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清林
(中共陜西省委黨校,陜西 西安 710061)
文化對于人,猶如水之于魚,空氣和陽光之于自然生命。作為人為的程序和為人的取向有機統一的生命有機系統,文化是人之為人的根據,是人類特有的生存方式,是維系社會有序運行的程序和密碼,是人與社會發(fā)展的內在機制,是人類實踐智慧得以傳承的符號和遺傳系統。對于民族來說,文化是其身份特征、精神家園、靈魂血脈,是維系一個民族的精神紐帶,是凝聚一個民族的精神力量。文化承載著一個民族的實踐智慧和歷史記憶,塑造著民族的品格,鑄就著民族的靈魂,影響著民族的精神風貌和生存方式,支撐著民族的生存和發(fā)展命運。任何一個文化意識比較自覺的民族都會珍視自己民族世代創(chuàng)造和培育起來的文化,對自己文化的價值充分認同,對自己的精神家園自覺守護,對自己文化的前途充滿信心。這種對自己民族文化的理性心態(tài)和堅定信念就是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保?]22文化自信也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的一個根本性問題。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才可能具有奮發(fā)進取的勇氣和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活力,才能在對外文化交往中,在世界風云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當代中國要解決的最大時代課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要完成這一使命,離不開中華文化的智慧滋養(yǎng)、智力支撐和精神牽引,離不開中華民族高度的自信心,而自信心就源于文化自信。在當今世界文化格局中,中國文化無論在勢能還是影響力方面都不處于優(yōu)勢地位,在全球化進程中,中國文化還面臨文化帝國主義的滲透和擠壓;在國內,由于近代以來中國文化艱難曲折的命運,文化自卑的心態(tài)以及文化虛無主義還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因此,堅定文化自信,將伴隨中國人民實現民族復興進程的始終。堅定文化自信,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覺。對中國人來說,文化自覺就是對自己賴以生存的中華文化有自知之明,而且對其歷史淵源、發(fā)展歷程和未來前景有充分的認知。而文化自信的底氣就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chuàng)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因此,堅定文化自信,必須講清中華文化的歷史淵源、發(fā)展脈絡和基本走向以及在世界文化體系中的地位。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在世界文化史上自成體系、獨具特色,是世界幾大原生文化體系中唯一未曾中斷,綿延古今的文化類型。正如馮友蘭先生所說:“我國家以世界之古國,居東亞之天府,本應紹漢唐之遺烈,作并世之先進。蓋并世列強,雖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惟我國家,亙古亙今,亦新亦舊,斯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者也”[2]。
中華文化是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在謀求生存和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創(chuàng)造和培育起來的,是以華夏農耕文化為主體和底色,逐步吸收融合游牧文化、印度佛教文化,接納伊斯蘭文化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近代以來,雖然遭遇西方文化的沖擊,但在中西文化沖突中,中華文化沒有被吞噬,沒有喪失自己的獨特性,而是在劇烈的陣痛中實現了鳳凰涅槃,從傳統逐步走向近代。
五四運動以后,追求救亡圖存的中華人民選擇接受了馬克思主義這一人類先進文化,為古老的中華文化注入了清泉活水。中國共產黨在中華民族精神的支撐下,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的實際和中國傳統文化結合起來,保存和延續(xù)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命脈,創(chuàng)造和培育了富有民族特色和時代氣息的革命文化,為中國革命的勝利提供了智慧滋養(yǎng)、精神動力和方向引領,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涵,也推動了中華文化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實現了中華文化形態(tài)的嬗變。
1949年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化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雖然在文化認知方面有過曲折,但在文化建設方面,我們始終堅守中國文化立場,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以優(yōu)秀傳統文化為根,以馬(馬克思主義)為魂,以西為用,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使古老的中華文化煥發(fā)了生機和活力,既為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撐和文化詮釋,也為發(fā)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奉獻了文化智慧。
中華文化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根基,源遠流長的傳統、豐富的內涵、從多次災難中挺立下來的生命力、在世界文化體系中的地位和國際影響力,正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底氣。
文化自信既是對自己擁有的文化及其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對自己的文化創(chuàng)造力、自身文化生命力和發(fā)展前景的堅定信心和對自身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堅守和創(chuàng)新,也是對文化自卑心理的克服和文化虛無主義的否定。
在民族歷史時期,中國文化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同時受地理環(huán)境和文化視野的限制,中國人一致認為自己生活的世界不僅是地理位置上的“天下中心”,也是“文明中心”,因此,“華夏文化優(yōu)越論”在相當長的時期一直是中國人的主流文化心態(tài)。但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一系列的戰(zhàn)爭失敗和西方工業(yè)文化的參照,中國人對自己民族文化的信念產生了動搖,文化心態(tài)經歷了從自負—自警—自救—自卑—自閉—自殘—自貶到自覺的曲折歷程。直到今天,面對文化帝國主義的滲透和擠壓,崇洋媚外、文化自卑的心態(tài)和文化虛無主義的影響還沒有完全克服和消除。因此,堅定文化自信,必須講清中國文化的獨特創(chuàng)造、精神品格、生命歷程和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充分闡揚中國文化的當代價值,增強國民對中國文化價值的認同感和對中華文化發(fā)展前景的信心。
中華民族是富有文化創(chuàng)造能力的民族。在五千余年的文明創(chuàng)造歷程中,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博大精深、獨具特色、自成體系、綿延古今的文化體系。正如張岱年先生所說:“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對于人類的偉大貢獻。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藝,充滿智慧的哲學宗教,完備深刻的倫理道德,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的基本內容”[3]。
和世界其他現存的文化體系相比,中國文化具有自強不息的創(chuàng)新精神,厚德載物的包容精神,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辯證法則,民胞物與、眾生平等的生命倫理,崇仁貴和、尚德利群的處世原則,中庸之道的處事方法,誠實守信的立身之本,為政以德、以民為本的政治哲學,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尊師重道的教育理念,孝老愛親的家庭倫理,協和萬邦、天下大同的世界理想。中國文化之所以綿延古今,保持歷史的同一性,與中國文化的精神品格和價值理念密切相關。
伴隨著中華民族的形成、演進和發(fā)展,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有過輝煌、有過高峰,也有過曲折和低谷。在中國歷史上,外族入侵,武力征服中原,進而建立政權的歷史劇幕數次上演,對中國文化的發(fā)展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但最終的結果是“征服者被征服”,即入主中原的民族最終被中華文化所融合,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中華文脈歷經劫難而不斷,充分彰顯了中華文化頑強的生命力。
人類歷史已經從民族歷史進入世界歷史,即全球化時代,這既為中華文化顯揚自己的風采和價值提供了舞臺和歷史機遇,也對中國文化的生命力構成嚴重的挑戰(zhàn)。但文化的全球化絕不意味著文化民族性的泯滅、文化的同質化和西方文化的一統天下,而是意味著世界文化的形成和民族文化在沖突融合中再生。經過全球化的洗禮,中國文化必將迎來新的輝煌。
中華民族的內涵豐富、獨具特色的文化不僅維系了中華民族五千余年的生存和發(fā)展,也為人類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在唐宋時期,由于中國文化的傳播和周邊國家對中國文化的主動學習,就形成了“東亞文化圈”,對韓國、日本和東南亞國家的文明進程起了重大的促進作用。美國漢學家德克·卜德在評價中國文化對人類文明的貢獻時指出:“中國對西方世界作出了很多貢獻,這些貢獻極大地影響了西方發(fā)明的發(fā)展。從公元前200年到公元1800年的這個千年,中國給予西方的東西,超過了她從西方得到的東西。中國文化西傳的結果,甚至完全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成為我們整個現代文明的基礎”[4]。
中國文化不僅對人類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也蘊藏著化解當今人類生存困境的智慧資源。早在20世紀70年代,以研究世界文明史聞名于世的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就提出了“21世紀將是中國文化的時代”的著名論題,并指出:“世界統一是避免人類集體自殺的道路。在這一點上,現在世界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準備的是兩千年來培育了獨特思維方式的中華民族?!保?]198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召開“面向21世紀國際大會”,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探討21世紀科學的發(fā)展與人類面臨的問題時,得出的結論之一就是:“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多年前的孔子那里去尋找智慧”。
西方學者對中國文化歷史貢獻和當代價值的論述既是對文化虛無主義最好的駁斥,也是我們克服文化自卑心理,堅定文化自信的充分的理由。
文化自信,絕不是固步自封、盲目排外和妄自菲薄。文化自信是自尊而不是自傲,是自愛而不是自負;是自豪而不是自大,是自省而不是自戀,是自警而不是自囚。審視當下國民的文化心態(tài),不難發(fā)現,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矛盾的激化以及西方文化弊端的充分暴露,在國民中,尤其是在知識界,一種以文化自信面目出現的“中國文化救世論”的優(yōu)越感悄然興起,這種盲目樂觀和自負自戀的心態(tài)是有悖和有害于文化自信要求的。因此,堅定文化自信,必須講清中國文化的現實境遇,擯棄妄自尊大、盲目樂觀和自負自傲的不良文化心態(tài)。
文化自信緣于文化自覺。文化自覺,一是指對自己生活于其中的文化有自知之明。二是指在對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的基礎上,了解其他文化及其與自身文化的關系。樂黛云先生指出:“我們所說的文化自覺首先要自覺到自身文化的優(yōu)勢和弱點,懂得發(fā)揚優(yōu)勢,克服弱點;其次要對過去條件下形成的舊文化,即傳統文化進行新的現代詮釋,使其得到更新,有益于今天;第三,還要審時度勢,了解世界文化語境,使自己的文化為世界所用,成為世界文化新構建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才是對自己文化的全面地自覺?!保?]
作為世界上唯一綿延古今、保持歷史同一性的文化體系,中國文化有自己的優(yōu)良品格、獨特的價值理念,也蘊藏著化解當今人類生存困境的智慧資源。但像任何文化體系一樣,今天的中國文化也有自己的弱點。中國文化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由于沒有經歷深度的理性啟蒙和系統的文化批判,因此,文化遺產中的消極元素,例如,權力本位、等級觀念和潛規(guī)則等還有很強的歷史慣性。這些消極元素既在某種程度上窒息中國文化機體的生命活力,阻礙文化軟實力作用的發(fā)揮,也在相當程度上損害國民的文化自信。
今天的時代是全球化的時代,全球化既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優(yōu)秀成分、彰顯自己的價值魅力,為化解人類生存困境奉獻中國智慧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也使中國文化的發(fā)展遇到嚴峻的挑戰(zhàn)。由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任務還沒有完成,中國文化的現代化還沒有實現,中國文化在形態(tài)和發(fā)展水平上與西方文化還存在著時代性落差。另一方面,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不完全適應建設文化強國的需要,文化體制和機制在相當程度上還束縛文化生產力和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在國際文化格局中,無論從勢能、傳播能力、話語權和國際影響力來看,中國文化都還處于相對弱勢。由于中國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在社會制度、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念等方面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存在本質的分歧,中國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進程中,一直遭受“中國崩潰論”和“中國威脅論”的攻擊。因此,我們必須以理性客觀的心態(tài)對待中國文化,在堅守文化立場的同時,學習和借鑒西方文化中的積極成分,優(yōu)化中國文化結構,整合文化模式,推動中國文化現代化的步伐,在融入全球化的進程中,實現全面的文化自信。
新時代堅定中國文化自信既意味著中國人民對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體系中所處地位高度認知,對中國文化當代價值充分肯定,對中國文化發(fā)展前景充滿信心,對中華民族文化創(chuàng)造能力深信不疑,也意味著中國人民對中國共產黨領導文化建設和發(fā)展能力高度信任。
回望20世紀以來中國人文化心態(tài)的演進歷程,可以發(fā)現,中國共產黨擔當歷史使命,領導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進程也是中國共產黨擔當文化使命,克服文化自卑,從文化自覺走向文化自信的歷史進程。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也為新時代堅定中國文化自信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提供了政治保障。
第一,為重振中華民族的文化信心和堅定中國文化自信提供了堅實的國力基礎?!拔幕d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但從另一方面講,文化的興衰、國民的文化心態(tài)始終是與國家的命運和民族的興衰聯系在一起的。沒有民族的獨立、國力的強大和經濟的繁榮發(fā)展,國民的文化自信就無從談起。中國共產黨是在中華民族積貧積弱,飽受欺凌,文化心態(tài)從自負、自警、自救走向自卑的文化背景下登上歷史舞臺的,中國共產黨在民族精神支撐下,肩負起救亡圖存這一歷史使命的同時,也以高度文化責任感擔起了自己的文化使命。經過97年的不懈奮斗,中國共產黨既領導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走向強起來,也為延續(xù)和發(fā)展中華文化提供了政治經濟基礎,為重振中華民族的文化信心奠定了心理基礎。
第二,為中國文化注入了清泉活水,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推動了中國文化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馬克思主義“吸收和改造了兩千多年來人類思想和文化發(fā)展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是人類先進文化成果的集中體現。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在擔當民族使命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這一人類最先進文化的思想、精神和方法同中國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際相結合,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勝利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正是因為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接受、宣傳、研究、運用,才使馬克思主義在中華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深度地融入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從而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涵,推動了中國文化的轉型。
第三,在傳承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同時,創(chuàng)新培育了富有時代氣息的文化精神,既激發(fā)了民族精神的巨大能量,也推動了民族精神的現代轉型。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與靈魂,是一個民族在謀求生存和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表現和培育出來的富有生命力、彰顯民族精神氣象的優(yōu)秀思想,是一個民族共同的價值觀和精神支撐,是一個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礎和生存發(fā)展的動力源泉。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進程中,培育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崇尚統一、樂觀務實為主要內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中華民族應對各種挑戰(zhàn)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礎和不竭的精神動力。中國共產黨擔當歷史使命的進程中,在傳承和弘揚民族精神的同時,自覺地把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科學精神、實踐精神和人文精神同中華民族精神結合起來,培育了以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和改革開放精神為主要內涵、富有時代氣息和民族特色的時代精神,充分發(fā)揮了民族精神的文化功能,為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走向強起來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也賦予了民族精神新的內涵,推動了中華民族精神的現代轉型。
第四,領導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和培育了紅色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為中華文化注入了新鮮血液,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創(chuàng)新是文化發(fā)展的靈魂和不竭動力,中華民族是富有文化創(chuàng)造能力的民族,正是因為中華民族在不同的時代根據特定的生活情境和社會需要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文化元素和文化樣態(tài),中華文化才得以發(fā)展壯大、源遠流長、輝煌燦爛。中國共產黨在擔當歷史使命的進程中,不僅創(chuàng)造和培育了內涵豐富、多彩多姿、昂揚向上、催人奮進的紅色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這樣新穎的文化樣態(tài),鼓舞了中國人民奪取革命勝利和建設社會主義的斗志,激發(fā)了中國人民創(chuàng)建新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和推動改革開放的信心和豪情,形塑了新的國民性,也記載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走向強起來這一歷史進程中的實踐智慧和心路歷程,從而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涵,為中華文化注入了新鮮血液,優(yōu)化了中國文化的結構。
第五,通過不斷的文化反思和理性自覺,找到了繼承和發(fā)展中華文化的智慧和方法,為中國文化的未來發(fā)展指明了方向。文化的發(fā)展有自身的規(guī)律,那就是繼承和創(chuàng)新的統一,吸收與融合的統一。近代以來,中國人的文化心態(tài)之所以經歷那么曲折的歷程,五四運動以來的文化保守主義和文化激進主義之所以在文化發(fā)展觀上失之偏頗,就是因為對文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缺乏理性的認識。中國共產黨在擔當歷史使命的進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深化對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從馬克思主義中找到了傳承和發(fā)展中華文化的智慧和方法,先后提出“汲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的方針,“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原則和堅守中國文化立場,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為中國文化的未來發(fā)展提供實踐遵循,指明了發(fā)展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實踐者,又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應該而且一定能夠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創(chuàng)造中進行文化創(chuàng)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1]42-4320世紀以來中國歷史的演進邏輯和中國人文化心路歷程昭示我們:沒有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擔當,中國人就不可能終結文化自卑的心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堅定中國文化自信,就有充分的理由高度信任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文化建設和發(fā)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