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麗霞
摘 要:2017年8月,新修訂的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意見稿中,將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列入高中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但是,怎樣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訓練,扭轉(zhuǎn)語文教學的弱勢,更好地服務選拔,為國家培養(yǎng)優(yōu)秀的人才。在語文課堂上試著以問題為中心,在問題的追問中培養(yǎng)深刻性的思維;在問題的探究中培養(yǎng)獨創(chuàng)性的思維;在問題的延伸中促進學生思維的豐富性。
關(guān)鍵詞:高中語文;問題;思維訓練
閱讀就像游泳。教練可以示范招式,學游泳者卻要自己下水實踐,不嗆幾口水是學不會游泳的。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就像那教練,可以對閱讀進行指導、點撥,但一定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去摸索、去思考,在文本的遨游中成長,而不是越俎代庖,用教師的講解取代學生的自我體驗。也就是說,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讓學生和文本對話,和作者對話,而老師成為主持人、引領(lǐng)者、協(xié)調(diào)者。為了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思考,進行相應的思維訓練,老師可以根據(jù)文本的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問題,推動課堂教學的進展。本人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了一些探索,具體如下。
一、在追問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度
高中的學生,對文本的認識,不應該只停留在淺層的認識上,還要透過現(xiàn)象挖掘文本潛藏的實質(zhì),把握作品中人物的形象,理解作品的主旨,領(lǐng)會作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層層追問的方法,在對文章逐層深入細致的分析中,深入透徹地把握文章靈魂。例如,我在《橋邊的老人》(海明威)一文的教學中,設計了這樣兩個大問題以及三個小問題來引導學生透過淺顯的文字挖掘隱含的深意。
(一)老人在橋邊干什么?
(二)從全文看,老人的逃生欲望并不強烈,這是為什么呢?
(1)老人在逃難時為什么最后一個走?
(2)老人過去的生活如何,現(xiàn)在呢?
(3)老人連自己的生命都難保,為什么卻還念念不忘這些小動物?
通過第一個問題“老人在橋邊干什么?”讓學生明白老人逃生愿望并不強烈的直接原因是“年老長時間奔波,體力不支”;而在第二個問題“從全文看,老人的逃生欲望并不強烈,這是為什么呢?”中的三個小問題的逐層深化中,讓學生明白老人除了熱愛家鄉(xiāng)外,還有更深層的原因是對過去寧靜生活的眷戀、對弱小生命的悲憫情懷,以及作者隱藏在字里行間的反戰(zhàn)主張。在問題的循循善誘中,這篇小說的主旨“對毀滅家園、摧殘生命的戰(zhàn)爭的厭惡,對和平生活的向往”也就水落石出了。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提出提綱挈領(lǐng)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己認識和糾正理解的不足和偏差,幫助學生深入文本,真正地把握文本的實質(zhì)。
二、在問題探究中培育學生的獨創(chuàng)性思維
在2017年的《高考語文考試大綱》中提到,探究能力是“指對某些問題進行探討、有發(fā)現(xiàn)、有創(chuàng)見,是以識記、理解、分析、綜合為基礎,在創(chuàng)新思維方面發(fā)展了的能力層級?!笨季V中首次提到了對思維能力的考查,以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在平常的閱讀課上,老師通過設置開放性問題,訓練學生的個性思維。
一方面可以借助教材進行訓練,教材中所選的很多篇目都是經(jīng)典之作,充滿深邃的思想,帶給讀者思索。教學時可以進行探究。如學了《離騷》,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屈原在文中多處提到以死明志,最后投身汨羅江,面對屈原的抱石懷沙,你贊同這一舉動嗎?”學生在分析屈原的性格、理想及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的基礎上,再結(jié)合補充材料以及過去積累的知識,在課堂上,學生爭先恐后,各抒己見,有贊同的,也有反對的,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思考,個性思維得到展示。
另一方面,近年來各地的高考中的探究題也可以作為創(chuàng)新思維訓練的素材。這些探究題大多綜合性強,信息量大,涉及面廣,可以用這些材料訓練思維能力。如《二十年以后》(2008年海南寧夏)第14題的探究題:
“小說描寫了警察吉米和通緝犯鮑勃‘二十年以后赴約的故事,在‘情與法的沖突中,兩個人都面臨艱難的抉擇。有人說鮑勃值得同情,有人說他罪有應得;有人說吉米忠于職守,有人說他背叛了友誼。你的看法呢?請就你認同的一種觀點加以探究?!?/p>
這是一道名副其實的探究題,典型的二元思維。出題人并沒有要求考生給出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簡單結(jié)論,而是引導考生在比較、權(quán)衡中多角度思考,在理性中思辨。如鮑勃,他是個通緝犯,也是個忠于友誼的人,在他身上既有美德,也有不足。學生在做這樣的探究題時,必然會糾結(jié)、苦悶、比較、抉擇、這是思維的一次歷練。
三、在問題的拓展延伸中促進思維的豐富性
要把鐵杵磨成繡花針,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工。語文學科的思維訓練,不僅借助有限的課堂教學,還應拓寬課下訓練的空間,引導學生課外大量閱讀,在課外閱讀中甚至是寫作中,繼續(xù)思維訓練,做到既立足于課內(nèi),又延伸到課外,使思維訓練有本可以依靠,又有空間可以拓展,時間上可以連續(xù)性。學生在學習一篇課文及補充材料的基礎上,可以采用研究性學習的形式,選擇某一些主題的相關(guān)話題進行研究。如此不僅增加了學生的知識積累,也改善了學生的思維結(jié)構(gòu),提高他們閱讀思考的品質(zhì)和潛能。
例如,在學習《邊城》節(jié)選篇目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閱讀《邊城》全書,查閱《邊城》的有關(guān)資料,閱讀有關(guān)湖南文化的書籍,在一段時間之后,舉辦一場讀書交流會,可以讓學生給這篇文章續(xù)寫一個結(jié)尾,也可以讓學生自由暢談。學生為了能夠有話可說、有話可寫,同時在老師和同學面前展示自己的良好形象,在認真閱讀相關(guān)材料的同時,還會積極準備發(fā)言稿、練習演講等。這樣的讀書交流會,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加深了學生對人性美、人情的進一步理解,也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訓練了思維的邏輯性、獨創(chuàng)性等。
總之,以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引爆點、牽引點、激活思維,改變高中語文課上跟不上一個樣的尷尬局面,是一種值得嘗試的有效途徑?!爸袑W語文教學,要想獲得學生的真正重視,取得應有的尊嚴,不是靠考試分值來撐腰,而是要看它能否使學生在思維上獲得發(fā)展。語文教學的‘少慢差費的老問題,也只有通過思維的合理、拓展與創(chuàng)新才能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