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銘
我喜歡《紅樓夢》里“靜日玉生香”一句,似乎只有在靜靜的氛圍里,香氣才能透出來。在??冢嗄昵坝幸粋€地方,我覺得就有這靜日的香氣。
國內(nèi)的各大都市,都有所謂的“學人書店”,也就是書店業(yè)里的陽春白雪。像北京就有“三聯(lián)書店”,南京有“先鋒書店”,上海有“季風書園”,賣的都是學術(shù)類書籍,基本沒有大路貨。書的品位,自然是限制了購書人的品位,顧客也就不太多,在書架前靜靜地選,靜靜地翻,大有淘金者的耐性。
20年前,海口沒有什么“學人書店”,那時的新華書店和“創(chuàng)新書店”都是普通的綜合書店,看不出太多的個性來。但我那時發(fā)現(xiàn)了有一家,骨子里就是“學人書店”。它大隱隱于市,居然是開設在大商場里,即著名的“一百”(第一百貨)商廈五樓上。
這書店的名字,也與“學人”毫不相干,叫做“100音像書店”,不過,最早店名中是沒有“音像”兩個字的。這家店的品級,明顯走的是精英路線,書都很雅致。1998年前后,我常去,對它情有獨鐘,據(jù)說投資者是當時海南大學的一位教授。
教授辦的書店,進書的眼光到底是不同,邊邊角角稀罕的好書,他都能淘得到。我在店里買到過一本《板橋雜記》。這種古籍冷門書,能在上世紀末的海口買到,幾如夢寐。后來,也許是迫于形勢,書店改了名字,加上了“音像”二字,以作招徠。這我能夠理解,商業(yè)的力量實在是巨大,學人也只能稍微低下頭來。在商場的一角,包裝上如果不肯商業(yè)化,最后就只能倒掉。
當時,它還沒倒掉,頑強地撐著,骨子里的高傲仍然在。
記得13年前,我見它最后一面,是個黃昏。路過“100書店”時又進去逛了逛,看見專有一個展臺,是展示名人著作的,有錢穆的一本書,在??趧e的書店從沒見過,擺在那里,很驚艷的樣子。翻譯作品也有一些,插圖本的《哲學的故事》 《文學的故事》 《刑罰的故事》等等,在這里是全套,精美得讓人愛不釋手。
好書還有很多,看了讓人感嘆:怎能有精力來逐一讀過?只好摩挲一遍,再放下。在小小的店堂里逛來逛去,別人進來,可能掃一眼就走,但愛書的人卻覺得它是個很大的世界。果然,角落不顯眼的地方,我發(fā)現(xiàn)有法國著名學者西蒙娜·薇依的一本書,當年在??跒閮H見的一本。撫著那封面,就能嗅到高貴靈魂的香氣,心中不住暗嘆:店主才是真正的識家!
我從沒見到過店主,不知他是什么長相、多大年紀,但私心里很感謝他,覺得他是一位未曾謀面的知音,因為他知道精神疲累的人最需要什么。
多年前的???,風俗、氣候、綠化什么的,都跟現(xiàn)在一樣,都很好,只苦惱有些好書永遠過不了海。在北京、廣州已經(jīng)炒得沸沸揚揚的學術(shù)書籍,在這里幾乎無人提起,問書店的店員,往往只能看到一臉茫然,甚至還能從中讀出“你在說什么啊”之類的意思來,你只能眨眨眼,走人。久了也就麻木了,能買到什么書算什么書吧。
當然,即使在20年前,“100書店”的書也不能算多,對于??诒姸嗟摹皩W人”來說,不可能解渴,只不過聊勝于無罷了,有了這樣的小書店,總感覺眼前還不至于荒蕪,還有一絲絲楊柳風拂面。
這,就是所謂的斯文尚存吧,我安慰自己。
書店固然要賺錢,要大,要多做小孩子們的生意,但是個性化的“學人書店”總還是要有一家。有了這一家,就好比是跋涉中前方有炊煙一縷,能讓你心頭溫暖,想到家,想到最親近的人。
這家“100書店”,是當時都市里的一個異數(shù),它終究不可能有100歲的高壽,沒能熬過當時書業(yè)的蕭條,不知什么時候,它沒有了。再走到五樓那個地方的時候,已是生面孔,但我總有幻覺,心里隱隱作痛……
如今,世事變了,文化成了隆重而盛大的事情。在海口,許多華麗的都市書店紛紛開起來了,遠不是當年那些寒酸的書店能比的。但是,我卻分外懷念那家叫做“100”的小書店,它特別親切,在商廈的喧鬧中,靜靜地待著,凝視著你。
我想,人去世了,會進天堂;一家書店走掉了,也應該能夠進天堂。一家曾在??趷圻^、走過的小書店,在天堂里,肯定也會有一個席位,愿它在那里,能夠永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