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 聰
聽覺是人們獲取信息最直接和便捷的途徑,在傳播空間移動化的環(huán)境下,伴隨式傳播與接收就成為受眾最喜歡的信息獲取方式。因此,廣播節(jié)目成為受眾獲取知識、豐富視野、休閑娛樂的重要平臺,日益呈現出其獨有的魅力和價值,獲得了越來越多受眾的認可和喜愛?!奥曇艏o錄片”是指以多種有聲語言,多角度挖掘素材,多方面展現事物的聽覺節(jié)目形態(tài)。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擁有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除了諸如文物、典籍等“有形”的文化遺產,還有表演藝術、傳統(tǒng)手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國家十分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這既是當前一項重要的傳播任務,也是媒體人的使命和責任。《這里是四川》節(jié)目通過聲音紀錄片的形式傳播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使部分面臨消亡的非遺項目得以保存和傳承。節(jié)目從小角度切入,用聲音記錄人文歷史,每期30分鐘,匯聚了四川省具有代表性的非遺項目,講述了精彩動人的“四川故事”,重塑了非遺項目和傳承人的形象,勾勒出川蜀文明傳承至今的精神脈絡,打造了一張具有歷史情懷和人文魅力的文化名片。
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豐富的精神內涵和歷史文化,具有深遠的傳承意義和傳播價值?!哆@里是四川》在錄制過程中,深入蜀地人文風物進行素材采集,通過聲音將內容傳遞給聽眾,展現出濃郁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民俗性,引起了受眾情感共鳴,實現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例如,非遺項目“四川相書”是四川獨具特色的傳統(tǒng)曲藝之一,節(jié)目通過采訪四川最后一個相書藝人魯國華,將“藝人置身帳中,用口技和折扇、銅鈴、蓮花落等道具模擬人物對話、扮演角色”等場景生動展現出來,以非遺傳承人的經歷來突出相書特色,用聲音描述畫面形象,加入帶有濃郁地域色彩的方言、音樂等,具有良好的聽覺效果。節(jié)目通過對非遺項目的展示,給聽眾更多的想象空間,以此來展現四川人的情懷和生命力,既遵循了受眾的聽覺習慣,也展現出平日里人們熟悉卻從未深入了解,或未曾仔細觀察到的非遺項目的魅力。
節(jié)目充分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將“天府”的人文歷史書寫得親切、貼近又大氣磅礴,在選題上既有美味佳肴,也有人文自然景觀。例如,大街小巷耳熟能詳的龍抄手,具有三千年歷史的成都漆器,具有四川符號意義的道明竹編,當選文化名片的蜀繡、綿竹年畫、彝族銀飾、德陽潮扇、徐氏泥彩塑、賴湯圓、四川清音、被單戲、四川相書、金錢板、四川揚琴、川劇、蛋殼畫、杖頭木偶、成都皮影、懷遠藤編、成都糖畫等,都具有濃郁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民俗性,體現出匠心與文化的傳承、歷史與現代的交融,引領受眾關注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較好的傳播效果。
廣播媒體具有較強的伴隨性特征,大部分受眾在收聽廣播的同時也進行其他活動,如果廣播節(jié)目內容缺乏情節(jié)、沒有吸引力就可能導致受眾流失,削弱傳播效果?!哆@里是四川》在注重“聲音紀錄片”的深度與廣度的同時,實施“故事化”傳播策略,運用故事化的創(chuàng)作思路,講述非遺傳承人的故事。每期節(jié)目都以人物為線索,從不同視角采集內容,捕捉、提煉故事細節(jié),以此來“構筑”故事,激發(fā)受眾持續(xù)收聽的興趣。通過故事化敘事,節(jié)目將四川非遺的文化之美充分展現出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吸引和打動受眾,提升了紀錄片的傳播價值,也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社會價值、人文價值和市場價值。
例如,四川非遺代表“被單戲”作為一種民間戲曲,因形式簡易而得名,演藝人在一張桌子四角綁著竹竿,在形同被單的帷幕搭建的“桌子戲臺”進行演出,屬于世界上最小的演劇形式之一。節(jié)目以年過半百的被單戲藝人之一沈曉為引子,講述其師從父親學習,跟隨師兄走南闖北,演出足跡遍布祖國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國的經歷。在傳承非遺項目的過程中,他對傳統(tǒng)項目進行了創(chuàng)新改編,將皮影、手影這些表演技巧融入川派被單戲中,以不同藝術的融合讓被單戲獲得了新的生命。節(jié)目充分運用故事化敘事技巧,以傳承者的行為和自述展開,增強故事的客觀性和真實性,尊重事實,富有人文、思辨色彩。類似的還有川派鳥籠匠人“七里觀作籠,八里聽鵑鳴”的故事,講述手工師傅“慢工出細活”的樸素情懷;四川傳承人何平揚“恢復、傳承和創(chuàng)新邛窯”這一民間工藝的故事,在掌握古法邛窯工藝的基本規(guī)律和技巧的同時,將雕塑藝術設計造型的知識融合,讓非遺重新大放異彩。
聲音節(jié)奏的產生需要多種要素有規(guī)律地重復或連續(xù)呈現,進而呈現出差異和對立,以此形成聲音作品的節(jié)奏,避免單調感。其間強弱起伏、抑揚頓挫的變化,會產生優(yōu)美的律動感,形成層次多變的音律美。對于聲音紀錄片來說,解說員的聲音在控制紀錄片的節(jié)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聲音建構角色形象,可以完美呈現節(jié)目內容,帶給受眾形象美和韻律美?!哆@里是四川》充分認識到聲音元素的重要性,以精心編寫的稿本和音頻制作使節(jié)目內容更加精彩。在展現非遺深厚文化積淀的同時,節(jié)目還通過旁白解說讓受眾直接感受到創(chuàng)作者要傳達的情感,進而激發(fā)受眾的情感共鳴,達到傳播四川非遺項目、呼吁社會保護的目的。
例如,在《這里是喇叭河》這一期節(jié)目中,節(jié)目組引用了大量原始森林的“自然原聲”——山林里鳥和昆蟲的鳴叫聲,兩旁淙淙的流水聲,風刮樹葉的呼嘯聲,演奏出了一曲動人的和弦,這些都被創(chuàng)作團隊記錄下來。在聲音剪輯的節(jié)奏搭配中,節(jié)目注重輕重緩急的韻律感和韻味感,形成了富有人文底蘊的感情基調,使節(jié)目張弛有度,再搭配恰當的旁白講述,容易引起受眾的情感共鳴,激發(fā)受眾走進四川、了解四川非遺項目的興趣。節(jié)目正是通過聲情并茂的語言將非遺項目展現給受眾,讓受眾藝術想象和審美情感同時運作,使非遺項目的人文內涵深入受眾內心,以此激發(fā)受眾對非遺文化的深入思考。
傳播是建構共同體的最好媒介,每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都代表著一種態(tài)度和世界觀,因而非遺傳播也可以被稱為價值觀傳播,它讓傳者和受眾處在同一個文化共同體中。非遺是一種精神文明的創(chuàng)作活動,傳承保護非遺必然要和民眾生活緊密相連,以此擁有更廣闊的生存和發(fā)展空間。在這部“聲音紀錄片”里,不僅有“高大上”的千年瑰寶,也有“接地氣”的民間手工藝,它們都能讓受眾領略到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氣質,讓受眾感受到背后具有的人文魅力。為此,節(jié)目從飲食文化著手,搭建聯系年輕人的紐帶,進一步拓展受眾范圍,以更好地進行非遺項目的傳播和傳承。例如,早已被當地人“耳熟能詳”的成都龍抄手深受人們喜愛,但不為人知的是它至今已有70多年的歷史,并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節(jié)目采用“聲音紀錄片”的形式展現了這一經典佳肴背后的文化底蘊,推進了非遺的“活態(tài)”傳承,增強了全社會尤其是年輕受眾的關注。
同時,節(jié)目開通了官方微信公眾號平臺,將每期的音頻及文字上傳到網上,突破了地域限制,給非遺文化的傳播提供了一個面向全國甚至全世界的平臺,讓古老的非遺項目“活”起來,讓小眾內容“火”起來,擴大受眾了解非遺文化的窗口。例如,四川新聞頻率與中國國際公司航空公司達成合作,讓《這里是四川》成為目前四川唯一一個登上國航客機的電臺,探索航旅廣播新領地。節(jié)目充分拓展聽覺新場景,讓受眾在飛行過程中戴上耳機、輕觸屏幕,就能在空中“聽見四川”,讓更多的人知曉和認同四川非遺文化,搭建與受眾聯系的紐帶,讓非遺文化 “被聽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