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1月,270頁)
溫建欽
以往關于明代的海防史研究往往放置于軍事制度變遷史,或倭寇變亂史,抑或海疆史的視角之中。這些研究固然在揭示海防宏觀發(fā)展和變遷中有所貢獻,但往往忽略了海防制度具體運作的機制和不同區(qū)域的實態(tài),更加忽略了多重因素對海防發(fā)展的影響。有鑒于此,陳賢波教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新著《重門之御——明代廣東海防體制的轉變》采用新的視角,“將國家海防體制置于特定的區(qū)域社會場景,結合具體歷史事件和人物活動的分析,從運作機制、地區(qū)形勢、人事背景、社會影響等多個層面梳理明代廣東海防體制轉變的基本脈絡,揭示國家海防制度運作的地區(qū)實態(tài)和歷史細節(jié)”。(第3頁)
早在上世紀30年代吳晗與梁方仲等學者研究指出明代軍事演變經歷了衛(wèi)所軍到募兵的過程。不過,這一過程是復雜多樣的,不同地區(qū)所經歷的過程是不一樣的。上述學者的研究為后世留下了研究的余地?!吨亻T之御》從有關明代廣東海防的若干具體歷史事件和人物活動為中心,具體而微地從地區(qū)形勢、人事背景、運作機制與社會影響等多個層次揭示明代海防體制所經歷的從衛(wèi)所到水寨、從官軍到募兵的實際轉變過程,重視實際“人”的作用。《重門之御》分六章對相關問題進行詳細剖析。
第一章是緒論部分。作者從民國以來的學者中引出了自己研究的問題,并對以往從倭寇史、軍制史、海疆史及區(qū)域史等不同視角研究明代海防情況做了檢討,最終提出自己的問題意識。第二章作者分析了明代廣東海防的自然和社會歷史背景。作者主要從海門、灣澳、島嶼、風汛及潮州、惠州、廣州、肇慶、高州、雷州、廉州、瓊州八府沿海要沖等自然環(huán)境分析明代廣東形成東、中、西三路分守格局的內在理路。此外,作者還根據前人的研究及自己梳理的史料制出了《明代廣東倭夷??艽笫卤怼?,并由此總結出明代廣東倭夷??軉栴}經歷了洪武至嘉靖中期與嘉靖中期至明末的兩大階段。本章為全書討論明代廣東海防體制的形成和轉變提供了社會歷史背景。
第三章作者從實際歷史情形出發(fā),著重探討了明代初期廣東海防體制的原型及其走向。作者系統(tǒng)梳理并利用地方文獻,指出明初廣東海防體系初步形成于洪武二十年(1394)安陸侯訓練沿海衛(wèi)所官軍以防備倭寇,而這一海防體系的形成,是廣東都指揮同知花茂的構想和推動的結果。明初廣東海防體制以衛(wèi)所為中心,在職官、兵力、戰(zhàn)船及巡防等方面均有完整的制度配備,以此形成了備倭官、備倭軍和備倭船等完整的海防體系。值得注意的是,明前期在備倭的將官設置上,文職為按察司副使兼領巡視海道副使一員,而武職有都指揮和衛(wèi)指揮各一員。作者通過嚴密的考證特別指出,“廣東巡視海道副使并非明初以來就有的職官設置,而是正統(tǒng)年間才出現的制度安排”。(第121頁)這就糾正了學界以往認為的明初已經派遣官員巡視海道的錯誤史實。由于體制內部腐化及內陸山地動亂促使海陸防御中心轉移等原因,明初廣東形成的海防體制至遲到宣德年間就已經開始失效,到了正統(tǒng)年間已經出現失控的局面。這就為明代廣東海防體制的變革奠定了基礎。
第四、五兩章主要考察了海防體制的變革過程。第四章考察了軍事財政改革對海防體制改革的影響。作者首先描述探討了正德至嘉靖初年的軍餉改革與雇募制兵船推行的過程,意在從制度層面描繪海防改革的過程。緊接著作者從柘林兵變、吳平之變及曾一本之變等重大歷史事件出發(fā),在歷史情景中探討制度變革背后的實際走向。作者特別強調錯綜復雜的政治軍事局勢和人事糾葛對改革進程的影響,從而凸顯動態(tài)鮮活的歷史。第五章考察了水寨兵船防御體系最終確立的過程。萬歷年間,隨著大規(guī)模倭寇海盜的被平息,廣東當局在吳桂芳籌劃的柘林、碣石、南頭、白鴿門、白沙、烏兔等六大水寨基礎上,逐漸增置了北津、廣海、蓮頭、限門、雙魚、虎頭門等若干個水寨,同時還增設了漳潮副總兵和潿洲游擊等海防官員,于是明代新的海防體系真正形成。作者在這一章除了深入爬梳零碎的官方文獻和地方志史料之外,還特別利用了《嶺西水陸兵紀》等正規(guī)史料,在揭示水寨兵船實際運作上有著重要的意義。為此,明代海防由衛(wèi)所軍船巡海備倭制變成水寨兵船募兵制過程在第四與第五兩章得到淋漓盡致地呈現出來。
第六章是結語部分。作者從自己的研究中總結出了三點海防史研究的經驗。第一點是做海防史研究的時候不能孤立地從海防地理或者軍事制度本身出發(fā),而是要自下而上地置于具體區(qū)域的社會歷史背景之中進行探究。明代廣東海防制度的變遷過程既與為了抵御內地大規(guī)模動亂而致使海防空虛,及為了應對空虛局面而推行番貨抽分和雇募兵船改革等時局有關,也與嘉靖年間柘林兵變和吳平叛亂等突發(fā)事件有關。也就是說明代廣東海防體制轉變過程實則是具體時空脈絡下演變的結果,歷史必然性和偶然性在這里交織。第二點是海防體制改革中不能忽視政治較量和人事糾葛的作用。諸如兩廣總督和兩廣總兵的較量,就經常影響剿寇的問題,也自然影響了時局的走向。最明顯的一例是漳潮副總兵的設置實際上是為了應付廣東和福建兩省官員在南澳等海域剿寇上相互推諉的現象。第三點是明代海防體制的轉變還與多元力量競爭的海洋局勢和國家力量的延伸有關。由于明代嚴厲海禁政策的推行,原來在海洋上貿易的民眾變成了海盜,他們?yōu)榱双@得生計或盜或民,影響海洋勢力的發(fā)展。此外,外國勢力也影響著海洋。而山區(qū)的動亂和倭寇之亂,促使縣一級等基層建制的改革,使國家力量不斷延伸到地方??偠灾?,明代海防體制的轉變是整個大時局及多元力量演變促使的結果。
總而言之,《重門之御》采取了比較新穎的視角研究海防史,把共時態(tài)的制度還原成歷史性的歷史過程。作者既注重制度的解讀,更重視揭示制度運作的實態(tài)。在文獻上,作者既注重對已經出版的官方史料和全省各地方志零碎信息的爬梳,也充分挖掘并解讀了諸如《蒼梧總督軍門志》《嶺西水陸兵紀》《三省備邊圖記》等尚未被有效使用的珍貴史料。這都展示了作者深厚的史料基本功和史學素養(yǎng)。不過,很可惜的是作者使用了很多文獻,但諸如碑刻及族譜等文獻卻極少使用,而這恰恰是研究區(qū)域史或者使用區(qū)域視角的最重要的兩種文獻。作者研究的是明代廣東海防制度演變過程,但其它沿海的情況又是如何呢?正如作者在著作最后所提出的“廣東的案例,也可以為明代海防史的區(qū)域比較研究提供思考方式和認識途徑的重要參照”,如此,期望作者能夠有更多的精彩研究來回應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