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禮建
今年濟南的冬天不冷,已經過了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大雪,溫度還在零上好幾度。應好友之邀,在一個陽光燦爛、微風習習的周日,開車到濟南城的南部山區(qū)爬山。
離開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鬧市,沿著泛著白光的水泥路,汽車一會兒從山底爬到山頂,一會兒又從這個山頂爬到那個更高的山頂,一山更比一山險,一山更比一山高。
車駛入群山腹地后停下,我和朋友攀巖而上,爬到了一座光禿禿的山頂,極目遠眺,沒了春天繁花似錦的迷離,沒了夏天綠蔭蔽日的遮擋,也沒了秋葉飄落的傷感,滿眼盡是裸露的空曠,滿眼盡是萬物走向再生前的沉靜。
“快過來看,那是什么,紅彤彤的一片?!迸笥训暮奥暟盐覐纳降牧硪粋葐玖诉^來。
我順著朋友手指的方向看了看說:“真笨,那不是柿子林嗎?!?/p>
在朋友的死纏硬磨下,我們朝著那片紅奔了過去。
看似很近,走起來才知道遠。翻過兩個山坳,爬過三個山頭,汗流浹背,氣喘吁吁,兩個多小時,總算才和柿子林親密接觸。
上百顆碗口粗、裹著褐色條塊狀衣裳的柿子樹,依山榜勢,不規(guī)則散布在方圓幾百米低洼不平的田間地頭,渾身張開了龜背似的裂紋,像百歲老人額頭上的溝坎,度量著日月的長度,訴說著歲月的永恒。
霜降,早把樹葉打落,光滑的枝條上,綴滿了顆顆紅紅紅火火的果實,有的挺起圓鼓鼓的肚子,像打秋千的紅孩兒掛在枝頭,迎著太陽,捧出燦爛的笑臉;有的像染了紅的灌湯包,薄薄的皮,在太陽光照耀下,晶瑩剔透,吊在樹枝上,搖搖欲墜;有的已經耗盡了所有精氣神,從枝條上脫落,重重摔在地上,瓊漿玉液四濺。
“這么多的柿子,咋沒人摘?”“這柿子能吃嗎?”從小在城里長大的朋友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問。
“這柿子不僅能吃,而且還甜著呢,現(xiàn)在的農村,年輕人都進城打工,老年人又上不了山,只能撂在這兒,真是浪費呢?!蔽疫呎f邊挑選紅中透亮、明凈可人、摸起來滑滑的、捏起來軟軟的、熟透了的柿子,小心翼翼摘下來,輕輕揭開一層薄如蟬翼的皮,露出金黃燦爛的果肉后,放在嘴邊輕輕吸吮。
朋友學著我的動作,連續(xù)喝了好幾個,邊喝邊叫喊:“真甜,比蜜甜,涼涼的,爽爽的。”
看到朋友高興的樣子,情不自禁地勾起了我對兒時家鄉(xiāng)柿子的回憶。
每當萬木落葉,寒冷的冬天來臨之際,只有如霞似火的柿子掛在房前屋后、山坡上、田埂旁、深溝內,流光溢彩,獨傲田野。這時的村民,從忙碌的秋收中騰出了手,挑著籃子,拿著竹勾,進山采摘。小孩子跟在父母身后撿柿子,偶爾遇到熟透還未被小鳥啄食的“烘柿”,父母趕緊揭開皮,往孩子嘴里送,那是父母對孩子的最高獎賞,也是孩童盼望著最想吃到的東西。
鮮柿子澀,主要用來做柿餅。先用旋刀去皮,在院子里用木棒搭架,將柿果果頂向上,排放在篾席上暴曬,待果肉皺縮,果頂下陷后翻動、捏餅。
柿餅晾曬到外硬內軟后,將兩餅頂部相合,萼蒂部向外,在缸中放一層干柿皮放一層柿餅,反復疊放至滿缸,然后封缸,放在陰涼處生霜。待柿餅被一層銀白色的“霜雪”包容后,即可出缸。
柿子餅因霜滿如銀,甘甜似蜜,狀如銀元,采摘、加工費時費力,營養(yǎng)豐富,價格不菲,被譽為“銀元蜜餅”。
那時經濟拮據,大部分家庭只留下很少一部分作為貴重禮品走親訪友,大部分拿到市場賣掉,是一家一年的主要經濟來源。
初中二年級,老師以《柿子樹》為題,讓同學們寫篇作文,可能是太想吃柿子的原因,也可能是對柿子太熟悉的緣故,我寫的很用心,老師在全班進行了宣讀,現(xiàn)在還記得那篇文章的大概:“春天,柿子樹開滿了像小米粒般的金黃色小花;夏天,郁郁蔥蔥的樹葉下,結滿了一堆堆比乒乓球還小的青柿子……。你不與桃李爭春,不與百花爭艷,默默無聞,深深扎根在家鄉(xiāng)貧瘠的土地上,直到寒氣逼人,百果已盡的時候,才掛出紅紅的燈籠。你低調、樸素、憨厚、熱烈……”
朋友自編自唱的《映山紅》,把我的思緒拉了回來。三十多年轉眼即逝,當年老家顆顆柿子樹掩映下的茅草屋,一縷縷冉冉升起的炊煙,一個個方方正正的小院,一堵堵用泥坯磊成的一米見高的院墻,一張張用藤條扎就的長年虛掩著的大門,一串串金燦燦的玉米,一聲聲隱著母親喚兒的親昵,一片片彌漫著清香金燦燦的柿子餅的場景,只有在夢里才偶爾相遇,現(xiàn)在充滿眼簾的是小樓、轎車、高墻、鐵門的富有和只見老人、小孩,不見青壯年的單調。
原先,老家親戚來城里看我,總會帶一些自制的柿子餅,但最近幾年,換成了商場里包裝華麗的營養(yǎng)品,“銀元蜜餅”早已成為記憶,但白居易“條桑初綠即為別,柿葉半紅猶未歸。不如村婦知時節(jié),解為田夫秋搗衣。”的鄉(xiāng)愁卻日益漸濃。
太陽掛在西山柿子樹的枝頭。當我們準備下山時,熟透的柿子,戀戀不舍與我們告別,在微風中紛紛落地,發(fā)出“啪嗒、啪嗒”的聲響,我知道,那是柿子樹的眼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