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梅 常海棠
“東方芭蕾”花鼓燈的演出程序主要有樂、舞、歌和后場小戲等幾部分,鑼鼓樂幾乎貫穿始終,“一臺鑼鼓半臺戲”,一語道出其的重要性。著名舞蹈家吳曉邦說過:“花鼓燈鑼鼓音樂是我國打擊樂中的精華,它節(jié)奏鮮明,極富表現(xiàn)力?!辫尮臉匪囆g魅力的展現(xiàn)是以觀眾的視聽效果為前提的。視,可以發(fā)現(xiàn)藝人們情感外露時的動態(tài)特征;聽,可以體驗到藝人們心理活動,感受到音樂節(jié)奏和旋律。
花鼓燈鑼鼓主要分為“番子鑼鼓”和“伴奏鑼鼓”兩部分?!胺予尮摹睒非^長,可以脫離花鼓燈樂舞而自成獨立的演奏體系;“伴奏鑼鼓”則為舞蹈配樂而用,樂曲較短,重復音節(jié)較多,隨舞者的腳步變化賦之于不同的樂段。
樂譜是鑼鼓點的符號記載,是鑼鼓樂得以保存的文字資料,最初鑼鼓樂沒有曲譜,為記錄、傳播鑼鼓樂或防止鼓樂失傳,把演奏的鼓(鑼)點,取其聲音的諧音用文字記錄,如“冬”代表鼓聲,“匡”代表鑼聲,“令”代表狗鑼、镲的敲擊聲。
標準統(tǒng)一的樂譜在歌曲中存在,而在鑼鼓樂的曲譜中不存在,給鑼鼓樂的研究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也就是這種差異性,更能彰顯出鑼鼓樂“自娛——娛人”以及“和諧——共生”的精神指向和“即興”、“率真”的原始遺存。
演奏的樂曲大都來自于番子鑼鼓,“老十番”、“小五番”、“十八番”、“蛤蟆跳井”等都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傳統(tǒng)鑼鼓牌子。為舞蹈伴奏的樂曲較短,一個或幾個音節(jié),俗稱為鑼鼓點子,鑼鼓點子有20多種,如一個音節(jié)的“長流水”、“鏈錘鑼”,兩個音節(jié)的“登步鑼”、“擺扇子”等。
番子“鑼鼓”多由三部分組成:開頭的鑼鼓點稱之為“起鼓“,用于舞蹈伴奏時稱之為“鼓頭“,“鼓頭”是演員出場前的前奏,前幾個小節(jié)由樂隊的領奏演員(鼓或鑼)單獨演奏,給樂隊提示節(jié)奏并給演員做好起步的準備,通常用于大場表演。結尾的鑼鼓點成為“收點”,是表演終場的鑼鼓尾聲。
起鼓,《老十番》的起鼓樂譜為:0 冬︱一冬一冬︱ 一冬 冬︱冬格 隆冬︱ 一冬 冬︱。接著進入第一番:匡匡 令匡 ︱ 一令 匡 0 ︱ 匡 0 匡 ︱一冬 一 ︱匡 一冬 ︱一 匡 ︱……。第一番結束后,接“合頭”,然后導入第二番。
合頭也叫“帽兒頭”,通常起樂段之間的過渡作用?!昂项^放在主題樂之前稱為”“前合頭”,放在主題樂之后為“后合頭”。 “合頭”在樂曲中起“過渡”作用。記譜為:令丁 匡 ︱令丁 匡 ||:令匡 一丁 匡 :‖。
變化樂段是由多種樂器共同合奏而成,是番子鑼鼓的主題音樂。也是劃分“五番”、或者“十番”、“十八番”的關鍵樂段,曲牌不同,樂段的內容和演奏風格也不同,如“小五番”的第一番記譜為:匡 0 ︱匡 0 ︱匡 匡 令丁 匡 0 ︱匡令 匡 ︱令匡 一丁 匡 ︱。與上述“老十番”的第一番不同,在番子鑼鼓中不一定把曲牌主題樂段都演奏完,演奏多少依具體情況而定。
收點,收點也叫“結束點”,常見有三種,“小收”、“中收”和“大收”,分類的標準是樂段中音節(jié)的多少。如“小收”為:匡 匡個︱令匡 令丁︱匡 0‖;“中收”為:匡 匡個︱令匡 令丁︱匡匡 令丁︱匡 0‖,在“小收”中插入一個音節(jié)︱匡匡 令丁︱;“大收”為:匡 匡個︱令匡 令丁 匡︱匡匡 令匡 令丁︱匡 0‖?!笆拯c”的曲譜也不是固定的,每個操鼓手都有自己變通的打法。常春利老師的收點就與上述不同,在“老十番”的第一番收點為:
匡 匡︱匡 匡︱令匡 一令︱匡 0‖,收點使用“撞四”,在“小五番”最后的收點也不同。
番子鑼鼓在演奏時因表演者(特別是領奏者)的情緒、技法等不同,演奏的效果也不盡相同,這就形成了它既有一定的演奏程式,同時又有靈活變化的演奏特點。開場鑼鼓的演奏程序為:起鼓(鑼)——跟隨鑼鼓——合頭(襯頭)——變化的樂段——結束點。
在番子鑼鼓中,樂曲節(jié)拍長短變化即2/4、3/4、4/4拍的混合使用,是從時間的觀念上調節(jié)樂曲的節(jié)奏;“休止符”的使用,造成了“動性樂段”中的片刻停頓,是道家“動”與“靜”思想的體現(xiàn);相同樂曲的不同演奏效果是“自發(fā)”、“自由”、“自娛”的原始舞蹈的遺存。時間與空間的有機結合、內心與外表的和諧搭配,相對穩(wěn)定下的隨機性,規(guī)范操作下的“自由性”等等,造就了鑼鼓樂的藝術魅力。
鑼鼓樂的解構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對“基礎樂段”(一個或兩個音節(jié))的重新排列或組合,另一種是對演奏手法的調整和轉換。
在此摘錄由常春利演奏、王澤南記譜的《小五番》開始部分,談談解構中的“解”字。
記譜為:(起鼓)0 冬 ︱ 尺冬 尺冬 尺冬 冬 ︱ 冬古爾 隆冬 一冬 冬 ︱匡匡 令︱匡匡 令︱① 匡令 匡令 匡令匡︱② 匡匡 令匡 令丁 匡︱(合頭)令丁 匡︱令丁 匡‖③令匡 一丁 匡‖……(文字與數(shù)字序號是編者另加的)。從傳統(tǒng)的曲譜中,抽取①,②,③三個音節(jié),就成為三個不同的鑼鼓點。①是“長鑼”:‖匡令 匡令 匡令……匡‖;②是“長流水”:‖匡匡 令匡 令丁 匡‖;③是“鏈錘鑼”:‖令匡 一丁 匡‖。
又如“登步鑼”的音樂節(jié)奏,高倩注釋為:| 匡令 匡令 | 令匡 一丁︰|,而北舞記譜為:|令匡 一丁︰|重復使用。同一鼓點卻出現(xiàn)不同的記譜,這與不同的演奏者有關,同樣也可以理解為后者是節(jié)錄前者的一個音節(jié)而成,當然可以理解為后者是得前者樂段的解構。
鑼鼓樂中有近30個鑼鼓點,有單音節(jié)也有多音節(jié),如若把這些鑼鼓點叫做“基礎樂段”, 對這些“基礎樂段”再解構,又會產(chǎn)生其它鑼鼓點。鑼鼓樂里的“解構”手法常見為:重復式,對調式,嵌入式和增減式。
“長流水”有兩種不同的節(jié)拍,其一是2/4拍:匡匡令丁︱;其二是4/4拍: 匡匡 令匡 令丁 匡︱匡 令匡 令丁 匡 ‖。把2/4變成4/4的形式,只需把每一拍中增加兩個音節(jié)“令匡”和“匡”即可。無論是逐次加入同一個“基本音節(jié)”,還是分別加入兩個“基本音節(jié)”都屬于嵌入式。
若把3/4拍的鏈錘鑼:令匡 一丁 匡‖增加 匡令 可產(chǎn)生2/4拍的“反登步鑼”: 令匡 一丁 ︱匡令 匡‖。登步鑼的“基礎樂段”為:匡令 匡令 | 令匡 一丁 ‖,分為兩個音節(jié),而反登步鑼則為:令匡 一丁 | 匡令 匡令 ‖,把登步鑼樂段中兩個音節(jié)前后對調即為反登步鑼。
又如連槌鑼的一個音節(jié)為:令匡 一丁 匡 ‖,一個音節(jié)中有三拍,反連槌鑼則把第三拍的“匡”移動到第一拍,變成:匡 令匡 一丁 ‖。可見,“反”字在解構中的操作手法是單音或音節(jié)的前后對調,即為解構手法中的對調式。
稍加留意不難看出,反登步鑼2/4:令匡 一丁 | 匡令匡‖也可由連槌鑼的3/4拍:令匡 一丁 匡 ‖增加一個音節(jié) 匡令 變?yōu)閮蓚€節(jié)拍即可。當然也可以在“反登步鑼”的樂段中去掉一個音節(jié) 匡令 ,把兩拍合并成一拍。這就是解構手法中的增減式。
同為“喘氣鑼”的樂譜,據(jù)北舞統(tǒng)計就有 “前喘氣鑼”、“后喘氣鑼”、 “單喘氣鑼”、“雙喘氣鑼”等十余種。不同名稱有不同的演奏效果,這全是對“喘氣鑼”的“基礎樂段”進行解構來繁衍完成的。
花鼓燈鑼鼓樂譜進行系統(tǒng)的較為科學的分類后,常用的鼓點近30個?!皦洪匙印笔浅R姷囊环N鑼鼓點的名稱,高倩在《安徽花鼓燈》一書中記載:“左手鼓槌壓在鼓面上,右手擊鼓;或兩手先后擊鼓,右手迅速移開,左手鼓槌仍在鼓面上”。李偉在《安徽花鼓燈鑼鼓名稱初探》一書中談到北京舞蹈學院總結出的操作要領為:“右手打‘瓜’,左手打‘古’雙手擊鼓后都不馬上離開鼓面,形成一種悶聲,右手(撓槌子)但鼓槌尖必須點擊鼓面”。顯而易見,對于同一種鑼鼓點,由于演奏手法的不同,產(chǎn)生的聽覺效果也不同,這是操作技巧方面的調整與改變。
一代鼓王常春利(藝名老蛤蟆)致力于“鼓點”的研究,把“鼓點”的表現(xiàn)力提升到喻情、喻物的高度上。在鑼鼓樂《蛤蟆跳井》中,用:0冬 | 匡 0冬 | 匡 冬 | 勾勒出蛤蟆食蟲時舌頭快速伸縮的形象。用“壓槌子”的技法,打出悶聲,酷似蛤蟆 呱呱 呱呱 的叫聲?;A節(jié)拍是原有的,演奏的技巧也是原有的,但是巧妙的結合卻不是其他人能夠做到的。鼓樂是有情感因素的,也是有“指向性”的,不同的鼓點,不同部位的敲擊,不同的手法、不同的力度、不同的節(jié)奏,都會產(chǎn)生不同的藝術效果。進而也促成了不同風格的花鼓燈流派形成。
如果說尊重結構是繼承,那么善于解構則為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