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新寧
講好中國故事,展現(xiàn)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新要求。1月24日,“海外傳播力年度論壇”在北京舉辦,來自政府、企業(yè)、媒體和學術機構的代表相聚一堂,共同探討如何做好海外傳播,可以說既是落實十九大精神的具體實踐,也是順應新時代要求的務實舉措。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也進入了一個新時代。與這一新時代相對的,是過去近兩百年間中國被動卷入全球化、現(xiàn)代化進程的“西學東漸”時代。那個時代的標志之一是魏源撰寫的《海國圖志》。魏源那一代人,在被迫睜眼看世界之際,最大的愿望是“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最大的夢想是讓中國不落“海國”之后、跟上世界潮流。當然,在他們那個時代,這一切只能是空想。在《海國圖志》誕生176年后的今天,中華民族終于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步步接近自己的夢想,進入了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
在這個時代,我們不能滿足于獨善其身,而是要謀求更負責任地發(fā)揮大國作用,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這個時代,我們也不能甘于西方輿論壟斷,而是要在重塑中華文化自信的基礎上,不斷打造更具影響的國家文化軟實力,展現(xiàn)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蓬勃發(fā)展的社交媒體和移動終端,打破了國際傳播的壁壘,為中國提供了歷史性機遇。2017年,全球范圍內(nèi)的社交媒體用戶已超過30億,并且仍在以每天100萬的速度持續(xù)增長。這為信息的跨國度、跨人群傳播提供了有利條件。歷史上第一次,我們可以繞開深受利益集團影響的西方媒體與全球民眾直接溝通;歷史上第一次,我們的內(nèi)容不再是任人截取的素材,而可以成為不斷為我們帶來用戶和傳播價值的無形資產(chǎn)。
近年來,中國的媒體、企業(yè)和政府機構在國際傳播領域,其是移動端和社交媒體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比如,人民日報社運營的6個海外社交媒體機構賬號,截至2017年年底,總粉絲量超過4600萬,人民日報社英文臉譜機構賬號粉絲數(shù)在全球紙媒中穩(wěn)居粉絲量第一、活躍量第一和互動量第一。此次“海帆獎”入圍案例中,也有很多機構在主動有創(chuàng)意地使用了國際社交媒體方面,取得了良好傳播效果。
但這還遠遠不夠。如果我們追求的目標是打破壟斷、破除偏見、塑造大國形象、全面助力新時代中國夢,那么在海外傳播上我們的手段還不夠多、聲量還不夠大、穿透力還不夠強。
這是人民日報社設立“中國機構海外傳播杰出案例——海帆獎”的初衷,就是要鼓勵更多機構去做海外傳播,通過彼此分享和相互學習,提升中國海外傳播的整體水平,讓中國聲音更加響亮。
出海的船有了帆,才能航行得更快更遠?!昂M鈧鞑チδ甓日搲睍鲞@棟樓的形象就是一張大風帆,我們也希望人民日報社所做的努力能像海帆一樣,為中國的海外傳播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