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興華
內容摘要: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是學習的主人,任何有效的教學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寫作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點領域,在應試化背景下越來越缺乏生命活力,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沒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培養(yǎng)。本文將簡要分析寫作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缺失的表現及成因,并重點從作文的命題、指導、修改評價、交流評講幾個方面闡述如何在寫作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
關鍵詞:主體性 作文教學 尊重 培養(yǎng)
寫作教學是學生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的綜合表現,也是學生個性需要的表現形式。它不僅是一個認識過程、實踐過程,更是一個發(fā)展人、培育人的過程。但是在目前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寫作教學越來越缺乏生命活力,學生主體性地位不被重視并逐漸缺失,學生的寫作水平越來越不樂觀。因此,我們在語文寫作教學過程中應該尊重和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使寫作能真正滿足發(fā)展人、培育人的需要。
一.語文寫作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缺失的表現
寫作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表現在對寫作有正確的動機和追求,有濃厚的興趣和熱情,有鮮明的寫作個性,具有寫作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等。但是在現實的語文寫作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嚴重失落,主要表現在學生對寫作缺乏興趣和熱情,甚至有恐懼心理和厭惡情緒;學生沒有明確的動機和追求,認為寫作只是為完成學習任務;文章“假大空”“拼湊抄”現象嚴重,缺乏鮮明的個性,缺乏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等。
二.語文寫作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缺失的原因
造成寫作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缺失的客觀原因體現在多個方面。一方面,教師在寫作教學過程中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不當。在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周密、系統的寫作教學計劃;教師寫作指導程式化,訓練模式化;作文評改學生缺位,形式單一;作文講評過程中,教師以自己的標準評判學生作文的優(yōu)缺點,學生很少參與其中。另一方面,語文教材的內容選編多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為主,對學生寫作能力培養(yǎng)的內容涉及的很少。學生的寫作訓練大多只能通過平時的作業(yè)或者考場作文來進行,閱讀和寫作沒有實現統一。從主觀原因來講,學生個人本身缺乏寫作興趣或受外在因素的影響缺乏寫作積極性和主動性,沒有重視語文寫作。
當前語文寫作教學的現狀確實堪憂,教師在語文寫作教學中往往忽視了學生寫作主體性的培養(yǎng),這種教學方式壓制了學生的個性,背離了新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因此寫作教學中尊重和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勢在必行。
三.語文寫作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的培養(yǎng)
(一)語文作文命題中學生主體性的培養(yǎng)
一位語文老師在訓練學生寫景作文的時候列出這樣一組題目,《生機勃勃的春天》、《清涼的盛夏》、《絢麗的金秋》、《素潔的銀冬》,從內容上看,對自然的描寫和感悟有利于引發(fā)學生對自然環(huán)境的價值思考,寫出自己對四季的體驗和感悟。但是這幾個命題在形式上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對春夏秋冬的修飾語其實設定了四個季節(jié)的特點,學生眼中的四季可能是另外一番景象。學生為了迎合題目要求,可能寫不出自己的真正感受的和體驗?!队^察日記》是鄂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學完這篇課文后,老師布置學生寫一篇《觀察日記》,可觀察身邊的動植物、人等等。從內容上看,學生自己觀察生活、寫貼近自己真實生活和體驗的人與物,有利于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同時,這個題目雖然要求以日記的形式寫,但形式和內容總體是開放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個人體驗真實地展現個人生活,表達個人感受,從而寫出個性化的文章。
語文作文命題中學生主體性的培養(yǎng)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命題涉及的內容廣泛,讓學生有選擇的余地,利于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來寫,提高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命題有利于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自己的真實體驗和經歷表達真實感受,寫出個性化的文章;命題形式可多樣化(如半命題作文、話題作文等),盡量不帶定性的形容詞,圈定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寫出自己的感悟。
(二)語文作文指導中學生主體性的培養(yǎng)
在語文作文指導中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首先需要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一方面,教師要在指導學生寫作之前精心命題,根據命題內容做好詳細的教案;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和需要,補充相關資料、設計相關指導環(huán)節(jié)等。另一方面,教師應該要有熱情和學識,有豐厚的閱歷。若一個老師有豐滿的學識與感悟,他才熱愛寫作,他才有與學生分享的素材,才能激發(fā)學生對寫作的熱愛。若一個老師有熱情,他才能將激情注入到教學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曉蘇老師作為我們《寫作教學論》的老師,他的生活態(tài)度積極向上,閱歷豐富,每次上課他總是滿懷激情地分享自己真實的生活經歷,而這些經歷亦是曉蘇老師創(chuàng)作的源泉。就是這樣一位老師激發(fā)了我們的寫作熱情,讓我們有了主動寫作的愿望。
在語文作文指導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教師應該在向學生傳達寫作技巧的同時,指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表達個人的真實感悟,指導學生將閱讀與寫作結合,將課內與課外結合。其次,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本能,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讓學生獲得真實的感悟和體驗;鼓勵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深入思考,創(chuàng)造有個性的文章。例如在指導學生寫《觀察日記》時,我讓學生挑選自己想寫的事物,一位學生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書桌上的蘆薈。接著我建議學生用眼睛看、用手觸摸、用鼻子聞甚至用小刀切開蘆薈仔細觀察,并引導她進行聯想和想象。最終她在作文中寫出了一些非常精彩的句子,“蘆薈的表面長著像小虎牙一樣的小刺”,“蘆薈像一把倒立的小傘”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利用了自己的本能,寫出了真切的感悟。同時教師要運用自己的智慧和技能,針對不同形式的作文,調整自己的教學計劃,總結自己的教學思路,不能模式化地進行教學。教師要設法讓作文指導變得生動,不斷激發(fā)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三)語文作文修改評價中學生主體性的培養(yǎng)
語文作文修改評價中學生主體性的培養(yǎng)首先需要教師在作文修改過程中給學生分權、賦權,還給學生權益。作文批改是寫作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寫作指導的繼續(xù)和深入。因此教師對待作文批改要認真、慎重。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guī)范、整潔。根據表達需要,正確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因此教師不能單純以自己的標準評判學生的作文,而是要給學生分權、賦權,讓學生對自己的作文進行自評、互評。這既是培養(yǎng)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寫作態(tài)度的需要。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采取面批的方式,這也是師生共同批改的方式,有利于師生面對面進行交流,利于學生有針對性地發(fā)表自己的觀點。endprint
作文批改是師生之間思想和情感交流的過程,教師在作文批語中體現出的人文關懷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教師不能以“已閱”這種敷衍的評語,或者以“不合格”這種打擊的評語,亦或是“結構不完整”、“層次不清晰”的套語作出評價,而是要有針對性,要具體并講究實效。同時要多批少改,在保持原文的基礎上啟發(fā)學生進行修改,改得面目全非的文章往往挫傷學生的自信心和寫作積極性。教師盡可能用激勵性語言進行表揚,鼓勵學生獲得進步,或以幽默的語言進行批評。這樣學生能夠意識到自己作文的優(yōu)缺點,也能夠對癥下藥,慢慢提升寫作興趣和寫作能力,逐漸取得進步。
(四)語文作文交流評講中學生主體性的培養(yǎng)
寫作教學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交流評講,互相溝通。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首先要采用綜合評講、典型評講、專題評講、對比評講等多種評講方式。單一的評講方式不能夠激發(fā)學生對作文評講課的興趣,更不能引發(fā)他們對自己或同學作文優(yōu)缺點的重視,而靈活多變的評講方式不僅有利于教師教學活動的開展,也有利于學生真正參與到作文評講過程中來,主動尋找作文的亮點和缺點,并及時歸納總結,為下一次寫作打好基礎。同時,教師可讓學生互評互改,交流心得,擴大評講的效果。學生之間的主動交流能夠讓學生得到更全面的意見和評價,閱讀其他同學的作文也能夠啟發(fā)自己的寫作感悟。最后作文的評講要考慮學生的自尊心和寫作積極性,要恰當表揚,慎重批評。堅持正面教育,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優(yōu)秀作文,如班內朗誦,手抄報刊登,學校廣播,公開刊物發(fā)表等等。在這樣民主和諧的作文評講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寫作之間進行了充分的互動,寫作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教師和學生都會收獲很多。
語文寫作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點領域,擔負著增強學生語文知識、提高學生語文能力、滿足學生個性發(fā)展需要的重任。要讓語文寫作教學切實有效,就必須尊重和喚醒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自由、寬松、和諧的教育環(huán)境,并且在作文的命題、指導、修改評價、交流評講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這樣語文寫作教學才能真正地實現培養(yǎng)人、發(fā)展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文彥、蔡明.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
[2]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4]秦貴生、楊正吉.如何在作文教學中體現學生主體性[J].現代語文,2011(02).
[5]劉達輝.學生主體性作文教學的探索[J].語文月刊,2010(01).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