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鐘琪
1.1 適應證 各種原因引起喉梗阻,造成呼吸困難;各種原因引起下呼吸道分泌物阻塞;各種原因引起呼吸衰竭或呼吸停止,需行人工機械呼吸;某些頭頸部手術(shù),因口腔插管影響手術(shù)操作。
1.2 準備工作 嚴重呼吸困難者,準備氣管插管,若氣管切開過程中出現(xiàn)呼吸停止時立即插管,或氣管切開前先插管,以免術(shù)中出現(xiàn)意外。
器械準備:氣管切開包、手套、治療盤(碘附、乙醇、棉簽、2%普魯卡因、1%丁卡因)、抽吸器、橡皮導尿管、頭燈、氧氣等。
1.3 操作方法
1.3.1 體位 ①患者取仰臥位,肩下墊高,頭向后仰,頸部伸直并保持正中位,使氣管向前突出。②不能仰臥位者,取半坐位或坐位,但肩下仍需墊高,頭向后仰伸。若頭向后仰伸使呼吸困難加重,可將頭稍前屈,做切口后再后仰。
1.3.2 消毒 用碘附、乙醇進行常規(guī)皮膚消毒,消毒范圍直徑約20 cm。打開氣管切開包。帶無菌手套,檢查切開包內(nèi)器械,選擇適當大小的氣管套管,并將內(nèi)管取出,套入通管芯,堅持套管系帶是否結(jié)實。鋪無菌巾。
1.3.3 麻醉 2%普魯卡因加腎上腺素少許,自甲狀軟骨下緣至胸骨上切跡做頸前正中皮下浸潤麻醉,氣管兩側(cè)也可注射少量麻醉劑。若患者已昏迷或緊急情況下,可不予麻醉。
1.3.4 切口 術(shù)者用左手拇指、中指固定喉部,示指按喉結(jié)以定中線。自環(huán)狀軟骨下緣至胸骨上切跡做頸前正中切口,切開皮膚,皮下及頸淺筋膜。1.3.5 分離氣管 用止血鉗自白線處分離兩側(cè)胸骨舌骨肌及胸骨甲狀肌,并將雞肉均勻地拉向兩側(cè),暴露氣管。甲狀腺峽部通常位于第2、第3氣管環(huán)狀前壁,若甲狀腺峽部較大,影響手術(shù)操作,則沿甲狀腺峽部下緣與氣管前筋膜之間分離,然后用甲狀腺拉鉤,將甲狀腺峽部向上牽引,即暴露氣管。將氣管前筋膜稍加分離,氣管環(huán)即清晰可見。在分離氣管過程中應始終保持氣管居中,且經(jīng)常用手指觸及氣管位置,以免損傷鄰近重要組織。1.3.6 確認氣管 視診:分離氣管前筋膜后可見到白色的氣管環(huán)。觸診:手指可觸及有彈性的氣管環(huán)。穿刺:用空針穿刺可抽到氣體。
1.3.7 切開氣管 切開氣管前,向氣管內(nèi)注入1%丁卡因0.5 mL,以防切開氣管后出現(xiàn)劇烈咳嗽。用尖刀于第2~3環(huán)正中自下向上挑開前壁。注意刀刃不宜插入太深,以免損傷氣管后壁即食管壁。
1.3.8 插入套管 氣管切開后,立即用氣管撐開器或中彎血管鉗撐開,插入氣管套管,迅速取出通管心,套入內(nèi)管。暫用手指固定套管。若分泌物較多立即用接有抽吸器的導尿管自套管內(nèi)抽吸。
1.3.9 切口處理 ①分別檢查氣管前壁兩側(cè)切口緣是否內(nèi)翻,若內(nèi)翻應用蚊齒鉗向外挑起。②仔細檢查傷口有無活動性出血,并予以妥善處理。③固定氣管套管,系帶打死結(jié)。④皮膚切口上端縫合1~2針。⑤正中剪開一塊紗布,墊襯于氣管套管底版下,以保護切口。
1.3.10 術(shù)后注意 患者呼吸情況及有無皮下氣腫、氣胸、縱膈氣腫等,若發(fā)生并發(fā)癥應做相應處理。
2.1 適應證 急需輸液、輸血,而靜脈穿刺有困難;需要長時間輸液,估計靜脈穿刺不能維持過久;做某些特殊檢查,如心導管、中心靜脈壓測定以及靜脈高營養(yǎng)治療等。
2.2 禁忌證 下腔靜脈及下肢靜脈栓塞;下肢有感染灶。
2.3 準備工作 器械準備包括靜脈切開包、剪刀、刀片、手套、治療盤(碘附、乙醇、棉簽、局部麻醉藥、膠布)。
2.4 操作方法 患者仰臥,選好切開部位。臨床上,多采用內(nèi)踝上方的大隱靜脈。除踝部大隱靜脈以及還可采用其他部位靜脈置管。用碘附、乙醇消毒局部皮膚;打開靜脈切開包,戴無菌手套;檢查包內(nèi)器械;鋪無菌巾。以2%普魯卡因2 mL做局部浸潤麻醉,在所選擇的靜脈切開處做橫形皮膚切口1.5~2 cm。用小彎鉗沿血管方向分離皮下組織,將靜脈分離顯露1~2 cm。用小彎鉗在靜脈下面引兩根絲線,并將靜脈遠端絲線結(jié)扎靜脈,而近端絲線暫不結(jié)扎。牽引提起遠端結(jié)扎線,用小剪刀在結(jié)扎線上方將靜脈剪一小斜口。將已接好注射器(內(nèi)有0.9%氯化鈉注射液)、排靜空氣的塑料管或平針頭插入靜脈切口,回抽見血后,在緩慢注入少量0.9%氯化鈉注射液,然后結(jié)扎靜脈近端絲線,并固定在插入的塑料管或針頭上。觀察輸液是否通暢,局部有無腫脹及血管有無穿破等現(xiàn)象,如有漏液,應加線結(jié)扎。切口用絲線縫合,并將縫合線固定在插入的塑料管上,防止拉脫。覆蓋無菌紗布,膠布固定,必要時用繃帶及夾板固定肢體。
2.5 注意事項 皮膚切口不宜過深,以免切斷血管;剪開靜脈時斜面應向近心端,<45°,剪開1/2管壁;插入的塑料管口應剪成斜面,但不能過于銳利,以免刺破靜脈;靜脈切開一般保留3~5 d,硅膠管可保留10 d,時間太長易發(fā)生靜脈炎或形成血栓。
3.1 適應證 淺表膿腫已有明顯波動;深部膿腫經(jīng)穿刺證實有膿液;口底蜂窩織炎、手部感染及其他特殊部位的膿腫,應于膿液尚未聚集成明顯膿腫前施行手術(shù)。
3.2 禁忌證 結(jié)核性冷膿腫無混合性感染。
3.3 準備工作 洗凈局部皮膚,需要時應剃除毛發(fā)。
器械準備:膿腫切開引流包、手套、治療盤(碘附、乙醇、棉簽、局部麻醉藥等)。
3.4 操作方法 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戴手套、鋪無菌巾。
3.4.1 淺表膿腫切開引流 用1%普魯卡因沿切口做局部麻醉;用尖刀刺入膿腔中央,向兩端延長切口,如膿腫不大,切口最好達膿腔邊緣;切開膿腔后,以手指深入其中,如有間隔組織,可輕輕地將其分開,使成單一的空腔,以利排膿。如膿腔不大,可在膿腫兩側(cè)切口做對口引流;較送填入濕鹽水紗布或碘仿紗布,或凡士林紗布,并用干紗布或棉墊包扎。
3.4.2 深部膿腫切開引流 選用適當?shù)挠行樽恚磺虚_之前先用針穿刺抽吸,找到膿腔后,將針頭留在原處,作為切開引流的標志;先切開皮膚,皮下組織,然后順針頭的方向,用止血鉗鈍性分開肌層;到達膿腔后,將其充分打開,并以手指伸入膿腔內(nèi)檢查;手術(shù)后置入干紗布條,一端留在外面,或置入有側(cè)孔的橡皮引流管;若膿腫切開后,腔內(nèi)有多量出血時,可用干紗布按順序緊緊地填塞整個膿腔,以壓迫止血,術(shù)后2 d,用0.9%氯化鈉主色衣浸潤全部填塞之敷料后,輕輕取出,改換煙卷或凡士林紗布引流;術(shù)后做好手術(shù)記錄,特別應注明引流物的數(shù)量。
(摘自:湖南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醫(yī)學臨床“三基”訓練·一級醫(yī)院全科醫(yī)學分冊》)