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娟
(116081 遼寧師范大學法學院 遼寧 大連)
孩子走失或者被拐,對任何一個家庭來說都是致命的打擊,我們經(jīng)常可以在路邊、網(wǎng)絡中看到父母為找尋走失兒童而散發(fā)的尋子啟示,民眾出于信任、關愛和同情或轉發(fā)消息或幫忙留意尋找,這種信任與關愛是社會最起碼的道德底線,但是前不久發(fā)生的一場尋子鬧劇無疑是對公眾信任的挑戰(zhàn),“炒作”、“博眼球”、“消費他人善心”、“利用他人痛苦體驗生活”等質疑和指責之聲層出不窮。2016年4月23日有一則關于“年輕女子尋子”的消息傳遍網(wǎng)絡,報道中描述了一位年紀二十出頭的女子手拿尋子信息站在人頭攢動的鬧市廣場,表情凝重,不時啼哭,過路民眾紛紛駐足觀看,皆因女子失去愛子而同情不已。后經(jīng)報道所知,該年輕女子為大連市某高校藝術類表演專業(yè)學生,此番行為只為完成作業(yè)體驗生活,女子手拿的尋子信息雖然情況屬實無誤,但女子并非走失兒童的母親,與孩子更無任何血緣親疏關系,在做出此舉之前也未征得孩子家人同意。事情真相的反轉不禁惹得網(wǎng)友質疑與指責,各方人士的觀點也不盡相同,雖然從某種程度上說,女子的行為變相幫助孩子家長宣傳尋子信息,為找尋孩子擴展了更加廣闊的渠道,但是該女子的行為勢必會引發(fā)公眾信任危機繼而產(chǎn)生道德冷漠,其產(chǎn)生的不良社會后果不容小覷。針對這種違反善良風俗、道德滑坡的行為,我們在采取道德教化的同時,也不應忽視法律規(guī)制的作用。
每個人在不同場域中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家庭內部關系中,我們可以是子女、父母、妻子、丈夫;在外部財產(chǎn)關系中,我們可以是債權人,也可以是債務人。在家庭關系中,除卻不受法律調整的日常行為,如果發(fā)生權利義務紛爭,此時的行為就要受到親屬類法律規(guī)范的調整和約束。角色和場域的不同意味著行為具有法律意義與否以及是否要受法律規(guī)范的調整、受什么法律規(guī)范的調整。在本次事件中,該女子作為一名學生,在校園課堂上進行的與學業(yè)、學術研究、科研活動有關的行為都是不受法律調整的學習型涉己行為,在課堂上所做的任何評論均不負法律責任;但是,女子走出校園,走出課堂,來到人口密集的鬧市廣場,場域改變,角色也發(fā)生改變,其行為也不再是單純的學習型涉己行為,而具有了涉他性和社會性的,行為是否正當?shù)脑u價標準也將較之前的學習型涉己行為更加嚴格謹慎,如何認定其正當性也都應當考慮其他的因素,比如產(chǎn)生的社會影響等。
法律從社會中來,到社會中去,法律是社會的產(chǎn)物,某一社會關系亟待調整之時,法律就會出現(xiàn)。法律是社會行為準則,法律可以從法的角度衡量人們行為的是非曲直,利害得失,合法非法,成為一種社會價值尺度。由于法律中立客觀,以法律作為人們行為的標尺,比之道德、倫理、宗教、習俗、鄉(xiāng)規(guī)民約、團體章程等對人們行為的評價,要更具平等、公正、理性,理論上一般不會因人而異,而且對法定范圍內的任何人都適用,這表現(xiàn)出其本身具有的普遍適用性。法律最為重要功能是建立起良好的社會關系從而達到維護社會秩序的目的。當個別行為的作出產(chǎn)生了不良社會后果和惡劣的社會影響時,法律作為社會保障的最后一道屏障,應當及時“出手”,救社會于亂序,救民眾于不公。另外,法律對人的行為也具有教育作用,法的教育作用對于提高公民法律意識,促使公民自覺遵守法律規(guī)范具有重要作用。事件中的女子站在鬧市廣場手舉尋子信息,表情悲痛,過路行人誤認為是孩子母親,得知是假后民眾情緒氣憤,女子的這一行為無疑帶來了惡劣的社會影響。在當前價值觀念多元復雜的社會背景中,部分人的行為功利主義色彩濃重,當?shù)赖陆袒斋@作用甚微時,法律的規(guī)訓功能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自利心是人的驅動行為的基本思維機制之一。自利心驅動人的行為的特征是,當人從自身機體內部產(chǎn)生一種需要、或一種欲望、或一種沖動、或一種情感時,并要求人直接采取行動對自己的這種需要、或欲望、或沖動、或情感加以滿足,當這種滿足自身需要、欲望、沖動、情感的行為與他人的滿足需要、欲望、沖動、情感的行為發(fā)生沖突時,這種自利心只考慮自己的需要、欲望、沖動或情感的滿足,而不考慮他人的需要、欲望、沖動、情感的滿足。自利心從自然、天賦的角度來說,自利心無所謂善與惡,其只是一種為保存自身生存發(fā)展的本能表現(xiàn),但是當在自利心驅使下,資源不足或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損害他人利益以滿足自己需要之時,(受損害人是否知曉在所不問)即行為具有了涉他性,也有了惡的性質,行為也就失去了正當性。從尋子事件的報道中可知,女子為了滿足自己學業(yè)上的需要,未經(jīng)孩子家長同意就以自利的目的在廣場中散布走失兒童信息,在社會上引發(fā)不良的社會影響,其行為缺乏正當性。
經(jīng)過上述論證,尋子事件女子的行為缺乏正當性,違反了善良風俗,同時又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在道德教化作用甚微的情況下,應采取法律懲治的手段來予以規(guī)訓。但是結合目前立法狀況,關于此類事件的立法依舊是空白,可以就此方面完善相關法規(guī),可依情節(jié)輕重作出行政拘留甚至是入罪的懲罰。
法律是社會的產(chǎn)物,同時也是社會高度文明的標志。法律以客觀公正的標準約束每個人的行為,每個人按照法律行事,社會秩序井然有序。社會秩序的維護和保障,需要多種機制共同發(fā)揮作用,但是法對于秩序的維護和支撐無疑使最重要的,最突出的表現(xiàn)為通過規(guī)范的宣示和指引,使人們可以沿著設定的軌跡預期相信對方的行為,同時安排自己的行為?,F(xiàn)代社會離不開法,通過法律規(guī)訓各方社會關系,治理天下大同的和諧社會定將不再是夢想。
[1]張恒山.法理要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3.
[2]何珊君.法社會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3.
[3]付子堂,類延村.誠信的自由詮釋與法治規(guī)訓[J].法學雜志 ,2013,1:1.
[4]栗崢.法律秩序的背后:一種規(guī)訓型司法模式[J].思想戰(zhàn)線 ,2013,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