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錦屏
人們都說戲曲是中華文化的活化石,是因為這枚活化石可以折射出中華文化五千年來的輝煌歷史和絢麗足跡。每一劇種都會經歷源起、成長、發(fā)展與壯大的文化積淀過程,同時它作為文化因子又會對那個時代或那個地域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精神需求以及社會價值取向等方面產生一定的影響。
在全國眾多地方戲曲中,家鄉(xiāng)黃梅戲作為國字號的地方戲聞名遐邇,生生不息,芳香四溢,是每一個安慶人、安徽人乃至中國人值得驕傲的文化名片。
1、黃梅戲的起源與發(fā)展。中國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形成了輝煌燦爛的文化藝術。在這些藝術寶庫中,由于我國的具體歷史條件,經過較長時期的創(chuàng)造、積累和發(fā)展,出現了一種集歌唱、表演、音樂、舞蹈、說白、美術和雜技等于一體的戲曲藝術。舊中國的文藝,特別是地方戲曲,向來不被統(tǒng)治階級重視,因此沒有什么社會地位。金、元之雜劇,宋、元之南戲。發(fā)展到明、清時期的傳奇所唱的北曲、南曲,雖都曾有幸進入過宮廷,但在清代的《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尚被貶為“南北曲非文章之正軌,故不錄其詞”。至于清代發(fā)展起來的各種地方戲曲,在統(tǒng)治者眼里,更是不屑一顧了。非但如此,清末民初的黃梅戲,還常被視為所謂“傷風敗俗”的“花鼓淫戲”加以禁演。為了生活和劇種的生存,藝人們在舊社會受到的各種摧殘與凌辱,更是令人發(fā)指。演員們經常被官府抓去,任意打罵、罰款、游街、坐牢等。有的藝人一生竟被抓去關押、坐牢達八次之多,黃梅戲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發(fā)展起來的。黃梅戲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解放前安徽人通稱為黃梅調,建國后才正式把它叫做黃梅戲。
2、《戲牡丹》背景?!稇蚰档ぁ肥屈S梅戲眾多小戲中一部傳統(tǒng)老戲,改自于民間故事,整場戲簡短精煉,只有二十多分鐘時長。四個人物,但是唱腔優(yōu)美,故事有趣,即使不愛看戲的人也會看的津津有味。該戲唱的是三國時期劉備、關羽、趙子龍的故事,(旦)角演唱。
1、曲子結構分析與音高關系,“彩腔”又名“打彩調”。該曲子是由旦角演唱,所舉例曲共五十九個字,將兩個襯字(哇、?。┤サ?,正詞為五十七個字。在這五十七個字的滾唱中,是由八個短腔的七字句所構成(第一句為六字)。詞意緊緊圍繞著趙子龍的“金包龍”(也可寫為“緊抱龍”),步步緊逼,一氣呵成。在曲調上是由八個大于樂匯、小于樂句的單元組成?!皾L”的規(guī)律是:奇數句一、三、五、七音樂語言比較獨立,除五是一的變形外,其余無相似著;偶數句二、四、六、八的旋律基本相同,第八句是{落腔句},是第二句的擴展。此段唱腔音域低音sol到la,相對平穩(wěn)緩和加的花音較多。
2、調式分析、和聲調性五聲徵調式是黃梅戲各種聲腔中出現最多,也是最具有特色的一種調式,此曲《戲牡丹》是典型的彩腔結構。起板句,第二句,第三句,加最后落腔。它的結構就同我國律詩的“起、承、轉、合”一樣嚴謹。其音階排列為低音5、低音6、1、2、3,唯一的一個大三度音程就是從宮音do到角音mi,這是我國漢族五聲音階的一個特征。(西洋的自然大小調都各有三或二個大三度音程)徵音sol是它的調性主音(也是調式主音),在旋律運動中起著非常穩(wěn)定的主導作用。上方五度的商音re和下方五度的宮音do,在旋律運動中對主音sol有較強的支持作用,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每個樂句在落音之前(四個樂句的落音分別為低音5、5、6、5),都是以宮do和商音re作為劉備,關羽,角兩音在這里是色彩性的調式音,具有相對地不穩(wěn)定性,所以作為轉的第三樂句將音落在la上,要求“解決”的傾向性較強,使曲調的進行有動力感,因此,作為“合”的第四句一出現,立即使人得到了和諧美的滿足。
3、節(jié)奏,節(jié)拍速度節(jié)奏平穩(wěn)常用的四二拍,二拍子更多帶來堅定的情緒,宏偉大氣的感情。演唱時突出強弱拍。
4、音區(qū),音色與演唱法《戲牡丹》音區(qū)在中音區(qū)(低音sol到中音la),由女腔旦角演唱,女彩腔,相對平穩(wěn),和諧。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有出新,旋律更歌曲化,加上女腔轉調,使其都能發(fā)揮出最佳音色。這段富于口語化的唱詞、唱腔充分展現出女腔的技巧。演唱時整體把握住氣息和共鳴的運用,用聲音強弱和共鳴的調整準確的表達劇中人內心的情感的變化,因為音域起伏不大,只要用胸腔保持狀態(tài),用嘴皮、舌尖把字咬清楚,把握好傳統(tǒng)唱腔的韻味,聲情并茂的演唱。
1. 介紹根深蒂固的黃梅戲音樂文化從清代乾隆時期到辛亥革命的一百多年里,黃梅戲從民間歌舞發(fā)展到小戲、本戲,從業(yè)余演出活動發(fā)展到半職業(yè)班社。辛亥革命后黃梅戲進入了城市,成為安慶地區(qū)人民最喜愛的戲曲形式。黃梅戲真正獨樹一幟、風靡海內外,且挺拔于民族戲曲之林,則是在全國解放以后。在黨和人民政府的扶持下,在劇作家陸洪非、金芝,音樂家時白林,表演藝術家嚴鳳英、王少舫等人的不懈努力下,黃梅戲產生了一大批優(yōu)秀劇目,其中《天仙配》、《女駙馬》、《戲牡丹》等相繼搬上銀幕,在國內產生了很大影響,黃梅戲從此也走出了安徽,享譽全國。黃梅戲在當今中國戲曲百花園中備受青睞,并成為有影響力的五大劇種之一。黃梅戲以大眾化戲曲內容、樸實無華的戲曲風格和蕩氣回腸的音樂唱腔,為海內外億萬觀眾所傾倒。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曾盛贊黃梅戲為“中國鄉(xiāng)村音樂”。2006年5月,黃梅戲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安徽省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品牌。
2.呼吁年輕一輩宣揚并傳承本土文化在黨的十九大精神指引和激勵下,百年戲曲之鄉(xiāng)安慶迎來了文化建設的春天。在新的起點上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事業(yè)繁榮和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已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和期盼,成為市委、市政府文化強市戰(zhàn)略的有力舉措,成為安慶上下共建美好家園的實際行動。如今在安慶,有一大批文藝院團順應時代潮流,大膽走向市場,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開辟了一番嶄新天地,呈現出生機勃勃、蒸蒸向上的喜人氣象。年輕的演員要向嚴鳳英前輩藝術家學習,既要修藝,也要修德,既要樹戲,也要樹人。唯有德藝雙馨,方能贏得尊敬。我希望每一個中國人都能了解和傳承老一輩留下來的寶貴財產,能夠勤奮努力,關心支持黃梅戲事業(yè),為黃梅戲事業(yè)獻計獻策,添磚加瓦。要牢牢記住“不忘初心”這四個字,更要“取其精華,去取糟粕”加強黃梅戲研究隊伍建設。
《戲牡丹》唱詞通俗易懂,節(jié)奏強弱鮮明,常見的五聲徵調式,是黃梅戲各種聲腔中出現居多,也是最具有特色的一種調式,是典型的彩腔結構,主調是黃梅戲中最重要最具代表的一個腔系,彩腔是其中的一個,演唱時要聲情并茂,感情控制游刃有余。現如今黃梅戲早已家喻戶曉,成為安慶乃至安徽地區(qū)的一個代表,一個文化象征。誰也無法想象得到,一個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年歷史的劇種,一個源自于民間、發(fā)自山間、唱自田間的完全屬于“草根”藝術的劇種,在中國當代戲曲史上會留下如此巨大的影響。從南疆到北國,從東海到西藏,從長江兩岸到廣袤的北方,它優(yōu)美的旋律總是在人們心頭傳唱。這種藝術形式既不同于歐洲的歌劇,也不同于話劇和舞臺劇,而是豐富多彩,絢麗多姿,在世界上獨樹一幟的中國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