán)節(jié)提出的問題和課后習題都答完后,教師就不再講了,接下來進入板塊三——不懂再問,時間交給學生再讀文再提問:學了課文,你還有什么不懂的?第一板塊的“揭題質(zhì)疑”側(cè)重于初見課文時想要知道什么,對如何學一篇課文起導向作用;第三板塊的“不懂再問”則是一篇課文學完后,還有什么不明白之處或是又產(chǎn)生了哪些新的問題,是對課文的再認識或更深層次的思考。學生可以問不懂的字詞,也可以就課文內(nèi)容、中心、表達等提出心中的疑惑。
交流回答時,可以把“答”的機會先給學生。某一個學生提出問題后,讓其他同學給他“當老師”,必要時,教師稍作補充。學生們對于回答同學提出的問題遠比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興趣要高,畢竟“當老師”的感覺更讓他們覺得有趣、自豪。而且很多時候,學生們答得很好,因為用兒童的思維解決兒童的問題,更能讓兒童理解、接受。
“揭題質(zhì)疑”“不懂再問”,學生的問題便是教師要教的主要內(nèi)容,“以問定教”,為學生而教?;蛟S,教師不能回答學生提出的所有問題,有些問題需要學生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有時甚至需要用一生的時間去尋找答案。學海無涯,而教師所知也是有限的。教師應盡“教給方法、喚醒意識”之責,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主動思考,并在課堂上給足學生問的時間,答的自由,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