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慧萍 丁永財
摘 要:初中作文教學不僅要從基礎知識和語言文字能力方面提高學生寫作基礎,更應該讓學生學會把握自身思想感情和感悟現(xiàn)實生活。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會流個不停?!泵總€學生的生活都是一部內容豐富的書,教師要主動挖掘生活中的寫作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原生態(tài)體驗環(huán)境,讓學生樂于動筆,敢于表達,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聯(lián)系社會生活、體驗生活、表達生活。
關鍵詞:作文教學;教學生活化;教學模式;教學觀念
一、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生活化探究的現(xiàn)狀
1.教學模式過于死板
雖然素質教育已經提出了很多年,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一言堂”“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嚴重脫離生活實際,脫離學生的理解接受程度。在指導上存在嚴重問題,一是指導不到位,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鮮活的寫作素材,在動筆寫作時無從下手;二是教學過程中指導過于具體,要求學生大范圍背誦優(yōu)秀范文、經典段落,這種教學模式嚴重束縛了學生結合生活自由想象的空間,從而導致學生寫作趨向雷同,往往出現(xiàn)千篇一律的現(xiàn)象。
2.教學觀念的盲目性
長期的應試教育必然導致作文教學中注重應試結果的后果,一切以考試為中心,為升學率服務。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許多老師非常重視課文教學,有詳細的教學計劃,而對作文練習往往不夠重視,將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用在指導應試作文的套路和方法上:設計通用的作文模式;為修辭而修辭,大量堆砌華麗語句詞匯,重技巧輕感情,嚴重脫離生活實際。一成不變的教育方法,枯燥的知識講解將寫作本應有的表達情感的功能完全扭曲了。
3.學生習作缺乏個性
當下學生測試卷的作文中,多數(shù)同學的作文往往內容空洞,缺乏真情實感,給人一種真假難辨的感覺。其原因在于,學生拿到題目后不是去認真思考應該怎樣構思內容,而是去回想曾經寫過或背過的文章,套用一個固定的模式,應付了事。加之,多年的應試教育禁錮著教師的頭腦,教師不得不違心研究所謂的“閱卷心理學”,不斷告誡學生如何寫出四平八穩(wěn)的應試文章,于是學生寫出來的文章必然是多有雷同、缺乏情感的。
二、改善語文作文教學生活化的途徑
1.改變教學模式
教師指導不宜過分具體或過分詳細,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的外延有多寬,語文的外延就有多寬。作文教學必須把學生從課堂上和課本里解放出來,把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燦爛多姿的大自然作為學生作文的源頭活水。改變教學模式,作文回歸生活,激發(fā)學生的交流欲望,不僅使學生有了寫作的源泉,同時學生也有了人格自我濯亮的源泉。
例如,對“朋友”這一話題,首先引導學生運用順向思維說出朋友的含義:彼此有交情、感情深的人。讓學生舉例:同學、鄰居老師、父母、陌生人等都可成為朋友。與朋友有關的事,如友誼的建立、增進、破裂、重歸于好等事情。然后朗讀《藤野先生》,分析魯迅先生的寫作手法,對亦師亦友的藤野先生的深沉感情,然后又運用逆向思維提問:朋友必須是人嗎?這樣一問學生的思路又活躍起來。
2.轉變教學觀念
教師在評判學生作文優(yōu)劣時,不能僅僅著眼于其結構是否符合考試的常見模式和套路,是否有優(yōu)美詞句,更應該聯(lián)系生活,體會其深層情感。在作文教學中,尤其是在話題作文一統(tǒng)天下的今天,對同一事物的觀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只要不違背生活的真實,就應該給予肯定,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例如,在講解“總—分—總”這一作文結構時,教師可以打破常規(guī),不單單給出這一結構的概念,做抽象的講解,給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優(yōu)秀范文分享給學生,以老舍先生《濟南的冬天》為例,這篇文章結構清晰,語言溫潤細膩,讓人回味無窮。這種方式使學生對作文教學不再感到枯燥,有效提高了學習效率。
3.突出學生個性
給學生一片豐富的天地,積累素材是非常必要的?,F(xiàn)實世界是學生習作永不枯竭的源泉,可以說事事皆素材,時時為契機,處處有學問。教師應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觀察生活,認識事物,讓學生把所見所聞及時記錄下來,成為自由習作的源頭活水。讓學生更深層次地體會文章題目,結合自身生活經歷或經驗,有助于提升學生習作的個性。
例如,有一次根據(jù)《創(chuàng)新作文》雜志上的一個材料《佛羅倫薩小抄寫員》,讓學生進行口頭作文表達的訓練。學生以好朋友的身份介紹主人公裘里亞性格情況及動作、心理描寫,體會主人公替父親分擔憂愁,忍受了幾個月的委屈、誤解,在最后一次抄寫時那種矛盾復雜的心理。當一段舒緩憂郁的薩克斯抒情音樂響起時,師生共同融入這一片真情的世界。
參考文獻:
[1]許益軍.試論作文教學中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4(12).
[2]趙洪林.作文教學的指導[J].科學中國人,2015(24).
[3]韓雪.初中作文教學的走向:自主、開放[J].學周刊,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